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题目分析:首先分析题目的关键要素,自动增益以及直流放大,直流放大意味着需 要用运算放大电路结构去放大直流电,因此许多只需要在放大交流电中考虑的问题就不 用考虑了,然后就是自动增益,通过查询资料发现,自动增益是使放大电路的增益自动 地随信号强度而调整的自动控制方法。实现这种功能的电路简称 AGC 环。AGC 环是闭环 电子电路,是一个负反馈系统,它可以分成增益受控放大电路和控制电压形成电路两部 分。增益受控放大电路位于正向放大通路,其增益随控制电压而改变。控制电压形成电 路的基本部件是AGC检波器和低通平滑滤波器,有时也包含门电路和直流放大器等部件。 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 Uo 经检波并经滤波器滤除低频调制分量和噪声后,产生用以控制 增益受控放大器的电压 Uc。当输入信号 Ui 增大时,Uo 和 Uc 亦随之增大。Uc 增大使放 大电路的增益下降,从而使输出信号的变化量显著小于输入信号的变化量,达到自动增 益控制的目的。因此制定方案时应从如何控制电压放大着手,以下是两个设计的方案: 方案 1: 使用 4个 LM324 运算放大器,将输入的信号通过四个通道分别放大不同的倍数,设 置四个输出,不同的挡位测量不同的输出端电压。电路结构比较简单,使用的芯片便宜 易得且性能较好,然而此方案无法达到题目所要求的自动放大增益。 方案 2: 将电路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电压比较电路,增益选择开关电路,运算放大电路。 电压比较电路:使用 LM324 运算放大器将输入的直流电压信号 Vi 与预先设定好的挡位 值进行比较,通过控制输出高低电平的线路决定开关接通的通道。增益选择开关电路: 通过使用 CD4051 芯片的译码器和模拟开关的逻辑功能控制不同通道的通断,以此来决 定不同增益的反馈电阻大小。运算放大电路:由一般负反馈运算放大器 LM324 构成的放 大电路,反馈电阻大小由开关电路控制。此方案的电路较为复杂,但所用芯片便宜易得 且性能较好,且可以满足题目要求。 因此经过比较本设计采取方案 2 1.2 系统结构框图
2025-09-04 10:04:40 2.02MB 自动增益 直流放大器 LM324 CD4051
1
孩子兄弟树,也被称为双链树,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它在计算机科学中主要用于表示具有多个子节点的树形结构。这种数据结构扩展了传统的二叉树,每个节点不仅有一个左孩子和一个右孩子,还可以有任意数量的中间孩子。在孩子兄弟树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指向其第一个孩子的指针,以及一个指向其下一个兄弟节点的指针。这种设计使得遍历和操作树结构变得更为灵活和高效。 在C语言中实现孩子兄弟树,我们需要定义一个结构体来表示树节点。这个结构体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数据域:用于存储节点的数据,可以是任何类型。 2. 指向第一个孩子的指针:用于链接到第一个子节点。 3. 指向下一个兄弟节点的指针:用于链接到同级的下一个节点。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C语言中孩子兄弟树节点结构体的定义: ```c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 存储节点数据 struct Node* first_child; // 指向第一个孩子的指针 struct Node* next_sibling; // 指向下一个兄弟节点的指针 } Node; ``` 在创建和操作孩子兄弟树时,我们通常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 创建新节点:这涉及动态内存分配以创建新的结构体实例,并初始化其指针为NULL。 - 插入节点:根据插入位置的不同,可能是在某个节点的前面、后面或者作为其子节点。 - 删除节点: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被删除节点的孩子和兄弟节点的连接。 - 遍历树:可以按照前序、中序、后序或其他自定义顺序遍历树的节点。 - 查找节点:通过递归或迭代方法查找树中的特定节点。 - 打印树:将树的结构以可读的形式输出,通常使用递归函数来实现。 在CSDN博客链接提供的文章中,作者可能详细讲解了如何用C语言实现这些操作。这些操作的实现通常涉及到指针操作和递归函数的设计。例如,插入节点可能需要先找到插入位置,然后调整相应节点的指针;删除节点则需要重新连接受影响的指针以保持树的完整性。 此外,孩子兄弟树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来解决多种问题,比如表示XML或HTML文档的结构、构建文件系统目录结构等。它的灵活性使得在处理具有复杂关系的数据时非常有用。 通过阅读"孩子兄弟树详解(C语言版)"的压缩包内容,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种数据结构的实现细节,学习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有效地利用它。这将对提升我们的编程技能和理解复杂数据结构的能力大有裨益。
2025-09-04 05:39:49 176KB 数据结构
1
里面有数据结构实验里的代码,包括Hash-十大优秀青年、Huffman-文件压缩、中国邮路、List-顺序表、魔方阵、稳定婚姻速配、栈-迷宫。全部是C/C++代码实行,便于学习数据结构课程中各种结构的理解。
2025-09-03 15:33:04 472KB 数据结构
