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是一种利用可见光谱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与传统的无线电频率通信相比,它具有不占用无线电频谱、无电磁干扰、安全性高等特点。本资料包主要关注的是基于大功率白光LED的VLC系统,以及如何结合51单片机实现接收和发送数据。 我们要理解51单片机在可见光通信中的作用。51单片机是8位微控制器的一种,因其内核为Intel 8051而得名,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在VLC系统中,51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负责处理数据编码、调制和解调,以及驱动LED灯进行通信。 1. 数据编码与调制:在发送端,51单片机会接收到待发送的数据流,这些数据需要被转换成光信号。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在VLC中,脉冲宽度调制(PWM)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改变LED亮度的持续时间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1和0。 2. 发送原理图:LED作为一个光源,其亮度可以被51单片机精确控制。通过编程,51单片机会根据预设的调制方式,快速开关LED,从而将数字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发送原理图通常包括数据接口、51单片机、驱动电路和LED光源部分,其中驱动电路用于确保LED能承受快速的开关操作且保持稳定亮度。 3. 接收原理图:在接收端,通常会使用光敏传感器(如光电二极管或CMOS图像传感器)捕获由LED发出的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51单片机接收这个电信号,然后进行解调恢复原始数据。解调过程与调制相反,根据接收到的光强度变化,判断出1和0。接收端的原理图包括光敏传感器、前置放大器、滤波器和51单片机。 4. 网络连接:虽然51单片机处理能力有限,但可以通过扩展接口如串行通信接口(UART)或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SART)与其他设备连接,形成简单的网络结构。例如,多个VLC节点可以通过UART互相通信,构建一个简单的光通信网络。 5. 光通信的优势与应用:VLC技术适用于无线通信受限的环境,如医院、飞机舱内等,避免了电磁干扰。此外,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VLC也被用于智能照明系统,实现照明与通信的双重功能。 本压缩包可能包含的文件有电路设计图、源代码、原理图等,这些文件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51单片机如何驱动大功率白光LED进行可见光通信,以及接收端如何解析这些光信号。通过学习这些资料,开发者可以自行搭建VLC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和应用开发。
2025-06-03 11:01:09 22.25MB 51单片机 网络 网络
1
1.内含两个程序; 2.在连接好所有电路接线后,使用此程序测试; 3.在树莓派中运行树莓派与openmv通信测试-树莓派程序.py; 4.在Openmv模块中运行树莓派与openmv通信测试-openmv程序.py。 5.在openmv的IDE程序中看到数组则通信成功!
2025-06-01 02:48:34 2KB Python程序
1
详细的注释和多客户端支持的C++ SOCKET同步阻塞与异步非阻塞通信代码示例,C++ SOCKET编程:同步阻塞与异步非阻塞通信服务端和客户端代码,支持多连接、断线重连及详细注释,VS2015编译通过,1、C++SOCKET同步阻塞、异步非阻塞通信服务端、客户端代码,支持多个客户端连接。 2、断线重连(服务端或客户端没有启动顺序要求,先开启的等待另一端连接); 3、服务端支持同时连接多个客户端; 4、阅读代码就明白通信道理,注释详细; 5、VS2015编译通过。 ,C++; SOCKET; 同步阻塞; 异步非阻塞通信; 服务端; 客户端; 多个客户端连接; 断线重连; 注释详细; VS2015编译通过。,《C++ Sockets编程实战:同步阻塞与异步非阻塞通信服务端客户端代码详解》
2025-05-30 10:36:52 228KB paas
1
RS232是异步通信,全双工传输(异步通信就是无时钟CLK信号,全双工就是能同时收发数据)。采用负逻辑传送,规定逻辑“1”的电平为-5V~-15 V,逻辑“0”的电平为+5 V~+15 V。选用该电气标准的目的在于提高抗干扰能力,增大通信距离,但是在工业中传输距离只有15m,相对RS485来说较短,所以在工业中用RS232不常见。RS232常见的接口是DB9,一般都有专门的线进行连接。 工业上控制器常采用从MCU-光电耦合-电平转换-DB9接口的设计,如图所示,一般会在MCU和转换电平中加入光电耦合芯片,光耦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信号的隔离,通过光耦隔离来实现信号的隔离传输,使电平转换芯片与MCU系统不共地,完全隔离则有效的抑制了高共模电压的产生,大大降低232的损坏率,提高了系统稳定性。电平转换主要是由于TTL信号不能直接被RS232标准传输协议直接识别从而需要改变他的电平标准。光电耦合芯片一般采用6N137、TLP2361等,电平转换一般采用MAX3232、SP3232芯片。
2025-05-30 02:20:30 14.7MB stm32 网络 RS232
1
本次主要设计串口通信,基于verliog实现,并且通过了板级验证,实现串口回环,FPGA首先接收串口助手发送过来的数据,FPGA接收到数据之后,将接收的数据原封不动发送回去,实现串口回环,同时也可以做相应的修改,实现纯发送和纯接收。 日常通信方式中主要分为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并行通信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发送或接收数据线组成的,每根线传输一位或多位,传输速率较快,但成本较高,不适合用于长距离通信。而串行通信通常是数据发送或接收在一条数据线上,数据的每一位按特定的通信协议顺序传输,这种方法会减少使用成本,但传输速率较并行传输来说较慢。而串口通信协议数据串行通信,所以我们本次主要来讲解下串行通信。串口通信数据线包括TX和RX,TX用来发送,RX用来接收,连接为TX接RX,RX接TX。串口通信数据帧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起始位低电平有效,一次传输一个8位数据。 该代码在后续测试中发现一些小问题,就是但连续发送多个字节时,回环发送回去的数据总是间隔发送,也就是每两个字节会漏掉一个字节,不过当只发送一个字节时,没有这个问题存在,该问题目前还在排查中,后面会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
