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DL/T 5003-2017)
2025-09-01 23:15:09 15.68MB DL/T 调度自动化 设计规程 国家标准
1
电厂标识系统编码标准 GB/T 50549-2010 本标准规定了对电厂标识系统编码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火电厂、水电厂、核电厂、可再生能源电厂等的标识编码。
2025-07-07 12:30:34 17.05MB 电厂标识系统
1
在机械加工领域,柴油机作为一种常见的动力设备,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195柴油机,因其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而摇臂轴座作为柴油机的关键零件之一,其加工精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柴油机的整体性能。因此,对于195柴油机摇臂轴座的加工工艺规程的研究和实施,以及特定制孔夹具的设计,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 加工工艺规程是指为确保零件加工质量,按照一定的工艺顺序和操作方法而制定的技术文件。它详细规定了零件加工的全部工艺过程,包括毛坯的选择、加工设备的选用、刀具和夹具的选用、加工顺序、加工参数、检验方法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等。对于195柴油机摇臂轴座而言,其加工工艺规程可能涉及到车削、铣削、钻孔、磨削等多种加工方式。每一个加工步骤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执行,以保证摇臂轴座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达到设计要求。 在195柴油机摇臂轴座的加工过程中,钻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对于摇臂轴座上特制的2-Φ10.5mm孔,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摇臂轴座的安装精度和可靠性。因此,设计一个合适的夹具对于钻孔加工至关重要。夹具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件定位的准确性和夹紧的稳定性,减少加工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在设计夹具时,需要考虑到工件的定位基准、夹紧点选择、夹紧力大小以及夹具自身的结构强度等问题。 针对2-Φ10.5mm孔的加工,夹具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夹具应能确保摇臂轴座孔的同轴度和位置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夹具结构应简单、可靠,操作方便,能够快速夹紧和松开工件;再次,夹具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批量生产的需要;夹具的安全性能也必须得到保障,避免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工件飞出或夹具损坏等安全事故。 此外,夹具的设计还需要结合实际的加工条件,如加工中心、钻床或铣床的选择,以及夹具与设备的接口匹配等问题。在夹具设计完成后,通常会通过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并利用仿真技术验证夹具设计的合理性和加工过程的可行性。通过精确的夹具设计,可以使摇臂轴座在加工过程中的定位精度和加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的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定期对加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加工过程中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同时,对加工完成的零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对未达到质量标准的零件进行返工或报废处理,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195柴油机摇臂轴座的加工工艺规程和特定制孔夹具的设计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夹具设计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摇臂轴座的加工精度,满足195柴油机的性能要求。
2025-06-21 12:49:24 1.23MB
1
"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 本资源是关于电子式电能表检定的规程,适用于新和产、使用中和修理后,额定频率为 50Hz 或 60Hz,利用电子元(器)件的特性测量交流有功电能量的电子式电能表。这些电能表包括标准电能表和安装式电能表。 技术要求: 1. 外观受检电能表上的标志应符合国家标准或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厂名;计量器具许可证纺编号;出厂编号;准确度等级;脉冲常数;额定电压;基本电流及额定最大值。 2. 基本误差: 基本误差以相对误差的百分数表示。在本规程 2.1 规定的条件下,电能表的基本误差极限值(简称基本误差限)不得超过表 1 至表 4 的规定。 表 1:单相和三相(平衡负载)标准电能表的基本误差限 * A 型:0.02 级、0.05 级、0.1 级、0.2 级 * B 型:0.5Ib~Imax 0.5(L); 0.8(L)±0.02±0.05±0.1±0.20.2Ib0.5(L); 0.8(L)±0.03±0.075±0.15±0.30.5Ib~Imax 0.5(L); 0.8(L)±0.02±0.05±0.1±0.20'utilisateur 特殊要求时 0.2Ib~Imax 0.5(C)±0.03±0.1±0.2±0.40.25(L)±0.04±0.15±0.3±0.5 表 2:不平衡负载时三相标准电能表的基本误差限 * A 型:0.1Ib~Imax 1.0±0.03±0.075±0.15±0.30.2Ib 0.5(L)±0.04±0.1±0.2±0.40.5Ib~Imax 0.5(L)±0.03±0.075±0.15±0.3 * B 型:0.5Ib~Imax 1.0±0.03±0.075±0.15±0.30.5Ib~Imax 0.5(L)±0.03±0.075±0.15±0.3 表 3:单相和三相(平衡负载)安装式电能表的基本误差限 * 经互感器接通的电能表: + 0.01Ib≤I≤0.05Ib 1.0±0.4±1.0———— + 0.02Ib≤I≤0.05Ib 1.0————±1.5±2.5 + ... * 直接接通的电能表及多功能电能表: + 0.05Ib≤I≤0.1Ib 1.0±0.4±1.0±1.5±2.5 + 0.1Ib≤I≤Imax 1.0±0.2±0.5±1.0±2.0 表 4:不平衡负载时三相安装式电能表的基本误差限 * 经互感器接通表: + 0.05Ib≤I≤Imax 1.0±0.3±0.6±2.0±3.0 + ... * 直接接通及多功能表: + 0.1Ib≤I≤Imax 1.0±0.3±0.6±2.0±3.0 本规程规定了电子式电能表的基本误差限,旨在确保电能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5-06-08 18:12:55 624KB
