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玉米ESTs定位方法,张祖新,张绍鹏,本研究描述了以水稻基因组数据和玉米与水稻的比较遗传图谱为桥梁,基于水稻和玉米间存在的标记和序列水平上的广泛的共线性,对大
2024-07-06 15:48:53 430KB 首发论文
1
这个项目是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器,旨在实现对玉米叶子的健康状况的准确识别和分类。数据集包含四种类别:blight(病斑)、common rust(锈病)、gray leaf spot(灰斑病)和healthy(健康状态)。通过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和增强,使用resnet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实现对不同病害的玉米叶子图像的自动分类。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采用了交叉验证来避免过拟合,并使用一些优化技术如批量归一化和随机失活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最终,通过对模型的评估和测试,得到了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玉米叶子分类器,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03-25 11:09:24 312.57MB 图像处理 深度学习 python
1
玉米BAC在玉米有丝分裂染色体上FISH体系的构建,陶勇生,张祖新,本研究以玉米BAC片段为探针,在玉米根尖有丝分裂的细胞学制片上进行BAC-FISH研究,分别探讨了玉米和水稻基因组C0t DNA对探针重复序列的
2024-02-24 10:16:03 398KB 首发论文
1
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先前在白沙瓦农业大学研究农场建立的试验中使用的生物炭对2016年夏季玉米土壤特性和玉米作物产量的残留影响。该试验是在RCB设计中进行的,采用分块布置的方式主要地块的种植系统(CS)和子图中的生物炭(BC)。 种植系统为:1)小麦绿豆; 2)小麦玉米; 3)鹰嘴豆玉米; 4)鹰嘴豆绿豆。 在过去的三个季节中,每个种植系统在每个季节都接受0、40、60和80 t·ha-1的生物炭以及推荐的NPK剂量。 在本研究中,玉米于2016年夏季在鹰嘴豆和小麦之后种植。结果表明,鹰嘴豆-玉米的谷物产量,玉米穗轴重量和总氮吸收量明显高于小麦-玉米种植系统。 鹰嘴豆玉米下的土壤有机碳也显着高于小麦玉米种植系统下的土壤。 但是,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如秸秆产量,玉米的收割指数和氮素含量以及玉米的秸秆中的氮浓度以及土壤特性(例如pH,EC和矿质氮)不受种植系统的显着影响。 就生物炭的残留效应而言,在40 t·ha-1时处理的生物炭的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容重最大,而在60 t·ha-1时,穗粒重的土壤pH和矿质氮最高。 此外,在80 t·ha-1接受生物炭处理的秸秆中氮素含量,氮素吸收量和土壤有
1
近年来,在各种作物系统和环境中使用作物模型来预测和扩大气候变化方面的农艺决策已广受欢迎。 本文对研究人员用来模拟玉米生长和生产力的作物模型进行了评估。 通过系统的审查方法,对过去三十年来发表的186篇文章进行了全面评估,以建立模型和参数化特征,对玉米产量的模拟影响以及适应策略。 在确定的23个模型中,CERES-玉米和APSIM模型占主导地位,占1990年至2018年进行的研究的49.7%。当前研究表明,在RCP4.5和RCP8下,玉米单产预计下降8%-38% .5到21世纪末的情景,而适应对于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大多数论文中考虑的主要农业适应方案是播种日期,品种和作物水管理实践的变化。 建议使用通用循环模型(GCM)的多种作物模型和多种模型合奏。 随着对作物建模的兴趣不断增长,未来的工作应更多地集中在气候情景下农田对玉米生产的适应性。
2024-01-14 19:53:25 1.43MB 行业研究
1
本工作旨在调查菌根接种在不同水分含量分别为100%,70%,50%和20%的盆栽试验中生长的玉米植物的两个收获阶段(90天和30天)的作用。 玉米植物的耐旱性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中不同,并且在植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中也不同。 玉米植物的敏感性与植物收获后30天的根可溶性糖,芽和根可溶性蛋白的减少以及两个收获阶段的两个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减少有关。 这与OP的降低和水分吸收的降低有关,后者导致两个收获阶段的枝条和根部新鲜和干物质产量显着下降。 与未经处理的植物相比,AM接种增加了玉米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其表现为生长参数,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含量的增加。 接种AM后的脯氨酸含量在30天时收获的芽中和90天时收获的根中几乎没有变化。 然而,在30天的植物收获和在90天的植物收获的芽中诱导明显增加。 与收获后30天相比,菌根接种诱导的OP值与相应水平相比或与对照值相比显着提高100%(在植物中为30天),或者与对照相比,仅在90天后收获。 通过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含量测得的水分含量不同的AM感染不受干旱胁迫的影响。 结果还表明,对照根中含有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原因是菌根和土壤中天然存在的其他
