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的波动与在自然中的潮汐现象极其相似,在多头市况下,每一个高价都会是后一波的垫底价,在空头市况下,每一个底价都会是后一波的天价。如果投资者能审时度势,把握股价的波动大势趋向的话,不必老围着股价的小小波动而忙出忙进,而随着大势一路做多或一路做空,这样既能抓住有利时机赚取大钱,又能规避不测之险及时停损,艾略特的波浪理论为投资者很好地提供了判别股价波动大势的有效工具。
艾略特波段理论,又称为波浪理论,是由美国证券分析家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在1927年至1946年间提出的股票市场分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遵循一种自然的、有规律的模式,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潮汐现象。艾略特通过研究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DJIA)发现了这种模式,认为市场可以通过一系列上升(推动浪)和下降(调整浪)的波浪结构来描绘。
波浪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
1. **波浪形态**:市场运动由五个上升浪(1, 2, 3, 4, 5)和三个下降浪(A, B, C)组成,其中1, 3, 5为推动浪,2, 4为调整浪。推动浪通常代表趋势的方向,而调整浪则是对趋势的修正。
2. **浪与浪之间的比例关系**:艾略特发现,浪之间的比例关系往往呈现出斐波那契数列,如1浪与3浪,或3浪与5浪之间的比例可能是1:1.618或2:3等。
3. **时间间距**:每个浪的持续时间与其它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虽然不固定,但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来确定可能的时间窗口。
在应用波浪理论时,投资者需要注意以下规则:
- **第二浪回调**:第二浪回调的低点不应低于第一浪的起点。
- **第三浪**:第三浪通常是推动浪中最强烈的一波,长度通常不小于第一浪或第五浪。
- **第四浪**:第四浪的低点不会低于第一浪的高点,遵循交替规则,如果第二浪简单,第四浪可能复杂,反之亦然。
波浪理论的补充规则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波浪形态:
- **交替规则**:相邻的调整浪通常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以保持市场的动态平衡。
- **结束位置**:调整浪,特别是第四浪,往往在较高级别的第四浪内部结束,接近其终点。
艾略特波浪理论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分析市场趋势的工具,通过理解和识别市场波动的模式,投资者可以预判市场顶部和底部,制定相应的买卖策略。然而,波浪理论的主观性较强,对数浪的准确性要求高,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分析工具如趋势线、支撑和阻力、成交量等一起使用,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应谨慎应用,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理论,而是结合多种分析方法综合判断市场走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