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阶梯交易成本的含电转气-捕集(P2G-CCS)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经济优化调度,采用(Matlab+Yalmip+Cplex) 考虑P2G设备、捕集电厂、风电机组、光伏机组、CHP机组、燃气锅炉、电储能、热储能、烟气存储罐。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在此背景下,综合能源系统的低优化调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阶梯交易成本的含电转气-捕集(P2G-CCS)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经济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多种能源生产与转换设备,如P2G设备、捕集电厂、风电机组、光伏机组、CHP机组、燃气锅炉、电储能、热储能、烟气存储罐等,而且还引入了阶梯交易成本机制,以期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成本和排放量的双重优化。 该优化调度模型采用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Matlab用于模型的编程与仿真,Yalmip作为优化工具箱,以及Cplex作为求解器。这些工具的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准确性。在模型中,P2G技术作为连接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还能提高整个能源系统的灵活性。而捕集技术(CCS)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从而降低整体的环境影响。 在构建优化调度模型时,研究者需要对各种能源设备的运行特性、成本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例如,风电机组和光伏机组的输出功率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电储能和热储能设备则能够平抑这些波动,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CHP机组能够同时产生电力和热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燃气锅炉作为传统的热能供应设备,其运行成本和排放也是模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为了实现低经济优化调度,研究者通常会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将经济成本最小化和排放量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同时,为了保证优化调度的可行性,还需要考虑各种设备的技术限制和运行约束,如设备的最大最小输出限制、能量存储设备的充放电限制、捕集效率限制等。 该优化调度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交易成本的设计上采用了阶梯式结构。与传统的线性交易成本不同,阶梯式交易成本能够更好地激励排放量的减少。具体来说,当企业或系统的排放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其每增加一定量的排放所应支付的交易费用将会增加,这种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在经济成本和排放之间进行更合理的权衡。 基于阶梯交易成本的含电转气-捕集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经济优化调度研究,不仅涉及多种能源设备与技术的集成应用,而且通过创新性的交易成本设计,推动了综合能源系统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低发展的目标。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实际的能源系统规划和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5-09-27 11:31:38 726KB matlab
1
MATLAB综合能源程序,对应文章《冷热电气多能互补的微能源网鲁绑优化调度》 针对综合能源系统,研究考虑排放的优化调度,建立风电光伏P2G燃气轮机等多能耦合元件的运行特性模型,电、热,冷,气多能稳态能流模型,考虑经济成本最优、排放最优的优化调度模型。
2025-09-25 19:55:48 227KB matlab
1
C8-600/C8-601的flash太小了无法集成什么插件与更多的驱动,7981的无线部分驱动占用有点大 V2固件适配模块所有模式驱动无wifi V3功能齐全超FLASH无法使用 V4纯路由固件无蜂窝网功能 V5带路由功能以及模块联网功能仅适配模块的RNDIS与ECM模式 V5模式注意事项(模块命令改成RNDIS或者ECM后设置模块自动拨号,在网络接口里面添加模块WAN网络出入口)
2025-09-20 22:52:58 198.14MB
1
纳米管场效应管(Carbon Nanotub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CNFET)是一种基于纳米管材料的半导体器件,其在微电子学和纳米电子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tanford模型是针对CNFET的一种电路模拟模型,特别为HSpice这种电路仿真软件所设计。本文将详细阐述该模型的核心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在HSpice中的应用。 纳米管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烯卷曲而成的一维结构,具有独特的电学特性,如高载流子迁移率、低电阻和小尺寸。CNFET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实现高速、低功耗的电子开关操作。在Stanford模型中,CNFET的电学行为被数学化地表达,以便于在电路仿真中使用。 Stanford模型考虑了CNFET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量子限域效应、电荷输运机制、栅极电容以及源漏接触电阻等。量子限域效应是指由于纳米管的直径很小,电子的能带结构受到量子力学的限制,导致其电导特性与传统半导体器件有所不同。电荷输运机制则涉及到电子在纳米管内的散射过程,包括声子散射、杂质散射等。栅极电容反映了栅极对沟道电荷的控制能力,而接触电阻则影响了电流的注入效率。 在HSpice中,Stanford模型通常通过一组参数来定义,这些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纳米管的直径、长度、管壁类型(单壁或多壁)、载流子类型(电子或空穴)、工作温度、栅极氧化层厚度等。用户可以根据实验数据或者理论计算来设定这些参数,以精确模拟实际CNFET的性能。 利用HSpice的Stanford模型,设计师可以进行复杂的电路仿真,比如模拟CNFET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电流-电压特性、频率响应、噪声性能等。这对于评估CNFET在逻辑门、高速通信、传感器和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至关重要。 在nano_model_39这个文件中,很可能包含了Stanford模型的详细参数设置、仿真脚本以及相关的仿真结果。用户可以通过解析这个文件来进一步理解CNFET的电路行为,并可能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比不同的模型参数,可以探究CNFET性能的变化规律,从而推动纳米管电子技术的发展。 Stanford模型为理解和应用纳米管场效应管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使得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能够在计算机上模拟CNFET的行为,以优化设计、减少实验成本并探索新的电路架构。而nano_model_39这样的文件,就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数据载体和仿真资源。
2025-08-29 10:52:03 5.92MB
1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基于能源集线器概念的综合能源系统(IES),并特别关注柔性负荷对IES低经济调度的影响。文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构建IES模型,涵盖了风光储、燃气轮机和柔性负荷等组件。通过定义各组件参数,如光伏最大发电功率、风力发电机最大发电功率、电池储能容量等,建立了IES模型。接着,文章阐述了如何建立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低经济调度模型,考虑了系统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后,通过实际算例展示了柔性负荷在高峰时段削减并在低谷时段转移,从而降低购电成本和排放的效果。结果显示,柔性负荷的引入使系统总成本下降了12.7%,排放减少了18.4%。 适合人群:从事能源系统优化、电力调度、交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IES中柔性负荷调度机制及其经济效益的人群。主要目标是在交易机制下,通过优化调度策略,实现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双重提升。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详细的MATLAB代码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IES低经济调度模型。此外,还讨论了柔性负荷的时间平移约束、成本敏感度分析等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模型的应用场景。
