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针对国民通用MCU芯片(如N32G45x及其相关系列)在使用IAP(In-Application Programming)升级代码时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文档详细介绍了FLASH地址配置、中断向量表设置、中断处理以及IAP跳转异常的分析方法等问题。具体来说,文档强调了在多区域(如BOOT、APP1、APP2)的FLASH分配中应确保各区域地址不重叠并紧凑连接,避免因Flash擦写操作导致程序异常。此外,文档还指出在不同区域间跳转时应注意中断向量表的正确配置与管理,防止因不当配置引发的功能异常。最后,文档提供了IAP跳转异常的具体分析方法,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适合人群: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使用国民技术MCU芯片进行IAP升级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在进行IAP升级时,遇到FLASH地址配置不合理、中断向量表设置错误或中断处理不当等问题时,能够依据文档提供的指导迅速排查和解决问题;② 提高IAP升级的成功率,减少因硬件或软件配置失误导致的项目延误。 其他说明:文档由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版本号V1.1,更新于2023年3月9日。文档内容基于实际应用经验编写,旨在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IAP升级过程中常见的技术挑战。同时,文档提醒使用者关注版本更新和技术支持渠道,以获得最新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1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MediaPipe人脸检测项目在Linux系统上的安装、配置和运行步骤。首先讲解了通过Bazelisk安装和管理Bazel的方法,包括下载、赋予执行权限、验证安装等步骤。接着阐述了MediaPipe的三种导入或下载方式,并重点描述了如何安装OpenCV和FFmpeg,包括使用包管理器安装预编译库、从源代码构建等方法。此外,文档还涉及了CUDA或GPU加速的配置,以及C++和Python版本的“Hello World”示例的编译与运行。最后,针对常见的编译错误如GCC版本不兼容、Python路径设置错误等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Linux操作基础,对计算机视觉或机器学习领域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希望在嵌入式设备或Linux平台上实现人脸检测功能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开发者在Linux系统上快速搭建MediaPipe人脸检测环境;②解决在编译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③为后续深入研究MediaPipe或其他相关项目提供基础支持。 阅读建议:由于涉及到较多命令行操作和技术细节,建议读者在实际环境中跟随文档逐步操作,同时注意根据自身环境调整相关配置参数。对于遇到的问题,可以参考文档提供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排查和解决。
2025-07-07 15:38:25 669KB Bazel MediaPipe OpenCV GPU加速
1
"超硬核!360个Zabbix常见问题详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Zabbix常见问题,涵盖了从数据展示到agent配置、图形单位修改、数据入库延时、告警设置、登录告警设置、仪表盘调用URL显示、交换机光衰监控、server web收不到客户机SNMP Trap告警、web 端SNMP不通、数据库备份等多个方面。 一、数据展示不完整 在Zabbix中,数据展示不完整可能是由于数据中包含空格等特殊字符,需要使用反斜杠转义或者单双引号包裹。另外,信息类型也会限制字节长度,需要参考Zabbix官方文档。 二、agent配置 Zabbix agent可以配置为主动式或被动式,通过修改配置文件中的"Server="和"ServerActive="参数来实现。主动式agent会主动将数据发送到Zabbix server,而被动式agent则需要Zabbix server来拉取数据。 三、图形单位修改 Zabbix中可以通过修改监控项的单位来实现图形单位修改,例如将bps修改为mbps。同时,可以使用过程加个每秒更改来实现单位修改。 四、数据入库延时 数据入库延时可能是由于数据库IO不够或server的"history sync"进程设定的值比较小,无法同时处理过多数据入库。需要检查数据库IO和server的配置来解决问题。 五、告警设置 Zabbix可以通过触发器来实现告警设置,例如可以设置在5分钟内如果失败3次就告警。触发器的条件表达式可以使用count函数来实现。 六、登录告警设置 Zabbix可以使用内置agent键值log[]来实现登录告警设置,例如可以监控Win和Linux系统日志来检测任何账户登录。 七、仪表盘调用URL不显示 Zabbix6.0中仪表盘调用URL不显示可能是由于URL地址不正确,或者页面过于复杂,平台处理不了。需要检查URL地址和页面配置来解决问题。 八、交换机光衰监控 Zabbix中监控交换机光口衰耗的监控项,信息类型需要选择浮点数,否则可能返回XXXdbm,包含了字符串,或者返回为空,需要检查监控项的配置来解决问题。 九、server web收不到客户机SNMP Trap告警 Zabbix server收不到客户机SNMP Trap告警可能是由于配置trap的监控项不正确,需要检查zabbix_server.conf文件中的配置来解决问题。 十、web 端SNMP不通 Zabbix web 端SNMP不通可能是由于接口问题,需要换成SNMP接口,手动执行这个主机的监控项应该就可以解决问题。 十一、数据库备份 Zabbix使用postgresql+timescaledb备份数据库时,可以使用-T参数来排除表名不备份,例如-T alerts -T auditlog -T history等。
