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个基于MATLAB实现的KPCA-RF混合模型项目,用于股票价格预测。项目通过核主成分分析(KPCA)对高维、非线性金融数据进行降维与特征提取,再结合随机森林(RF)回归模型进行价格预测,有效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与预测精度。整个项目涵盖数据采集、预处理、时序特征构建、KPCA降维、RF建模、结果评估与可视化等完整流程,并强调自动化、可复用性和模型可解释性。文中还列举了项目面临的挑战,如高维非线性数据处理、噪声干扰、时序建模等,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和MATLAB编程基础的数据科学从业者、金融工程研究人员及高校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应用于股票价格趋势预测与量化交易策略开发;②为金融领域中的高维非线性数据建模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③支持模型可解释性需求下的智能投顾与风险管理系统构建。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实践操作,重点关注KPCA参数选择、RF调优方法及特征重要性分析部分,深入理解模型在金融时序数据中的应用逻辑与优化路径。
2025-11-19 15:23:59 27KB KPCA 随机森林 股票价格预测 MATLAB
1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RF-DETR模型在自建数据集上的训练流程及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首先,训练环境配置要求Python版本不低于3.9,PyTorch版本需2.0以上,具体配置基于Ubuntu系统。接着,对于数据集有特定格式要求,即必须符合COCO数据集格式,若原始数据集为YOLO格式,提供了一段Python代码用于将YOLO格式转换成COCO格式,包括创建对应文件夹结构、调整图像尺寸、转换标注信息等操作。最后,给出了训练RF-DETR模型的具体代码示例,指定了预训练权重路径、数据集目录、训练轮次、批次大小等关键参数。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深度学习基础,尤其是熟悉目标检测领域,并希望了解或使用RF-DETR模型进行研究或项目开发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开发者快速搭建适合RF-DETR模型训练的环境;②指导用户按照正确格式准备数据集,特别是从YOLO格式到COCO格式的转换;③提供完整的训练代码,便于用户直接运行并调整参数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2025-11-17 23:21:26 3KB Python PyTorch 目标检测 detr
1
rf-detr-base 模型,不能上外网的可以下载
2025-11-13 16:40:36 355.32MB
1
在深度学习领域,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旨在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并给出物体的类别和位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目标检测模型不断进化,出现了许多具有先进性能的模型,RF-DETR模型便是其中之一。 RF-DETR模型全称为“Random Feature DETR”,是一种结合了Transformer架构的目标检测模型。DETR(Detection Transformer)是其基础,其核心思想是将目标检测问题转化为集合预测问题,使用Transformer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在RF-DETR模型中,"Random Feature"(RF)技术被引入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检测效率。 预训练模型是深度学习中一种常见的技术,它指的是在一个大型数据集上预先训练一个模型,然后将这个模型作为基础应用到特定的任务中,以此加快模型训练速度并提升模型性能。rf-detr-base预训练模型就是基于RF-DETR架构,并在大型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的模型。该模型可以被用来在特定数据集上进行微调,以适应新的目标检测任务。 预训练模型特别适合那些网络连接条件不佳,或者由于安全和隐私政策而无法直接访问互联网的离线环境。对于开发人员而言,即使在GitHub访问速度较慢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下载预训练模型并在本地进行模型训练和评估,从而避免了网络依赖问题。 rf-detr-base-coco.pth是rf-detr预训练模型的一种文件格式,通常以.pth结尾的文件是PyTorch框架中的模型参数文件。这种文件包含了模型的权重和结构信息,是进行模型微调和推理时不可或缺的资源。通过使用这样的预训练模型文件,开发人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好的目标检测结果。 rf-detr-base预训练模型的推出,为那些寻求高精度目标检测解决方案的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的随机特征技术和预训练机制使得它在目标检测领域处于技术前沿,同时也为离线环境中的模型训练提供了便利。
2025-11-13 10:22:58 325.51MB 目标检测 预训练模型 深度学习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在MATLAB环境下实现基于遗传算法(GA)与随机森林(RF)相结合的光伏功率预测项目,旨在通过GA优化RF的关键超参数(如树数量、最小叶节点样本数、特征采样数等),提升预测精度与稳定性。项目采用时间感知的滚动交叉验证作为适应度评估方式,结合RMSE、MAPE及峰值误差惩罚构建业务导向的目标函数,有效应对天气突变、数据缺失等实际挑战。系统架构涵盖数据层、模型层、搜索层、评估层和服务层,支持多源数据融合(如SCADA、气象数据、卫星云图等),输出不仅包括点预测,还提供区间预测与特征重要性分析,增强模型可解释性与业务实用性。;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MATLAB编程基础,从事新能源发电预测、电力系统调度、智能运维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工作1-3年希望深入理解机器学习在能源场景中应用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解决光伏功率预测中因天气突变导致的预测不稳定问题;②实现自动化超参数优化以降低人工调参成本;③构建可解释、可部署、符合电力业务需求的预测模型,服务于电网调度、电站运维与电力市场交易决策;④支持多站点批量部署与长期运维。;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文中提供的代码示例与模型架构图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适应度函数设计、时间序列交叉验证实现与并行计算配置,同时可扩展研究SHAP解释方法与模型在线更新机制。
