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新国家标准规定的非车载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BMS)之间的通信流程和步骤。全文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握手阶段、参数配置阶段、充电阶段和充电结束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描述了特定的消息报文交换及其具体内容,确保两者之间能够正确无误地进行电力配送和管理,并提供了一系列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机制。 适用人群: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人员、研究学者以及从事充电桩或电动车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本文件主要用于指导开发符合中国新标准规范的产品和服务,旨在提高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其他说明:文档详述了各个报文ID的意义及其携带的具体数据字段值。此外还提及了如果通信链路中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进行复位重启,保障整个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25-07-05 11:56:37 187KB CAN Bus通信 Battery Management
1
AR0823图像传感器芯片规格书详细介绍了这款专为车载应用设计的高级图像传感器的特性与功能。该传感器采用1/2英寸CMOS数字图像技术,拥有一个3840 H x 2160 V的活动像素阵列。其最显著的特点包括支持高动态范围(HDR)技术,可实现26位(>150dB)的原始图像输出,并且可以有效降低至24、16或12位,以便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AR0823AT还采用了Super-Exposure技术和LFM(闪烁减少)机制,通过滚动快门读出,实现在每帧中同时捕捉低光和高光场景,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车载动态环境。 AR0823AT的设计采用了2.1微米的背照式像素(BSI),这种高性能像素不仅支持高达150dB的动态范围,还减少了对自动曝光调整的需求,有效降低了在场景依赖的车载系统中因为动态范围宽广所带来的延迟问题,从而加快数据采集和决策过程,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和安全性。 AR0823AT支持全分辨率下每秒60帧(fps)的视频捕获,并能够通过双输出数据路径同时发送800万像素以及缩小或窗口化的图像,这一特性减少了对两台相机的需求,适用于ADAS系统和观察类应用。此外,该传感器还包括灵活的功能,如智能区域选择(ROI)、分组和窗口化功能。 在设计方面,AR0823AT遵循了ASIL-D(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D)的设计流程,并集成了先进的实时功能安全机制和故障检测功能,这些特性超过了ASIL-B的安全合规要求。该传感器的接口是4线MIPI CSI-2数据接口,具备内置的传感器黑电平控制,以及可选的多种颜色滤波阵列(CFA)配置,包括RGB等。 另外,AR0823AT支持多摄像头同步功能,具有简化了的传感器控制命令集,确保了与多种不同系统和应用的兼容性。在工业标准方面,AR0823AT满足了AEC-Q100等级2的规格要求,确保了其在恶劣环境中的可靠性能。 以上特性共同使得AR0823图像传感器芯片成为适用于车载视觉系统,尤其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理想选择,为实现更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
2025-06-26 10:31:08 1.63MB 车载芯片
1
车载测试基础知识-zyx-总结
2025-06-23 11:26:34 378.82MB ziyuan
1
车载智能座舱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详细定义了新一代车载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功能规范,该系统集成多项智能功能,以满足智能汽车的发展需求,并遵循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ASIL-B级别)。文档内容涵盖了项目概述、系统范围、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系统架构、接口定义以及测试与验证等多个关键部分。 在项目概述部分,文档介绍了车载系统的背景和集成的硬件与软件范围。硬件包括中控屏、仪表盘和座舱域控制器等,而软件则涉及到了HUD、Android Automotive系统和多种网络协议如CAN/LIN/Ethernet。 功能需求方面,文档细致地阐述了包括语音交互系统(VOICE-001)和多屏互动(DISPLAY-002)在内的子系统需求。以语音交互系统为例,明确了对唤醒词自定义、响应时间、多语种支持、噪声抑制以及安全拦截的具体需求。多屏互动需求中,描述了导航信息同步、HUD显示内容及亮度调节的详细要求。 非功能需求部分,提出了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例如,提出了冷启动时间、触控响应延迟、多任务内存占用等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测试方法如高速摄像机捕捉、Android Profiler监控来验证这些指标。可靠性方面,文档要求系统持续运行7×24小时不重启,故障恢复时间限制等。安全性方面,则详细列出了安全目标与相应的ASIL等级和实现措施。 系统架构部分,文档介绍了系统的硬件拓扑和软件分层结构。硬件拓扑图示意图通过专业工具如Visio绘制,而软件分层则涉及到了应用层、中间件层和OS层等不同层次的设计。 接口定义部分,具体列出了如CAN信号示例数据类的更新频率和信号名称等信息,为系统集成提供了明确的接口规范。 测试与验证部分,文档指出需要进行功能测试、压力测试和EMC测试等,以确保系统满足设计和标准要求。验收标准部分则提供了验收通过的逻辑示例代码。 附录包括了对术语和参考标准的解释,例如解释了HUD(抬头显示)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并列出了ISO 26262和AUTOSAR AP R21-11等参考标准。整个文档的著作权归属于XX公司,未经许可不得外传。
