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八音盒电路原理图和完整程序源代码"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 51 单片机(AT89C52)的八音盒电路原理图和完整程序源代码。该设计充分利用 51 单片机定时器的功能,根据 do、re、mi 等音调的频率,利用其产生不同的音调,从而演奏乐曲。 单片机简介 单片机现在是越来越普及的,学习单片机的热潮也一阵阵赶来,许多人因为工作需要或者个人兴趣需要学习单片机。掌握了单片机开发,就多了一个饭碗。51 单片机已经有 30 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高校的单片机课程大多数都是 51,而 51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增长了许多的系列,功能上有了许多改进,也扩展出了不少分支。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在数字电路中,电压信号只有两种情况,高电平和低电平,用数字来记录就是 1 和 0。单片机部的 CPU,寄存器,总线等等结构都是通过 1 和 0 两种信号来运作的,数据也是以 1 或者 0 来保存的。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管脚,也就是 IO 口,也是只输出或识别 1 和 0 两种信号,也就是高电平和低电平。 单片机控制外部设备 当单片机输出一个或一组电平信号到 IO 口后,外部的设备就可以读到这些信号,并进行相应操作,这就是单片机对外部的控制。当外部一个或一组电平信号送到单片机的 IO 口时,单片机也可以读到这些信号,并进行分析操作,这就是单片机对外部设备信号的读取。 程序控制 如何让单片机去控制和分析外部设备呢?答案是程序,我们可以编写相关的程序,并且把他们烧写到单片机部的程序空间,单片机在上电时,就会一步一步按照您写的程序去执行指令,做您想做的事情。 51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 在 51 标准芯片中,有 32 个输入输出 IO,分为 4 组,每组 8 个,分别为 P0 口,P1 口,P2 口,P3 口。P1 口的 8 条脚就用 P1.0 至 P1.7 表示,其余类似。51 就是用这 32 个口来完成所有外部操作的。 系统设计 本设计使用的是单片机实验箱来实现八音盒功能,实验箱包含单片机接口的各个电路。本章中只介绍本设计所使用的,包括主要电路图与说明、软件方框图与说明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设计的八音盒电路原理图和完整程序源代码可以正常工作,能够演奏出不同的乐曲。该设计充分利用 51 单片机定时器的功能,根据 do、re、mi 等音调的频率,利用其产生不同的音调,从而演奏乐曲。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 51 单片机的八音盒电路原理图和完整程序源代码。该设计充分利用 51 单片机定时器的功能,根据 do、re、mi 等音调的频率,利用其产生不同的音调,从而演奏乐曲。本设计可以作为学习单片机的实践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2024-06-25 18:17:40 222KB
1
针对MSC Adams难以完成大变形柔性体的建模及仿真,提出将一根钢丝绳细化成若干绳节,绳节之间采用线性衬套连接的建模方法. 运用Adams的宏命令完成滑轮-绳索机构的装配及约束添加,通过合理设置仿真参数,进行动力学仿真. 仿真结果验证了滑轮-绳索机构建模的合理性,为滑轮-绳索机构的冲击和振动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06-25 17:05:14 554KB 机电工程
1
基于STM32 FOC下桥三电阻采样方式的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根据控制板硬件参数和载波频率,仿真计算最大调制率和最大占空比。
2024-06-24 17:34:41 2.53MB
1
通过深度Q学习进行路径规划,可通过上位机进行目标点、终点以及障碍物的设定
2024-06-24 10:38:24 235KB MATLAB 深度Q学习 路径规划
1
Dense 强化学习在自动驾驶安全验证中的应用 Dense 强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旨在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验证过程。传统的安全验证方法需要在自然istic驾驶环境中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测试,这些测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投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智能测试环境,使用基于 Dense 强化学习的背景代理来验证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 Dense 强化学习是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方法,通过编辑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删除非安全关键状态,重新连接关键状态,以便从自然istic驾驶数据中获取紧凑的信息。这种方法可以使神经网络从紧凑的信息中学习,实现了传统深度强化学习方法无法实现的任务。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 Dense 强化学习方法训练背景代理,来模拟自然istic驾驶环境中的安全关键事件。然后,他们使用高度自动化的测试车辆在高速公路和城市测试轨道上进行测试,结果表明,Dense 强化学习方法可以将评估过程加速多个数量级(10^3 到 10^5 倍)。 该方法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不仅可以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验证,还可以用于其他安全关键的自动系统的测试和培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处于交通革命的前沿,这项技术将大大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知识点: 1. Dense 强化学习是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方法,用于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验证过程。 