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诊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MRI技术基于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原理,其核心在于原子核在外部磁场中的行为变化。特别是氢原子核,由于其在人体组织中的高丰度和磁性特性,成为MRI中最常利用的元素。 在磁场中,氢核会表现出类似于小磁铁的性质,能够排列成一定的方向。当外部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时,这些氢核会吸收能量,从而激发到一个更高能量的状态。当射频脉冲停止后,氢核会释放能量,回到原始状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出一个可以被探测器捕捉到的信号。这个信号包含了丰富的频率信息,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处理过程,最终可以重建出反映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信号处理在MRI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原始的信号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数学模型来解析。信号处理不仅包括信号的采集、放大、滤波,还包括图像的重建、增强和后处理。特别是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在MRI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图像重建的速度和质量。此外,自旋回波、梯度回波等技术也都是信号处理中用来改善图像质量的关键方法。 MRI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成像技术,发展到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多维度成像,包括功能成像和扩散成像等,这些都对信号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为了获得更快速的成像速度,发展出了不同的快速成像序列,如回波平面成像(EPI),而为了改善图像质量,开发了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去噪、锐化等。 在医学领域,MRI技术以其非侵入性、没有放射性危害、能够提供丰富组织对比和功能性信息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监测和治疗计划制定。MRI技术不仅在神经科学和肿瘤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应用,在心血管、腹部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研究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MRI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推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它促进了新型造影剂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了更为精确的患者定位和引导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MRI技术仍在持续进化之中。未来的MRI系统将更加注重成像效率、图像质量以及与患者体验相关的舒适度。不断改进的硬件设备,如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和射频线圈的创新设计,以及新的信号处理算法的开发,将进一步提升MRI技术的能力。此外,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MRI图像的分析速度和精确性,使得诊断更加高效和准确。 磁共振成像是一项集物理学、电子工程、信号处理以及医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它在提供精确的诊断信息以及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新应用的开发,MRI将继续在医疗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25-10-31 17:59:19 192.54MB
1
人工智能原理与实践是目前科技领域的前沿学科,它涉及到多种技术的融合,包括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分析,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世界。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想法,即通过机器来模拟人类的认知功能。这一想法引领了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到了21世纪初,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使得深度学习技术得以实现,这成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 在机器学习领域,算法的设计和优化是核心内容。机器学习模型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从而识别出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这些模型可以是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也可以是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领域,它利用深层的神经网络结构来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这种结构通常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机可以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任务上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水平。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计算机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的能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得机器能够理解、解释和生成人类语言,这使得机器能够与人类进行更加自然的交流。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现在我们看到的语音助手、机器翻译等应用都离不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支持。 计算机视觉则是研究如何让机器“看”的科学,它致力于使计算机能够从图片或视频中提取信息并理解视觉世界。计算机视觉在自动驾驶汽车、监控系统、医疗图像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视觉的关键技术包括图像识别、目标跟踪、场景理解等。 数据挖掘是利用算法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过程。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关联和趋势,这在商业智能、网络安全、医疗诊断等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原理与实践复习资料通常包含这些核心概念的介绍和分析,旨在帮助学习者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者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实验和项目来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者可能会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图像识别系统或开发一个基于规则的聊天机器人来实践所学知识。 在学习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掌握核心算法原理、熟悉应用场景,并且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它将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2025-10-27 10:04:00 13.18MB