1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技术,用于研究物质的局部结构,尤其是在原子尺度上。X射线吸收光谱是通过测量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随能量变化的特性来获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处理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从原始实验数据中提取出关键的结构参数。 数据处理分为两个主要步骤: 1. 从原始数据获取EXAFS函数c(k): - 实验中收集的是入射光强I0,透射光强I,入射角q以及分光晶体的面间距d。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吸收系数m与能量E或波矢k的关系。 - 实验中得到的m~E曲线并不能直接提供结构信息,因此需要对背景吸收进行校正。这通常通过外推法(如Victoreen公式)或者多项式拟合法来实现,以确定背景并将其从总吸收中去除。 - 接下来是归一化,目的是消除实验条件差异带来的影响,使不同样本间的比较成为可能。归一化可以通过将某个能量点的吸收强度设为1来实现。 - 确定E0,即吸收边缘的位置,这是能量坐标向k坐标的转换前提。E0的选择需要在吸收边的特征显著处,如吸收台阶起点、第一吸收峰顶等。 - E-k转换,将能量E转换为k,这是因为EXAFS振荡与k的关系更直接,便于解析。 2. 从c(k)中求取结构参数: - 进行加窗傅立叶变换,将k空间的EXAFS信号转换到R空间,这样可以解析出原子间距离的信息。 - 反变换滤波用于进一步提升信号质量,降低噪声。 - 结构参数的获取通常涉及对R空间的径向结构函数进行拟合,以确定配位数、配位距离等信息。这一步可能需要对不同壳层分别进行研究,因为随着层数增加,噪声和不确定性也会增加。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使用专门的软件,如WinXAS,来进行这些数据处理步骤。软件通常会提供工具来帮助用户完成背景扣除、归一化、E0选择和E-k转换等功能,以便高效地解析XAFS光谱数据,揭示材料的微观结构。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数据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强、步骤繁复的任务,它需要精确的数学运算和科学判断,以从复杂的实验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结构信息。理解并掌握这些处理方法对于深入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和化学环境至关重要。
2025-08-31 21:46:10 1.85MB
1
基于Matlab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刚度矩阵与质量矩阵快速提取工具,基于matlab的ansys结构刚度矩阵、质量矩阵提取 【程序简介】 现成Ansys命令流+matlab程序,替建模部分命令流,直接运行matlab程序即可,具体如下: [1]利用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 [2]利用HBMAT命令提取结构原始刚度、质量矩阵,也可以提取结构总体刚度、质量矩阵; [3]利用matlab读取Harwell-Boeing文件格式组装结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并利用质量、刚度矩阵计算结构自振频率,结果与Ansys对比一致。 [闪亮]程序已通过多个模型得到验证,无其他繁琐操作,直接运行程序即可获得结构刚度与质量矩阵,为二次开发提供。 ,基于matlab的ansys结构刚度矩阵; 质量矩阵提取; Ansys命令流; HBMAT命令; Harwell-Boeing文件格式; 结构自振频率计算; 二次开发。,基于Matlab的ANSYS结构刚度与质量矩阵提取程序
2025-08-30 09:15:04 738KB istio
1
如何使用MATLAB实现高速铁路的三维车轨耦合模型。文章从引言开始,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重要性,接着概述了车轨耦合模型的基本概念,包括车辆和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文章深入探讨了MATLAB车轨耦合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具体涵盖了车辆模型、轨道模型的设计,以及耦合振动模型的建立。此外,还介绍了如何使用Simulink工具箱构建模型并加入不平顺等激励,以更真实地模拟实际运行环境。通过对仿真的结果分析,能够更好地评估车辆和轨道系统在复杂条件下的动力响应和安全性能。 适合人群:从事高速铁路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车轨耦合动力学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模拟和分析高速铁路车辆与轨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项目。目标是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评估车辆和轨道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响应和安全性能,从而提升高速铁路的设计水平和运行安全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建模步骤和方法,对于有MATLAB基础的读者来说,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同时,加入了不平顺等激励的仿真部分,使得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2025-08-28 16:35:50 508KB
1
只需要修改下面指定修改部分即可使用,原则上支持树形展开和排序,但由于实际数据量很大,因此可以按料段展开(U9 V3.0),欢迎交流。
2025-08-28 11:30:21 7KB BOM展开 物料清单展开
1
