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是由长江证券发布的一份关于钢铁行业的研究报告,题目为“钢铁行业金工看行业之大宗篇二:钢铁金工一相逢”,这份报告旨在通过量化分析的维度,结合金融工程的方法来审视钢铁行业,从而达到对行业更深入的理解和判断。 报告提出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思路。第一步是行业层面认知规范化,即分析师覃川桃通过分析行业指数自身及其与大盘的变化关系,建立择时模型来判断钢铁行业指数的变化,结论是钢铁行业指数变化的62%来自盈利因素,38%来自估值因素。第二步是落脚到行业基本面,提供客观参数。通过多种行业基本面数据构建模型,预判行业基本面的变化。第三步是建立月度输出模型,辅助择时与选股,通过模型滚动预判,按周期输出择时与择股结论,并力求提高胜率。 报告中探讨了钢铁股的评价方法(WHAT),认为钢铁行业62%的权重依赖于基本面,是大宗行业中对基本面最为依赖的一个。分析了哪些基本面变量最为关键,指出价格和成本是最显著的因子,因为钢铁作为一个需求驱动的强周期行业,价格变动直接反映了供需格局的变化,对盈利影响最大。其余影响盈利的因素还包括需求、库存、投资、产量和价差,但它们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还从股性风格的角度分析了钢铁股的特性,发现行业收益回测显示,钢铁股已经从过去的收益低、回撤大,转变为当前具有配置价值。 在何时配置钢铁股的问题上(WHEN),报告指出重点判断钢价的变化,并且在供给侧改革后,货币因子权重显著提升,成本因子权重明显回落,表明行业配置风险偏好受宏观因素影响较大。模型预测的钢价胜率约为60%,显示出较高的显著性。 在配什么钢铁股的问题上(WHICH),报告根据历史时期将钢铁股的风格变化分为三个阶段:2009年以前以盈利驱动和风险溢价为主,2009-2015年小盘风格为主,而2016年后则以企业质量为主。这反映出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策略。报告建议,在判断钢价的前提下,低估值、高分红的优质标的将是获取超额收益的首选。 报告中还提到了风险提示,即其结论都是基于历史数据的演绎,并结合了主观判断,因此配置结果仅供参考。同时提示钢铁下游需求可能出现大幅下滑的风险。 报告最后包含了多个图表和表格来辅助说明分析,例如钢铁相对收益、多头策略与基准钢价的比较、预测钢价与实际钢价走势比较等。这些图表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为报告的结论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支持。 这份长江证券发布的钢铁行业报告,结合了量化分析和金融工程的视角,对钢铁股的评价、择时和个股选择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和模型预判,为投资者提供了参考。
2024-08-29 23:53:00 1.69MB
1
0050-2016 密码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技术规范.pdf
2024-08-29 17:43:23 19.24MB
1
在探讨极化敏感均匀线阵的新盲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 DOA)和极化估计算法之前,有必要对涉及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阐述。 极化敏感阵列是一种利用阵列中各个天线单元对信号极化的敏感性来处理信号的阵列系统。极化敏感阵列与传统阵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基于信号的极化特征进行信号分解和检测。极化敏感阵列天线可以对具有不同极化特征的信号表现出良好的检测能力,广泛应用于通信、无线电、导航等多个领域。 波达方向(DOA)估计是指确定信号波达方向的过程,这对于雷达、声纳、无线定位等领域至关重要。传统的DOA估计算法如ESPRIT、MUSIC等,都有各自的使用场景和局限性。ESPRIT算法特别适用于均匀线阵,并且能够利用均匀线阵的特性进行参数估计。 接下来,三线性分解是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其在ESPRIT和联合近似对角化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提供一种概括性的参数估计手段。三线性分解方法在处理具有三线性模型特征的信号时,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在论文中,作者张小飞和是莺提出了针对极化敏感均匀线阵的一种新的盲DOA和极化估计算法。盲算法指的是不需要或仅需要极少的先验信息即可进行估计的算法。该算法的核心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分析,并显示出三线性模型的特性。基于三线性分解,作者建立了一种新的联合估计算法,即极化敏感均匀线阵盲DOA和极化联合估计算法。 算法的性能通过仿真得到验证,结果显示该算法在DOA和极化估计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并且支持小样本情况。这表明算法具有高效性和鲁棒性,尤其适合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 文中还提到的Kruskal关于低阶三线数据分解唯一性的理论基础,为该算法的提出提供了数学支持。在数据模型方面,张小飞和是莺考虑了一个由M个正交偶极子对构成的均匀线阵,阵元间距为半波长,沿着Y轴正半轴均匀排列。该均匀线阵的信号接收模型基于球坐标系,考虑到入射波仅位于YOZ平面,从而简化了模型的复杂度。 极化敏感阵列的接收模型能够进行空域采样并检测目标信号。通过极化矢量的表达式,可以进一步分析信号的极化信息。该模型对于理解算法如何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出DOA和极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的背景和方法部分,论文提到了当前通信和无线领域中极化敏感阵列的重要性,以及多种DOA和极化估计算法的研究现状。新的算法能够结合极化敏感阵列的优势和三线性分解的特点,为极化敏感均匀线阵的参数估计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张小飞和是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处理极化敏感均匀线阵的信号,并通过三线性分解技术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盲DOA和极化估计算法。该算法不仅适用于大规模阵列,同样能够处理小样本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应用潜力。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仿真验证,这种新算法有望在通信、雷达和无线定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24-08-29 16:24:50 528KB 极化敏感阵列
