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1章概述
1.1 Linux的诞生和发展
1.1.1 UNIX操作系统的诞生
1.1.2 MINIX操作系统
1.1.3 GNU计划
1.1.4 POSIX标准
1.1.5 Linux操作系统的诞生
1.1.6 L,inux操作系统版本的变迁
1.1.7 Linux名称的由来
1.1.8早期Linux系统开发的主要贡献者
1.2内容综述
第2章微型计算机组成结构
2.1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
2.2 I/O端口寻址和访问控制方式
2.2.1 I/O端口和寻址
2.2.2 接口访问控制
2.3 主存储器、BIOS和CMOS
存储器
2.3.1 主存储器
2.3.2 基本输入偷出程序BI()S
2.3.3 CMOS存储器
2.4 控制器和控制卡
2.4.1 中断控制器
2.4.2 DMA控制器
2.4.3 定时/计数器
2.4.4 键盘控制器
2.4.5 串行控制卡
2.4.6 显示控制
2.4.7 软盘和硬盘控制器
第3章 内核编程语言和环境
3.1 as86汇编器
3.1.1 as86汇编语言语法
3.1.2 as86汇编语言程序
3.1.3 as86汇编语言程序的编译和
链接
3.1.4 as86和ld86使用方法和选项
3.2 GNU as汇编
3.2.1 编译aS汇编语言程序
3.2.2 aS汇编语法
3.2.3 指令语句、操作数和寻址
3.2.4 区与重定位
3.2.5 符号
3.2.6 aS汇编命令
3.2.7 编写16位代码
3.2.8 aS汇编器命令行选项
3.3 C语言程序
3.3.1 C程序编译和链接
3.3.2 嵌入汇编
3.3.3 圆括号中的组合语句
3.3.4 寄存器变量
3.3.5 内联函数
3.4 C与汇编程序的相互调用
3.4.1 C函数调用机制
3.4.2在汇编程序中调用C函数
3.4.3在C程序中调用汇编函数
3.5 Linux/0.11目标文件格式
3.5.1 目标文件格式
3.5.2 Linux 0.11中的目标文件格式
3.5.3 链接程序输出
3.5.4 链接程序预定义变量
3.5.5 System.map文件
3.6 Make程序和Makefile文件
第4章
4.1 80x86 系统寄存器和系统指令
4.1.1 标志寄存器
4.1.2 内存管理寄存器
4.1.3 控制寄存器
4.1.4 系统指令
4.2.1 内存寻址
4.2.2 地址变换
4.2.3 保护
4.3.1 段的定义
4.3.2 段描述符表
4.3.3 段选择符
4.3.4 段描述符
4.3.5 代码和数据段描述符类型
4.3.6 系统描述符类型
4.4 分页机制
4.4.1 页表结构
4.4.2 页表项格式
4.4.3 虚拟存储
4.5 保护
4.5.1 段级保护
4.5.2 访问数据段时的特权级检查
4.5.3 代码段之间转移控制时的特权级
4.5.3 代码段之间转移控制时的特权级
4.5.4 页级保护
4.5.5 组合页级和段级保护
4.6.1 异常和中断向量
4.6.2 中断源和异常源
4.6.3 异常分类
4.6.4 程序或任务的重新执行
4.6.5 开启和禁止中断
4.6.6 异常和中断的优先级
4.6.7 中断描述符表
4.6.8 IDT描述符
4.6.9 异常与中断处理
4.6.10 中断处理任务
4.6.11 错误码
4.7.1 任务的结构和状态
4.7.2 任务的执行
4.7.3 任务管理数据结构
4.7.4 任务切换
4.7.5 任务链
4.7.6 任务地址空间
4.8.1 进入保护模式时的初始化操作
4.8.2 模式切换
4.9.1 多任务程序结构和工作原理
4.9.2 引导启动程序boot.s
4.9.3 多任务内核程序head.s
第5章
5.1 Linux内核模式
5.2 Linux内核系统体系结构
5.3.1 物理内存
5.3.2 内存地址空间概念
5.3.3 内存分段机制
5.3.4 内存分页管理
5.3.5 CPU多任务和保护方式
5.3.6 虚拟地址、线性地址和物理地址
5.3.7 用户申请内存的动态分配
5.4.1 中断操作原理
5.4.2 80x86微机的中断子系统
5.4.3 中断向量表
5.4.4 Linux内核的中断处理
5.4.5 标志寄存器的中断标志
5.5.1 系统调用接口
5.5.2 系统调用处理过程
5.5.3 Linux系统调用的参数传递方式
5.6.1 系统时间
5.6.2 系统定时
5.7 Linux进程控制
5.7.1 任务数据结构(1)
5.7.1 任务数据结构(2)
5.7.2 进程运行状态
5.7.3 进程初始化
5.7.4 创建新进程
5.7.5 进程调度
5.7.6 终止进程
5.8.1 初始化阶段
5.8.2 任务的堆栈
5.8.3 任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