1
《压缩空气管理规程标准管理程序》是一份详细指导企业如何有效管理和优化压缩空气系统的文档,旨在确保压缩空气系统的高效、安全、经济运行。压缩空气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能源的一种形式,其合理使用和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能源效率。 文档可能涵盖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1. **压缩空气系统概述**:介绍压缩空气的基本原理,包括压缩机的工作方式、空气的压缩过程以及压缩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2. **系统设计与配置**:讲解如何根据工厂需求来设计和配置压缩空气系统,包括选择合适的压缩机类型(如活塞式、螺杆式或离心式)、储气罐的大小、管道布置及干燥、过滤设备等。 3. **运行管理**:提供关于压缩机的启动、运行、停机及维护的规范操作流程,强调定期检查、保养的重要性,以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和延长使用寿命。 4. **能效评估与监控**:阐述如何通过监测压缩空气的消耗量、压力和质量,进行能效分析,以识别潜在的节能机会。可能包括使用仪表和数据记录器来持续监控系统性能。 5. **泄漏检测与修复**:压缩空气泄漏是导致能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文档会提供泄漏检测方法(如超声波检测)和修复策略,以及如何建立泄漏管理计划。 6. **压力露点控制**:详细解释压力露点的概念,它是衡量压缩空气中水分含量的关键指标。规定合适的露点标准,以防止水分对生产设备和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7. **标准与法规**:可能涉及国家或行业的压缩空气管理相关标准和法规,如ISO 8573-1(压缩空气的质量等级)等,指导企业合规运营。 8. **应急预案**:制定应对压缩空气系统故障或中断的应急预案,确保生产不受严重影响。 9. **培训与教育**:强调员工培训的重要性,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循正确的操作和维护程序,提高整个团队的压缩空气管理意识。 10. **持续改进**:提倡实施持续改进的文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智能监控系统,以提升压缩空气系统的整体性能。 这份《压缩空气管理规程标准管理程序》文档对于从事制造业、化工、医药等依赖压缩空气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能帮助降低能源成本,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减少设备故障,实现可持续的生产运营。
2025-04-24 16:52:46 5KB
1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 LY/T 1955—201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与LY/T 1955—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林地的定义(见第 3 章); ——修订了林地落界的定义(见第 3 章,见 2011 版第 3 章); ——修订了林地落界的任务,增加了林地范围确定及林地更新调查评价(见第4 章,见2011版第4 章); ——删除了落界工作内容(见第 4 章,见 2011 版第 4 章); ——增加了落界基本单位(见第 5 章) ——修订了林地分类系统、数学基础(见第 5 章,见 2011 版第 5 章)——修订了区划体系(见第 6 章,见 2011 版第 7 章) ——修订了林地落界条件与方法(见第 7 章,见 2011 版第 7 章);——增加了落界流程章节(见第八章) ——将原检查认定与验收章节,修订为质量检查和成果认定上报两个章节(见第9 章和第11章,见 2011 版第 9 章); ——修订了成果产出(见第 10 章,见 2011 版第 8 《LY/T 1955-202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是中国林业行业的标准,旨在规范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中的边界界定过程,确保林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本规程按照GB/T 1.1—2020的标准进行编制,对2011年的版本进行了全面修订,提升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新版本中,规程增加了“林地”的定义,明确林地是指覆盖有森林植被,或者具备森林形成条件的土地,包括天然林地和人工林地。同时,修订了“林地落界”的定义,即指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将规划林地的具体边界落实到实地的过程,以确保规划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规程的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林地落界的任务扩展,不仅包括原有的工作内容,还新增了林地范围的确定和林地更新调查评价,以更全面了解林地现状和动态变化。 2. 删除了原有的落界工作内容,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已经融入到其他章节或被新的工作任务取代。 3. 引入了“落界基本单位”,可能是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将林地划分为更小的管理单元,便于精确界定和分析。 4. 对林地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新的生态和管理需求,可能包括了对不同类型的森林、林木、林地功能等方面的细化分类。 5. 