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是一种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数据交换标准,它旨在促进不同厂商的工控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本讲座详细介绍了OPC技术规范及其在工控软件中的应用,帮助用户深入理解如何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无缝通信。 1. OPC概述: OPC是基于微软的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和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技术发展而来,主要目标是解决工业自动化设备和软件之间数据交换的问题。它定义了一组接口和数据模型,使得第三方开发者可以构建能够与各种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进行通信的应用。 2. OPC技术组件: - OPC服务器:提供实际的设备或系统接口,将来自硬件的数据转换为OPC标准格式。 - OPC客户端:通过OPC接口与服务器通信,获取或设置数据,通常用于上位机监控系统。 - OPC DA(Data Access):最基础的标准,处理实时数据访问。 - OPC HDA(Historical Data Access):扩展了DA,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 - OPC AE(Alarms & Events):处理报警和事件通知。 3. OPC UA(Unified Architecture): 随着技术的发展,OPC统一架构(UA)应运而生,它是OPC技术的新一代标准。OPC UA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数据访问和报警事件功能,还引入了安全、服务导向的网络通信、信息模型和数据类型,支持跨平台和互联网通信。 4. OPC UA的主要特性: - 安全性:内置安全机制,如身份验证、加密和授权,确保数据安全。 - 可靠性:基于TCP/IP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 信息模型:定义了一种结构化的数据模型,便于数据组织和共享。 - 服务导向:基于Web服务,易于集成到现代IT环境中。 - 跨平台:不受操作系统限制,可在Windows、Linux、Unix等平台上运行。 5. 工控软件互操作: 通过OPC技术,工控软件能够访问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互。例如,一个SCADA系统可以通过OPC服务器读取PLC的数据,或者通过OPC客户端向DCS发送控制指令。 6. 实施步骤: - 选择合适的OPC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 - 配置OPC服务器,连接到自动化设备或系统。 - 在OPC客户端中创建连接,指定要访问的OPC服务器和数据项。 - 编程处理数据交换逻辑,实现监控、报警、历史数据等功能。 本讲座将深入剖析OPC技术规范,包括OPC DA、HDA、AE以及最新的OPC UA,讲解如何利用这些规范设计和实施工控软件的互操作解决方案,以提升自动化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通过学习,用户将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OPC技术,实现工业自动化环境中的数据无缝流动。
2024-08-28 16:09:20 1.54MB
1
《GB 35114-2017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是一份重要的中国国家标准文件,它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信息安全设定了技术要求。这份标准涵盖了多个技术方面,包括了视频监控系统中信息传输、处理和存储等环节的安全性。对于从事视频监控技术开发、安装、运营、维护的工作人员来说,掌握这份标准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标准中提到了协议接口规范,这是视频监控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一个统一的协议接口规范能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监控设备能够在同一个网络环境中顺畅地交换数据。在协议接口的制定上,需要考虑到数据封装格式、传输协议、会话控制、身份认证、信息加密等诸多方面。比如,应当明确传输过程中数据包的结构,包括头部信息和负载数据部分,确保接收端能够正确解析发送端的数据。此外,会话控制需要定义设备间建立、维护和终止通信会话的过程以及通信双方的数据交换顺序。 在平台操作命令的支持上,标准提出了对视频监控系统中心控制平台的指令集要求。这些操作命令涵盖了从最基本的设备开/关机、参数配置、视频录制和回放到更高级的事件响应、用户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要实现这些命令的标准执行,就需要有一个清晰定义的命令集,并且要求所有支持该标准的监控设备都能够理解和执行这些命令。 文档还强调了视频监控数据的加密传输。在传输链路中,数据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数据被截获,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监控信息被篡改等风险。因此,标准中会提出对数据进行加密的要求,常见的加密方法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算法具有处理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传输;而非对称加密算法则在密钥分发和管理上更为安全,适合用于身份认证和安全通信会话的建立。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往往结合使用,即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交换对称加密密钥,然后用对称加密算法加密传输数据。 标准还可能要求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安全审计功能。审计日志记录了系统中所有重要的操作和事件,是进行安全事件分析和故障排查的重要手段。因此,标准会规定审计日志的存储、保护、备份和审查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审计日志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除了上述技术要求外,标准还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 视频监控系统的信息存储安全,如数据库安全、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等; - 系统运行时的故障恢复能力和应急处理措施; - 用户权限管理和身份认证机制,以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 - 系统的物理安全措施,防止物理破坏或非法进入机房设备; - 视频监控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接口安全。 由于提供的文件部分内容有限,并且存在OCR扫描识别错误,上述内容是根据《GB 35114-2017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的描述和一般知识推测的可能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获取完整的标准文件以了解全部的技术要求,并且在应用时要遵循文件中的具体规定。这份标准对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性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确保了视频监控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处理,对公共安全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24-08-21 15:35:16 27.04MB 标准规范