2025-07-07 14:34:43 2.96MB zabbix
1
执行装置可以很简单,如手机上的一个微小型的电机,当手机处于震动接收状态时打开;也可以很复杂,如SONY 智能机器狗,上面集成了多个微小型控制电机和多种传感器,从而可以执行各种复杂的动作和感受各种状态信息。
2025-07-02 20:08:37 100KB ARM处理器 技术应用
1
在嵌入式系统中,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 的使用已经成为解决复杂设计问题和提高系统性能的重要工具。然而,与任何技术一样,FPGA的集成也伴随着一系列常见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要理解在嵌入式设计中如何有效地使用FPGA。FPGA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可编程性,这使得它们能用于多种应用场景: 1. I/O和外设扩展:FPGA可以用来增加或定制处理器不支持的外设,比如LCD控制器、存储器接口或网络接口。这增强了系统的功能性和可扩展性。 2. 协处理:对于需要高性能计算的任务,FPGA可以作为处理器的协处理器,将计算密集型算法转化为硬件实现,显著提升执行速度。 3. 定制嵌入式控制器:FPGA允许设计者根据需求构建包含特定处理器、外设、接口、DMA通道和内存的定制控制器,实现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4. 多处理器系统:FPGA能够支持在同一芯片上构建多处理器系统,提高并发处理能力,优化软件开发效率和系统可靠性。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FPGA降低设计风险: 1. 抗处理器过时:由于FPGA中的处理器是可编程的,设计者的软件投资不会因处理器的更新换代而受影响。即使需要更换FPGA,软件仍可保持兼容。 2. 缩短产品上市时间:FPGA允许快速迭代和更新,设计者可以先推出基本产品,然后通过固件升级持续改进硬件,从而加快产品上市速度。 3. 应对需求变化:在PCB设计完成后,如果发现需求变更或标准更新,FPGA可以轻松地添加或修改硬件功能,而无需进行昂贵的电路板重新设计。 4. 提升系统性能:在设计后期,如果系统性能不足,FPGA可以通过增加处理器核心、定制指令或硬件加速器来增强性能,而无需重新设计整个系统。 FPGA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能够提供灵活的设计方案,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降低了设计风险。然而,这也要求设计者具备深厚的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或Verilog)知识,以及FPGA设计和调试的技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策略,将使FPGA成为解决嵌入式系统挑战的强大工具。
2025-07-02 19:14:03 51KB 嵌入式系统 FPGA
1
在嵌入式Linux系统编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这些问题涵盖了从进程管理、文件操作到进程间通信等多个方面。本文将对两个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开发者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技术。 问题6涉及的是如何使用底层的系统调用实现`system()`函数的功能。`system()`函数通常用于在一个进程中执行shell命令。在给出的代码中,我们使用了`fork()`创建了一个新的子进程,然后在子进程中使用`execve()`来替换当前进程的执行上下文,执行`./tme`这个程序。`fork()`创建了一个与父进程几乎相同的子进程,而`waitpid()`则等待子进程结束。`execve()`函数需要三个参数:程序路径、命令行参数数组以及环境变量指针。在本例中,`buf`数组包含了命令行参数,`environ`则是指向环境变量的指针。 问题7是一个关于进程间通信(IPC)的例子,要求父进程通过信号(signals)将一个整数传递给子进程,而不使用文件或管道等其他通信方式。父进程先读取用户输入的整数,然后通过`kill()`函数发送相应的信号给子进程。在这里,信号被用作数字的载体,例如,信号10代表数字9,信号12代表数字0,信号11表示通信结束。子进程使用`signal()`函数注册信号处理函数`fun()`. 当接收到特定信号时,`fun()`函数会计算整数值并打印出来。这种方法巧妙地利用了信号机制实现了数据传输,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信号都可以被捕获和处理,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信号值。 接着,问题8要求编写一个简单的模拟聊天程序,使用非网络编程的IPC方式。在这个例子中,选择了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s)作为通信机制。A进程向消息队列发送消息,B进程则从队列中接收并显示消息。消息队列通过``和``头文件中的系统调用进行操作。`msgstruct`结构体定义了消息的格式,包含一个时间戳和消息内容。