区划体系的修订,可能涉及到林地的功能分区、保护级别、利用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林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6. 林地落界条件与方法的修订,可能涉及了采用的新技术和方法,如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以提高划定边界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7. 新增了“落界流程”章节,详细阐述了从规划到实际落地的整个过程步骤,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决策、实地操作等环节,增强了规程的指导性。 8. 原有的“检查认定与验收”章节被拆分为“质量检查”和“成果认定上报”两个独立章节,强化了质量控制和成果的标准化上报。 9. 成果产出的修订可能涉及到新的成果形式、内容要求和提交方式,以满足信息化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需求。 规程还包括多个附录,如林地落界属性因子及代码、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数字正射影像DOM的主要技术要求、林地落界检查表和统计表,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参考。 LY/T 1955-2022规程的修订加强了林地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规性,对于提升林地保护利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23 21:50:05 452KB
1
煤矿测量工作是矿山生产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矿山建设、生产、改造和编制长远发展规划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为了实现煤矿测量工作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使煤矿测量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服务,不断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制定本规程。 煤矿测量规程的知识点包括: 一、煤矿测量的重要性与任务: 煤矿测量工作是矿山生产建设中的核心环节,是确保矿山建设、生产、改造和长远规划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任务涵盖了建立矿区地面与井下测量控制系统、进行各阶段的工程测量、利用测绘资料解决煤矿生产中的测绘问题、测绘各类煤矿测量图、进行矿井与露天矿储量统计分析、建立地表与岩层变形观测站、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及参与矿井采煤方案设计等。 二、煤矿测量规程的制定目的: 制定煤矿测量规程的目的在于实现煤矿测量工作标准化,提高工作质量,并使测量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煤矿的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采。规程旨在提升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矿区地面控制测量: 矿区地面控制测量主要包括矿区地面平面控制测量和矿区地面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关注于测量基本要求、钢尺量距以及内业计算;高程控制测量则侧重于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四、矿井测量: 矿井测量主要包括联系测量、井下平面控制测量、井巷施工与提升设备安装测量、贯通测量、露天矿铁路、结道及栈桥施工测量等。其中,联系测量关注近井点和高程基点的测量、定向投点和导入高程测量;井下平面控制测量则涉及到水平角观测和边长测量。 五、测绘资料: 测绘资料管理要求建立基本要求、煤矿基本矿图、测量原始资料与成果计算资料的整理。测绘资料应满足煤矿生产、建设和规划各阶段的需要,并用于矿区地表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征用和村庄搬迁方案设计及实施等。 六、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 规程中涉及了地表、岩层变形观测站的建立,对矿区地表与岩层移动规律、采煤或非采煤沉陷治理及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同时,也需要根据地表和岩层移动变形参数设计和修改煤柱,参与铁路下、水柱下和建筑物下采煤及塌陷区治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七、规程执行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煤矿测量工作之前,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测量资料,进行现场勘踏,并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此外,技术设计书的编写和外业观测工作的校核也是规程执行前必要的步骤。 通过上述规程的制定和实施,煤矿测量工作可以更加规范、高效,为煤矿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和资源的合理开采提供保障。
2025-04-23 16:47:20 14.02MB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内容覆盖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机械加工方法及设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及工艺装备等,因而也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应运而生,也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
2024-06-12 13:46:59 379KB cad
1
JJG 1162-2019 医用电子体温计检定规程,医疗器械认证CFDA使用官方文档。详细描述医用电子体温计医疗器械认证条件及实验规定。
2024-05-28 13:49:18 3.04MB 1162
1
DL T1053-2007)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2024-05-20 09:36:58 936KB 电能质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