1
内容主要包含:包含V1.0 2.0 3.0 4.0 5.0 协议规范及1.0 2.0 3.0 4.0 电器规范
2024-08-20 10:12:05 50.38MB pcie
1
ArcGIS《SL 730-2015 水利空间要素图式与表达规范》样式库,开展河湖健康评价
2024-08-19 11:24:59 708KB ArcGIS
1
"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中文版本" 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是蓝牙SIG(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发布的官方规范文档,该规范定义了创建可互操作的蓝牙设备所需的技术。该规范涵盖了蓝牙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蓝牙设备的架构、蓝牙协议栈、蓝牙设备的_profile_和_service_、蓝牙设备的安全机制等。 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蓝牙设备的架构:该部分涵盖了蓝牙设备的架构,包括蓝牙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组件、蓝牙设备的架构模型等。 2. 蓝牙协议栈:该部分涵盖了蓝牙协议栈的详细信息,包括蓝牙协议栈的架构、蓝牙协议栈的层次结构、蓝牙协议栈的协议等。 3. 蓝牙设备的_profile_和_service_:该部分涵盖了蓝牙设备的_profile_和_service_,包括蓝牙设备的_profile_和_service_的定义、蓝牙设备的_profile_和_service_的架构等。 4. 蓝牙设备的安全机制:该部分涵盖了蓝牙设备的安全机制,包括蓝牙设备的加密机制、蓝牙设备的身份验证机制、蓝牙设备的访问控制机制等。 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还涵盖了蓝牙技术的其他方面,包括蓝牙设备的互操作性、蓝牙设备的兼容性、蓝牙设备的测试和认证等。 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是蓝牙技术的官方规范文档,涵盖了蓝牙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蓝牙设备制造商和开发者必备的参考文档。 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的重要性在于: 1. 确保蓝牙设备的互操作性: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确保了蓝牙设备的互操作性,使得不同的蓝牙设备能够相互通信和交互。 2. 保证蓝牙设备的安全性: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确保了蓝牙设备的安全性,保护了蓝牙设备和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3. 提高蓝牙设备的compatibility: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确保了蓝牙设备的兼容性,使得蓝牙设备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交互和通信。 蓝牙协议核心规范文档是蓝牙技术的官方规范文档,是蓝牙设备制造商和开发者必备的参考文档。
2024-08-15 15:23:08 25.54MB
1
思科_qsgmii规范
2024-08-15 09:57:23 11.64MB SGMII 硬件设计 协议规范
1
Modbus协议规范 Modbus协议是 OSI 模型第 7 层上的应用层报文传输协议,它在连接至不同类型总线或网络的设备之间提供客户机/服务器通信。该协议定义了一个与基础通信层无关的简单协议数据单元(PDU),并且提供功能码规定的服务。 Modbus协议规范包括两个通信规程中使用的 MODBUS 应用层协议和服务规范:串行链路上的 MODBUS 和 TCP/IP 上的 MODBUS。串行链路上的 MODBUS 取决于 TIA/EIA 标准:232-F 和 485-A,而 TCP/IP 上的 MODBUS 取决于 IETF 标准:RFC793 和 RFC791。 Modbus协议的主要部分包括 MODBUS 应用层、MODBUS 报文传输在 TCP/IP 上的实现指南、MODBUS 报文传输在串行链路上的实现指南。MODBUS 报文传输在 TCP/IP 上的实现指南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开发者实现 TCP/IP 上的 MODBUS 应用层的参考信息,而 MODBUS 报文传输在串行链路上的实现指南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开发者实现串行链路上的 MODBUS 应用层的参考信息。 MODBUS 协议允许在各种网络体系结构内进行简单通信,每种设备(PLC、HMI、控制面板、驱动程序、动作控制、输入/输出设备)都能使用 MODBUS 协议来启动远程操作。在基于串行链路和以太 TCP/IP 网络的 MODBUS 上可以进行相同通信。 Modbus协议的应用有很多,例如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过程控制领域、智能家居领域等等。MODBUS PLUS 是一种高速令牌传递网络,是 MODBUS 协议的一种扩展应用。 MODBUS 协议的优点包括简单易用、灵活性强、跨平台兼容性好、应用广泛等等。MODBUS 协议的缺点包括安全性较差、数据传输速度慢等等。 MODBUS 协议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层报文传输协议,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2024-08-14 18:42:55 4.47MB modbus
1
软件测试作业流程及标准规范V.docx 软件测试作业流程是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阶段到系统测试阶段。软件测试作业流程包括测试计划、测试设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多个阶段。 软件测试作业流程标准规范是软件测试的规则和指南,它规定了软件测试的要求、方法和标准,以确保软件测试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将详细介绍软件测试作业流程及标准规范,包括软件测试步骤、测试计划、测试设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内容。 一、软件测试步骤 软件测试步骤是软件测试的整个流程,它包括需求分析阶段、概要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编码阶段、系统测试阶段、验收测试阶段等多个阶段。 * 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测试人员需要了解需求,编写测试计划和测试设计,评审测试计划和测试设计。 * 概要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测试人员需要了解设计,编写测试用例,评审测试用例。 * 详细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测试人员需要了解详细设计,编写测试用例,评审测试用例。 * 编码阶段:在这个阶段,测试人员需要了解编码,编写测试用例,评审测试用例。 * 系统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测试人员需要执行系统测试,编写系统测试报告。 * 验收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测试人员需要执行验收测试,编写验收测试报告。 二、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是软件测试的蓝图,它规定了软件测试的要求、方法和标准。