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单片机protues仿真的红外无线遥控系统设计(仿真图、源代码) 要求具备以下功能: 红外数据的接收及解码,红外发色电路 数码管的显示驱动控制 将接收到的红外数据进行实时显示(限于动态扫描方法) 请根据以上功能要求,进行硬件系统设计,编写软件程序并画出流程图。 利用单片机进行遥控系统的应用设计,相较于市面上遥控集成电路受功能键数及应用范围限制,具有编程灵活多样、操作码个数可随意设定的优点。本设计利用AT89C52制作红外遥控系统,使用Keil软件编写程序,在Proteus软件中采用IRLINK模块用于接收并解调红外信号,进行程序的仿真。设计中,矩阵键盘充当遥控器,当我们按下某一个键时,经单片机识别,CPU向接有红外发射管的端口发射一定频率的脉冲,该脉冲与38KHz左右的载波脉冲进行调制,然后将已调制的脉冲进行缓冲放大,激励红外发光二极管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使得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出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当接收控制系统接收到该红外光后,由单片机内定时/计数器得到该红外光的频率,然后将该频率送往CPU,由CPU对该信号进行反编码,识别出控制信号,控制LED灯亮,蜂鸣器发声,并从数码管显示出
2025-05-11 17:59:44 2.51MB 51单片机 毕业设计 红外无线 protues仿真
1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温仪的设计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温仪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红外测温仪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式,通过红外线检测人体温度,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温度。本设计使用单片机作为核心器件,设计了一种红外测温电路,用于人员密集且流量大的场合进展快速的人体温度测量。 硬件设计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分别从红外线传感器、运算放大器、A/D转换、数据处理、显示局部等功能模块进行了论述,并详细介绍了各个芯片的构造和功能。该设计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测量平安、使用方便等特点。 软件设计方面,本文使用 C 语言来编写程序代码,具有编译速度快、运行效率高等特点。设计的软件局部采用模块化构造,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子程序,根据系统功能划分,程序由模块组成。该设计提高了可靠性和修改性,并给出了针对各个应用模块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框架,对各局部程序进行了解释说明。 红外测温仪的设计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医疗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该设计可以应用于人员密集且流量大的场合,例如车站、机场等,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温度,从而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知识点: 1. 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和性能分析:红外测温技术基于红外线检测人体温度,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将人体温度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显示模块将温度值显示出来。 2. 单片机的应用:单片机作为红外测温仪的核心器件,负责红外线传感器、运算放大器、A/D转换、数据处理和显示等功能模块的控制和协调。 3. 硬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运算放大器、A/D转换、数据处理、显示局部等功能模块的设计和选择。 4.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使用 C 语言,采用模块化构造,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子程序,根据系统功能划分,程序由模块组成。 5. 红外测温仪的特点:红外测温仪具有快速、准确、稳定、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应用于人员密集且流量大的场合。 6. 非接触式人体体温测试仪的设计:红外测温仪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式,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温度,不需要与人体发生直接接触。 7. 医疗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红外测温仪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用于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温度,从而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2025-05-10 16:41:25 479KB
1
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是STMicroelectronics公司生产的一种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中高级性能MCU。它常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由于其高性能、低功耗以及丰富的外设资源而备受青睐。本文将讨论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如何与红外遥控和红外接收模块相结合,实现遥控信号的发送与接收。 STM32F103C8T6具备丰富的外设接口,这使得它能够轻松地连接到各种模块和传感器。红外遥控和红外接收模块是远程控制应用中常见的设备。红外遥控模块通常用于发送控制信号,而红外接收模块则用于接收这些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脉冲,以便微控制器可以处理。 在使用STM32F103C8T6进行红外遥控系统的设计时,我们需要了解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红外通信使用的是红外线作为信号载体,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因此在短距离内能有效进行无线通信。