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动作识别的3D ResNets,采用PyTorch实现
2021-05-03 21:26:52 49KB Python开发-机器学习
1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模型参数量大、网络过深过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轻量型的双流融合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人体动作识别。该模型将浅层多尺度网络和深度网络相结合,实现了模型参数量的大幅减少,避免了网络过深的问题。在数据集UCF101和HMDB51上进行实验,该模型在ImageNet预训练模式下分别取得了94.0%和69.4%的识别准确率。实验表明,相较于现有大多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模型,该模型大幅减少了参数量,并且仍具有较高的动作识别准确率。
2021-04-30 17:03:11 1001KB 深度学习 图像处理 卷积神经网络
1
本人打算构建一个基于无线信号的动作数据集,主要用来研究基于CSI的动作识别,以及用来评估同行所做工作。
2021-04-16 11:09:42 55.79MB WiFi, CSI, 动作识别
1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而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成分。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形成有效的反馈信息和教学导向,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利用现在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教学过程的相关测量手段相结合,对教室中的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测量,形成对学生、对课堂的多维度的客观评价和反馈,对于提高课堂内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课堂学习场景下,研究了基于体感信息的学习者动作识别的算法以及相关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论文的主要贡献是设计并实现了课堂学习场景下基于体感信息的多学习者行为测量系统:针对的Kinect骨骼数据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人体上肢骨骼结构的姿态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选用结构向量间的向量角和向量模比值作为最终的姿态向量特征,采用SVM分类器对姿态向量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实现了一个集数据采集、识别、记录、分析和展示于一体的课堂行为识别系统,对课堂交互活动行为分析和课堂整体活跃态势进行了分析,并使用该系统进行了针对学习者个人评价和针对课堂活跃度评价的实验。 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姿态识别方法能有效地识别多个学习者的举手、正坐和低头等姿态,该课堂行为识别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模拟课堂实验得出对于学生个人的参与度评价、每道题的难度评价、整个课堂活跃度的评价的实验性结论,对于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1-04-15 14:08:55 15.09MB 学习行为 动作识别 课堂行为 Kinect
1
The paper list about skeleton-based action recognition.
2021-04-02 20:21:18 2KB Python开发-机器学习
1
目标的运动特征,可以用于运动表述,是行为理解等高层部分的基础。 常见的运动表述方法有:运动轨迹、时空图表述和光流。
2021-04-02 18:11:35 778KB 人体动作识别 行人
1
基于dlib和opencv的人脸68点检测与动作识别c++源码,vs 2017,release x64
2021-03-19 20:19:24 95.38MB 人脸68点 动作识别 dlib
1
用于动作识别的3D ResNet 这是以下论文的PyTorch代码: 该代码仅包括对ActivityNet和Kinetics数据集的培训和测试。 如果您想使用我们的预训练模型对视频进行分类,请使用。 提供了此代码的PyTorch(python)版本。 PyTorch版本包含其他模型,例如预激活ResNet,Wide ResNet,ResNeXt和DenseNet。 引文 如果您使用此代码或预先训练的模型,请引用以下内容: @article{hara3dcnns, author={Kensho Hara and Hirokatsu Kataoka and Yutaka
2021-03-02 19:13:22 24KB computer-vision lua deep-learning torch7
1
一、方案背景     肌电信号作为生物电信号的一种,是产生肌肉动力的电信号根源,它是肌肉中很多运动单元的动作电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叠加,很大程度上上反应了神经、肌肉的运动状态。从获取肌电信号的来源来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针电极插入肌肉获取,即针式肌电信号,其优点是干扰小,易辨识,但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另外一种通过电极片获取人体皮肤表面的肌电信号,即表面肌电信号(sEMG),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对人体也没有伤害,比较常用。本设计中采集的是表面肌电信号。     表面肌电信号可以从人体很多部位获取,比如小腿、大腿、腰、后背、颈部等,从不同部位获取的表面肌电信号携带着相应部位的运动和功能信息。例
1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对于目标实施追踪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以前只能通过人为的或者其他信息进行模糊的追踪。20世纪初,数字图像的处理走入大众的视野。在那个时候,人们在两地之间传输了一张照片,该照片经过数字压缩后,传输时间从200多小时缩短到不足三小时。这一过程虽然用到了图像处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但计算机却没有参与到整个过程中。但是,数字图像的处理离不开一定的储存空间与计算技巧的配合,与计算机发展技术成正比关系[1]。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计算机的发展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们在处理图形以及图像信息时已经有意识的将计算机的功能利用起来,增加工作的便利性[2]。 从图像处理技术的兴起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