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头部动作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 机器人头部动作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是指通过头部运动测量单元的设计,采用了三轴陀螺仪L3G4200D和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来检测人的头部运动信息,并将其发送到机械臂执行端,以控制机械臂的运动。该系统主要由头部动作识别单元和机械手部分组成。 头部运动测量单元的设计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该单元采用了三轴数字陀螺仪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融合的策略,将采集到的信息经过数字滤波处理后,估算出头部的运动姿态,通过无线单元发送到机械臂执行端。 陀螺仪采用意法半导体(ST)推出的L3G4200D,是三轴数字陀螺仪,支持I2C和SPI接口,量程范围从±250dps到±2000dps,用户可以设定全部量程,低量程数值用于高精度慢速运动测量。器件提供一个16位数据输出,以及可配置的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等嵌入式数字功能。 加速度传感器采用ADXL345,是ADI公司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支持I2C和SPI接口,最大可感知16g的加速度,感应精度可达到3.9mg/LSB,具有10位的固定分辨率和用户可选择分辨率,可通过串行接口配置采样速率。具有自由落体检测,单击双击检测等功能。 无线通信单元采用由NORDIC出品的工作在2.4GHz~2.5GHz的ISM 频段的无线收发器nRF24L01。无线收发器包括:频率发生器、增强型“SchockBurst”模式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晶体振荡器、调制器和解调器。芯片具有极低的电流消耗:当工作在发射模式下发射功率为0dBm时电流消耗为11.3mA,接收模式时为12.3mA,掉电模式和待机模式下电流消耗更低。输出功率频道选择和协议的设置可以通过SPI 接口进行设置。 主控MCU主控芯片采用意法半导体的增强型ARM cortex-m3处理器STM32F103RBT6,最高72MHz系统时钟,集成128K FLASH和20K SRAM,16通道12bit ADC,集成多达7通道的DMA控制器,多达4个16位定时计数器其中包括一个面向于电机控制的高级定时器,集成I2C,SPI,CAN,USART和USB通信接口。满足系统需求。 姿态估计通过I2C总线与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进行通信,通过定时器中断,估算出头部的运动姿态,通过无线单元发送到机械臂执行端。 机械臂的执行器驱动单元设计,该部分采用MOSFET驱动,有电流反馈。机械臂结构设计,该部分采用线性执行器电动推杆,推力1500N,速度在2mm/s至60mm/s之间可控,行程200mm,机械臂底盘支持360度全向旋转,整体水平作用距离达1.2m,垂直作用距离1.0m,腕关节支持360度旋转,夹持机构开合行程30mm,可以应对一般家庭应用。 本文利用加速度计与陀螺仪组合单元检测人的头部的机械运动,控制机械臂运动并抓取目标,之后人可以控制机械臂将物品放在适当的位置,可以为四肢瘫痪的人提供一种交互式的辅助装置。 该系统的设计可以为残疾人提供一种交互式的辅助装置,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主能力。同时,该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智能家居、医疗保健等。
1
### 基于AutoCAD轴类零件的图形识别及视图匹配 #### 摘要与背景 在现代制造工程领域,对轴类零件进行精确的图形识别与视图匹配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挑战。该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利用AutoCAD这一强大的绘图软件,结合其二次开发工具,来自动识别轴类零件的图形,并实现不同视图间的精准匹配。轴类零件因其独特的几何形状和在机械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有着严格的精度要求。 #### 轴类零件图的识别方法与步骤 1. **图形块分离**:首先需要将复杂的轴类零件图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不同的视图和细节)进行分离,以便单独处理每个部分。 2. **视图识别**:通过分析图形区域的形状及其包含的实体特征,识别出主视图、左视图等基本视图。这一步骤对于后续的结构分析至关重要。 3. **局部结构识别**:进一步分析局部视图、局部放大图等区域,识别出孔、槽等轴上的典型结构,并确定这些结构的具体参数。 4. **视图匹配**:将局部视图与主视图进行匹配,从而确定整个轴的完整参数。 #### 主视图的识别及轴段确定 - **判别条件**: - 图形区域的长度与高度比值大于特定阈值,通常与轴类零件的长径比相匹配。 - 区域中心存在一条与区域长度相近的水平点划线。 - 相关线性尺寸文本中的首个字符可能包含特定的符号(如“!”或“!”),这些符号可以用来识别回转体零件。 - **尺寸链确定**: - 遍历主视图中的所有尺寸,通过调用AutoCAD API中的相关函数来获取这些尺寸。 - 分解轴向尺寸,形成尺寸链。尺寸链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尺寸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定义轴的不同部分。 #### 局部放大图的识别及匹配 - **局部放大图判别条件**: - 局部放大图的边界通常包含波浪线或细线圆。 - 波浪线或圆的外接矩形面积等于图形块区域的面积。 - 图形上方可能存在特殊字符,例如“&+!”或“!”、“”。 - **剖面线处理**: - 为了准确地确定剖面线的边界,需要调用AutoCAD提供的API函数,比如`-./0012345670`,并遍历其中的实体列表。 - 在调用相关函数之前,还需要确保剖面线确实与边界实体相关联。 #### 结论 通过对轴类零件图的自动识别与视图匹配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机械设计的效率,还能增强设计的准确性。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限于轴类零件,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机械零件和组件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算法性能,提高识别精度,并将其应用于更复杂多变的机械设计场景中。
2025-08-07 18:40:49 117KB autocad 图形识别
1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22ca96b7bd39 离线语音识别评价引擎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无需联网即可将语音转换为文字,并对发音质量进行评估。它广泛应用于教育、车载导航、智能家居和智能助手等领域,尤其适用于对数据隐私和网络环境有要求的场景。 离线语音识别与在线语音识别不同。在线语音识别需将音频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处理,而离线识别在本地设备完成音频解析和转换,减少网络依赖,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本系统支持中文和英文,可识别单词、单字(中文)及句子,无论是简单词汇还是复杂语句,都能准确转化为文字。中文识别因汉字复杂,需优化算法以确保高精度识别率。 语音评测是该引擎的特色功能,主要用于评估发音的准确性和自然度,可帮助用户改善发音技巧,尤其在语言学习和培训中很有用。系统能对单词、单字(中文)发音评分,也能评估短句,涉及语音韵律、语调和重音等多方面分析。这一功能对教师监控学生发音进步、智能语音助手反馈用户发音问题等场景很有价值。 离线识别技术的应用并不简单,需要高效的信号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语音信号需先经过预处理,包括去噪、分帧和加窗等步骤,然后提取特征,如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这些特征会被输入到预先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循环神经网络(RNN)或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分类预测,最终得到识别结果。整个过程需在本地设备的计算资源限制内完成,对算法优化和硬件性能要求较高。 离线语音识别评价引擎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系统,结合了语音识别和发音评价两大功能,能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从“SpeechTool_Release”文件推测,这可能是该引擎的发布版本,包含所有必要库和工具,供开发者或用户在本地环境中集成和使用。该引擎为重视数据安全和离线应用的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解决方案。
2025-08-05 00:07:53 318B 离线语音识别
1
这是一个使用HTML5 Web Speech API实现语音识别的网页应用。主要功能包括: 开始/停止语音识别 实时显示识别结果 支持多语言切换 可调整识别灵敏度 识别结果可复制、清除 响应式布局,适配移动端 使用示例: 在支持Web Speech API的现代浏览器中打开该HTML文件 点击"开始识别"按钮,允许麦克风访问 对着麦克风说话,识别结果会实时显示在文本框中 可以随时暂停/继续识别 使用语言选择器切换识别语言 调整灵敏度滑块改变识别灵敏度 点击"复制结果"可复制识别文本 点击"清除结果"可清空识别结果
2025-08-03 13:25:44 8KB WebSpeech 语音识别
1