1
AWR 是开发和调整各种射频电路的绝佳工具。 从等效电路到完整的3D-EM,它可以进行许多不同的RF仿真。 然而,为了优化给定的设计,有时使用外部脚本(在本例中为 MATLAB)自动化仿真是有益的。 尽管 AWR 与 MATLAB 的接口是可能的,但如果它在两个项目中并行工作,则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这个 MATLAB 类使这变得更容易,并且还提供了一个示例来帮助您入门。
2025-11-05 10:46:53 11.36MB matlab
1
微波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频率在300MHz至3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技术。微波通信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模拟微波通信,其中模拟调频技术被广泛采用。在此期间,1951年,美国开通了第一条商用微波通信线路,连接纽约和旧金山,这条线路有100多个站点,可以传输480路电话信号。我国开始建设长途微波通信线路是在“七五”期间。 进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微波通信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微波通信的出现,得益于数字交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调制解调技术的进步。数字微波通信提供了更优质的长途传输质量、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更大的通信容量。20世纪90年代后,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微波通信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微波通信也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以及更高的容量支持(如512QAM、1024QAM)和无线接入网技术(如本地多点分配系统 LMDS、多点多信道分配系统 MMDS)。 微波通信基本概念还包括微波的传播特性。微波传播具有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并且具有不同的极化方式。其中,线极化包括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圆(椭圆)极化则包括左旋极化和右旋极化。这些特性对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是指为了克服信号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质量恶化,接收、再生、转发信号的通信系统。一条通信线路可以服务多个地点,实现上下话路。中继通信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中继、外差中继和基带再生中继。 数字微波中继线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它们共同协作实现信号的高效传输。波道及射频频率配置是指将微波线路的可用带宽划分成若干频率小段,每个频率小段上设置一套微波收发信机,构成传输通道。为了最大化波道数量和减少干扰,频率配置必须科学合理。单波道频率配置分为二频制和四频制,不同配置有各自的优缺点,例如二频制存在反向干扰的问题,而四频制虽然多用一倍的频率,但需要更好的天线前后隔离度。多波道频率配置的排列方式分为收发频率相间排列和集中排列,以及射频波道的频率再用策略,都是为了有效减少干扰并提高通信效率。 微波通信中的备份与切换是保障通信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备份策略包括设备备份和波道备份,分别采用1:1备份或n:1备份方式。切换则分为人工切换和自动切换,以便在通信质量下降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迅速恢复通信。 微波通信的监控和勤务也是保证通信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控设备和通信质量,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确保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微波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固定网络还是移动通信网络,微波通信都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无线通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波通信将继续发展,适应新时代的通信需求。
2025-10-31 01:43:54 391KB
1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概述**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是一种利用微波频段的电磁波作为载体,通过中继接力的方式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技术。微波的定义是波长在1毫米到1米之间,对应的频率范围是300兆赫兹(MHz)至300吉赫兹(GHz)。这个频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三个子区间。 **微波通信的历史发展** 微波通信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出现了第一个工作在甚高频(VHF)频段的模拟无线通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通信开始使用特高频(UHF)频段。1951年,美国建立了第一条商业微波通信线路,从纽约到旧金山。我国在“七五”计划期间引入了微波通信系统。随着时间推移,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采用了简单的调制技术如QPSK和8PSK。