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很精巧的、可靠程度很高的电脉冲刺激器,是应用一定型式的起搏脉冲发生器,与特制的导线(即:起搏导管电极)连接,和起搏电极发送电脉冲刺激心脏,使激动不能或传导不好的心脏应激而起搏的医疗电子仪器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已经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模拟心脏自然的跳动节奏,为那些因心脏电生理异常而无法正常跳动的心脏提供帮助。这一设备的出现,不仅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心脏起搏器主要由起搏导管电极和起搏脉冲发生器两个关键部分组成。起搏导管电极的作用是连接起搏器与心脏,一方面它可以检测心脏的自然搏动并将其反馈给起搏器,另一方面它能够将起搏器产生的电脉冲传递至心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起搏器使用的导管电极已经从最初的单极设计,演进为更为先进的双极甚至多极设计。这种进步有助于提升起搏效率,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电极导线的材料选择也十分考究,一般采用生物相容性极好的合金材料,如爱尔近合金或镍-铬-钴-钼合金,并以高纯硅橡胶或医用聚氨酯进行外部绝缘处理。电极头的表面通常使用低温热解碳或铂,以进一步增强其生物相容性和耐用性。 起搏脉冲发生器则是起搏器的核心,它负责生成并控制电脉冲。它通常由起搏电路、电池以及金属外壳构成。电池采用的是锂-碘电池,因其具备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而起搏器的外壳则多采用钛金属制成,以确保其密封性和防止锈蚀。在起搏电路的设计上,一般采用集成电路技术,如CMOS ASIC芯片,结合电阻、电容等元件形成混合型厚膜集成电路,以实现高效的脉冲生成和控制。 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能够为多种心脏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适应症包括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束支或双束支阻滞、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快速心律失常等。对于这些疾病,植入起搏器能有效预防严重的心律失常,缓解诸如心脏供血不足、心力衰竭、心绞痛和晕厥等症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自1932年Hyman发明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以来,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体外起搏器,到1958年和1960年的首次尝试植入式起搏器,再到如今具有长寿命、高可靠性的多功能起搏器,技术的发展使得起搏器更加接近于模拟心脏的自然搏动,减少因不协调导致的竞争心律,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目前,起搏器的类型已包括同步型、房室同步触发型、心室按需型,以及双腔和全能型起搏器等多种类型,它们能够根据患者的特定需求进行个性化治疗。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有望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起搏器将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脏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活动水平和心脏反应来自动调整起搏频率。这种精准化的治疗不仅能够为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还能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未来的起搏器可能还会集成更多先进的生物传感技术,实现更加全面的健康管理。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突破,心脏起搏器将在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2025-11-19 10:23:21 146KB 心脏起搏器
1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很精巧的、可靠程度很高的电脉冲刺激器,是应用一定型式的起搏脉冲发生器,与特制的导线(即:起搏导管电极)连接,和起搏电极发送电脉冲刺激心脏,使激动不能或传导不好的心脏应激而起搏的医疗电子仪器。 在当今医学领域中,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心脏病治疗的领域内。它作为一种能够模拟心脏自然搏动的医疗电子设备,有效地帮助了许多心脏电生理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维持了他们的生命。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原理、结构、适应症以及技术的发展历程,以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医疗设备。 起搏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起搏脉冲发生器和起搏导管电极。起搏脉冲发生器含有精密设计的起搏电路、为设备提供能源的电池以及保护起搏器不受人体腐蚀的金属外壳。起搏器电路能够按照预设的模式产生电脉冲,从而刺激心脏搏动。目前常用的电池类型为锂-碘电池,它以长寿命和稳定的能量释放特性而被广泛采用。而起搏器的外壳则多采用钛材料,因为钛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确保起搏器长期在体内安全使用。起搏导管电极的作用是将起搏器发出的电脉冲准确无误地传输至心脏,并能感知心脏的自然搏动,进而调整起搏脉冲的发放时机,确保心脏搏动的正常进行。 适应症的广泛性是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另一大特色。无论是在心室传导系统还是心房传导系统出现传导阻滞,或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缓,乃至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病例,起搏器都可发挥其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严重的传导系统疾病,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若不及时干预,均可能导致心脏无法正常供血,进而威胁生命。起搏器的植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不过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则是从1950年代才开始起步。在此之后,起搏器技术经历了迅速的发展。最初,起搏器是外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使起搏器逐步发展为小型的植入式设备,而且其功能也从最初的非同步单一功能发展到现如今的同步起搏、远程监测、程控管理等高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模拟心脏自然节律发出电脉冲,维持心脏正常搏动,帮助心脏功能异常患者。随着技术的革新,起搏器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电子设备,进化为一个集先进电子技术、生物兼容材料以及精准控制算法于一体的高科技医疗设备。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人工心脏起搏器将更加智能化,其个性化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具体需求,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更长的生存期。
2025-11-19 10:20:58 151KB 信号调理
1
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PPT.pdf
2021-10-19 12:03:33 9.37MB 文档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重症护理.pdf
2021-10-19 12:03:33 7KB 文档
matlab开发-心脏起搏器模型起搏器。Simulink在所有心肌细胞起搏器VI1模型中的应用
2021-10-07 10:42:33 6KB 数据导入与分析
1
完整英文版 IEC 60601-2-31:2020 Medical electrical equipment - Part 2-31: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the basic safety and essential performance of external cardiac pacemakers with internal power source(医用电气设备 - 第 2-31 部分:具有内部电源的外部心脏起搏器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特殊要求)。IEC 60601-2-31:2020 适用于由内部电源供电的外部起搏器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以下简称 ME 设备。本文件适用于 201.3.209 中定义的患者电缆,但不适用于 201.3.206 中定义的引线。除通用标准的 7.2.13 和 8.4.1 外,本文件范围内 ME 设备预期生理功能所固有的危害不包括在本文件的特定要求中。本文件不适用于 ISO 14708-1 涵盖的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植入式部件。本文件不适用于可直接或间接连接到电源的外部起搏器。本文件不适用于经胸和食管起搏 ME 设备和抗心动过速 ME 设备。IEC 60601-2-31:2020 取消并替换了 2008 年发布的第二版和修订版 1:2011。此版本构成技术修订。此版本相对于上一版本包括以下重大技术更改: a) 取消了节能测试的要求; b) 体外除颤暴露测试已完全修订; c) 取消了仅针对空气放电测试 ESD 抗扰度的排除; d) 与最新版的起搏器 ISO 14708-2 以及相关的 EMC 标准 ISO 14117 保持一致; e) 所有变更的附加理由。
2021-09-01 14:05:57 3.43MB iec 60601-2-31 医用电气设备 心脏起搏器
完整英文版 ISO 14117:2019 Active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 EMC test protocols for implantable cardiac pacemaker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devices(有源植入式医疗设备-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装置的EMC测试协议)。本文件规定了评估有源植入式心血管设备电磁兼容性(EMC)的测试方法,这些设备与经静脉导联系统一起提供一种或多种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脏再同步的治疗方法。
2021-06-24 17:05:08 11.31MB iso 14117 心脏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