1
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是6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特性之一,它旨在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同时实现信息传输和环境感知的功能。这项技术的发展预示着6G不仅仅是简单的通信升级,而是向一个全面感知、高度智能的网络转变,它将融合通信、感知、计算等多种能力,构建一个庞大的分布式神经网络。 6G系统的高频段、大带宽和密集的天线阵列设计,使得通信设备能够利用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比如传输、反射和散射,来获取周围环境的详细信息。这种“网络即传感器”的理念使得通信系统不再局限于信息传递,还能用于环境监测、高精度定位、成像和环境重建等多种感知任务。通过这些感知功能,6G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信道状态,从而优化通信性能,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在未来十年,无线技术的创新将推动从人联、物联到万物智联的转变。6G网络不仅连接万物,还赋予它们智能和感知能力,这将深刻改变社会和经济结构,促进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将开启全新的应用场景,例如自动驾驶、智慧城市、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等,为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万物感知铺平道路。 IMT-2030(6G)推进组的无线技术工作组在通信感知一体化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涵盖了应用场景需求、基础理论、空中接口技术、组网技术、硬件架构和原型验证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为6G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也揭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挑战,包括如何处理通信和感知任务之间的冲突、如何优化频谱资源的共享、如何设计高效的多任务处理硬件架构等。 通信感知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新型的信号处理算法,以同时支持通信和感知;智能天线设计,以提高空间分辨率和感知精度;灵活的频谱管理策略,以适应动态变化的通信和感知需求;以及集成计算和通信的硬件平台,以降低延迟并提高能效。 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是6G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为未来的智能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通过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关键技术,有望推动6G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通信技术的应用边界,并为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2024-08-29 13:54:56 8.18MB 数字通信
1
### GNSS反射信号接收与处理方法研究 #### GNSS反射信号接收机设计的关键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GNSS信号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路径进行定位,还可以通过反射路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技术被称为GNSS反射信号技术(GNSS2R)。本文旨在探讨GNSS反射信号接收机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GNSS反射信号技术概述 GNSS反射信号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反射回地面的信息来获取地球表面特征的技术。通常情况下,卫星信号经过地面或其他物体反射后,会携带关于反射表面的物理特性的信息,例如海洋表面的状态、土壤湿度等。通过对这些反射信号的接收与处理,可以实现对地球表面环境的监测。 #### 关键技术分析 **1. 接收机设计** - **特殊设计的接收机**:传统的GNSS接收机设计主要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直射信号,对于反射信号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专门设计能够有效捕获和跟踪反射信号的接收机。这类接收机通常配备更灵敏的传感器和更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 - **软件接收机**:软件定义的接收机能够灵活地配置接收参数,并通过软件实现信号处理功能,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于GNSS反射信号的研究。软件接收机可以动态调整接收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反射信号特性。 **2. 信号处理方法** - **信号识别与分离**:由于反射信号通常较弱且受到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何从众多信号中准确地识别和分离出反射信号是一个挑战。常用的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匹配滤波器等技术。 - **信号强度与特征分析**:反射信号的强度和形状与其反射表面的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细致分析,可以提取出关于反射表面的有用信息。 - **反演模型开发**:为了从反射信号中提取具体物理参数,如海面风速、土壤湿度等,需要建立准确的反演模型。这些模型基于电磁波理论和其他物理学原理,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校正和完善。 #### GNSS2R的应用领域 - **海面测高**:通过分析卫星信号在海面上的反射情况,可以精确测量海平面高度的变化,这对于研究海洋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 - **海面风场遥感**:GNSS反射信号可以用来估计海面风速和风向,这对于气象预报和海洋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土壤湿度探测**:反射信号的强度与土壤湿度有关,因此该技术也可用于监测土地水分状况,为农业灌溉管理提供支持。 #### 发展前景与挑战 尽管GNSS反射信号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提高信号处理效率、增强接收机性能、完善反演模型等。未来的研究将着重于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如灾害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展,GNSS反射信号技术有望成为地球观测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
2024-08-29 13:06:16 302KB
1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32小时通关(无水印版)
2024-08-29 11:46:43 23.39MB 软件工程
1
《Ascend C算子开发能力认证(初级)题库》是专为准备华为Ascend AI芯片平台的初级开发者认证考试的学习者设计的题库文档。该文档提供了丰富的题目资源,涵盖了C算子开发的基础知识、编程实践、调试技巧等关键内容,帮助考生熟悉考试形式并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内容概述:** 1. **基础概念**:介绍了C算子开发的基础理论和概念,帮助学习者建立对C算子和Ascend平台的基本认知。 2. **编程实践**:包含了多种常见的编程题目,覆盖算子开发中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习者通过练习提高编程能力。 3. **调试与优化**:涉及C算子调试技巧及性能优化的相关题目,帮助学习者掌握在实际开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 **模拟测试**:提供了多套模拟题,模拟真实考试环境,帮助考生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进行针对性复习。 **目标受众:** - 希望通过Ascend C算子开发初级认证的学习者 - 对Ascend AI芯片平台感兴趣的初学者 - 从事或计划从事AI开发工作,并希望深入了解C算子开发的技术人员
2024-08-28 19:08:14 155KB
1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和高等数学的考试内容涵盖了数学分析领域内的许多基础和重要的概念。以下是对文件中提到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数学分析基础概念与运算: 1. 切线方程的求解:通过对函数求导得到切线斜率,结合给定点坐标,利用点斜式方程求得切线方程。 2. 极限的计算:涉及不定式极限的求解,例如“x^2*cot(x)当x趋向于0时的极限”,需要运用三角函数和洛必达法则。 3. 函数的极值问题:通过对函数求导,并找导数为0的点,再通过二阶导数判断极大值或极小值。 4. 曲线的凸性与拐点:通过计算函数的二阶导数来确定曲线的凸性,并找到拐点的位置。 5. 不定积分的计算:涉及基本的积分技巧,如代换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6. 函数的连续性与可微性:讨论函数在特定区间内是否连续,以及在某点是否可导。 7. 一致连续的讨论:涉及一致连续性的定义及其与区间长度无关的性质。 8.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性:研究函数项级数是否一致收敛,并求出相应的和函数。 9. 不等式的证明:运用分析学的技巧,证明某些不等式在给定区间内成立。 10. 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研究函数的增减性,以及是否存在极值点。 二、数学分析高级概念与应用: 1. 定积分的计算:包括计算含有指数和对数函数的定积分。 2. 幂级数的收敛域:确定给定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区间。 3. 函数的微分方程:研究函数满足特定微分方程的情形,并求解。 4. 函数的积分表达式:利用积分表示函数,常见于涉及原函数的题目。 5. 紧集的定义:在拓扑学中,紧集是指任何开覆盖都有有限子覆盖的集合。 6. 函数项级数的和:求函数项级数的和函数,并研究其性质。 7. 函数的级数展开:将函数表示为泰勒级数的形式,并研究级数的敛散性。 8. 反常积分:涉及无穷区间上或含有无界点的积分。 三、数学分析综合应用: 1. 给定条件下函数的积分表达式:结合给定的函数和积分条件,求解特定的积分问题。 2. 变量代换在积分中的应用:通过适当的变量代换简化积分的计算。 3. 求解函数的极限:涉及无穷小量的比较和洛必达法则的运用。 4. 级数的和:求特定级数的和,并研究级数的敛散性。 5. 函数在无穷区间的行为:研究函数在无穷远处的趋势和极限。 6. 函数的连续性质:对函数的连续性进行讨论,包括在某点或某区间内的连续性。 在解决上述问题时,考生需要运用积分学、微分学以及级数理论等数学分析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这些知识点不仅对考生的数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也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考验。通过这些考试题目,能够充分考查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的能力。
2024-08-28 18:31:34 7.04MB
1