80年代,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进步,微波通信系统发展迅速,90年代后,更大容量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逐渐成为主流。 **微波通信的特点** 1. **宽频带和大容量**:微波频段的频带宽度较大,能够支持大量信息的传输,适合宽频带信号的传输。 2. **抗干扰能力强**:由于工作频率高,微波通信系统受低频段干扰的影响较小。 3. **通信灵活性**:微波通信可以通过中继站实现远距离传输,能跨越特殊地形,如沼泽、河流、湖泊和山脉,尤其在自然灾害情况下,通信建立、撤收和转移相对便捷。 4. **高增益和方向性强的天线**:微波天线能制造出高增益且方向性极强,减少了通信中的相互干扰,降低了发射机的功率需求。 5. **经济高效**:相对于其他通信方式,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成本较低,建设速度较快。 6. **数字通信优势**:数字微波通信结合了数字通信的稳定性和纠错能力,提高了信号质量。 **微波通信系统的分类** 微波通信系统主要分为两类:模拟微波通信系统和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模拟系统主要处理连续变化的信号,而数字系统则以二进制形式传输信息,具有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和处理能力。 **微波通信的应用** - **干线备份和补充**:数字微波通信常用于光纤主干线路的备份,提供冗余通信路径,确保网络稳定性。 - **边远地区通信**:在缺乏有线基础设施的偏远地区,微波通信为用户提供基本的语音和数据服务。 - **市内支线连接**:城市内部的短距离通信,如无线基站间的连接。 - **无线宽带接入**:为住宅和企业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 **微波的视距传播特性** 微波通信通常遵循视距传播原则,通信距离受到发射和接收天线高度的影响。此外,还需考虑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地面反射和大气吸收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信号的传播质量和距离。例如,天线高度的增加可以扩大通信覆盖范围,但同时也可能遇到更多由地形和大气条件造成的传播障碍。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因其独特的优点和广泛的应用,在现代通信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将继续优化,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通信解决方案。
2025-10-31 01:38:20 814KB
1
利用S参数对RF开关模型进行高频验证,讲述某公司的开关使用。
2025-10-26 22:01:44 692KB
1
粮食水分含量是粮食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粮食的收购、运输、储藏、加工、贸易等过程。目前在国内粮食收购时,凭手摸牙咬或者传统检测方法来判断粮食的水分,存在测定结果极不可靠、检测时间长、浪费人力物力等问题。为了快速、准确检测粮食水分,设计了基于微波的粮食水分检测系统,通过检测微波信号与被测粮食相互作用前后微波幅值、相位等变化,推算出粮食水分含量。 【基于微波的粮食水分检测系统设计】 粮食的水分含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它对粮食的各个环节,包括收购、运输、储藏、加工和贸易等,都有着深远影响。传统的水分检测方法,如手摸牙咬或传统检测手段,存在着结果不可靠、耗时长以及人力物力浪费的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快速且精确的检测系统显得至关重要。 微波水分检测技术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无损检测的新技术,具有高精度、宽测量范围、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应动态检测的能力。微波因为其高频率和强穿透性,可以深入粮食内部,检测到粮食的整体水分含量,而不只是表面水分。粮食中的水分,作为极性分子,在微波场中会极化,从而对微波的吸收、反射等性质产生显著变化,这就是微波水分检测的基础。相较于电容法和电阻法等传统方法,微波检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通用性,适合不同厚度和密度的粮食检测。 系统设计方面,基于微波的粮食水分检测系统主要由微波发生器、微波传感器天线、温度传感器、检测控制器以及分析处理单元组成。微波发生器工作在10.5 GHz频率,传感器通常采用透射式检测,确保能够穿透较厚的物料。隔离器用于防止反射信号影响源信号的稳定性,检波器则将微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检测控制器进行放大、滤波和A/D转换,最终通过串行总线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实时数据显示和数据分析。同时,系统会结合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温度补偿,以提升检测精度。 硬件设计中,检测控制器是核心部分,包括放大滤波电路、A/D转换器、微控制器、键盘、LCD显示和串行总线接口。微波传感器的信号经过处理后,由A/D转换器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在LCD上实时显示水分含量。键盘接口允许用户进行参数设置和水分标定,串口则负责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微控制器选择Microchip公司的PIC18F6527,具有低功耗、高抗干扰能力及丰富的外围接口。A/D转换器AD7806提供高分辨率的采样,确保检测精度。系统采用5 V工作电压,采用光电隔离减少外部干扰,增强系统可靠性。 软件设计包括数据采集、水分值标定、水分值推算、系统灵敏度调节和显示模块。系统灵敏度的调整使得该检测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粮食种类和状态,优化检测效果。 基于微波的粮食水分检测系统设计旨在解决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通过微波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的水分测定,有助于提高粮食产业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
2025-09-20 16:01:44 553KB 自动测试系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