2025-05-30 00:18:27 5.92MB fpga开发 串口
1
本书《Electron in Action》由Steve Kinney撰写,旨在指导开发者如何使用Electron框架开发跨平台的桌面应用程序。书中首先介绍了Electron的基础知识,包括其核心组件Chromium内容模块和Node.js,以及Electron的工作原理。接着,作者通过构建一个书签列表应用程序和一个笔记应用程序的实例,详细讲解了如何搭建Electron应用、创建主进程和渲染进程,以及如何实现用户界面和应用功能。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在Electron应用中使用原生文件对话框、实现进程间通信、处理多窗口、管理文件操作、构建应用菜单,并使用Spectron进行应用测试。最后,作者介绍了如何部署Electron应用,包括打包、发布更新以及通过Mac App Store分发应用。整体而言,本书是Electron开发者不可多得的实践指南,帮助开发者从零开始构建现代化的桌面应用。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相控阵系统的FPGA代码开发,涵盖串口通信、角度解算、Flash读写以及SPI驱动等功能模块。文中不仅提供了各个功能的具体实现细节,如SystemVerilog编写的波特率校准、MATLAB原型的角度解算算法及其在FPGA中的定点数移植、SPI驱动的时序控制,还包括了Flash读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及解决方案。此外,作者分享了许多实际开发中的经验和教训,强调了代码与硬件设计之间的紧密耦合特性。 适合人群:对FPGA开发有一定了解并希望深入研究相控阵系统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从事相控阵雷达或其他类似项目的开发者,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在FPGA代码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开发效率和成功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代码和方法与具体硬件平台密切相关,在应用于其他项目时需要注意调整相应的参数和逻辑。
2025-05-28 14:34:00 350KB
1
DSP28335与FPGA并行通信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与PWM外扩便捷实现,Dsp28335与FPGA并行通信:高速数据传输与接收,实现PWM外扩的高效方案,Dsp28335 与FPGA的并行通信(最高速率150MHZ),可以将DSP数据传给FPGA的指定位置,以及从FPGA的指定位置读取数据到DSP。 对于DSP利用FPGA来外扩PWM非常实用方便 ,Dsp28335;FPGA;并行通信;最高速率;数据传输;PWM外扩;实用方便;指定位置,DSP28335与FPGA高速通信:数据传输与外扩PWM的实用方案
2025-05-27 18:34:09 2.73MB sass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智能机器人系统,强调硬件与软件的完美结合。硬件设计部分涵盖了传感器选择与布局(视觉、距离、力觉传感器)、执行机构(电机、伺服系统、机械臂)、电源系统与能源管理以及硬件接口与通信模块。软件设计方面则讨论了操作系统的选择(RTOS、Linux、ROS)、算法与控制逻辑(路径规划、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算法)、数据处理与存储以及软件开发工具与框架。最后,文章通过一个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实际案例,展示了硬件与软件结合的具体实现过程,并强调了数据流设计、驱动程序开发和系统优化的重要性。; 适合人群:对智能机器人系统感兴趣的开发者、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有一定硬件或软件基础,希望深入了解机器人系统构建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读者理解传感器、执行机构等硬件组件的功能及其选择依据;②指导读者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③教授如何通过算法实现机器人智能控制和优化;④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完整的机器人系统构建流程,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实际应用案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智能机器人系统的构建方法。同时,文章强调了硬件与软件结合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视角。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FPGA的MSK(最小频移键控)调制解调技术的实现过程。首先从理论层面解释了MSK调制解调的基本概念及其优势,接着深入探讨了用Verilog语言在FPGA上实现MSK调制解调的具体方法,包括关键模块的设计思路和代码片段。随后,文章讲解了如何借助Xilinx Vivado工具完成整个项目的仿真、综合与验证,并最终将其部署到FPGA硬件平台上进行实际测试。最后,作者分享了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强调了这一实践对于理解和应用通信算法的重要意义。 适合人群:对数字通信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从事通信算法开发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FPGA与通信算法结合的实际应用场景的人群,旨在帮助他们掌握MSK调制解调技术的实现细节,提升其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实例和经验分享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并激发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兴趣。
2025-05-27 14:39:40 1.02M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