测试计划包括测试范围、测试方法、测试工具、测试环境、测试进度等内容。 * 测试范围:测试计划规定了测试的范围,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 测试方法:测试计划规定了测试的方法,包括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 * 测试工具:测试计划规定了测试的工具,包括JUnit、TestNG、Selenium等。 * 测试环境:测试计划规定了测试的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浏览器、数据库等。 * 测试进度:测试计划规定了测试的进度,包括测试时间、测试人力、测试资源等。 三、测试设计 测试设计是软件测试的详细设计,它规定了软件测试的步骤、方法和标准。测试设计包括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数据设计、测试环境设计等内容。 * 测试用例设计:测试设计规定了测试用例的设计,包括测试用例的编写、评审和执行。 * 测试数据设计:测试设计规定了测试数据的设计,包括测试数据的准备、执行和评审。 * 测试环境设计:测试设计规定了测试环境的设计,包括测试环境的搭建、配置和维护。 四、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软件测试的基本单元,它对单个模块或单个函数进行测试。单元测试的目的是检测单个模块或单个函数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 单元测试步骤:单元测试包括了解需求、概览源代码、精读源代码、设计测试用例、搭建单元测试环境、实施测试、分析结果等步骤。 * 单元测试方法:单元测试使用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来检测单个模块或单个函数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五、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是软件测试的中间阶段,它对多个模块或多个函数进行测试。集成测试的目的是检测多个模块或多个函数之间的交互和协作。 * 集成测试步骤:集成测试包括了解需求、概览源代码、精读源代码、设计测试用例、搭建集成测试环境、实施测试、分析结果等步骤。 * 集成测试方法:集成测试使用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来检测多个模块或多个函数之间的交互和协作。 六、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软件测试的最后阶段,它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测试。系统测试的目的是检测整个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 系统测试步骤:系统测试包括了解需求、概览源代码、精读源代码、设计测试用例、搭建系统测试环境、实施测试、分析结果等步骤。 * 系统测试方法:系统测试使用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来检测整个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七、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是软件测试的最后阶段,它对软件系统的最终验收。验收测试的目的是检测软件系统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 验收测试步骤:验收测试包括了解需求、概览源代码、精读源代码、设计测试用例、搭建验收测试环境、实施测试、分析结果等步骤。 * 验收测试方法:验收测试使用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来检测软件系统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2024-08-14 15:39:37 697KB
1
Q/GDW 10347-2016 电能计量装置通用设计规范 为统一电能计量装置建设,减少设备型式,提高电能计量装置可靠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标准。
2024-08-13 10:59:12 10.56MB 电力行业
1
**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协议是汽车电子领域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通信协议,它作为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协议的补充,主要用于实现汽车内部的低成本、低数据速率通信。LIN 2.0和LIN 2.1是LIN协议的两个重要版本,它们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有所提升。** **LIN 2.0规范:** LIN 2.0是在LIN 1.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协议的灵活性和功能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改进: 1. **多主站系统**:LIN 2.0引入了多主站的概念,允许网络中有多个节点能够发起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2. **同步时钟源**:与LIN 1.x版本不同,LIN 2.0中主站可以提供同步时钟,确保所有节点在同一时间进行数据传输,增强了通信的精确性。 3. **增强型帧格式**:新增了灵活的数据长度服务(FDLS),允许数据字段的长度在8到64位之间变化,满足不同数据传输需求。 4. **睡眠模式和唤醒功能**:支持节点进入低功耗睡眠模式,以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具备外部事件触发的唤醒机制,提高了能效。 5. **诊断和故障处理**:增强了诊断功能,如节点状态监测和故障报告,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LIN 2.1规范:** LIN 2.1是对LIN 2.0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主要改进包括: 1. **LIN灵活数据速率(LDF)**:LIN 2.1引入了LDF,允许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 Mbps,显著提高了通信速度。 2. **增强的错误检测**:增加了奇偶校验和CRC校验,增强了错误检测能力,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3. **扩展的帧类型**:增加了预定义帧和用户自定义帧,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定制通信协议。 4. **更强大的主站功能**:主站可以控制更多节点,支持更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 5. **网络管理**:强化了网络管理功能,包括节点配置、节点状态监控和故障恢复等。 阅读"LIN 2.1规范.pdf"和"LIN2.0中文.pdf"文件,可以深入理解这两个版本的详细规格,包括帧结构、通信流程、错误处理机制等。而"PPT"文件可能提供了更直观的讲解和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LIN 2.0和2.1的核心概念和应用。 LIN 2.0和2.1规范的更新旨在提高汽车电子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能效,适应现代汽车中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需求。这些规范对于从事汽车电子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
2024-08-12 13:26:59 4.28MB LIN协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