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预测微透镜阵列玻璃模压成型过程中微结构的加工工艺参数,利用高级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进行微透镜阵列的有限元建模;将不同微结构宽度的阵列光学元件进行分组,利用有限元模型分别计算每组硫系阵列光学元件的微结构高度对等效米塞斯应力的影响,得到微结构宽度相同、高度不同的硫系玻璃微透镜阵列结构对模压成型后等效米塞斯应力的影响,对微结构宽度相同、高度不同的阵列光学元件的最大等效米塞斯应力进行数据拟合处理,得出各组等效米塞斯应力的趋势,获得适合模压的硫系玻璃Ge23Se67Sb10阵列光学元件的微结构高度与宽度之比。仿真结果表明:微结构高度越小,等效米塞斯应力越小;硫系玻璃微透镜阵列的等效米塞斯应力由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大,边缘处的等效米塞斯应力最大;当微结构高度与宽度之比大于0.322时,模压产生的等效米塞斯应力大幅增加。
2021-02-22 18:06:43 8.87MB 光学制造 玻璃模压 微透镜阵 有限元分
1
提出了利用双波长数字全息实现对微光学元件刻划凹槽的三维成像。由两个不同波长的激光记录所得到的两幅数字全息图分别通过数值再现得到其对应波长的包裹相位图,再通过双波长解包裹得到等效波长的相位图,由该相位图重构出被测物体的三维形貌。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双波长数字全息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搭建双波长数字全息实验系统,利用632.8 nm和671 nm两个波长的激光对微光学元件刻划凹槽进行了三维成像,得到的刻划凹槽平均深度为7.1 μm,其结果与表面轮廓测量仪获得的三维形貌和凹槽深度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双波长数字全息三维成像结果的有效性。
2021-02-09 09:06:46 2.84MB 全息术 双波长数 相衬成像 三维成像
1
将物体做成完全透明的想法使科学家和一般公众发生兴趣已有多年。H. G.威尔斯著的“隐身人”是一部虚构的著作,但是作为故事基础的许多概念所根据的却是科学事实。关于隐身人的透明性问题,从1880年期间伦敦皇家学会瑞利爵士的讲演中就可以直接得到许多解释。在那里,瑞利首次作了减反射膜的实际表演。但是瑞利的表演也是建立在约瑟夫·冯·夫朗和费原先的工作基础上的。夫朗和费是第一个注意到把玻璃暴露于腐蚀性的酸后会使之变得更加透明的科学家。
2021-02-08 14:03:29 2.6MB
1
设计了一种基于全息光学元件的透视增强现实集成成像3D显示系统。对基于反射体全息原理的全息光学元件的记录及再现做了理论分析,并通过搭建实验光路记录一块尺寸为20 mm×20 mm的全息光学元件。该全息光学元件仅对满足布拉格条件的光线体现出微透镜阵列成像功能,再现出虚拟的3D图像,而真实3D物体发出的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全息光学元件,因此该全息光学元件作为图像融合元件实现了真实3D物体与虚拟3D图像的融合。该实验研制的透视增强现实3D显示系统能够再现出较好的虚拟3D图像,有效地融合虚拟3D图像和真实3D物体,实现增强现实的3D显示效果。
2021-02-06 19:07:22 6.79MB 全息 光学元件 增强现实 集成成像
1
高功率固体激光器工作在高重复频率时,增益介质因热量的沉积而发生热畸变,导致激光输出波前发生变化。为此,利用相干调制成像技术通过记录单幅衍射光斑实现输出光场的波前测量,获得了放大器工作在1,5,7 Hz频率时光学元件的热畸变相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工作频率增大,热量向中心区域集中,热沉积效应明显增加了波前变化。
2021-02-06 19:07:18 18.99MB 测量 高功率激 波前测量 相位恢复
1
为了获得超高精度面形的光学元件并验证离子束的修正能力,对应用离子束修正大面形误差光学元件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离子源光阑尺寸的方式获得了不同束径的离子束去除函数,并对一直径为101 mm、初始面形峰谷(PV)值为417.554 nm、均方根(RMS)值为104.743 nm的熔石英平面镜进行了离子束修形实验。利用10、5、2 mm光阑离子源的组合,进行了12次迭代修形,最终获得了PV值为10.843 nm、RMS值为0.872 nm的超高精度表面。实验结果表明,应用离子束可以对大面形误差光学元件进行修正,并且利用更大和更小束径离子束去除函数的组合进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升加工效率和精度。
2021-02-05 20:08:36 3.49MB 光学制造 离子束 面形修正 去除函数
1
很强,一种简单的DOE设计方法,只要简单的运算,不要复杂的模拟仿真
2019-12-21 20:22:19 1.21MB 衍射光学元件
1
单轴的晶体光学元件的光路追迹计算,,,,
2019-12-21 20:00:37 153KB 光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