1
### 操作系统基础原理与实践 #### 一、操作系统概览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OS)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且为用户交互提供接口。《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是一本被美国伯克利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顶尖学府广泛采用的教材,对于学习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践应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二、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 在本书的第一章“Introduction”中,作者Thomas Anderson和Michael Dahlin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定义、评价标准以及简短的历史回顾。 ##### 1.1 什么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复杂的软件程序,它控制着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为其他软件提供运行环境,并通过各种机制支持多任务处理、内存管理和设备控制等功能。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 - **进程管理**:创建、调度和终止进程。 - **内存管理**:管理计算机的主存空间。 - **文件系统**:组织和存储文件。 - **设备管理**:控制输入/输出设备的操作。 - **安全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 1.2 评价标准 操作系统的性能可以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进行评估,这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 **响应时间**:系统对用户请求作出反应的时间。 -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工作量。 - **资源利用率**:CPU、内存和其他硬件资源的有效使用程度。 - **可靠性**:系统稳定运行的能力,避免故障和崩溃。 - **可移植性**:操作系统能够在不同硬件平台上运行的能力。 - **安全性**:保护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或修改。 ##### 1.3 操作系统简史 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批处理系统到现在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其演变历程体现了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早期的操作系统主要关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硬件资源,而现代操作系统则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 三、内核与进程 第二章“The Kernel Abstraction”详细介绍了操作系统内核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内核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提供最底层的服务和支持。 ##### 2.1 进程概念 进程是操作系统中的基本执行单元,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程序计数器和栈。操作系统通过创建、调度和终止进程来管理多任务处理。 ##### 2.2 双模式操作 操作系统通常采用双模式操作,即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用户模式下的程序无法直接访问硬件资源,而内核模式下的程序则可以直接控制硬件。 ##### 2.3 安全控制转移 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操作系统需要实现安全的控制转移机制。当从用户模式切换到内核模式时,这种转移必须是可控且安全的。 ##### 2.4 启动操作系统内核案例研究 这一节提供了启动操作系统内核的实际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操作系统启动过程的具体步骤和技术细节。 ##### 2.5 虚拟机案例研究 虚拟机技术允许在一台物理机器上运行多个独立的操作系统实例,这一节探讨了虚拟机的实现方法及其优势。 #### 四、编程接口 第三章“The Programming Interface”着重介绍操作系统的编程接口(API),这是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之间通信的关键。 ##### 3.1 进程管理 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系列API用于管理进程,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同步和通信等。 ##### 3.2 输入/输出 输入/输出(I/O)是操作系统中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它涉及到数据在设备与系统之间的传输。 ##### 3.3 实现shell案例研究 这一节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命令行解释器(shell)。 ##### 3.4 进程间通信案例研究 进程间通信(IPC)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用于解决进程间的协作问题。 #### 五、并发性 第四章“Concurrency and Threads”探讨了并发性的概念以及线程的实现方式。 ##### 4.1 线程:抽象与接口 线程是轻量级的进程,它们共享相同的内存空间,并且可以在同一进程中并发执行。 ##### 4.2 简单API及示例 这一节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线程API示例,帮助读者理解线程的基本使用方法。 ##### 4.3 线程内部实现 这部分详细讲解了线程的内部结构和实现机制,包括线程调度、同步机制等。 ##### 4.4 实现细节 进一步探讨了线程实现的具体技术细节,如线程的状态转换、上下文切换等。 #### 六、共享对象的同步 第五章“Synchronizing Access to Shared Objects”重点介绍了在多线程环境中同步访问共享资源的方法。 ##### 5.1 挑战 多线程环境下,共享资源的访问可能会导致竞争条件等问题,这一节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 ##### 5.2 共享对象与同步变量 为了确保多个线程能够正确地访问共享资源,操作系统提供了多种同步机制,如锁、信号量等。 ##### 5.3 锁:互斥 互斥锁是一种常见的同步机制,用于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资源。 ##### 5.4 条件变量:等待变化 条件变量允许线程等待特定条件满足后继续执行,这对于实现复杂的同步逻辑非常有用。 #### 七、高级同步 第六章“Advanced Synchronization”讨论了更复杂的同步策略和技术。 ##### 6.1 多对象同步 在多线程环境中,可能需要对多个对象进行同步操作,这要求采用更高级的同步策略。 ##### 6.2 死锁 死锁是多线程编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发生在多个线程互相等待对方释放资源的情况下。 ##### 6.3 替代同步方法 除了传统的锁机制外,还有其他同步方法可用于解决并发访问问题,如无锁编程技术等。 #### 八、调度 第七章“Scheduling”介绍了进程和线程的调度算法及其优化。 ##### 7.1 单处理器调度 单处理器系统中的调度主要关注如何高效地在多个进程或线程之间分配CPU时间。 ##### 7.2 多处理器调度 随着多核处理器的普及,多处理器系统中的调度变得尤为重要,需要考虑负载均衡和并行执行等因素。 ##### 7.3 能效感知调度 能效感知调度策略旨在平衡系统性能与能耗,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 7.4 实时调度 实时系统需要保证关键任务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时调度算法对此至关重要。 #### 九、内存管理 第八章“Address Translation”和第九章“Caching and Virtual Memory”集中讨论了内存管理的重要方面。 ##### 8.1 地址转换概念 地址转换是指将程序使用的虚拟地址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地址,这是实现虚拟内存的关键。 ##### 8.2 分段与分页 分段和分页是两种常用的内存管理技术,它们分别按照固定大小或不固定大小的区域进行划分。 ##### 9.1 缓存与虚拟内存 缓存技术可以提高内存访问速度,而虚拟内存则允许程序使用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不仅涵盖了操作系统的基础理论,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技术细节,非常适合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作为学习参考资料。
2025-09-28 15:37:38 22.42MB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Practice
1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0th Edition by N. Gregory Mankiw, 2023
2025-09-22 21:38:26 67.17MB Economics
1
《现代雷达原理:高级技术》是现代雷达原理系列书籍中的第二卷,于2013年出版,它为从事雷达工程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本急需的参考书。本书在一个封面下介绍了用于雷达设计的最常用技术,为读者提供了通往单一主题的高级书籍、论文和演讲的桥梁。它涵盖了从奇异波形到超高分辨率的二维和三维成像方法、复杂自适应干扰消除、密集场景下的多目标跟踪、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激动人心的雷达能力。所有这些材料都以与《现代雷达原理:基础原理》相同的仔细平衡的定量严谨和定性洞察呈现。每一章都由该主题的公认的权威专家撰写和插图,并且经过雷达社区内专家的审查以及大量志愿者审阅者为了确保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严格编辑。高级学术和培训课程将赞赏章节末的问题集,以及为教师提供的解答。广泛的参考文献列表为更深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本书是掌握《现代雷达原理:基础原理》(SciTech, 2010)之后的雷达课程的绝佳选择。 本书的主要特点包括: 1. 每一章都由在该主题上公认的权威专家撰写和插图,从而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2. 提供了问题和广泛的参考文献列表以测试理解并鼓励进一步学习,适合用于高级学术和培训课程的辅助材料。 3. 所有的内容都经过了雷达社区内的专家审查,并且通过大量的志愿者审阅者的建议进行了严格的编辑,以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从基本原理到高级应用都涵盖其中。其中,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是该领域的一大亮点,它能够通过飞行平台上的雷达系统获取地面的高分辨率图像,即使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或者在夜间都能够进行。SAR技术的实现通常依赖于对雷达信号的复杂处理,包括信号的合成和成像算法的应用。 阵列分析是另一项重要的雷达技术,它涉及到多个雷达单元的协同工作,以此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阵列天线能够利用干涉原理来增加信号的定位精度,并增强信号的方向性,从而允许雷达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进行高效地操作。阵列分析还包括波束形成技术,它能够通过调整各个单元的信号相位和振幅,来控制雷达波束的方向和形状。 雷达波形和频谱分析是雷达技术中的基础部分,它决定了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和分辨率。雷达波形的选择和设计必须考虑到目标的特性、环境的干扰以及雷达系统的硬件限制。此外,频谱分析技术对于有效地利用雷达信号的频率资源以及避免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具有重要作用。 多目标跟踪是雷达系统必须处理的另一个复杂问题,特别是在密集场景下,如何准确地从雷达回波中分离和跟踪多个目标,是评估雷达性能的关键指标。这就需要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以及相应的硬件支持,以实现对密集场景下多目标的有效跟踪。 MIMO雷达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它通过使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可以显著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MIMO雷达可以利用发射端的多样性,实现更高维度的信号空间处理,从而在不增加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提高雷达的探测距离和分辨率,还可以增强抗干扰和隐身目标检测的能力。 本书作为一本专业参考书,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深入理解雷达系统的机会,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指导和参考。通过对各种高级雷达技术的介绍,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现代雷达技术的全景图,并为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025-09-14 10:20:31 31.37MB 高级技术
1
2.15 三相三线/四线应用 三相四线模式: HT7036采用三元件测量方法,合相功率计算公式为: 三相三线模式:HT7036采用两元件测量方法,合相功率计算公式为: 在三相三线模式下HT7036的B相通道不参加功率计量,只有A相和C相通道参与三相三线的测量。 但是HT7036可以将B通道的参数单独放出,只要在B相通道的电压与电流通道上加入相应信号,在三相 三线模式下仍可读取Pb/Qb/Sb/Urmsb/Irmsb/Pfb/Pgb参数,但是B通道的电压和电流通道上所加的信号不 会对三相三线的正常测量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三相三线模式下.Urmsb寄存器可选择B通道输入信号,也可选择通过内部矢量方式直接计算 Uac有效值。 2.16 能量脉冲输出 两个高频脉冲输出CF1/CF2, 对应关系如下: 脉冲管脚 输出能量 CF1 全波有功电能 PF CF2 全波/基波无功电能 QF
2024-08-20 11:22:18 1.19MB HT7036
1
计算机安全课件Computer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24-06-14 09:22:36 4.51MB 计算机安全 网络安全
1
计算机安全课件Computer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24-06-14 09:12:29 6.5MB 计算机安全 网络安全 ppt
1
B掺杂Co2FeSi材料磁性的第一原理研究,徐晓光,张德林,本文采用第一原理计算的方法对B掺杂Co2FeSi半金属Heusler合金材料进行了研究,预言了一种新的半金属材料。研究发现Co2FeSi1-xBx的晶胞参数
2024-03-03 11:16:18 238KB 首发论文
1
The Principles of Beautiful Web Design 2nd.pdf
2024-03-02 00:17:28 9.77MB we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