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阐述了掘进机液压系统压力控制的方式,分别从定量系统和变量系统2个方面分析了每种控制方式的工作原理,为掘进机液压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024-01-16 20:07:59 191KB 液压系统 压力控制
1
结合煤炭运销分公司租赁鑫聚源物流园区仓位,进行煤炭存储、发运的物流实践,介绍了物流园区的组成、管理与运营,并对物流园区的运营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2024-01-16 14:56:26 327KB 物流园区
1
本文对目前实现光纤到户的各种光纤接入技术的优势、缺点、应用场合进行详细分析,各种光纤接入技术都有其最佳使用场合和时机,PDH、SDH和MSTP最适合企事业用户,点到点以太网系统适合在低密度用户分散地区应用, PON光纤接入技术最适合新建或改建的密集用户区应用,其中又以GEPON和GPON光纤接入技术在FTTH将来大规模发展中最具潜力。
2024-01-15 16:29:43 194KB 网络
1
杨草、芦苇收获后生理的研究及收获方式探讨,张红香,王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为实验材料,研究一天中不同时间(9时、13时、17时)刈割后含水量、�
2024-01-15 14:30:42 393KB 首发论文
1
针对矿山企业整体电耗控制做出分析及改进方法,计算节电收益等;根据矿山设备基本情况准备用SH16、S9型变压器更换原有SJ、SJL、SL、SL1型变压器,介绍节电原理,分析节能效果;更换原有老化损耗高的输电线路;用新型鼠笼异步电动机更换原有JR、JS绕线式电动机、精确匹配电动机及负载,阐述绕线式电动机和鼠笼式电动机的优缺点;对空压机、通风机、提升机、渣浆泵进行变频改造;通过系列的全面改造措施达到吨矿处理单耗电降低10%左右的目标。
2024-01-14 15:57:10 182KB 行业研究
1
为了进一步查明宁晋—辛集石盐田石盐矿床的基本特征,采用二维地震、钻探、采样化验等综合勘查方法开展了石盐资源普查工作,对束鹿凹陷宁晋—辛集石盐田含盐范围、矿体厚度、矿石品位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以往研究资料探讨了构造条件、沉积环境及古气候等成矿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晋—辛集石盐田含盐面积约202 km~2,矿床厚度34.23~323.25 m,NaCl平均含量为86.08%,盐田石盐矿332+333+(334)?资源总量共计367.57亿t,矿床规模属大型。古地貌和构造条件为盐类物质的沉积提供可容空间,周缘凸起老地层的剥蚀为盐类物质的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区内次级凸起的分隔性决定了水体的封闭性,有利于古湖水的咸化,耦合干旱炎热的古气候条件,古盐湖蒸发浓缩形成了束鹿凹陷巨厚层状的石盐矿床。
2024-01-14 11:35:30 253KB 宁晋—辛集 矿床特征 找矿标志
1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从数字上重新检查了环诱导的WIMP-核子散射截面,以简化的暗物质模型和最新直接检测实验设定的约束条件。 我们考虑了来自五个简化模型的费米子,标量或矢量暗物质成分,其中疏散自旋-0介体仅与标准模型夸克和暗物质颗粒耦合。 这些模型中的树级WIMP核子截面均被动量抑制。 我们从回路图计算非抑制自旋独立的WIMP核子截面,并研究Xenon1T对暗物质质量和介体质量的约束空间。 还讨论了间接检测和对撞机搜索的约束。
2024-01-12 23:15:17 1.43MB Open Access
1
石英的色偏振性描述了石英与软胶电子场的相互作用,并且可以在重的石英衰变中进行测量。 在色散理论的框架下,我们独立地考虑了ππ最终状态相互作用(FSI)模型,我们分析了跃迁ψ'→J /ψπ+π-,并获得了色极化率αψ'ψ和参数κ。 发现在从实验数据中提取色偏振性中,ππFSI起着重要作用。 使用FSI获得的色极化能力降低到不使用FSI的情况下的1/2。 通过FSI,我们确定了色谱极化率αψ'ψ=(1.44±0.02)GeV-3和参数κ= 0.139±0.005。 我们的结果可能对研究studying与强强子的相互作用很有用。
2024-01-12 14:43:54 1.29MB Open Access
1
建立了以工序分析为基础的地质资源勘查工程项目监理理论,即对工序活动条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运用该理论选择盐井钻探工程为典型案例,初步分析推演了地质资源勘查钻探工程施工与监理过程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包括质量验收单元的划分方法与依据、质量验收的内容与监理资料的构成、监理方的质量控制手段、质量控制程序实施细则等核心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与其他行业实体工程的监理工作方法的统一。
2024-01-12 08:10:34 351KB 地质资源勘查 工序分析 工程项目
1
微震监测系统是目前预测矿井灾害效果最好、最有发展潜力的监测技术之一。基于微震监测系统对深井工作面终采线合理位置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微震监测定位能够确定一定区域内高应力增高区的范围与程度,反映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特征,进而确定工作面终采线合理位置;7425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118 m,建议-1 000 m西一下山采区工作面终采线距离前方下山巷道120 m。研究成果可为深部开采工作面终采线优化布置和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提供借鉴和指导。
2024-01-11 23:43:10 121KB 行业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