`msgsnd()`和`msgrcv()`分别用于发送和接收消息。程序使用`pthread`库创建线程,使得A和B进程可以并发地发送和接收消息。当用户输入"QUIT"时,程序退出。 总结以上内容,嵌入式Linux系统编程中的常见问题通常涉及到进程的创建和控制(如`fork()`、`execve()`和`waitpid()`)、进程间通信(如信号和消息队列)、以及对特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设计。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对于进行有效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至关重要。开发者需要熟悉各种系统调用和库函数的使用,同时具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5-07-02 18:18:53 56KB Linux系统 常见问题
1
嵌入式 Linux 系统编程常见问题解答 嵌入式 Linux 系统编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设备中,如路由器、交换机、机顶盒、智能家电等。在嵌入式 Linux 系统编程中,开发者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嵌入式 Linux 系统编程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问题 1: 使用基于文件指针的文件操作函数,实现把文本文件 a.txt 中的内容复制到 b.txt 中 答案:使用 C 语言中的文件操作函数,可以实现文件的复制。需要打开文件 a.txt 和 b.txt,使用 fopen 函数,并将文件指针 fpa 和 fpb 分别指向这两个文件。然后,使用 fgetc 函数读取文件 a.txt 的内容,并使用 fputc 函数将其写入文件 b.txt 中。使用 fclose 函数关闭文件。 代码实现: ```c #include int main() { FILE *fpa = fopen("a.txt", "rb"); FILE *fpb = fopen("b.txt", "wb"); char ch; while ((ch = fgetc(fpa)) != EOF) { fputc(ch, fpb); } fclose(fpa); fclose(fpb); return 0; } ``` 问题 2: 用基于文件描述符的文件操作函数,实现自己的简单的 cp 命令 答案:使用 Linux 系统调用中的文件描述符,可以实现文件的复制。需要使用 open 函数打开文件 a.txt 和 b.txt,并将文件描述符 fo1 和 fo2 分别指向这两个文件。然后,使用 read 函数读取文件 a.txt 的内容,并使用 write 函数将其写入文件 b.txt 中。使用 close 函数关闭文件。 代码实现: ```c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char buf[512] = {0}; int fo1 = open(argv[1], O_RDONLY); int fo2 = open(argv[2], O_WRONLY | O_CREAT | O_EXCL, 0755); if (fo2 == -1) { printf("error! file exist!\n"); exit(0); } int fr = 0; /* 开始复制 */ while ((fr = read(fo1, buf, sizeof(buf))) > 0) { write(fo2, buf, fr); } close(fo1); close(fo2); return 0; } ``` 问题 3: 从命令行传入某个 .c 或 .txt 文件的文件名,实现以下功能 答案:使用 C 语言中的文件操作函数和系统调用,可以实现文件的转换、文件信息的输出和权限的测试。需要使用 open 函数打开文件,并使用文件描述符 fd 指向该文件。然后,使用 lseek 函数将文件指针移动到文件开始,并使用 read 函数读取文件的内容。对于每个字符,使用 if 语句判断其是否为大写或小写字母,并进行互相转换。使用 write 函数将转换后的内容写回文件中。 代码实现: ```c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zhuanhuan(int fd) { char c; struct flock lock = {F_WRLCK, SEEK_SET, 0, 0, getpid()}; if (-1 == fcntl(fd, F_SETLK, &lock)) { perror("lock failed!\n"); exit(-1); } while ((read(fd, &c, sizeof(char)) > 0)) { if (c >= 'A' && c <= 'Z') c = c + 'a' - 'A'; else if (c >= 'a' && c <= 'z') c = c - 32; else continue; lseek(fd, -1, SEEK_CUR); write(fd, &c, sizeof(char)); } lock.l_type = F_UNLCK; if (-1 == fcntl(fd, F_SETLK, &lock)) { perror("unlock failed!\n"); exit(-1); } } void quanxian(char *filename) { if (!access(filename, F_OK)) { if (!access(filename, R_OK)) printf("r"); else printf("-"); if (!access(filename, W_OK)) printf("w"); else printf("-"); if (!access(filename, X_OK)) printf("x"); else printf("-"); } else printf("file not exist!\n"); } void xinxi(int fd) { struct stat a; // ... } ``` 嵌入式 Linux 系统编程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包括文件操作、文件描述符、系统调用等。本文通过三个问题的解答,展示了嵌入式 Linux 系统编程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2025-07-02 16:38:58 56KB Linux系统 编程常见问题
