STM32F1微控制器系列是由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生产的一系列基于ARM Cortex-M3处理器的32位微控制器。该系列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电机控制和消费电子产品等。STM32F1系列因其高性能、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的特点,成为设计者的首选。 MLX90614是一款非接触式的红外测温模块,能够精确地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它基于微型热电堆传感器,并结合了专用信号处理IC,这种模块可以在-70°C至+380°C的宽温度范围内实现精确的温度测量。MLX90614模块小巧轻便,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并且具有用户可编程的I2C接口,使其在自动化测温系统中非常适用。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是一种使用有机材料制作的显示屏技术。OLED屏幕能够自发光,因此不需要背光,这使得OLED屏幕可以制造得更薄,并且提供了更好的视角和对比度。OLED屏幕在智能手表、手机和其他便携式设备上越来越受欢迎。 将STM32F1微控制器、MLX90614红外测温模块和OLED显示屏结合在一起,可以制作出一个功能丰富的测温装置。这样的装置可以非接触地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温度,并将温度读数实时显示在OLED屏幕上。这种组合的设计可能会应用在医疗设备、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系统和各种工业测量场景中。 为了实现这样的装置,开发者需要编写嵌入式软件来控制STM32F1微控制器,使其能够通过I2C接口与MLX90614模块通信,获取温度数据。同时,微控制器还要能够驱动OLED显示屏,将温度数据图形化地展示给用户。开发者需要熟悉STM32F1的编程,了解I2C通信协议,以及掌握OLED显示技术的接口和编程。 这个项目不仅涉及硬件连接和嵌入式软件编程,还可能需要对测量误差进行校准,确保温度读数的准确性。开发者在设计时还需考虑到设备的电源管理,确保装置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此外,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可能还需要考虑增加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 使用STM32F1微控制器、MLX90614红外测温模块和OLED显示屏相结合的项目是一个涉及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系统集成和用户交互设计的复杂工程。这个项目能够帮助开发者提升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方面的技能,并且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以及微控制器的应用。
2025-10-12 19:38:11 743KB STM32
1
2025电赛预测无线通信安全_信道状态信息分析_深度学习模型训练_击键行为识别与分类_基于WiFi信号的非接触式键盘输入监测系统_用于网络安全审计与隐私保护的击键特征提取算法研究_实现高精度击键位.zip无线通信安全_信道状态信息分析_深度学习模型训练_击键行为识别与分类_基于WiFi信号的非接触式键盘输入监测系统_用于网络安全审计与隐私保护的击键特征提取算法研究_实现高精度击键位.zip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地保护网络安全,维护用户隐私,本研究聚焦于无线通信安全领域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信道状态信息分析、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击键行为识别与分类,以及基于WiFi信号的非接触式键盘输入监测系统。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提升网络安全审计的准确性和隐私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是无线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衰落特性。通过对CSI的深入分析,可以实现对无线信道状况的精确掌握,这对于无线通信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研究者利用这一特性,通过获取和分析无线信号的CSI信息,来检测和预防潜在的安全威胁。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在无线通信安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能够从海量的无线信号数据中学习并提取有用的特征,对于实现复杂的无线安全监测任务具有天然的优势。训练出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对无线环境中的各种异常行为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 击键行为识别与分类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分析无线信号与键盘输入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开发了基于WiFi信号的非接触式键盘输入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分析无线信号的变化,识别出用户在键盘上的击键行为,并将其转换为可识别的文本信息。