红外遥控通常使用编码后的脉冲信号,比如NEC编码或RC5编码,这些编码格式规定了信号的高低电平持续时间以及特定的起始位和结束位,以确保信号的准确解码。 在STM32F103C8T6上实现红外遥控发送功能,首先需要使用定时器产生不同长度的脉冲来代表不同的信号状态。STM32的定时器有很高的精度和灵活性,可以通过软件配置产生所需的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开发者通常会编写相应的代码,使定时器按照红外编码协议输出相应的高低电平,进而驱动红外发射二极管发射编码后的红外光信号。 对于红外接收模块,STM32F103C8T6同样需要配置相应的硬件模块,通常是配置通用输入/输出(GPIO)引脚。红外接收模块接收到红外信号后,会输出相应的电平信号给STM32F103C8T6的GPIO引脚。微控制器将通过外部中断或定时器捕获功能来测量电平信号的高低持续时间,并根据这些时间来解码接收到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软件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者需要编写程序来处理红外信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对于编码过程,程序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按键或者控制需求生成正确的红外编码信号。对于解码过程,则需要能够从接收到的原始红外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切换LED状态、调节音量等。 此外,红外通信易受环境光线干扰,因此在设计中可能需要考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载波频率调制红外发射信号,以及在接收端使用带通滤波器来去除干扰信号。在软件上,还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和校验接收信号来提高数据的准确度。 除了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系统的调试也是整个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开发者需要利用调试工具,如ST-LINK调试器,来加载程序到STM32F103C8T6,并监视运行状态,确保红外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结而言,利用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实现红外遥控和接收模块的结合应用,需要对红外通信原理有深刻理解,熟悉STM32F103C8T6的相关外设配置,以及具备编写稳定可靠代码的能力。这不仅涉及到硬件的正确连接,还涉及到复杂的软件逻辑设计和调试工作。通过这些步骤,最终可以开发出响应迅速、功能多样、用户友好的红外遥控系统。
2025-05-07 21:47:57 782KB STM32
1
小目标跟踪视频集.zip,红外小目标视频数据集, 可做目标跟踪算法测试,均为mp4视频文件,可直接进行目标跟踪使用 数据集名称:A dataset for infrared image dim-small aircraft targe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under ground / air background 参考的资源链接(图片数据集):https://www.scidb.cn/en/doi/10.11922/sciencedb.902
2025-05-05 23:50:02 30.61MB 目标跟踪 数据集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YOLOv8改进的高精度红外小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创新点在于引入了SPD-Conv、Wasserstein Distance Loss和DynamicConv三种关键技术。SPD-Conv通过空间到深度变换保留更多小目标特征,Wasserstein Distance Loss提高了对小目标位置和尺寸差异的敏感度,DynamicConv则实现了卷积核的动态调整,增强了对不同特征模式的适应性。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在红外小目标检测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提升,mAP从0.755提高到0.901,同时在其他小目标检测任务中也有良好表现。 适合人群:从事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研究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红外小目标检测感兴趣的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检测红外小目标的应用场景,如工业质检、无人机监控、卫星图像分析等。目标是提高小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召回率,降低误检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和技术细节,帮助读者理解和复现实验结果。建议在实践中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调整模型配置和参数设置。
2025-05-05 20:41:18 954KB
1
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利用950nm近红外波段的红外线作为信息的载体,将二进制信号调制为若干脉冲信号,最后驱动红外线发射元件(如红外发光二极管) 发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端收到红外脉冲信号后,将红外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进行解调,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红外信号的调制方法比较常用的有两种:通过脉冲宽度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 和通过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冲位置调制码(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 PPM) 两种方法.换句话说,红外通信的实质就是对二进制数字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以便利用红外进行传输,红外通信接口就是针对红外信道的调制解调器. 红外通信是一种利用红外线作为载体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其在无线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红外通信主要基于两种波段,分别是近红外波段和远红外波段,其中近红外波段(如950nm)用于短距离通信较为常见。