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维装箱问题" 涉及到的是一个经典的优化问题,它在物流、库存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将不同大小的物品(在本例中,我们可假设为数字)有效地分配到有限数量的箱子中,以尽可能减少箱子的总数。在计算机科学中,这通常被转化为一个算法设计和分析的问题。 一维装箱问题的描述简洁明了:我们需要读取文件 "文件名.txt",这个文件中包含了待装入箱子的物品的尺寸信息,然后计算并输出所需的最少箱子数量。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策略来解决,其中一个常见的是FFD(First Fit Decreasing)算法。 FFD(First Fit Decreasing)算法是一种贪心策略。它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所有物品按大小降序排列,然后从最大的物品开始,尝试将其放入当前的第一个未满的箱子。如果一个箱子放不下,就创建一个新的箱子。该算法以递减顺序处理物品,这通常能获得较好的结果,但并不保证总是得到最优解。 在C语言中实现FFD算法,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读取输入文件 "文件名.txt",解析每个物品的尺寸。 2. 对物品尺寸进行排序,由大到小排列。 3. 初始化一个空的箱子数组,每个箱子的容量可以是无穷大,初始时只有一个箱子。 4. 遍历排序后的物品,尝试将每个物品放入第一个未满的箱子。 5. 如果物品放入当前箱子后箱子超过其容量,创建一个新的箱子。 6. 记录使用过的箱子数量。 7. 最后输出箱子的个数。 在实际编程过程中,需要考虑文件读取错误、内存管理、数据类型的选择(确保能够表示大物品尺寸和大量箱子)等问题。此外,为了提高效率,可能需要采用适当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或自定义结构体来存储箱子和物品信息。 一维装箱问题的研究不仅限于FFD算法,还有其他方法,如Best Fit Decreasing (BFD) 和 Worst Fit Decreasing (WFD) 算法。每种算法都有其优缺点,适应不同的场景。例如,BFD可能会更节省空间,但计算复杂度较高,而WFD则可能需要更多的箱子,但实现简单。 压缩包子文件 "Edition1" 可能包含了问题的示例数据、已有的解决方案或者测试用例。解压并分析这些文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现一维装箱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还需要考虑如何处理异常情况,如空文件、无效数据等,以提高程序的健壮性。
2025-10-10 20:05:46 464KB 一维装箱问题 FFD算法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imulink自动生成代码来简化基于TI DSP2833x系列芯片的电机控制设计。主要内容涵盖PWM配置、ADC采样、UART和CAN通信、FOC算法实现等方面。通过Simulink模型生成的代码不仅减少了手动配置寄存器的繁琐步骤,还提高了代码质量和开发效率。文中提供了多个具体实例,展示了如何在Simulink中配置各种模块并生成高效的C代码,同时指出了需要注意的一些常见陷阱和技术细节。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TI DSP2833x系列芯片和Simulink工具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快速开发高效电机控制系统的项目,旨在提高开发效率,减少手动编码错误,确保代码质量。通过Simulink自动生成代码,可以显著缩短开发周期,特别是在涉及复杂控制算法(如FOC)和多种通信协议的情况下。 其他说明:尽管Simulink自动生成代码极大地方便了开发流程,但在某些情况下仍需手动调整生成的代码以适应特定硬件特性和性能需求。因此,开发者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工具,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
2025-10-10 19:02:58 207KB DSP Simulink 电机控制 FOC算法
1
目录结构预览: 1. MDK下载算法基础知识 2. FLM开发 2.1 FLM工程建立 2.2 SPI Flash MDK下载算法制作 2.3 SPI Flash MDK下载算法使用 2.4 FLM_DEBUG调试工程建立方法 STM32H7XX系列MCU在开发过程中,有时需要使用外部Flash作为程序存储空间,这时就涉及到MDK(Keil uVision)的下载算法。本文主要围绕STM32H7XX在KEIL-MDK环境下,针对外部Flash的FLM(Flash Loader Demonstrator)下载算法的开发和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MDK下载算法是实现程序通过调试器下载到目标芯片的关键,它包含了初始化、擦除、编程、读取和校验等一系列功能的函数。对于STM32H7XX这样的MCU,通常MDK软件包里包含了对应的内建Flash算法,但若使用外部Flash,如SPI Flash,就需要自定义相应的FLM下载算法。在MDK中,这些函数是地址无关的,被加载到内部RAM执行,从而控制外部Flash的操作。 FLM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FLM工程建立**:可以使用KEIL提供的模板,或者直接基于已有的STM32H7XX FLM工程模板进行修改。关键在于配置好工程,确保所有必要的函数和接口都能正常工作。 2. **SPI Flash MDK下载算法制作**: - **开发前注意事项**:关闭所有中断,使用查询方式操作,同时针对HAL库中的HAL_InitTick、HAL_GetTick和HAL_Delay重新实现,以避免依赖于sysTick中断的延时。 - **IOC配置**:最小化配置,仅保留必需的时钟、QSPI/OCTOSPI接口,可添加额外GPIO用于调试。 - **sysTick接口实现**:替换弱引用的HAL库函数,提供无中断依赖的延时功能。 - **SPI Flash接口实现**:包括初始化、擦除、编程、读取和校验等功能的函数,如hal_qspi_flash_write()、hal_qspi_flash_erase_sector_block()等,确保这些函数能正确控制外部Flash。 - **FlashDev.c结构体配置**:定义Flash设备的属性,如驱动版本、设备名称、类型、起始地址等,以适配外部Flash的特性。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 为了确保下载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需要对SPI Flash的时序和参数进行精确调整,使其适应MCU的工作速度。 - 在调试FLM时,可以利用配置的GPIO观察下载进度和检测潜在问题。 - 考虑到错误处理和异常情况,应添加适当的错误检查和异常处理机制。 - 在编写和测试FLM时,确保遵循MDK的调试设置,如加载地址的配置,以使算法正确地加载到内部RAM。 总结来说,STM32H7XX-KEIL-MDK-外部FLASH-FLM下载算法的开发涉及了MDK工程的构建、SPI Flash接口的定制以及系统时钟和延时函数的重新实现。通过这一过程,开发者能够为特定的外部Flash创建高效的下载算法,实现程序的可靠烧录和调试。参考相关用户手册和示例代码,有助于快速理解和完成这一任务。