手写数字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其核心是通过算法对数字化手写字符进行准确分类。在现代,这一问题通常通过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来解决,因为CNN在图像识别任务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本手写数字识别模型训练项目正是基于此原理,利用python语言和TensorFlow框架开发而成。 本项目不仅提供了一个训练有素的手写数字识别模型,还允许用户基于现有的训练成果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优化,以便提升识别的准确率。这一功能对于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来说极具价值,因为这样可以省去从头训练模型所需的时间和资源。同时,模型能够达到99.5%以上的识别准确率,这一数据表明模型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上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性能标准。 通过项目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了解到神经网络训练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步骤。需要收集并预处理手写数字的图像数据集,将其转换为适合神经网络训练的格式。然后,设计神经网络结构,根据手写数字识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络层和参数。在本项目中,使用的是卷积神经网络,它包含多个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作用,如特征提取、降维和分类等。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需要对网络的权重进行初始化,并通过大量的样本进行训练,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权重以减小损失函数。TensorFlow框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简化这一过程,使得模型训练变得更为高效。此外,为了避免过拟合现象,通常会采用各种技术,比如数据增强、正则化、Dropout等,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在模型训练完成后,需要通过测试集验证模型的性能,并对模型进行评估。只有当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达到预期标准后,模型才能被用于实际的手写数字识别任务。在本项目中,开发者能够利用提供的模型进行微调,以适应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 对于希望使用本项目的开发者而言,压缩包中包含的“digits_RCG”文件是训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文件很可能是包含训练数据集、模型参数、训练脚本和可能的评估代码等的集合。通过运行这些脚本和程序,用户可以轻易地开始模型的训练或对已有模型进行二次训练。 本项目在手写数字识别领域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不仅适用于研究和开发,也适用于教育和学习。它结合了深度学习的前沿技术和TensorFlow框架的便利性,使得构建一个高准确率的手写数字识别模型变得简单和高效。
2025-08-02 06:22:38 2.9MB python
1
训练好的RKNN模型,数字识别
2025-08-02 06:18:04 7.86MB
1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生物识别技术方面,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婴儿啼哭声识别技术就是人工智能在生物识别领域的一个具体应用。这一技术通过分析婴儿的哭声,来识别其可能的需求或身体状况,为婴儿的监护人提供参考,减轻他们的负担。 要开发婴儿啼哭声识别系统,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识别算法。因此,收集高质量的婴儿哭声样本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这通常需要专业的录音设备来捕捉哭声,并且要确保样本覆盖不同年龄、不同情绪、不同健康状况下婴儿的哭声。这些数据需要被系统地分类、标注,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 收集到的数据集,经过预处理后,可以用于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常见的处理步骤包括声音信号的去噪、分段、特征提取等。例如,可以使用傅里叶变换提取声音频率特征,或使用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s)来提取与人耳感知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随后会被用于训练分类器,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深度神经网络等,以便于算法能够识别哭声所表达的特定含义。 训练好的模型需要通过测试数据集进行验证,来评估其识别的准确性。测试数据集同样需要与训练数据集具有相似的分布特性,以确保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在模型评估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性能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等,来综合评价模型的性能。 此外,为了使婴儿啼哭声识别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还需要考虑软件的用户界面设计、硬件设备的适配性以及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等因素。