2. 传统的安全验证方法需要在自然istic驾驶环境中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测试,这些测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投入。 3. Dense 强化学习方法可以通过编辑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删除非安全关键状态,重新连接关键状态,以便从自然istic驾驶数据中获取紧凑的信息。 4. 该方法可以使神经网络从紧凑的信息中学习,实现了传统深度强化学习方法无法实现的任务。 5. 该方法可以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验证,也可以用于其他安全关键的自动系统的测试和培训。 6. 该方法可以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验证过程,达到多个数量级的加速效果。 7. 该方法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大大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Dense 强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旨在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验证过程。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将大大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2024-06-24 10:34:58 3.19MB 自动驾驶仿真
1
基于stm32的秒表计时器设计系统Proteus仿真(源码+仿真+全套资料)
2024-06-23 22:26:05 15.13MB
1
(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2021年整理)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汽车动力性的仿真.pdf
2024-06-22 17:49:42 634KB
MATLAB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pdf-MATLAB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part5.rar 未命名.JPG 作者:邓华 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01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了MATLAB在通信仿真,尤其是移动通信仿真中的应用,通过丰富具体的实例来加深读者对通信系统仿真的理解和掌握。 全书共分10章,前3章介绍MATLAB通信仿真的基础,包括Simulink和S-函数;第4~8章分别介绍了信源和信宿、信道传输、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号交织以及信号调制的仿真模块及其仿真实现过程;第9章介绍了在通信系统的仿真和调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最后,第10章以cdma 2000为例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本书适用于通信行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和研究人员,既可以作为初学者的入门教材,也可以用作中高级读者和研究人员的速查手册。 第1章  MATLAB与通信仿真 1 1.1  MATLAB简介 1 1.1.1  MATLAB集成开发环境 2 1.1.2  MATLAB编程语言 6 1.2  通信仿真 8 1.2.1  通信仿真的概念 8 1.2.2  通信仿真的一般步骤 9 第2章  Simulink入门 12 2.1  Simulink简介 12 2.2  Simulink工作环境 13 2.2.1  Simulink模型库 13 2.2.2  设计仿真模型 14 2.2.3  运行仿真 14 2.2.4  建立子系统 15 2.2.5  封装子系统 17 2.3  Simulink模型库 20 第3章  S-函数 23 3.1  S-函数简介 23 3.1.1  S-函数的工作原理 23 3.1.2  S-函数基本概念 24 3.2  M文件S-函数 26 3.2.1  M文件S-函数简介 26 3.2.2  M文件S-函数的编写示例 30 3.3  C语言S-函数 46 3.3.1  C语言S-函数简介 46 3.3.2  C语言S-函数的编写示例 51 3.4  C 语言S-函数 60 第4章  信源和信宿 66 4.1  信源 66 4.1.1  压控振荡器 66 4.1.2  从文件中读取数据 68 4.1.3  数据源 72 4.1.4  噪声源 78 4.1.5  序列生成器 85 4.1.6  实例4.1--通过压控振荡器实现BFSK调制 99 4.2  信宿 101 4.2.1  示波器 101 4.2.2  错误率统计 103 4.2.3  将结果输出到文件 105 4.2.4  眼图、发散图和轨迹图 108 第5章  信道 116 5.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 116 5.1.1  函数awgn() 116 5.1.2  函数wgn() 118 5.1.3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模块 120 5.1.4  实例5.1--BFSK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传输性能 122 5.2  二进制对称信道 127 5.2.1  二进制对称信道模块 127 5.2.2  实例5.2--卷积编码器在二进制对称信道中的性能 128 5.3  多径瑞利衰落信道 132 5.3.1  多径瑞利衰落信道模块 132 5.3.2  实例5.3--BFSK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中的传输性能 134 5.4  伦琴衰落信道 138 5.4.1  伦琴衰落信道模块 138 5.4.2  实例5.4——BFSK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中的传输性能 139 5.5  射频损耗 