2025-05-31 13:49:47 55KB
1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 (OBC) 与车载 DC/DC 转换器技术 一、高性能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OBC) 电路 二、双向充电机(Bi-OBC )技术方案 三、车载DC/DC 转换器电路拓扑比较 四、充电桩电力电子变换器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OBC,On-Board Charger)与车载DC/DC转换器是现代电动汽车电能管理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它们对于车辆的高效运行和电池寿命有着重要影响。本篇文章将详细探讨这两个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工作原理以及相关应用。 一、高性能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OBC) 车载充电机是电动汽车从电网获取电能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电池组使用的直流电的设备。高性能的OBC通常具备高效率、快速充电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它们通常由交流输入、功率转换模块、控制电路和安全保护功能组成。OBC的设计要考虑电网适应性,如电压波动、频率漂移等,以及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电气安全标准。 二、双向充电机(Bi-OBC)技术方案 双向充电机不仅能够为电池充电,还能将电池的电能反馈到电网或为车载电器供电,实现车辆到家庭(V2H)或车辆到电网(V2G)的功能。这种技术提高了电动汽车在能源管理中的灵活性,有助于平衡电网负荷,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Bi-OBC的关键技术包括双向功率流控制、动态功率分配和精确的电压、电流控制。 三、车载DC/DC转换器电路拓扑比较 车载DC/DC转换器主要用于将电池的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供给车辆的低压电器系统,如照明、空调、仪表盘等。常见的电路拓扑有 buck、boost、buck-boost 和 Cuk 等。每种拓扑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例如,buck 拓扑适用于降压,boost 拓扑用于升压,而 buck-boost 和 Cuk 拓扑则能实现升压或降压。选择合适的拓扑需考虑转换效率、体积、成本及稳定性等因素。 四、充电桩电力电子变换器 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力电子变换器负责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通过连接线缆传输到电动汽车的OBC进行充电。变换器的设计需要考虑高效率、高可靠性、低谐波污染、动态响应快等特点,并且需要支持不同充电标准,如CCS、CHAdeMO、GB/T等。 这些技术与光伏逆变、风能逆变、电机驱动和工业电源等领域紧密相关。例如,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借鉴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电力转换技术,以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利用。同时,电机驱动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OBC和DC/DC转换器的效率提升。工业电源领域的成熟技术为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源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和车载DC/DC转换器是电动汽车电气化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它们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和能源效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将持续演进,为未来的电动汽车提供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电能管理方案。
2025-05-12 14:35:40 10.35MB 工业电源
1
简易车载系统
2025-05-12 10:40:28 12.2MB
1
CANoe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2025-05-10 19:27:08 664KB can总线 车载测试
1
标题中的“重庆山区典型车载组合导航数据(GNSS/INS)”是指在重庆市山区环境中,通过车载设备收集的一套综合导航数据,这种数据集结合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和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的数据。这种组合导航系统能够提供更稳定、精确的定位、导航和时间同步服务,尤其在信号受到干扰或遮挡(如城市峡谷、隧道、地下停车场)的情况下。 描述中提到的“空旷+遮挡+隧道+地下停车场混合场景”意味着数据集包含了多种复杂环境下的导航数据。在空旷区域,GNSS信号通常较强,可以提供准确的全球定位;而在遮挡区域,如高楼林立的城市中,GNSS信号可能会受到干扰,此时INS的连续运动学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入隧道或地下停车场时,GNSS信号完全消失,这时完全依赖INS来估算位置和姿态变化。 “代数律动”可能是指在处理这些数据时所采用的数学算法,特别是解决GNSS和INS数据融合问题的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或者其变种,如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等。这些滤波器能有效地融合来自两种不同导航系统的不同时延、不同精度的数据,以实现最优的导航解算。 “GNSS/INS”标签明确了数据集的主要组成部分。