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2023电赛E题要求基于K210实现同时识别红绿激光,并且利用算法实现坐标修正。K210是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芯片,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图像处理功能,非常适合于视觉识别应用。 首先,针对红绿激光的同时识别,可以利用K210芯片上的神经网络加速器进行实时图像处理和识别。通过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如卷积神经网络)来识别红绿激光的特征,然后在K210芯片上部署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红绿激光的实时识别。这样可以确保系统能够同时识别多个激光,并快速做出响应。 其次,针对矩形框的坐标修正,可以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实现。通过在K210芯片上编写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实现对激光点的精确定位和矩形框的坐标修正。例如,可以利用边缘检测算法和轮廓提取算法来识别激光点的位置,然后结合几何变换算法对矩形框的坐标进行修正,确保矩形框能够准确地框出激光的位置。 总之,基于K210芯片实现同时识别红绿激光并实现坐标修正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图像处理和神经网络加速能力,结合相应的算法设计和优化,以实现对激光的快速、准确识别和坐标修正。这将为电赛E题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满足比赛要求,
2025-06-27 20:35:03 16KB
1
用python批量下载快手某个主播的所有短视频,可以自动翻页,检索到全部,采用多线程同时下载,macos上亲测可用,使用方法python3 ks_author_multi_task.py
2025-06-22 20:52:23 6KB python macos
1
三菱FX5U通讯(rtu方式)三台台达变频器资料 采用modrw指令,同时通讯三台台达变频器。 另有采用fb方式通讯4台三菱E700变频器程序。 ,三菱FX5U通讯;RTU方式;台达变频器资料;Modrw指令;三台变频器通讯;FB方式通讯;三菱E700变频器程序,三菱FX5U变频器通讯全攻略:RTU模式与MODRW指令驱动台达变频器三机联控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三菱FX5U系列PLC与多台变频器的通讯是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实现设备间的高效、稳定通信方面。三菱FX5U PLC采用RTU(Remote Terminal Unit)通讯模式,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环境中的通讯协议。通过Modbus RTU指令集(简称Modrw指令),能够实现三菱FX5U PLC与台达变频器的有效对接,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 Modbus RTU通讯协议以其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特点,在工业通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RTU模式主要通过串行通信完成,数据以帧的形式进行封装和传输,每一帧包含设备地址、功能码、数据以及校验和。在三菱FX5U PLC与台达变频器的通讯中,Modrw指令用于读写操作,包括读取变频器参数和控制变频器的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三菱FX5U PLC不仅与台达变频器进行通讯,还展示了与其他品牌变频器如三菱E700变频器的通讯能力。使用FB(Function Block)方式,三菱FX5U PLC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控制任务。FB方式通过编程块来实现特定的控制逻辑,使得通讯和控制更加直观和模块化。 三菱FX5U PLC的编程和调试策略对于实现与变频器的成功通讯至关重要。在三菱与多台变频器通讯的实践案例中,我们能够深入理解通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例如,在通讯过程中如何处理数据冲突、时序控制、错误检测和恢复等问题。这些策略不仅包括软件编程的技巧,还包括硬件接线、参数设置等重要方面。 技术博客文章标题和文档中,探讨了三菱通讯方式与台达变频器的结合使用,深入分析了双方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通讯流程。这些文章和文档往往包含了具体的操作步骤、配置方法、以及最佳实践建议,对工程师在实现通讯任务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对于通讯和控制系统的优化和维护,相关技术文章和博客通常会讨论如何通过合理配置、编程和测试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在涉及三菱通讯方式的多台台达变频器资料中,相关的探讨不仅限于PLC与变频器之间的通讯,还包括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中通讯的优化策略。 在视觉辅助方面,图片文件如“1.jpg”和“2.jpg”可能包含了系统的连接图、硬件布局图或者通讯流程图,这些图像资料对于理解和实现通讯过程十分有帮助。通过图形化的展示,工程师能够更直观地掌握整个通讯系统的结构和关键连接点。 三菱FX5U PLC与台达变频器的通讯实践,涵盖了从通讯协议选择、通讯指令应用到系统调试和维护的全过程。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升自动化控制系统性能、保障生产安全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4.0的推进,通讯与控制的集成化、智能化将成为自动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学习和应用三菱FX5U通讯全攻略不仅限于掌握当前技术,也是为了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前瞻性准备。
2025-06-17 10:20:10 8.94MB
1
传统的调制度测量轮廓术在进行系统的标定时,需要将标准平面多次精密移动,以建立调制度与实际物理高度的映射关系,同时还要对摄像机进行单独的标定。提出一种新的用于调制度测量轮廓术系统的高度映射与相机同时标定的方法。该方法用一个含有多个台阶的标定模块代替传统的调制度测量轮廓术标定方法中使用的标准平面及复杂的平移定位系统,多个高度相同但空间离散分布的台阶构成多个虚拟校准平面,虚拟平面上的调制度分布是通过一个拟合过程实现的,同时多个台阶的中心点还可以作为立体靶标用于相机标定。这种标定方法的特点是:只需要一次扫描测量过程就可以完成系统的标定,包括建立调制度与高度的映射关系和对相机的标定。阐述了该标定方法的原理,并给出实验结果说明了该标定方法的有效性。
2025-06-16 13:53:17 13.38MB 三维面形 调制度测 垂直测量 高度映射
1
TD-ParHelpTranslator 自动翻译参数的帮助文本。在按住Alt键的同时滚动参数。 支持语言: 可选功能:OP的摘要可以翻译。 (按住Alt键并将鼠标移到OP上) 可选功能2:可以翻译DAT的文本。 (将DAT悬停,然后按Ctrl+T ) 使用服务https://clients5.google.com/translate_a/进行翻译,该服务在Google的Google字典Chrome扩展程序中使用。 (Google可能会随时阻止它) 作者:Yea Chen