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二进制信号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信号,再通过红外线发射元件(例如红外发光二极管)来发射红外信号。接收端通过红外接收元件接收红外脉冲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入解调电路进行解调,还原为原始的二进制数字信号。 在红外通信中,调制方法对于信号传输的质量至关重要。常用的调制方法有脉宽调制(PWM)和脉冲位置调制(PPM)。脉宽调制通过改变脉冲宽度的方式来调制信号,而脉冲位置调制则是通过调整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实现信号调制。通过这些调制手段,可以在红外通信中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输。 红外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是构成通信过程的两个核心部分。发送端通常由单片机组成,负责将待发送的二进制信号编码并调制为特定频率的脉冲串信号,然后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出去。发送端的核心组件包括单片机、键盘、红外发光二极管以及用于显示发送键值的7段数码管。通过键盘输入指令,单片机检测按键状态并调制红外信号,最后由红外二极管发射出去。 红外接收端则完成对红外信号的接收、放大、检波和整形,并解调出遥控编码脉冲。红外接收端常使用一体化红外接收头(例如HS0038),它接收特定频率的红外信号,同时进行放大、检波和整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TTL电平的编码信号,并送给单片机进行解码,最终执行相关控制指令。接收端的主要组件包括单片机、一体化红外接收头HS0038和7段数码管。 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红外通信还需要考虑减少干扰的问题。为了有效地防止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通常会采用PPM编码方式。PPM编码方式通过特定的编码脉冲序列来传输数据,其中包含前导码、地址码和操作码。为了增强系统的可靠性,编码后面还会附加上编码的反码,用于检验编码接收的正确性,防止误操作。前导码作为遥控码的起始部分,包括一个高电平和一个低电平组成的准备脉冲。 在实际应用中,单片机会采用外部中断INT0管脚和红外接收头的信号线相连,采用边沿触发方式中断,以便于区分前导码、二进制的“1”和“0”码。单片机通过计算中断的间隔时间来实现这些区分,并将操作码提取出来在数码管上显示。 从程序实现的角度来看,红外通信的发送程序通常涉及单片机编程,需要设置定时器和外部中断来精确控制红外信号的发射时机和脉冲宽度。发送端程序需要使用特定的库函数,如reg52.h,以及定义与硬件相关的引脚和变量。例如,发送程序中可能会使用静态变量和位变量来存储控制状态、计数器和标志位等信息。 红外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遥控器、无线鼠标、智能手机、医疗器械等领域,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红外信号不能穿透障碍物,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尽管如此,红外通信以其低成本、低功耗、高安全性、不易受无线电干扰等特点,仍然是当前短距离无线通信的重要选择之一。
2025-04-29 20:06:14 526KB
1
JX90614红外测温实验
2025-04-29 12:05:24 5.16MB stm32
1
样本图:blog.csdn.net/2403_88102872/article/details/144195908 文件太大放服务器下载,请务必到电脑端资源详情查看然后下载 数据集格式:Pascal VOC格式+YOLO格式(不包含分割路径的txt文件,仅仅包含jpg图片以及对应的VOC格式xml文件和yolo格式txt文件) 图片数量(jpg文件个数):419 标注数量(xml文件个数):419 标注数量(txt文件个数):419 标注类别数:10 标注类别名称:["bypass_diode","bypassed_substrings","defect_string","hot_module","hotspot","open_circuit-","overheated_connection","pid","reverse_polarity","suspected_pid"]
2025-04-26 01:34:46 407B 数据集
1
文件内容:程序+proteus仿真电路 使用元器件:STM32F103C8、蜂鸣器电路、OLED、电机驱动模块、电机、左右两个红外传感器、超声波模块、按键、LED。 主要功能:1.OLED显示屏显示系统当前状态,是否开始运行,以及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2. 电机驱动模块驱动电机的运行,共使用两个驱动模块驱动四个电机。 3.红外循迹传感器对两次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边沿时,自动进行调整。 4.超声波模块对前方是否有障碍物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时,蜂鸣器进行报警,并开始自动避障。 5.利用按键控制避障小车的开始和关闭状态,同时LED作为系统呼吸灯存在。
2025-04-25 21:31:21 13.3MB stm32 proteus 红外循迹避障
1
内容概要:这篇文档详细介绍了基于单片机STC89C52的智能台灯设计与实现。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对周围光线强度、人体位置和时间等参数的智能感应和反馈调节,帮助用户维持正确坐姿、保护视力并节省能源。文中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并展示了硬件和软件的具体设计与调试过程。智能矫正坐姿的特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超声波测距检测人的距离,配合光敏电阻控制灯光亮度,同时具备自动和手动模式供用户选择。在实际应用测试阶段,确认系统满足预期效果,并提出了未来优化方向。 适合人群:对物联网、智能家居感兴趣的工程师,单片机开发爱好者,从事电子产品硬件设计的专业人士,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长期坐在桌子旁工作的个人或群体,如学生、办公室职员等,旨在减少错误姿势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其他健康风险的同时节约电力。 其他说明:文中涉及的创新之处在于整合了多种类型的传感技术和显示技术,提高了日常生活中台灯使用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也为后续产品迭代指出了方向,包括引入无线连接等功能增强用户体验的可能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