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谐振回路的电路图.ms10
2021-04-14 14:02:00 41KB 谐振回路 电路图
1
比较规范的课程设计引言 晶闸管交流功率控制器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命名的“半导体交流功率控制器” (Semiconductor AC Power Controller)的一种,它以晶闸管(可控硅SCR或双向可控硅TRIAC)为开关元件,是一种可以快速、精确地控制合闸时间的无触点开关,是自动控制温度系统高精度及高动态指标必不可少的功率终端控制设备。晶闸管交流调功器是在一个固定周期或变动周期里,以控制导通的交流电周波数来控制输出功率的大小。晶闸管在正弦波过零时导通,在过零时关断,输出为完整的正弦波。晶闸管交流调功器主要用于各种电阻炉、电加热器、扩散炉、恒温槽、烘箱、熔炉等电热设备的温度自动、手动控制。
2021-04-14 11:18:39 320KB 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
1
基于MSP430G2231单片机的开关电源并联模块电流分配方案(电力线载波)WORD论文+AD设计硬件原理图PCB+软件源码. 摘要 该单片机系统可将所要传输的信息叠加到电力线路上进行远距离可靠、高效的输送,避免了信号传输线(例如网线)的铺设,实现数据通讯,经济、便利,有利于电力部门资产管理,具有投资短、见效快,与电网建设同步等优点。 1. 系统方案 系统由两片并联的DC/DC控制芯片TPS5430组成,通过引入电压反馈环路来调节两个模块的电流比和负载电压。系统的主控制器采用超低功耗的MSP430G2231单片机。采用TI的低功耗的电流采样芯片INA168对分支电流进行检测,通过16位数模转换芯片AD7705采集分支电流和DC/DC输出电压,使用256级的数字电位器MC4100,配比DC/DC反馈网络,进而控制和稳定分支电流比和负载输出电压。 2. 系统硬件设计 详细介绍系统各个模块的硬件实现过程,说明采用关键器件的理由及关键部分的原理图 (不得大量复制原理图,更多用框图的方式示意,仅对能体现工作量和创新的部分提供原理图,评委有权对滥用原理图的论文扣分) 3. 系统软件设计 利用两台LaunchPad G2231的UART接口实现电力线上的半双工通信,LaunchPad A先发一个信号,LaunchPad B 接收到该信号后延时一段时间(65ms)再回复一个,然后再延时一段时间(65ms),A接收到信号以后再延时一段时间,然后再发一个信号,循环往复。 LaunchPad A流程图
基于TMS320F28335的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WORD论文文档+ALTIUM设计原理图PCB+软件源码文件. 摘要 本系统以DSPMS320C28335作为主控,以单端反激式电路作为核心,根据AD采集两路DC模块输出电路分别控制两路PWM,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在4.0A以内,A、B两路DC模块电流比例在0.5~2.0之间步进为0.1的比例可调。测试表明,本系统达到了题目的基本要求和扩展要求的全部功能 系统方案 本系统主要由DC-DC主回路模块、信号采样模块、主控模块、电源模块组成,下面分别论证这几个模块的选择。 1.1 DC-DC主回路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采用推挽拓扑。 推挽拓扑因其变压器工作在双端磁化情况下而适合应用在低压大电流的场合。但是,推挽电路中的高频变压器如果在绕制中两臂不对称,就会使变压器因磁通不平衡而饱和,从何导致开关管烧毁;同时,由于电路中需要两个开关管,系统损耗将会很大。 方案二:采用Boost升压拓扑。 Boost电路结构简单、元件少,因此损耗较少,电路转换效率高。但是,Boost电路只能实现升压而不能降压,而且输入/输出不隔离。 方案三:采用单端反激拓扑。 单端反激电路结构简单,适合应用在大电压小功率的场合。由于不需要储能电感,输出电阻大等原因,电路并联使用时均流性较好。 方案论证:上述方案中,方案一系统损耗大,方案二不能实现输入输出隔离,而方案三虽然对高频变压器设计要求较高,但系统要求两个DCDC模块并联,并且对效率有一定要求。因此,选择单端反激电路作为本系统的主回路拓扑。 1.2 控制方法及实现方案 方案一:采用专用的开关电源芯片及并联开关电源均流芯片。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技艺成熟,且均流的精度高,实现成本较低。但这种方案的缺点是控制系统的性能取决于外围电路元件参数的选择,如果参数选择不当,则输出电压难以维持稳定。 方案二:采用TI公司的DSP TMS320C28335作为主控,实现PWM输出,并控制A/D对输入输出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采样,从而进行可靠的闭环控制。与模拟控制方法相比,数字控制方法灵活性高、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但DSP成本不低,而且功耗较大,对系统的效率有一定影响。 方案论证:上述方案中,考虑到题目要求的电流比例可调的指标,方案一较难实现,并且方案二开发简单,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所以,选择方案二来实现本系统要求。
移相全桥并联均流simulink仿真模型,两个移相全桥模块并联,实现输出均流的控制算法,仿真效果很好,需要的可以拿去学习。
2021-04-12 11:00:07 34KB 移相全桥 并联均流
1
针对3-RPS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在Solidworks中建立机构的三维模型。采用新型的数值算法求解该机构的运动学逆解。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蒙特卡洛法和MATLAB仿真分析法求解机构的工作空间。并分析对比2种方法的优缺点。
1
APF控制优化与多机并联谐振抑制策略研究_郭鸿健
2021-04-08 11:03:25 3.23MB 论文
1
基于MLD的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组态的建模及优化控制
2021-04-06 11:07:18 505KB 研究论文
1
stewart平台的一种动力学解算方法 经典 牛顿欧拉法
2021-04-04 20:44:11 134KB 并联机器人 stewart 动力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