例如,在移动设备上实现啼哭声识别功能,就要求算法不仅要准确,还要高效,以便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快速响应用户的请求。 尽管婴儿啼哭声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伦理问题。如何在尊重婴儿隐私的前提下使用这些声音数据,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防止滥用,这些都是开发此类技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由于婴儿啼哭情况的复杂性,确保技术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每一个哭声背后的含义,同样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对于婴儿啼哭声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跨学科的合作过程,涉及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心理学、医学等众多领域。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这一技术能够更加成熟和完善,为父母和婴儿带来更多便利和保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婴儿啼哭声识别技术能够为父母提供辅助,但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父母对婴儿的关注和爱护。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父母仍需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并照顾好自己的宝宝。
2025-08-02 00:38:18 658.06MB 数据集
1
### 使用openmv颜色识别算法和pid算法控制的云台自动追踪装置设计 #### 知识点一:OpenMV颜色识别算法原理及应用 **1.1 OpenMV平台介绍** OpenMV 是一个低成本、高性能的开源视觉处理平台,专门用于简化嵌入式视觉应用的开发。它集成了图像传感器和一个强大的微控制器,可以执行复杂的图像处理任务,如颜色识别、对象检测和跟踪等。 **1.2 颜色识别技术概述** 颜色识别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通过分析图像中像素的颜色信息来识别特定的对象或特征。OpenMV 提供了多种颜色识别的方法,包括基于阈值的颜色识别和基于模板匹配的颜色识别。 **1.3 颜色识别算法原理** - **基于阈值的颜色识别**:这种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颜色阈值来识别目标。OpenMV 支持HSV(色调、饱和度、明度)颜色空间,用户可以根据目标颜色的HSV值设置阈值范围。 - **基于模板匹配的颜色识别**:这种方法通过比较图像中的每个区域与预定义的颜色模板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识别。OpenMV 支持多种模板匹配算法,如相关性系数、平方差等。 #### 知识点二:PID控制算法及其在云台控制中的应用 **2.1 PID控制算法基础** PID 控制是一种常用的闭环控制方法,它通过计算输入信号与期望信号之间的误差,并利用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部分来调整控制量,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 **比例项**:根据误差的大小成正比地调节控制量。 - **积分项**:通过累积误差来消除静态误差。 - **微分项**:预测并减少未来的误差。 **2.2 PID控制器设计** 为了将PID控制应用于云台自动追踪装置,需要根据云台的实际需求来设计PID控制器。这包括确定PID参数(Kp、Ki、Kd),并实现相应的软件算法。 **2.3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 **Ziegler-Nichols法则**:这是一种经典的PID参数整定方法,通过逐步增加比例增益直到系统出现振荡,然后根据获得的周期时间来计算PID参数。 - **试错法**:通过手动调整PID参数观察系统的响应情况,逐步优化控制器性能。 **2.4 追踪过程中的稳定性与精度分析** 为了确保云台追踪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度,需要对PID控制器进行细致的调试。这包括分析不同PID参数组合下系统的响应特性,并通过实验验证来评估控制器的性能。 #### 知识点三:云台自动追踪装置的整体设计与实现 **3.1 装置整体设计方案** 整个追踪装置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选型、电路设计、软件编程以及算法优化等方面。 - **硬件选型**:选择合适的OpenMV摄像头模块、云台电机、电源管理单元等硬件组件。 - **电路设计**:设计合理的电路连接方式,确保各个硬件组件之间的通信和协调工作。 - **软件编程**:编写控制程序,实现颜色识别算法和PID控制算法的集成。 - **算法优化**:通过对颜色识别算法和PID控制算法的不断优化,提高追踪装置的性能。 **3.2 软件架构与功能模块** - **颜色识别模块**:负责处理图像数据,识别目标颜色。 - **PID控制模块**:接收颜色识别模块提供的数据,根据PID算法计算出云台的控制指令。 - **云台控制模块**:接收PID控制模块发出的指令,控制云台电机的转动方向和速度。 **3.3 装置工作流程** 1. **启动装置**:打开电源,初始化所有硬件设备。 2. **图像采集**:OpenMV摄像头捕获实时视频流。 3. **颜色识别**:对视频帧进行颜色识别处理。 4. **PID计算**:根据颜色识别的结果,计算出PID控制信号。 5. **云台控制**:根据PID控制信号驱动云台电机进行追踪。 #### 知识点四:颜色识别算法实现与优化 **4.1 颜色空间与颜色模型选择** 为了提高颜色识别的准确性,需要合理选择颜色空间。OpenMV 支持多种颜色空间,如RGB、HSV等。通常情况下,HSV颜色空间更适合于颜色识别任务,因为它能更好地分离颜色信息。 **4.2 颜色识别算法具体实现** 实现颜色识别算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 **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缩放、灰度化、滤波等操作。 - **颜色阈值设定**:根据目标颜色的HSV值设置阈值范围。 - **颜色分割**:使用阈值将目标颜色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 **目标定位**:计算目标颜色在图像中的位置。 **4.3 算法性能评估与优化策略** 为了提高颜色识别算法的性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优化: - **降低噪声干扰**:采用高斯模糊等滤波方法减少图像噪声。 - **提高处理速度**:通过减少图像分辨率、优化算法逻辑等方式提升处理速度。 - **增强鲁棒性**:增加颜色识别算法的自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正常工作。 #### 知识点五:PID控制效果实验验证 **5.1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PID控制算法的有效性,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测试。这些测试通常包括: - **静态测试**:在固定目标位置的情况下测试云台的稳定性。 - **动态测试**:在移动目标的情况下测试云台的追踪性能。 - **光照变化测试**: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测试颜色识别算法的鲁棒性。 通过对比不同PID参数组合下的测试结果,可以进一步优化PID控制器的性能,从而实现更稳定、更精确的目标追踪。 通过结合OpenMV颜色识别算法和PID控制算法,可以设计出一种高效、稳定的云台自动追踪装置。这种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目标物体的快速准确识别,还能够通过PID控制算法实现对云台运动的精准控制。该研究不仅为自动追踪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也为OpenMV和PID算法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5-08-01 16:12:26 53KB
1
在IT领域,图片中文字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是一项关键技术,它允许软件将图像中的打印或手写文本转换为机器可编辑的文本格式。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尤其在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中,它提供了丰富的库和工具来实现OCR功能。在这个场景下,我们将探讨如何在C#环境中进行图片中的中文字识别。 要实现C#的图片中文字识别,我们需要一个可靠的OCR引擎。Tesseract OCR是一个开源的OCR引擎,由Google维护,支持多种语言包括中文。C#开发者可以通过.NET包装器如Tesseract-OCR-for-.NET来轻松集成这个引擎。安装NuGet包后,就可以在C#项目中调用Tesseract的相关API。 以下是一段基础的代码示例,展示如何使用Tesseract OCR读取图片中的文字: ```csharp using Tesseract; // 初始化OCR引擎 var engine = new TesseractEngine(@"path_to_tesseract_data", "chi_sim", EngineMode.Default); // 加载图片 var image = Pix.LoadFromFile(@"path_to_image"); // 创建一个新的页面分析器 var page = engine.Process(image); // 获取识别出的文本 var recognizedText = page.GetText(); // 输出识别的文本 Console.WriteLine(recognizedText); ``` 这里的"chi_sim"是指定了识别中文简体的配置,路径`path_to_tesseract_data`指向Tesseract的数据文件夹,`path_to_image`是待处理的图片路径。 为了提高识别准确率,我们还需要做预处理工作,如调整图片大小、二值化、去噪等。可以使用AForge.NET或Emgu.CV这样的图像处理库对图片进行预处理。