GNSS,如GPS、GLONASS、Galileo、BeiDou等,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位置、速度和时间;而INS则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来持续跟踪车辆的运动状态,即使在没有外部参考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定位信息。 从压缩包的文件名“重庆山区典型车载组合导航数据(GNSS+INS)_AlgoT1-3_Pub”来看,可能包含的是多个算法测试序列(T1到T3),可能用于评估不同算法在处理GNSS/INS融合数据时的性能,且“Pub”可能表示这些数据是公开可用的,供研究者进行算法开发和验证。 这个数据集对于研究和开发车载组合导航系统,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的导航算法优化,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GNSS信号处理、惯性传感器数据融合、滤波算法设计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定位精度分析。通过分析和学习这样的数据,开发者可以提升车载导航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以适应各种实际应用场景。
2025-05-04 14:06:28 44MB 组合导航 GNSS/INS
1
### 车载通信天线仿真 #### 一、引言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车载通信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车载通信天线作为关键部件之一,在确保车辆之间或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有效通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频段如38GHz的工作频率下,天线的设计变得更为复杂且对性能的要求更高。本文将详细介绍在38GHz下,采用CST、HFSS以及FEko等软件进行车载通信天线仿真的过程与结果,并对比不同仿真工具的效果。 #### 二、喇叭天线+介质透镜(38GHz) **1.1 天线结构设计** 首先介绍的是基于38GHz工作频率的喇叭天线加介质透镜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在喇叭天线前端添加介质透镜来改善天线的辐射特性,提高方向性并减少旁瓣电平。图1展示了天线的三维模型及其方向图,可以看到在圆极化馈入的情况下,天线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较低的旁瓣。 **1.2 波束宽度分析** 图2给出了俯仰面和方位面上的3dB波束宽度分别为7.6度。这表明天线在两个主要方向上均能实现较窄的波束宽度,有助于增强目标区域内的信号强度并减少对其他方向的干扰。 #### 三、喇叭天线+介质透镜+赋形反射板(38GHz) **3.1 改进设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赋形反射板来优化天线的辐射特性。图3显示了改进后的天线模型及其三维方向图,可以看出反射板的加入使得天线的方向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3.2 方位面与俯仰面分析** 通过图4和图5可以观察到,在方位面上,天线的方向图变得更加集中,轴比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意味着天线在主波束方向上的极化特性更佳。而图6和图7则展示了在俯仰面上类似的变化趋势,进一步验证了反射板的有效性。 #### 四、FEKO仿真结果(38GHz) **4.1 远场源仿真**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本节使用FEko软件进行了额外的仿真。其中,远场源采用了由HFSS仿真得到的结果,并将其作为点源馈入,模拟其距离反射板300mm的位置关系。图8展示了反射板与远场源结合时的波束形状,可以看出波束更加集中,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 五、仿真工具对比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三种不同的仿真工具:CST、HFSS和FEko。这些工具各有特点: - **CST**:以其精确的电磁场仿真能力著称,尤其适合于高频和微波器件的设计。 - **HFSS**:是Ansys公司的一款高级三维全波电磁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射频和微波领域,能够提供准确的电磁场仿真结果。 - **FEko**:是一种多功能的电磁仿真软件,特别适用于解决复杂的电磁兼容问题。 通过对比不同软件的仿真结果,可以发现它们在处理相同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趋势保持一致。这表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仿真。 #### 六、结论 通过对车载通信天线在38GHz下的仿真研究,我们不仅验证了喇叭天线加介质透镜以及反射板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还探讨了不同仿真工具的应用效果。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更多新型材料和技术,以期在更高频段下实现更优的通信性能。
2025-04-30 16:01:50 603KB
1
随着手机支持无线充电的普及,无线充电器也开始进入汽车。ZLG针对无线充电产品设计繁琐、难等行业痛点,推出整套车载15W无线充电方案。基于NXP的MWCT1013A为主控设计,采用MP-A9拓扑,三线圈,具备CAN通信和NFC功能。提供完善的软硬件支持,有助于客户通过Qi标准。   一、无线充电标准   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成立于2008年12月17日,目前超过600家公司加入此联盟,其制定的Qi标准是目前市场上被广泛商用的无线充电标准。   Qi标准规定了无线充电发射器与电能接收端之间的功率传输和通信协议,可以对无线充电器的输出功率进行调节,
2025-04-17 11:24:07 67K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