2025-10-10 17:37:16 421KB stm32 keil flash
1
处理机调度算法是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进程执行顺序的一种机制,其目标是在满足各进程对处理机时间的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率、减少作业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周转时间,并提高CPU资源的利用率。本实验报告详细介绍了两种常见的处理机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和最短作业优先(SJF)调度算法,并通过C语言编程模拟单处理机环境下这两种算法的执行过程。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是一种最简单直观的调度算法。按照进程到来的顺序进行调度,即先到达系统的进程先被调度。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公平,易于理解和管理。但它存在“饥饿”问题,即后到系统的进程可能会因为前面的进程占用了CPU而长时间等待,导致等待时间过长。 最短作业优先(SJF)调度算法是一种非抢占式的调度算法,它选择一个或几个预期执行时间最短的进程进行调度。该算法可以减少作业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平均周转时间,但同样存在“饥饿”问题,因为长作业可能会因为不断有更短的作业到来而长时间得不到服务。 实验中用C语言实现了这两种调度算法,并模拟了调度过程。通过编写程序和执行测试用例,记录和分析了不同算法下进程的等待时间和周转时间,进而计算出平均周转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对于给定的作业集,SJF算法相对于FCFS算法在减少平均周转时间方面有优势,但由于其固有的“饥饿”问题,可能导致某些长作业无法及时得到处理。 整个实验过程是一个系统学习处理机调度算法原理、掌握算法实现和分析算法性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到了在编写调度算法程序时,必须考虑进程的输入输出格式和运行时数据的处理,并且需要对可能出现的输入错误进行容错处理,以保证程序的健壮性。 为了评估不同调度策略下系统的性能,本实验还考虑了多种测试数据,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算法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到FCFS和SJF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SJF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提供更短的平均周转时间,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作业的实际提交时间对于调度决策的重要性。 此外,报告中还提及了FCFS和SJF算法的平均周转时间计算公式,并通过多个测试案例展示算法的实际应用。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能够观察到不同算法在具体应用中的表现,并根据测试数据来评估算法的性能。 先来先服务调度和最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实验报告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编程实现和模拟这两种调度算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分析和评估不同调度策略下的系统性能。这对于未来在更复杂的系统调度设计和优化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10-10 17:00:57 685KB
1
文件名“leitingzhanji-jshookserver-master.zip”似乎指向了一个针对特定小程序(雷霆战机)的请求捕获和数据修改工具。这个工具可能以一种允许用户不需要了解加密算法就可以拦截和修改数据的方式工作,具体是指在小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过程中进行操作。它的使用可能涉及对网络请求和响应的监控,从而能够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析、修改并重新发送。这种工具的存在可能对程序测试、开发过程中的错误调试、或是进行安全测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这种类型工具的存在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发和调试效率,因为它允许开发者直接与小程序后端进行交互,不必进行复杂的加解密操作。它的工作原理可能基于网络代理或网络请求拦截技术。开发者可以在数据发送到服务器之前对其内容进行调整,或者在服务器返回数据后对其进行分析和修改,而无需深入了解加密和解密的具体实现细节。这对于提升安全测试的能力也至关重要,因为安全研究员往往需要在不解密的前提下,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和操作以识别潜在的安全漏洞。 此外,该工具还可能适用于帮助开发者进行性能优化的测试,通过修改请求和响应数据来测试小程序在不同数据负载下的表现。在进行功能扩展或调试程序时,这样的工具可以提供极大的便利,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问题并进行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工具虽然有其积极的应用场景,但它也可能被用于不当用途,比如对小程序进行作弊或其他恶意活动。因此,在使用此类工具时,开发者和测试者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操作在合法合规的范畴内进行。 由于该文件信息仅提供了压缩包的名称而没有具体的文档内容描述,因此以上内容是基于文件名称和描述所作的推断。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功能范围及应用场景,还需要具体的开发文档和用户指南来指导。此外,对于安全性和合法性的讨论也是使用此类工具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025-10-10 16:06:41 918KB