例如,二值化代码可能如下: ```csharp using Emgu.CV; using Emgu.CV.Structure; // 加载图片 var image = new Image(@"path_to_image"); // 转换为灰度图 var grayImage = image.Convert(); // 二值化处理 var thresholdValue = 150; var binaryImage = grayImage.ThresholdBinary(new Gray(thresholdValue), new Gray(255)); ``` 另外,如果图片中的文字排版复杂或者有背景干扰,可能需要更高级的图像处理技术,如投影分析、形状检测等,以提高文字区域的定位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进一步提升识别效果。例如,训练自己的深度学习模型,使用如TensorFlow.NET或Keras.NET这样的库,可以针对特定字体或手写字体进行优化。 `ImgToWord`可能是一个项目的名称,暗示了这个系统的目标是将图片中的文字转换成可编辑的文档格式,例如Word文档。完成OCR后,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Interop.Word库将识别的文本保存到Word文档中,或者使用第三方库如NPOI生成.docx文件。 C#中的图片中文字识别涉及多个技术层面,包括图像处理、OCR引擎的使用以及可能的深度学习应用。通过合理的预处理和合适的OCR库,我们可以构建高效且准确的中文字识别系统。
2025-07-31 09:08:46 67KB
1
项目细节: 首先载入源图像,并进行尺寸预处理。 载入源图像image并作拷贝为org,将image按原始h,w的比例大小设置为高度为500的图像。 进行边缘检测和轮廓检测 在灰度化->边缘检测->轮廓检测后,将轮廓按轮廓的面积进行排序(注意这里默认是顺序的即从小到大,我们需要从大到小排序,所以reverse = True),取面积最大的前5个轮廓,并用多边形逼近(cv.approxPolyDP)的方法将轮廓近似出来,因为检测的轮廓有圆形有长矩形,我们需要的检测的目标轮廓是四边形(类似于矩形)。所以我们经过筛选得到我们需要的四边形的坐标。 坐标的透视变换 由多边形逼近轮廓的方法得到的坐标 是每个轮廓逆时钟方向的各个顶点的坐标,而我们想要顺时针方向的各个顶点的坐标,所以需要先对轮廓坐标重新排序。接着需要求出四边形轮廓的高和宽,来创建一个dst数组:该数组为[[0,0],[width-1,0],[width-1,height-1],[0,height-1] 。将四边形轮廓坐标和dst输入到cv.getPerspectiveTransform 函数里,得到透视变换的M矩阵。接着将用M矩阵对原图像做透视变化,其中得出的warped的大小为(width,height),这样透视变换就做完了。 简单点说:首先读取两个坐标数组,计算变换矩阵;然后根据变换矩阵对原图进行透视变换,并输出到目标画布, OCR识别 在OCR识别之前要对待识别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即灰度二值化,接着利用ocr指令来识别。 源码: import cv2 as cv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ytesseract def order_point(pts): rect = np.zeros((4, 2), dtype = "float32") s = pts.sum(axis = 1) rect[0] = pts[np.argmin(s)] rect[2] = pts[np.argmax(s)] diff = np.diff(pts,axis=1) rect[1] = pts[np.argmin(diff)] rect[3] = pts[np.argmax(diff)] return rect def four_point_transfer(image,pts): rect = order_point(pts) (tl,tr,br,bl) = rect width1 = np.sqrt((tr[0]-tl[0])*(tr[0]-tl[0])+(tr[1]-tl[1])*(tr[1]-tl[1])) width2 = np.sqrt((br[0]-bl[0])*(br[0]-bl[0])+(br[1]-bl[1])*(br[1]-bl[1])) width = max(width1,width2) #python中有max函数和np.max函数,前者是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取最大值,后者是取出数组的最大值 height1 = np.sqrt((tr[0]-br[0])*(tr[0]-br[0])+(tr[1]-br[1])*(tr[1]-br[1])) height2 = np.sqrt((tl[0]-bl[0])*(tl[0]-bl[0])+(tl[1]-bl[1])*(tl[1]-bl[1])) height = max(height1,height2) dst = np.array([[0,0],[width-1,0],[width-1,height-1],[0,height-1]],dtype="float32") M = cv.getPerspectiveTransform(rect,dst) warped =cv.warpPerspective(image,M,(width,height)) return warped def resize(image,height=None): if height is None: return image else : h,w= image.shape[:2] #shape:h,w,channel image[h(row),w(col),channel] r = height/h