1
嵌入式系统的C语言开发中,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原因,但是有些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能快速找到原因。本着“吃一堑长一智;别人吃一堑,我长一智”的精神,本文整理了本人所了解的和经常遇到的嵌入式开发中的C语言典型问题,不足之处欢迎各位专家指摘赐教。 在嵌入式开发中,C语言是常用的编程语言,但同时也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独特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嵌入式系统中使用C语言开发时可能会遇到的两类常见问题:一是由编译优化引起的问题,二是由字节对齐引起的问题。 编译优化可能导致的问题主要包括编译后的逻辑变化和处理的优化。例如,当开启编译优化时,编译器可能重新安排代码以提高执行效率,这可能导致原本预期的逻辑与实际执行的逻辑不一致。在问题排查时,开发者需要对比编译后的汇编代码和原始C代码,找出不匹配的部分。另外,编译器有时会优化掉某些硬件寄存器的读写操作,例如在定义硬件寄存器的指针时,应当使用`volatile`关键字,以告知编译器该变量可能在编译时未被观察到的变化,避免优化错误。`volatile`适用于中断服务程序、多任务环境中的共享标志以及硬件寄存器的访问。 字节对齐是另一个关键问题。结构体在内存中的布局并非简单的元素宽度之和,而是受到对齐规则的影响。结构体的每个成员会按照自身类型大小的整数倍对齐,而整个结构体会按照最大成员的大小对齐。这可能导致结构体占用额外的内存空间。开发者可以通过`#pragma pack`预编译指令来调整对齐系数,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指定了对齐系数,成员依然按照自身类型对齐。举例来说,如果在瑞萨SH7145F CPU上使用XASS-V编译器,结构体成员的默认对齐系数为4,而数组的对齐则取决于其元素类型。在调整对齐系数时,应考虑编译器的具体设定,以确保正确地处理结构体布局。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理解C语言的底层机制,包括编译过程和内存管理。开发者需要熟悉特定编译器的优化策略,以及如何通过预处理指令来控制这些策略。同时,对于字节对齐,理解对齐规则和如何调整对齐策略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处理结构体包含不同类型成员,尤其是硬件寄存器映射时。 总结来说,嵌入式开发中的C语言问题往往涉及到编译器优化和内存布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扎实的C语言基础,对编译原理的理解,以及对目标平台特性的深入认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开发者可以积累经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及时查阅文档,参考专家意见,将有助于更快地找到解决方案。
1
这是一本忖门解答C语言编程常见问题的著作。书中所覆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并附有大量鲜明的例子。
2025-05-07 23:58:49 7.99MB
1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TDCA算法在自行采集的数据上效果不佳的原因,从数据采集、实验范式设计、数据预处理及算法应用与优化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数据采集方面包括电极接触不良、设备差异、采样率不合适和实验环境干扰;实验范式设计方面涉及刺激参数不合适和试验设计不完善;数据预处理方面涵盖滤波处理不当与数据归一化问题;算法应用与优化方面则指出参数设置不合理、模型训练不足以及个体差异未被充分考虑等问题。此外,还提及了数据标注错误和软件或代码实现问题的影响。; 适合人群:从事脑机接口研究、神经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研究人员排查TDCA算法应用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②为优化TDCA算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③提高自行采集数据的质量和算法性能,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阅读建议:读者应结合自身研究背景和实际情况,针对文中提到的各项问题逐一排查,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建议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不断优化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
2025-05-07 19:49:42 16KB 数据采集 脑电信号 SSVEP 算法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