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Objective-C程序设计 第6版 PDF”似乎是一本关于Objective-C编程语言的教材或指南。尽管描述部分没有提供太多额外的信息,但从标题和标签中可以推断出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Objective-C编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点。下面将根据这些信息来生成相关的知识点。 ### Objective-C简介 Objective-C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是在C语言的基础上增加了面向对象的特性。Objective-C最初由Brad Cox和Tom Love在1983年开发,并在1988年由Next公司采用,后来成为苹果公司在Mac OS X(现在的macOS)和iOS操作系统上应用程序开发的主要语言之一。随着Swift的出现和发展,Objective-C的使用有所减少,但在很多遗留系统中仍然非常重要。 ### 本书结构概览 #### 第一部分:Objective-C基础知识 - **第1章:Objective-C概述**:介绍Objective-C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地位。 - **第2章:C语言基础**:作为Objective-C的基础,本书可能会从C语言入手,讲解变量、数据类型、控制结构等基本概念。 - **第3章:面向对象编程基础**:介绍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原理,如封装、继承、多态等。 #### 第二部分:Objective-C核心特性 - **第4章:类与对象**:深入探讨Objective-C中的类定义、对象创建以及类与对象之间的交互方式。 - **第5章:消息传递**:Objective-C通过消息传递机制实现对象间通信,这一章节将详细介绍消息发送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 **第6章:内存管理**:Objective-C的内存管理机制,包括引用计数、自动引用计数(ARC)等。 #### 第三部分:高级主题与实践 - **第7章:框架与库**:介绍常用的Objective-C框架和库,如Foundation、UIKit等,并给出实际应用案例。 - **第8章:性能优化**:讨论如何编写高效的Objective-C代码,包括避免常见的性能瓶颈、使用工具进行性能分析等技巧。 - **第9章:调试与测试**:教授如何有效地调试Objective-C程序,以及如何编写单元测试确保代码质量。 #### 第四部分:实战项目 - **第10章:项目案例分析**: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展示Objective-C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掌握实践经验。 ### 小结 《Objective-C程序设计 第6版》作为一本较为全面的Objective-C教程,旨在帮助读者从零开始学习这门语言,并逐步过渡到能够独立完成项目的水平。通过对基础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原理、核心特性的讲解以及实战案例的剖析,本书力求让读者不仅掌握Objective-C编程技能,还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编程模式。对于想要从事iOS或macOS应用开发的学习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2024-08-28 16:19:22 89.41MB Objective-C PDF
1
This specification describes a serialized interface between data converters and logic devices. It contains normative information to enable designers to implement devices that communicate with other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pecification. Informative annexes are included to clarify and exemplify the specification. Due to th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volved, the intention of the document is to completely specify only the serial data interface and the link protocol. Certain signals common to both the interface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device, such as device clocks and control interfaces, have application-dependent requirements. Devices may also have application-dependent modes, such as a low power / shutdown mode that will affect the interface. In these instances, the specification merely constrains other device properties as they relate to the interface, and leav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up to the designer. Revision A of the standard was expanded to support serial data interfaces consisting of single or multiple lanes per converter device. In addition, converter functionality (ADC or DAC) can be distributed over multiple devices:
2024-08-28 14:40:46 4.58MB JESD204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