2024-01-14 19:33:14 1.21MB 行业研究
1
全国玉米平均产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植物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因素之一。 因此,了解适当的农艺方法对于最大化埃塞俄比亚的玉米产量至关重要。 在Haramaya的主要农作物季节期间,于2015年和2016年在雨水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确定行间和行内间距对杂交玉米品种的生长,产量构成和产量的影响。 该实验由两个杂交玉米品种(“ BH-661”和“ BH-QPY-545”)的阶乘组合,两个行间间距(65和75 cm)和三个行内间距(25、30和30 cm)组成。在3×2×2阶乘中进行35×3 cm的随机完整块设计实验,每种处理组合重复三次。 行间间距,行内间距和年份的交互作用影响地上干生物量和籽粒产量。 BH-661和BH-QPY-545品种分别于2016年和2015年获得最高的地上干生物量产量(31.36 t·ha-1)和收获指数(47%)。 在2016种植季节,75 cm×25 cm的组合获得了最高的地上干生物量产量(31.29 t·ha-1)和谷物产量(11.67 t·ha-1)。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充足的降雨量和规则的降雨分布下,两个品种的最佳行间和行内行距组合对于最大谷物产量而言
2024-01-14 19:30:51 347KB 行业研究
1
生物肥料可以定义为含有微生物的制剂,该微生物能够固定氮(N)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磷酸盐增溶作用。 这些被归类为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PGPB)的微生物群体定居在根际和土壤中。 在这项工作中,液体生物肥料是由橙,香蕉和葡萄,小麦和稻壳,辣木叶子,土壤和红糖(作为碳源)与水混合并在厌氧条件下培养两周而制得的。 筛分的培养物在室温下储存在密闭的PVC容器中,用于微生物种群的生化分析。 分别使用阿什比的甘露醇Azotobacter培养基和Pisvikoya的PSB培养基分离固氮细菌(Azotobacter sp。)和磷溶解细菌,而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用芽孢杆菌琼脂分离。 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肥料相对于氮/磷/钾(NPK)化肥的性能以及对照对玉米(Zea mays)生长的影响。 实验设计包括生物肥料,化学肥料(NPK)和对照的三种处理,一式三份。 使用单向方差分析以P <0.05分析收集的数据。 结果表明,与用NPK和对照处理的生物肥料相比,施用生物肥料的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了显着改善。 用生物肥料处理过的植物没有表现出昆虫侵袭的迹象,在用NPK和对照处理过的叶片上很容易观察到昆虫侵
2024-01-14 19:28:24 530KB 行业研究
1
该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田间条件下,五种植物促生根瘤菌(PGPR)(泛芽孢杆菌;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和粘质沙雷氏菌)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用10ml细菌悬浮液接种玉米种子。 研究是在完全随机的设计中进行的,共进行了15次治疗和3次重复。 出苗后15天施用半剂量的推荐剂量(13、17、17 kg?ha?1)NPK。 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 50%氮磷钾处理对身高,新鲜地下生物量,地上干生物量,地下干生物量和粮食产量均表现最佳,分别增加了41.09%,217.5%,213.34%,93.82%,与对照组相比为39.05%。 用100%NPK(全剂量NPK)处理的植物记录到最大茎直径(增加49.65%),而用恶臭假单胞菌+ 50%NPK处理的植物获得的最大叶面积(466.36±9.57 cm2)为32.08%大于未接种对照。 我们的结果表明,将这些根际细菌用作生物肥料,以增强贝宁北部铁质土壤的生长和玉米种子的产量。
2024-01-14 19:26:47 2.47MB
1
着丝粒特异性组蛋白H3(CENH3)替代功能着丝粒核小体中的规范组蛋白H3,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忠实的染色体分离中发挥重要作用。 CENH3在识别外来着丝粒中也很重要,它决定了种间或基因间杂交中外来染色体的调节或消除。 在这项研究中,玉米全长CENH3在C端带有黄色荧光蛋白(YFP)标签(ZmCENH3-YFP),合成的杂交小麦wmCENH3带有从小麦CENH3的N端和玉米的组蛋白折叠域(HFD)在C末端(wmCENH3-RFP)标记有红色荧光蛋白(RFP)的标记通过生物弹弹转换转化为小麦。 通过PCR鉴定同时具有ZmCNEH3-YFP和wmCENH3-RFP基因的转基因小麦植物。 没有观察到ZmCENH3-YFP的表达,而wmCENH3-RFP的表达可以通过RT-PCR,直接荧光显微镜和抗RFP抗体的免疫染色来检测。 表达的wmCENH3-RFP以点状定位在细胞核上,表明其靶向小麦着丝粒。 在wmCENH3-RFP转基因小麦和表达ZmCENH3-YFP基因的转基因玉米之间进行了体细胞杂交,以研究体细胞杂种中的染色体行为。 体细胞杂交细胞的细胞学和FISH分析表明,无论有无wmCENH3
2024-01-14 19:24:25 4.9MB 小麦/玉米 遗传转化 染色体行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