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p-modeler手册知识点概述
#### 一、数据准备阶段
**1. Osgb格式模型**
- **定义**: OSGb(OpenSceneGraph Binary)是一种用于存储三维模型的二进制格式,常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三维建模领域。
- **作用**: 作为三维模型的基础输入数据之一,用于后续的精修与重建过程。
- **注意事项**: 需确保该格式的模型坐标系与其他数据文件一致。
**2. .xml格式空三(空中三角测量)文件**
- **定义**: 空三(空中三角测量)是指通过对多个视角的照片进行处理来恢复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形状的技术。
- **作用**: 提供了模型的几何信息和位置信息,是进行三维模型重构的重要依据。
- **注意事项**: 确保文件中的坐标系为平面坐标,并且转角顺序为OPK(方位角、俯仰角、滚动角)。
**3. 匀光匀色后的影像**
- **定义**: 指的是对原始影像进行光照和色彩均匀化处理后的结果。
- **作用**: 有助于提高三维模型的视觉效果和精度。
- **注意事项**: 处理后的影像应与模型和其他数据保持坐标系一致。
**数据准备示例**: 通常通过特定的软件如Smart 3D或PhotoMesh进行设置,确保所有数据的一致性。
---
#### 二、新建工程与数据预处理
**1. 新建工程**
- **步骤**: 打开软件后,通过“文件—新建解决方案”创建新的工程。
- **设置**: 输入工程名称并指定保存路径。
- **目的**: 为接下来的数据导入和处理提供工作环境。
**2. 数据预处理**
- **航空影像参数导入**: 将空三数据导入到软件中,为后续的操作提供基础。
- **Osgb格式转换**: 对Osgb格式的模型进行转换处理。
- **Osgb至Osg**: 转换为OSG格式。
- **Osg至Ive**: 进一步转换为IVE格式。
- **目的**: 使模型格式符合软件的要求,便于后续编辑和处理。
---
#### 三、模型修饰流程
**1. 模型导入**
- **步骤**: 将准备好的模型导入到网格编辑视图中。
- **目的**: 准备开始对模型进行精细调整。
**2. 画范围线**
- **步骤**: 在矢量测图图层管理器中新建图层,绘制范围线。
- **目的**: 用于定义模型重建的范围。
**3. 批量重建**
- **步骤**: 选择已绘制的范围线,执行批量重建命令。
- **目的**: 快速完成指定区域的模型重建。
**4. 重建平面**
- **步骤**: 激活重建层,选择范围边界线进行重建预览,设定内收值和平均高程后生成新平面。
- **目的**: 改善平面部分的模型细节。
**5. 显示平面**
- **步骤**: 在网格中找到重建后的平面并显示出来。
- **目的**: 检查重建平面的效果。
**6. 建模**
- **勾勒顶部轮廓线**: 在模型管理器中新建图层,绘制多段线来定义屋顶轮廓。
- **挤出主体结构**: 使用倾斜影像创建柱体,挤出屋檐厚度以形成立体结构。
- **补面与复制面**: 创建新的面并进行复制,以便快速构建模型表面。
- **内偏移与挤出柱体结构**: 通过内偏移来调整模型的细节,挤出柱体来增强模型的立体感。
- **自动贴图**: 自动为模型应用纹理,提升其真实感。
---
#### 四、成果导出
**1. 成果数据组织**
- **步骤**: 创建一个总的文件夹,用于存放最终的成果数据。
- **内容**: 包含DP精修的模型、DP重建地面平面以及修改后的场景。
**2. 导出精修模型**
- **步骤**: 在模型管理器中选择需要导出的模型,并将其导出为OBJ格式。
- **注意事项**: 设置的偏移量需与osgb文件中的偏移量保持一致,随后将OBJ格式模型转换为OSGb格式。
**3. 导出DP重建地面平面**
- **步骤**: 导出模型分级为IVE格式,修改报告文件中的偏移量,再将IVE格式转换为OSGb格式。
**4. 修改后的模型转换**
- **步骤**: 将修改后的OSG模型转换为OSGb格式模型。
- **注意事项**: 确保偏移量的一致性。
**5. 成果串连**
- **步骤**: 将转换好的OSGb文件放置于同一个文件夹中,并使用串工具将它们串联起来。
- **目的**: 形成完整的三维模型数据集,便于后续的应用与展示。
通过以上详细的步骤介绍,可以清晰地了解从数据准备到最终模型导出整个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这对于利用天际航倾斜摄影精细化三维建模系统的用户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指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