这不仅能够实现对键盘输入的实时监测,还能有效地防止键盘输入过程中的隐私泄露。 基于WiFi信号的非接触式键盘输入监测系统,为网络安全审计与隐私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这一系统,安全审计人员可以对用户的键盘输入进行非侵入式的监测,从而对可能的安全威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对于个人隐私保护而言,这一技术可以辅助用户及时发现并阻止未经授权的键盘监控行为,从而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 为了实现高精度的击键位识别,研究者开发了专门的击键特征提取算法。这些算法通过对WiFi信号变化的深入分析,能够有效地从信号中提取出与键盘击键活动相关的特征,进而实现对击键位置的高精度识别。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无线监测系统的性能,也为相关的安全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无线通信安全问题的多角度探讨和技术创新,为网络安全审计与隐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其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提高无线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还能够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10-11 11:54:30 7.59MB python
1
MF RC522是一款广泛应用在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中的射频识别(RFID)模块,由NXP Semiconductors公司生产。这款模块主要用于实现与ISO 14443A标准的卡片之间的通信,如MIFARE Classic、MIFARE Ultralight等。在无线射频技术领域,MF RC522因其高性价比和易用性而受到开发者们的青睐。 MF RC522的工作原理基于射频识别技术,它包括一个射频接口、一个微控制器接口、一个天线和必要的控制逻辑。当非接触式IC卡靠近读卡器时,模块通过电磁场与卡片建立通信,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MF RC522支持多种操作模式,如读卡模式、写卡模式、卡片检测模式等,可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在RC522的硬件设计中,关键部分是天线的设计,它决定了RF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效果。同时,模块需要连接到微控制器,如Arduino、Raspberry Pi等,通过SPI或I2C接口进行通信。描述中提到的"原理图"通常包含了MF RC522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式、电源设计以及天线布局等信息,这对于正确地搭建系统至关重要。 关于"代码"部分,这通常是指用于驱动MF RC522模块的固件或软件库。这些代码可以帮助开发者控制MF RC522执行各种操作,如初始化模块、搜索卡片、读写卡片数据等。开发者可以通过调用预定义的函数来实现这些功能,大大简化了开发流程。代码经过测试并通过,意味着它们已经在实际环境中验证过,对于初学者或移植到新平台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压缩包内的"MF RC522射频卡非接触式IC卡感应卡读卡器RFID开发板"可能包含了完整的开发套件,包括MF RC522模块、开发板、连接线缆以及可能的样卡。这样的开发板便于实验和调试,帮助用户快速上手MF RC522的应用开发。 MF RC522射频卡读卡器是一个用于非接触式IC卡读写的模块,广泛应用于门禁系统、公交卡、支付系统等领域。通过理解其工作原理,结合提供的原理图和代码,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将MF RC522集成到自己的项目中,实现定制化的RFID应用。
2025-04-20 21:12:48 5.84MB RC522 非接触式IC
1
STM32 F103C8T6是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推出的一款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设计。在这个学习笔记中,我们将关注如何使用STM32 F103C8T6通过IIC(Inter-Integrated Circuit)通信协议与MLX90614红外非接触温度计进行数据交互。 我们需要了解IIC通信协议。IIC是一种多主机、双向二线制同步串行接口,由Philips(现NXP)公司在1982年开发,主要用于在系统内部或不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它的主要特点是仅需要两条信号线——SDA(Serial Data Line)和SCL(Serial Clock Line),并支持主从模式,可以连接多个从设备。 MLX90614是一款高精度的红外非接触温度传感器,它能测量环境和物体的表面温度,并以数字方式输出数据。该传感器内置了一个测温元件和一个微处理器,能够计算温度并存储在内部寄存器中。通过IIC接口,我们可以读取这些寄存器的值,从而获取温度数据。 配置STM32 F103C8T6与MLX90614的IIC通信,你需要做以下几步: 1. **GPIO配置**:设置STM32的IIC SDA和SCL引脚为复用开漏输出模式,通常为PB6(SCL)和PB7(SDA)。 2. **时钟配置**:为IIC外设分配合适的时钟源,如APB1的时钟,根据MLX90614的数据手册设置合适的时钟速度。 3. **初始化IIC**:配置IIC控制器,包括启动条件、停止条件、应答位、数据传输方向等参数。 