2025-06-03 20:16:34 1.89MB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touchdesigner
1
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组合模型,CNN-LSTM-Attention、CNN-GRU-Attention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多特征用电负荷预测。 关于模型算法预测值和真实值对比效果如下图所示,同时利用R2、MAPE、RMSE等评价指标进行模型性能评价。 关于数据:利用的是30分钟一采样的电力负荷单特征数据,其中还包含对应的其他影响特征如温度、湿度、电价、等影响影响因素;具体如图详情图中所示。 个人编码习惯很好,基本做到逐行逐句进行注释;项目的文件截图具体如图详情所示。 时间序列预测是一种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点来预测未来数据点的方法,尤其在电力系统中,准确预测用电负荷对于电力调度和电网管理至关重要。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应用于时间序列预测,以提升预测的准确度和效率。在本次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组合模型,该模型结合了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以实现对多特征用电负荷的预测。 CNN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它能够在数据中自动学习到层次化的特征表示,特别适合处理具有空间特征的数据。在电力负荷预测中,CNN能够提取和学习电力数据中的时序特征,例如日周期性和周周期性等。 LSTM是一种特殊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它通过引入门机制解决了传统RNN的长期依赖问题,能够有效捕捉时间序列中的长期依赖关系。而GRU作为LSTM的一种变体,它通过减少门的数量来简化模型结构,同样能够学习到时间序列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但计算复杂度相对较低。 注意力机制是一种让模型能够聚焦于输入数据中重要部分的技术,它可以使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时动态地分配计算资源,提高模型对重要特征的识别能力。 在本研究中,通过结合CNN、LSTM/GRU以及Attention机制,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组合模型来预测用电负荷。该模型能够利用CNN提取时间序列数据中的特征,通过LSTM/GRU学习长期依赖关系,并通过Attention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关键信息的捕捉。 在数据方面,研究者使用了30分钟一采样的电力负荷单特征数据,并加入了温度、湿度、电价等多个影响因素,这些都是影响用电负荷的重要因素。通过整合这些多特征数据,模型能够更全面地捕捉影响用电负荷的多维度信息,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为了评估模型性能,研究者采用了多种评价指标,包括R2(决定系数)、MAP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RMSE(均方根误差)。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帮助研究者对模型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者在文章中详细展示了模型算法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对比效果,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项目文件中还有大量代码截图和注释,体现了研究者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对项目的认真态度。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CNN、LSTM/GRU和Attention机制的深度学习组合模型,该模型在多特征用电负荷预测方面展现出较好的性能。通过对历史电力负荷数据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学习,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用电负荷的变化趋势,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5-05-30 13:51:55 425KB 数据仓库
1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及其有源逆变与Simulink仿真探究:触发角与负载变化下的波形图分析,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及其有源逆变和三相桥式全控整流simulink仿真,还有相应的说明图(触发角不同时和负载不同时的波形图)。 买的话直接说想要哪个仿真和是否要说明图。 ,核心关键词:三相桥式全控整流;有源逆变;Simulink仿真;触发角;负载;波形图。,三相桥式全控整流与有源逆变仿真及负载与触发角影响波形分析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技术是电力电子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尤其是在需要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应用场合。全控整流桥由六个可关断的半导体开关(通常是晶闸管或者IGBT)组成,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开关的导通和关断时间,可以实现对直流输出电压的精细调节。 有源逆变技术则是整流的逆过程,其核心目的是将直流电能逆变为交流电能,并通过控制逆变器的开关器件实现对交流电压波形和频率的控制,从而满足特定的负载要求。有源逆变不仅要求逆变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还必须保证逆变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Simulink仿真软件是MathWorks公司推出的基于MATLAB的多域仿真和基于模型的设计工具,它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环境,可以用来模拟包括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和有源逆变在内的多种电力电子系统。在Simulink中,工程师可以搭建电路模型,并通过设置参数来模拟不同的触发角和负载条件下的波形变化,从而分析系统性能。 触发角是指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中,晶闸管从正向阻断状态转为导通状态的时刻,这个角度通常以电网电压的相位为参考。触发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输出直流电压的平均值,较小的触发角将导致较大的直流输出电压,反之亦然。因此,触发角的控制是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系统中实现电压调节的重要手段。 负载变化也会对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输出波形产生影响。