1
《基于BURG算法的谱估计研究及其MATLAB实现》这篇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探讨了谱估计在信号处理领域的应用,特别是采用BURG算法进行功率谱估计的过程及其MATLAB实现。谱估计是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信号与系统、随机信号分析、概率统计等多个学科,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 功率谱估计是通过对有限次记录的有限长数据进行分析来估算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传统的谱估计方法,如直接法和间接法,存在分辨率低和方差性能不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现代谱估计方法应运而生,其中AR(自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谱估计技术。AR模型通过建立信号的线性时间不变模型,利用Levinson-Durbin算法或BURG算法求解模型参数,从而获得更精确的功率谱估计。 BURG算法是一种改进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估计方法,它在计算过程中避免了逆矩阵的运算,降低了计算复杂性,适用于实时信号处理。该算法在确定AR模型的阶数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要考虑模型的稳定性。在MATLAB环境下,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功能,进行信号建模、参数估计以及仿真分析,从而验证和比较不同谱估计方法的效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了解谱估计的历史发展; 2. 掌握经典谱估计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并进行比较; 3. 学习和运用现代谱估计,尤其是AR模型和BURG算法; 4. 利用MATLAB进行信号仿真,对比经典谱估计和现代谱估计的分辨率和方差性能; 5. 熟练运用MATLAB的GUI工具,构建交互式的谱估计分析界面。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主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预期成果是深入理解谱估计理论,掌握BURG算法及其MATLAB实现,并能独立完成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此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BURG算法的探讨,提高了谱估计的分辨率和方差性能,特别是在数据记录有限的情况下,为信号处理提供了更高效的方法。 这篇毕业设计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谱估计理论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在MATLAB编程和信号处理方面的能力,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025-10-10 15:50:02 541KB
1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是由Kennedy和Eberhart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技术。其灵感来源于对鸟群捕食行为的观察和模拟,通过模拟鸟群的社会协作来达到寻找食物最优策略的目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特别适合于解决复杂非线性、多峰值的优化问题。 在粒子群优化算法中,每个粒子都代表解空间中的一个潜在解,而整个粒子群则是在多维空间中搜索最优解的群体。每个粒子根据自己的飞行经验(即个体认知)和群体的最佳经验(即社会行为)来动态调整自己的飞行速度和方向。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关键在于信息的社会共享,每个粒子都能记住自己曾经达到的最佳位置,即个体最佳(pbest),以及整个群体所经历的最佳位置,即全局最佳(gbest)。 PSO算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初始化粒子群体、评价每个粒子的适应度、找到个体最佳位置(pbest)以及更新全局最佳位置(gbest)。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会根据一系列公式进行更新,速度更新公式通常包含三部分:粒子先前的速度、认知部分(个体经验)和社交部分(群体经验)。其中,惯性权重、加速度常数以及随机函数等参数对于算法性能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点在于其简单易行、收敛速度快,并且设置参数少,这使得它成为现代优化方法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其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少的参数设置,粒子群优化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优化、神经网络训练、机器学习以及函数优化等众多领域。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设置合适的适应度函数(fitness function),用来评价每个粒子的性能,并依据性能来指导粒子更新自己的位置和速度。算法中的关键参数,如惯性权重(w)、加速度常数(c1和c2)以及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范围等,需要经过仔细调整以达到最佳的优化效果。此外,算法的迭代次数也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 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群体行为,提供了一种高效、易实现的全局优化策略。它以简单的算法结构、较快速的收敛速度以及良好的优化性能,在各种优化问题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当今优化方法研究的重要分支。