4. **寻址MLX90614**:发送IIC起始信号,然后写入MLX90614的7位设备地址(加上读/写位),等待应答。 5. **读写操作**:根据需求选择读或写操作。写操作时,发送寄存器地址,然后写入数据;读操作时,先发送寄存器地址,然后读取返回的数据,注意在读取数据后需要发送一个应答位,但最后读取的数据不需要应答。 6. **错误处理**:在通信过程中,需要检查并处理可能发生的错误,如超时、数据不匹配等。 7. **结束通信**:完成数据交换后,发送IIC停止信号,释放总线。 理解以上步骤后,你可以使用STM32的标准库或HAL库来实现IIC通信功能。标准库提供底层的寄存器级操作,而HAL库则提供了更高级别的抽象,使代码更易读、易移植。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需要考虑一些额外因素,如信号线的上拉电阻、通信速率与距离的平衡、抗干扰措施等。同时,要确保MLX90614的电源和接地正确连接,以及其工作电压与STM32的兼容性。 总结来说,这个学习笔记主要涵盖了STM32 F103C8T6如何通过IIC协议与MLX90614红外非接触温度计进行通信的详细过程。通过对IIC协议的理解和STM32的配置,可以实现从温度计获取温度数据的功能,这对于开发涉及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产品非常有用。
2024-08-29 14:14:17 6.04MB stm32 网络 网络
1
STM32实现MLX90614非接触测温串口显示(标准库与HAL库实现) 博客地址: https://blog.csdn.net/XiaoCaiDaYong/article/details/131789415
2024-04-29 20:46:20 26.57MB stm32 MLX90614
针对现有带式输送机托辊故障检测方法采用接触式测量、不便于安装操作、不适合于井下大范围故障检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去噪和BP-RBF神经网络的托辊故障检测方法。采集托辊运行时的音频信号,采用结合了软阈值法和硬阈值法的折中法对音频信号进行小波去噪处理;将每一层小波分解信号的能量和作为该层的特征值,通过处理系数对低频部分的特征值进行转换,以减小其在总能量中的占比,使故障特征更加明显;将提取的特征向量输入BP-RBF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故障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正常托辊信号、托辊表面存在裂痕、托辊表面磨损3种情况,该方法的故障识别率达到96.7%。与传统的频谱分析诊断技术相比,该方法所需的工作量更少、准确率更高;相较于基于温度检测等的故障检测技术,该方法采用非接触安装方式,安装更方便,检测范围更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
介绍了一种矿用非接触式红外热电堆测温仪,该测温仪是基于TMP006红外热电堆传感器进行设计的。区别于以往的红外测温仪,该测温仪将环境温度的测量、目标温度的测量集成在一颗测温芯片上,因此省去了多次测温、测距的麻烦。测温仪测量精度更高,实时性好,便于用户携带。
2024-02-26 18:11:27 664KB 红外测温 TMP006
1
本作品基于现有图像识别技术,针对图像识别对环境的苛刻要求,研究了一种非接触物体尺寸形态测量系统。该系统结合激光管测距、目标精准捕捉以及目标识别算法,最后得到目标物体的形态和尺寸。选用STM32F401最小系统为核心板,用舵机搭建二维云台,选用OpenMV、L10雷达测距模块测量目标物的形态尺寸以及与装置的距离,测量结果从串口输出显示在OLED屏上。 该系统主要由STM32F4系列单片机,机器视觉模块,激光测距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以及二维云台组成。机器视觉模块识别物体形状和尺寸,激光测距测量被测物与该测量装置的距离。两者所测数据返回给单片机,单片机控制云台完成指定任务后将测量数据显示在人机交互模块上。 OpenMV采用的STM32F427拥有丰富的硬件资源,引出UART,I2C,SPI,PWM,ADC,DAC以及GPIO等接口方便扩展外围功能。USB接口用于连接电脑上的集成开发环境OpenMVIDE,协助完成编程、调试和更新固件等工作。TF卡槽支持大容量的TF卡,可以用于存放程序和保存照片等。
2024-01-05 13:35:21 6.79MB stm32 openmv oled
1
针对胶结充填材料等采用传统粘贴应变片测量泊松比方法出现的无法测量或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非接触式泊松比测试方法,并阐述了该测试方法的原理与测试过程。运用Vic-2D软件对CCD相机所拍摄的胶结充填试块在加载系统作用下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字图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全场位移变化云图。选取试块弹性范围内图片,利用测线取点功能对试块两侧和上部取点分析,计算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对胶结充填材料泊松比测试结果表明,养护龄期相同的同组试块泊松比相近;养护龄期不同的各组试块,随养护龄期的增加,泊松比从0.378减小到0.103。该实验的成功应用证明了非接触式泊松比测试方法的可操作性、准确性与可靠性。
2023-12-29 19:10:14 1.12MB 数字图像 非接触式测量
1
一款远距离测温传感器, ModbusRTU 协议 ,使用 FreeRTOS 操作系统实现: 硬件平台:STM32L051C8T6 485模块:致远电子 RSM3485 传感器探头: 欧姆龙 D6T I2C通讯 我的博文《STM32 非接触测温测温传感器 项目记录(ModbusRTU协议)》全资料
2023-12-04 10:53:05 7.33MB stm32 嵌入式硬件 温度传感器 FreeRTO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