在Python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是实现重复执行任务的重要工具。循环分为两类:for循环和while循环。for循环通常用于遍历序列(如列表、元组、字符串)或区间,而while循环则用于根据特定条件重复执行代码块,直至条件不再满足。 在本课程中,我们详细学习了while循环的使用,包括如何构建无限循环,以及如何在循环中使用break语句跳出。我们讨论了无限循环的概念,即当while语句中的条件表达式永远为真(即布尔值True)时,循环会无限进行下去,形成所谓的死循环。我们了解到在循环体内部使用break语句可以用来提前结束循环,即使循环条件依然成立。 课程内容还涉及到二重循环结构,即循环中嵌套另一个循环,这在处理多维数据结构时非常有用。例如,在处理二维数组或矩阵时,外层循环遍历行,内层循环遍历列。 此外,课程通过具体的编程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循环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循环输入字符,并在输入特定结束符时退出循环;或者利用循环来计算数学表达式的值,如级数求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表达式规律,通过循环逐步逼近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学习了循环体内语句的先后顺序对程序逻辑的影响,以及初值和变量的作用。 课程还涵盖了如何使用循环结构来求解近似值,例如计算π的近似值。这种情况下,循环会继续执行直到满足特定的精度要求,即某项小于给定的小数界限值。我们了解了在循环中如何更新变量,以及如何调整循环条件来确保程序的正确终止。 课程通过求解特定条件下整数集合的问题,展示了循环结构在进行条件判断时的应用。例如,找出1至100之间能被7整除但同时不能被5整除的所有整数。这类问题需要在循环体内嵌套使用条件判断语句(如if语句),通过循环逐一检查满足条件的元素。 通过这些具体的编程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循环结构的强大功能和灵活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处理重复性的任务,还能通过嵌套循环结构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和逻辑判断,是编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5-08-27 15:30:26 753KB
1
Python程序设计中的循环结构是程序执行过程中重复执行某段代码的一种基本结构。循环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while语句,另一种是for语句。在编写程序时,通常会遇到需要反复执行特定任务的情形,这时就可以使用循环结构来简化代码和提高执行效率。 在Python中,顺序结构是程序流程按顺序执行的一种模式,它是程序中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结构。在顺序结构中,程序从上到下逐行执行,每一行代码只有在上一行执行完毕后才会执行。 选择结构(分支结构)是指程序流程可以根据条件判断来选择不同的执行路径。在选择结构中,程序会根据条件判断的结果来决定接下来执行哪一部分代码,通常使用if、elif和else等关键字来实现。 循环结构允许程序根据条件反复执行一段代码,直到满足特定条件为止。循环结构又分为两种类型:条件循环(while循环)和迭代循环(for循环)。条件循环是基于条件表达式进行循环的,只要条件为真,循环就会继续执行;而迭代循环是遍历一个序列(如列表、元组、字符串等)中的元素,对每个元素执行循环体中的代码。 在实际应用中,循环结构可以用于处理重复的任务,例如计算数列求和、统计报表数据、处理用户输入以及实现复杂的算法等。 例如,如果需要计算一系列数字的总和,可以使用while循环来询问用户是否继续输入下一个数字,然后根据用户输入的数字来计算总和。在这个过程中,程序需要判断用户输入的是不是继续输入的信号(如“yes”或“no”),如果是,则继续执行循环;如果不是,则停止循环。 另一个例子是计算列表中所有正偶数的和,可以通过for循环遍历列表中的每个元素,通过判断每个元素是否满足为正偶数的条件,如果满足,则累加到总和变量中。 此外,Python中循环结构的设计还包括了else子句的使用。在while循环中可以添加else子句,如果循环正常结束(即不是通过break语句终止的),则执行else子句中的代码。这一点是Python循环结构的一个独特之处,允许程序员在循环完成之后执行一些额外的操作。 循环结构的流程图是一种图形化表示循环过程的工具,它有助于理解程序的执行流程。在流程图中,循环结构通常通过一个带有入口和出口的流程框来表示,条件判断位于入口处,循环体在流程框内部,循环结束后可以有额外的流程分支。 通过循环结构,Python程序员可以编写出更加简洁和高效的代码来解决各种重复性任务,这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开发者,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都是编写有效Python程序的关键。
2025-08-27 14:38:42 697KB
1
利用Comsol进行Mie散射多极子分解仿真的方法和技术细节,涵盖单个散射体和超表面周期性结构的多极子分解。文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计算吸收截面、散射截面和消光截面,并提供了MATLAB和Python代码片段用于模型创建和后处理。特别强调了多极子分解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贡献变化以及在生物传感领域的潜在应用。此外,还讨论了FDTD方法在处理更大尺度结构时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适合人群:光学仿真工程师、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从事纳米技术和光子学研究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掌握Comsol中Mie散射多极子分解的具体操作步骤;②理解多极子分解在不同结构和波长下的表现;③提高对复杂光学现象如Fano共振的理解;④为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包括实用的操作技巧和常见错误提示,帮助读者避免仿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5-08-25 16:04:50 2.49M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