142 5.5.1  自由空间路径损耗模块 142 5.5.2  接收机热噪声模块 144 5.5.3  相位噪声模块 145 5.5.4  相位/频率偏移模块 146 5.5.5  I/Q支路失衡模块 148 5.5.6  无记忆非线性模块 149 第6章  信源编码 153 6.1  压缩和扩展 153 6.1.1  A律压缩模块 153 6.1.2  A律扩展模块 154 6.1.3  μ律压缩模块 155 6.1.4  μ律扩展模块 156 6.2  量化和编码 157 6.2.1  抽样量化编码器 157 6.2.2  触发式量化编码器 158 6.2.3  量化解码器 159 6.2.4  实例6.1--A律十三折与μ律十五折的量化误差 159 6.3  差分编码 162 6.3.1  差分编码器 162 6.3.2  差分解码器 163 6.4  DPCM编码和解码 164 6.4.1  DPCM编码器 164 6.4.2  DPCM解码器 166 6.4.3  实例6.2--DPCM与PCM系统的量化噪声 166 第7章  信道编码和交织 172 7.1  分组编码 172 7.1.1  二进制线性码 172 7.1.2  二进制循环码 174 7.1.3  BCH码 176 7.1.4  Reed-Solomon码 178 7.1.5  Hamming码 184 7.1.6  实例7.1--Reed-Solomon码在CT2中的应用 186 7.2  循环冗余码 192 7.2.1  CRC编码器 192 7.2.2  CRC检测器 195 7.2.3  实例7.2--CRC-16 编码在DECT中的应用及其性能 197 7.3  卷积编码 202 7.3.1  卷积编码器 203 7.3.2  实例7.3--IS-95的卷积编码器 207 7.3.3  卷积译码器 211 7.3.4  实例7.4--卷积码的软判决译码 214 7.4  块交织 220 7.4.1  通用块交织 220 7.4.2  矩阵交织 221 7.4.3  实例7.5--交织器在IS-95中的应用 224 7.4.4  代数交织 228 7.4.5  随机交织 231 7.4.6  实例7.6--cdma 2000系统Turbo编码器的实现 232 7.5  卷积交织 249 7.5.1  复用交织 250 7.5.2  卷积交织 253 7.5.3  螺旋交织 255 第8章  信号调制 259 8.1  模拟幅度调制 259 8.1.1  双边带幅度调制 259 8.1.2  双边带抑制载波幅度调制 262 8.1.3  单边带幅度调制 265 8.2  模拟频率调制 268 8.2.1  基带频率调制 269 8.2.2  频带频率调制 270 8.3  模拟相位调制 272 8.3.1  基带相位调制 272 8.3.2  频带相位调制 274 8.4  数字幅度调制 275 8.4.1  基带脉幅调制 276 8.4.2  频带脉幅调制 278 8.4.3  基带正交幅度调制 281 8.4.4  频带正交幅度调制 282 8.4.5  基带矩形正交幅度调制 283 8.4.6  频带矩形正交幅度调制 285 8.4.7  实例8.1--数字幅度调制的抗噪声性能 287 8.5  数字频率调制 291 8.5.1  基带M相频移键控调制 292 8.5.2  频带M相频移键控调制 293 8.6  数字相位调制 294 8.6.1  BPSK调制 295 8.6.2  DBPSK调制 296 8.6.3  QPSK调制 297 8.6.4  实例8.2--QPSK在IS-95前向信道中的应用 299 8.6.5  DQPSK调制 304 8.6.6  实例8.3--DQPSK在USDC中的应用 305 8.6.7  基带OQPSK调制 309 8.6.8  频带OQPSK调制 312 8.6.9  实例8.4--OQPSK在IS-95反向信道中的应用 314 8.6.10  基带M-PSK调制 318 8.6.11  频带M-PSK调制 319 8.6.12  基带M-DPSK调制 321 8.6.13  频带M-DPSK调制 323 8.7  数字连续相位调制 325 8.7.1  基带CPM调制 325 8.7.2  频带CPM调制 328 8.7.3  基带MSK调制 330 8.7.4  频带MSK调制 333 8.7.5  基带GMSK调制 335 8.7.6  频带GMSK调制 337 8.7.7  实例8.5--GMSK在GSM中的应用 338 8.7.8  基带CPFSK调制 342 8.7.9  频带CPFSK调制 343 第9章  仿真和调试 346 9.1  运行仿真 346 9.1.1  设置仿真参数 346 9.1.2  运行仿真 356 9.2  调试和分析 358 9.2.1  调试仿真模型 358 9.2.2  分析仿真结果 364 第10章  cdma 2000移动通信系统 366 10.1  cdma 2000系统简介 366 10.1.1  cdma 2000 1x关键技术 367 10.1.2  cdma 2000的信道划分 368 10.2  cdma 2000反向业务信道 370 10.2.1  cdma 2000反向业务信道简介 370 10.2.2  CRC编码器 374 10.2.3  卷积编码器 379 10.2.4  信号交织器 384 10.2.5  正交扩频模块 392 10.2.6  PN信号生成器 397 10.2.7  信号调制模块 404 10.2.8  初始化模块 406 10.2.9  基站接收器 410 10.3  cdma 2000前向业务信道 412 pdf文件下载地址: 请见帖子附件( 觉得好可要顶起来啊! 不能只下载不回贴的啊!~ 【版主确认:138页之后是空白的】
2024-06-22 15:56:33 1.91MB matlab
1
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 Forming,DBF)技术,是针对阵列天线,利用阵列天线的孔径,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在期望的方向形成接收波束。DBF的物理意义是:虽然单个天线的方向图是全向的,但对阵列多个接收通道的信号,利用数字处理方法,对某一方向的入射信号,补偿由于传感器在空间位置不同而引起的传播波程差导致的相位差,实现同相叠加,从而实现该方向的最大能量接收,完成该方向上的波束形成,来接收有用的期望信号,这种把阵列接收的方向增益聚集在一个指定的方向上,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波束”。可以通过改变权值,使得波束指向不同的方向,并实现波束的扫描。通过多通道的并行处理也可以同时形成多个波束,还可以选择合适的窗函数来降低副瓣电平。
2024-06-22 10:45:39 1KB matlab
1
用PB 控制摄像头的程序源码,已测试,PB8的
2024-06-22 05:50:32 362KB 控制摄像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