2025-10-10 08:52:23 3.73MB
1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是一种智能优化技术,其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生物群体的集体行为,如鸟群、鱼群等的觅食行为。PSO算法模仿鸟群寻找食物的过程,其中每只鸟被抽象为一个“粒子”,在解空间内按照一定的速度移动,并根据自身经验和群体经验来调整移动速度和方向,以寻找最优解。 PSO算法的基本思想包括“社会学习”和“个体学习”两个方面。个体学习是指粒子根据自己的飞行经验调整速度,而社会学习则是指粒子根据群体中其他粒子的飞行经验调整自己的速度。每个粒子在搜索过程中都会记录下自己经历过的最佳位置(pbest),而所有粒子中经历过的最佳位置则被记录为全局最佳位置(gbest)。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会根据这些信息不断更新,直至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数学描述包括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的更新公式。粒子位置的更新依赖于它的当前速度、个体最优位置以及群体最优位置。其中,更新公式包含三个主要部分:粒子先前的速度、粒子与自身最佳位置之间的差距(认知部分)以及粒子与群体最佳位置之间的差距(社会部分)。算法中的参数,如加速度常数c1和c2、惯性权重w以及随机函数r1和r2,用于调整粒子的搜索步长和随机性。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点包括收敛速度快、参数设置简单等。由于其简单易行和高效的寻优能力,PSO已成为优化问题研究的热点。在实际应用中,PSO算法不仅适用于连续优化问题,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应用于离散优化问题。 发展历程方面,PSO算法最初由Kennedy和Eberhart于1995年提出,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优化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模拟退火算法(SA)相比,PSO算法的优势在于其简单易懂、设置参数少,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优化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调整和优化才能达到理想的寻优效果。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生物群体的行为,结合个体和群体的经验,动态调整粒子位置和速度,以达到问题求解的目的。其易于实现、参数简单和收敛速度快的特点,使其在工程优化、数据分析和其他需要解决优化问题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5-10-10 08:51:47 2.16MB
1
内容概要:本书《UEFI BIOS&APP编程开发查询手册》由拥有十余年存储行业经验的朱工撰写,全书共100多个章节,4000多页,涵盖了UEFI框架下的各种编程和开发内容。书中详细介绍了从内存测试程序的基本框架、内存地址编解码源代码的深度剖析、DRAM和SSD测试代码的子功能解析,到内存测试算法、SSD FTL算法设计等内容。特别强调了内存条SPD数据的读写与实现、网络信息获取、内存故障类型及测试算法设计等。此外,还深入探讨了DDR4、DDR5等内存技术的JESD标准解读,BIOS启动流程的详细介绍与代码分析,以及多种存储器和内存技术的失效案例分析。本书不仅适合作为日常UEFI编程的查询手册,还提供了大量代码实现和实战经验。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特别是对UEFI BIOS和APP编程感兴趣的开发人员,尤其是从事嵌入式系统、固态硬盘和内存技术领域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开发人员理解和掌握UEFI框架下的各种编程技术;②提供详尽的代码实现和实战经验,便于解决实际开发中的问题;③作为日常编程开发的查询手册,快速查找相关技术和代码实现;④深入了解内存测试、网络编程、内存地址编解码等核心技术。 其他说明: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适合长期保存并反复查阅。书中部分源代码为开源代码,另有非开源代码需额外签订保密协议和收费。购买本书后,用户可在半年内免费获取最新版本,并享受一年内的免费咨询服务。未经作者同意,严禁转发或售卖本书内容,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LS-DYNA软件进行聚能爆破的二维模型模拟,重点探讨了聚能射流击穿钢板的过程。通过轴对称模型和自适应网格技术,精确模拟了射流的形成和穿透过程。文中还深入讨论了材料参数的选择,如药罩材料采用Johnson-Cook模型和Gruneisen状态方程,钢板则选用Plastic Kinematic模型。此外,文章展示了如何通过接触算法配置来处理射流与靶板的动态交互,并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了应力波传播、剪切破坏以及花瓣形穿孔的形成机制。最后,提出了优化药罩锥角的方法和参数化研究的实用建议。 适合人群:从事爆炸力学、材料科学、数值模拟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聚能爆破机制、优化爆破设计的研究人员。目标是提高对聚能射流击穿钢板过程的理解,从而改进实际应用中的爆破效果。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具体的LS-DYNA K文件配置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实验结果。同时,强调了在参数化研究中使用Python脚本自动化生成K文件的高效方法。
2025-10-09 15:39:44 1.37MB LS-DYNA 接触算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