width = int(w*r) #关于size函数参数的一般是(宽,高) image = cv.resize(image,(width,height),interpolation=cv.INTER_AREA) #还有resize(img,(宽,高)),即先列后行 return image #利用cv.bounding()得到x,y,width,height #其它情况一般都是先行后列(高,宽) #如shape得到参数,或者roi区域内部参数,建立新的Mat 都是先行后列 image = cv.imread("E:\opencv\picture\page.jpg") orig = image.copy() image = resize(image,height=500) ratio = orig.shape[0]/500 #边缘检测 image_gray = cv.cvtColor(image,cv.COLOR_BGR2GRAY) image_gray = cv.GaussianBlur(image_gray,(5,5),0) image_edge = cv.Canny(image_gray,75,200) #轮廓检测 image_contours = cv.findContours(image_edge.copy(),cv.RETR_LIST,cv.CHAIN_APPROX_SIMPLE)[1] countours = sorted(image_contours,key=cv.contourArea,reverse=True)[:5] for c in countours: arc = cv.arcLength(c,closed=True) approx = cv.approxPolyDP(c,arc*0.02,True) if len(approx) == 4: screen_shot = approx break cv.drawContours(image,[screen_shot],-1,(0,0,255),2) warped =four_point_transfer(orig,screen_shot.reshape(4,2)*ratio) cv.imshow('warped_window',resize(warped,height=650)) warped =cv.cvtColor(warped,cv.COLOR_BGR2GRAY) scan = cv.threshold(warped,0,255,cv.THRESH_BINARY|cv.THRESH_OTSU)[1] cv.imwrite("E:/opencv/picture/scan.png",scan) cv.imshow("scan ",scan) scanstring = pytesseract.image_to_string(scan) print(scanstring) cv.waitKey(0) cv.destroyAllWindows() 在这个图像处理案例中,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点: 1. 图像预处理: - **图像尺寸预处理**:通过`resize`函数调整图像尺寸,确保图像高度为500像素,保持原图像的宽高比例。这一步骤是为了统一处理不同大小的图像,使其适应后续的处理算法。 - **灰度化**:使用`cv.cvtColor`函数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简化图像特征,便于边缘检测和轮廓识别。 - **边缘检测**:采用Canny算法`cv.Canny`进行边缘检测,识别图像中的边界,帮助分离文字区域。 2. 轮廓检测与筛选: - **轮廓检测**:使用`cv.findContours`找出图像中的所有轮廓,`cv.RETR_LIST`确保获取所有独立的轮廓,`cv.CHAIN_APPROX_SIMPLE`压缩轮廓信息以节省内存。 - **轮廓排序与筛选**:按照轮廓面积进行降序排序,选择前五个最大的轮廓,这是因为文字区域通常比背景区域的面积更大。通过`cv.approxPolyDP`进行多边形逼近,去除非四边形轮廓,保留类似矩形的四边形轮廓,以精确选取文本区域。 3. 坐标变换与透视变换: - **坐标排序**:将轮廓坐标按照顺时针方向重新排序,这是为了满足`cv.getPerspectiveTransform`函数的需要,它需要按顺序的顶点坐标。 - **创建dst数组**:dst数组定义了目标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即一个标准的矩形。 - **计算透视变换矩阵**:利用`cv.getPerspectiveTransform`得到将四边形轮廓坐标转换为dst矩形的透视变换矩阵`M`。 - **执行透视变换**:通过`cv.warpPerspective`函数,应用M矩阵对原图像进行透视变换,生成warped图像,使文字区域变为标准矩形。 4. OCR识别: - **预处理**:将warped图像转为灰度图像并进行二值化,使用`cv.threshold`和`cv.THRESH_BINARY|cv.THRESH_OTSU`进行自动阈值设定,提高文字识别的准确性。 - **OCR识别**:使用`pytesseract.image_to_string`对二值化后的图像进行文字识别,将图像转换为可读的文本字符串。 总结来说,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OpenCV库进行图像处理,包括尺寸调整、边缘检测、轮廓识别、坐标变换以及最终的OCR文字识别。这些步骤是图像分析和自动化文本提取的关键技术,常用于文档扫描、图像识别和信息提取等领域。
2025-07-30 21:48:04 21KB opencv python oc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