2025-08-21 17:10:46 119KB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Matlab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程序,旨在实现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化并考虑交易机制。该程序涵盖了光伏、风电、热电联产、燃气锅炉、电锅炉、电储能和捕集设备等多种设备。通过Yalmip和Cplex求解器,程序实现了对不同设备的协同调度,确保在满足功率平衡和其他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低运行成本。具体步骤包括初始化参数、定义优化变量、构建目标函数、设定约束条件和求解优化问题。 适合人群:从事能源系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关注双目标和低运行优化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成本和减少排放的实际应用场景。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设备调度,在满足电力需求的同时,降低总体运营成本并实现低运行。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片段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该优化模型。此外,还给出了调试建议和一些实用技巧,如避免约束冲突、合理设置参数范围等。
2025-07-01 08:14:40 775KB
1
【能耗&双云平台、能耗系统、双系统】是现代企业实现绿色低发展的重要工具,它们旨在解决企业在能源管理和排放控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重庆吼吼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能源&双平台,旨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实现能源管理的智能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 能源背景及痛点 1. **信息不透明**: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下,能源数据主要依赖人工抄表,导致数据更新慢,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2. **效率低、工作量大**:大量纸质单据处理增加了人力成本,且容易出错。 3. **数据反馈不及时、准确性不足**:无法快速获取准确的能耗数据,不利于制定有效的节能策略。 4. **缺乏精细化分析**:能源数据的颗粒度较粗,无法形成多层级的统计分析,不利于精细化管理。 5. **缺乏排放分析**:企业往往缺乏对排放来源、足迹等关键数据的追踪,导致减排路径不明。 ### 政策推动 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和的重视,一系列政策出台,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低转型,例如近零排放区示范工程的推广,要求企业探索更高效的能源管理方法。 ### 解决方案 #### 连通 - 互联化 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实现设备、仪表等的互联互通,数据自动采集,确保实时、精准的信息传递。 #### 中台 - 数字化 积累和沉淀的能源参数大数据,形成数字中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能源管理视角。 #### 透明 - 可视化 通过数据透明化,提高能源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节能效果。 #### 应用 - 智能化 利用能源优化解决方案,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通过智能监测提升能源利用率和企业竞争力。 ### 平台功能 - **数据采集**:涵盖水、电、气、光伏等多种能源,以及关键设备如空压机、制冷机等。 - **数据分析**:包括用能分析、供能分析、能效分析、成本分析、告警分析等,帮助企业制定节能策略。 - **负荷预测**: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优化运营。 - **可视化界面**:如电子地图、能源驾驶舱等,提供直观的能源状态展示。 - **运维管理**:设备远程控制、系统配置管理等,提高运维效率。 ### 技术架构 - **设备层和边缘层**:设备数据通过边缘计算服务实时上传,边缘采集服务负责数据清洗和分类。 - **物联层**:物联数据湖汇聚并处理数据,提供标准化协议和插件化采集方式。 - **业务层**:采用SpringCloud Alibaba微服务框架,实现核心服务如企业管理、权限管理等。 能耗&双云平台是企业响应政策号召,实现绿色低发展,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通过全面的能源管理和排放控制,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25-06-25 11:26:45 7.18MB
1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在双目标背景下,利用分时优化机制和交易进行综合能源系统的双层需求响应优化调度。通过构建和分析基于Matlab、Yalmip和Cplex的优化模型,研究了不同场景下系统运维成本、购能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文中详细介绍了燃气轮机、余热锅炉、ORC余热回收装置、热泵、储电系统等设备的具体建模方法,以及双层需求响应机制的设计。通过对四个典型场景的比较分析,展示了混合策略在降低总成本方面的优势。 适合人群:从事能源管理、电力系统优化、交易等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排放。 其他说明:提供了完整的代码实现和数据来源,便于读者复现实验结果。附带的参考文献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技术。
2025-06-08 17:20:25 3.3MB
1
大理州森林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数据集
2025-06-04 20:03:07 104.56MB 机器学习
1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低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趋势,它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特征,致力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面临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排放问题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排放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排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选取了1985年至2009年江苏省的相关数据,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对排放的影响。通过建立人均GDP、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和排放量的回归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确实对江苏省的排放产生了压力,而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对排放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第三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且不显著。 文章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使得低经济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世界上二氧化排放量排名第二的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发展排放”问题,即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江苏省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省份之一,其产业构成特点导致能源消耗成为排放的主要来源。从1985年的4028万吨排放量增长到2009年的20767万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6.62%。这表明江苏省的排放情况相当严峻。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LMD对数平均权重DIVISI分解法被广泛应用于能源需求分解,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其优越性。在具体影响排放的因素方面,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影响环境,进而影响排放水平。经济增长效应是二氧化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Koen Schoors等人利用shapley方法对四国46年的数据进行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发现利用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脱钩效应。国内学者则主要通过LMD方法进行分析,如宋德勇等(2009)基于江苏省的数据进行研究。 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体,其对排放的贡献最大。要减少江苏省乃至中国其他省份的排放,需要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同时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并在政策层面鼓励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些措施对于缓解排放压力、促进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04 19:43:17 312KB 首发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