负载的种类、大小和变化特性都会影响到整流电路的工作状态,例如,负载的突变可能会引起输出电流和电压的波动。因此,研究负载变化下的波形图对于确保电路稳定运行和优化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通过对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及其有源逆变技术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档集还包含了技术解析、应用分析和仿真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全面掌握三相桥式全控整流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为相关技术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及其有源逆变技术的Simulink仿真探究涉及到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计算机仿真等多个领域,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5-05-28 01:48:49 400KB paas
1
RustLogger 简单的记录器,可将文本写入控制台,文件或两者。 概念:RustLogger是一种用于将带有时间日期标记的字符串消息同时插入到控制台和/或文本文件中的工具。 设计:此设计中有一个结构Logger,其中包含方法和几个函数:方法:1. new()-> Self创建没有附加文件并写入控制台的新Logger。 2. init(f:File,con:bool)->自我创建附加到f的新Logger并仅在con为true时写入控制台。 3. console(&mut self,con:bool)将控制台写入设置为true或false。 file(&mut self,f:File)设置或重置日志文件f。 opt(&mut self,f:Option将Logger :: fl设置或重置为提供的选项。open(&mut self,s:&str)-> bool打开记录器,并截断日志文件(
2025-05-27 17:05:00 10KB Rust
1
标题《无线同时同频全双工中射频信道隔离的影响分析》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的一种高级模式——同时同频全双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CCFD)技术。该技术允许无线终端在同一频率上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大幅度提升了频谱效率,这是当前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对全双工技术的理解至关重要。全双工(Full Duplex)指的是数据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输的能力。在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避免发送和接收信号之间的干扰,通常采用半双工(发送和接收分开进行)或者频分双工(FDD,使用不同的频率进行发送和接收)等方式。而CCFD技术则允许在同一频率上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这样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并且理论上能够翻倍通信容量。 然而,CCFD操作的主要实际障碍之一是存在自干扰(Self-Interference),即发射机对自身的接收机造成的干扰。自干扰的存在会严重干扰通信质量。因此,为了更好地抑制自干扰,通常会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反馈链路来提供一个参考的自干扰信号。自干扰消除(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技术成为CCFD技术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 在分析中提到,理想的SIC性能是建立在完美的射频链路隔离上的,但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很难实现。射频链路不完美隔离导致的射频信号泄露会对SIC性能造成影响。因此,该论文的重点分析了射频链路隔离对SIC性能的影响,并从数学角度进行了推导和验证。 具体而言,研究首先给出了系统模型的简要描述,然后描述了射频泄露信号,接着利用射频泄露信号估计了自干扰信号。由于射频链路隔离的问题,估计的自干扰信号并不准确,因此文章分析了射频链路隔离对于SIC性能的影响。 在技术层面,文中涉及的关键技术点和概念包括: 1. 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技术:探讨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提升频谱效率方面的潜力。 2. 自干扰(Self-Interference)问题:研究了自干扰的成因及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3. 自干扰消除(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讨论了在实际中有效消除自干扰的方法和技术。 4. 射频链路隔离:分析了射频链路隔离不完美时对自干扰消除性能的具体影响。 5. 射频泄露信号:描述了射频泄露的机理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 数学建模:提出了数学模型来分析和估计自干扰信号,以及射频链路隔离对SIC性能的影响。 论文的作者们来自于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子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等,体现了该论文研究的跨学科和国际协作的特点。 这篇论文的发布平台是“国际感知与成像会议”的会议论文集,体现了其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深入分析射频信道隔离对自干扰消除性能的影响,该研究为无线通信领域的工程师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有助于在实际项目中更有效地实现CCFD技术。 该研究论文不仅对无线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有所贡献,更为未来通信设备的设计和优化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提高频谱使用效率和降低自干扰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2025-05-20 18:36:09 361KB 研究论文
1
同频同时全双工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关键技术为自干扰抵消。其中数字抵消具备灵活高效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是降低全双工节点的成本、功耗和复杂度的重要途径。首先介绍了基本数字抵消算法——信道估计重构法的原理;然后从提高自适应性、提高自干扰信号还原准确性以及实现简化三个角度介绍了改进算法;最后,展望了全双工数字自干扰抵消算法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全双工架构和算法设计提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