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光缆线路施工规范知识点解析 #### 一、电杆安装规范 **1. 选址要求** - **安全距离:**为了保障架空光缆线路的安全与稳定性,需确保杆路与不同类型的设施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 - 距离水渠至少10米; - 距离县道、省道至少20米; - 距离国道、高速公路至少50米; - 平行于其他通信杆路时,保持至少10米的有效间距; - 与各类管线、直埋线路保持至少3米的距离。 - **特殊情况调整:**在特殊地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建筑物最小净距要求** | 序号 | 建筑物名称 | 最小水平净距 | 备注 | | --- | --- | --- | --- | | 1 | 铁路(距最近的钢轨) | 地面杆高的 4/3 | | | 2 | 公路(距公路路肩) | 地面杆高或满足公路部门的要求 | | | 3 | 人行道(距边石) | 0.5或根据城建部门批准位置 | | | 4 | 消火栓 | 1.0 | | | 5 | 通信杆、广播杆、低压电力杆 | 地面杆高的 4/3 | 电杆与电杆的距离 | | 6 | 地下管线(上下水管、煤气管等) | 1.0 | 电杆与地下管线平行的距离 | | 7 | 地下管线(电信管道、直埋电缆) | 0.75 | 电杆与它们平行时的距离 | | 8 | 房屋建筑(距建筑物边缘) | 2.0 | | | 9 | 市区树木 | 1.25 | | | 10 | 郊区、农村树木 | 2.0 | | **3. 杆高选择与要求** - **一般杆高:**通常选用7米高的电杆,梢径为130毫米。 - **特殊情况:** - 特殊地段或跨越障碍物时,根据实际地形选择合适的杆高。 - 必须符合架空光缆线路最低线条及跨越其他建筑物的最小垂直净距标准。 **4. 架空线路与其他电力交叉跨越平行时的间隔距离要求** | 序号 | 其他建筑物名称 | 最小垂直距离(m) | 备注 | | --- | --- | --- | --- | | 1 | 距铁路轨面 | 7.5 | 缆线最低点至轨面 | | 2 | 距公路、市区主要道路路面 | 6.0 | 公路转弯处应为倾斜的最高点 | | 3 | 距一般道路路面 | 6.0 | 包括农村机耕道、农用车道等 | | 4 | 距通航河流航帆顶点 | 1.0 | 在最高水位时 | | 5 | 距不通航河流顶点 | 2.0 | 在最高水位时及漂浮物上 | | 6 | 距房屋屋顶 | 2.0 | 跨越房顶 2.0m、跨越屋脊 0.6m | | 7 | 与其他通信线交越间距 | 0.6 | | | 8 | 距树枝顶 | 1.5 | | | 9 | 沿街坊小巷架设距地面 | 4.0 | 货车不能通行路段 | | 10 | 高农作物地段 | 3.5 | 最低缆线与农作物、农机的最高点间的净距,应不小于 0.6m | | 11 | 其他一般地型距地面 | 3.5 | 个别特殊山坡容许不小于 2.5m | **5. 杆距与长杆档设置** - **基准杆距:**一般为50米。 - **长杆档条件:** - 当线路路由受地形或其他障碍物影响导致杆档距离超过120米时,应视为长杆档,并安装辅助吊线。 - 使用9米以上的电杆。 - **短杆档条件:** - 当杆档距离小于120米时,选用8米以上的电杆。 **6. 角杆与终端杆的安装** - **角杆:** - 在线路转角点内移10-15厘米。 - 吊线收紧后,角杆应向拉线方向倾斜半个杆梢左右。 - **终端杆:** - 终端杆竖立后应向拉线侧倾斜10-20厘米。 **7. 直线杆路的电杆位置** - **位置要求:** - 电杆位置应在线路路由中心线上。 - 电杆中心线在路由中心线的左右偏差不超过5厘米。 - 电杆自身应上下垂直,不得出现弯曲现象。 **8. 电杆埋深要求** - **普通土:** - 6米杆:1.2米 - 7米杆:1.3米 - 8米杆:1.5米 - 9米杆:1.6米 - 10米杆:1.7米 - 12米杆:2.1米 - **硬土:** - 6米杆:1.0米 - 7米杆:1.2米 - 8米杆:1.4米 - 9米杆:1.5米 - 10米杆:1.6米 - 12米杆:2.0米 - **水田、湿地:** - 6米杆:1.3米 - 7米杆:1.4米 - 8米杆:1.6米 - 9米杆:1.7米 - 10米杆:1.8米 - 12米杆:2.2米 - **石质:** - 6米杆:0.8米 - 7米杆:1.0米 - 8米杆:1.2米 - 9米杆:1.4米 - 10米杆:1.6米 - 12米杆:2.0米 - **特殊要求:** - 石质电杆洞深偏差小于±3厘米。 - 其他土质电杆洞深偏差小于±5厘米。 - 杆洞回土要求分层夯实。 - 杆根培土一般应高于地面5-10厘米,在郊区应高于地面10-15厘米。 - 对于不足40厘米的浅表土石质地段,除去表土层后,电杆洞深按石质要求深度。 **9. 加固措施** - **石护墩:**安装在水洼地、鱼塘和水流易冲刷的低洼地段的电杆,应增设石护墩以加强稳固性。 **10. 杆号标示** - **标示要求:** - 杆号面向公路。 - 按照光缆线路A端到B端的方向递增编号。 - 字体为白底黑色宋体。 - 最下面字体距地面2.5米。 - **具体要求及模板:** - 示例:顺店5cm∣10cm花石95cm5cm 5cm20055cm 10cmO5cm 10cm五5cm 10cm八5cm 10cm九 #### 二、拉线安装规范 **1. 拉线位置与固定** - **角杆拉线:**抱箍应装在吊线上面间距为10厘米。 - **终端拉线:** - 与吊线共用一个抱箍。 - 距杆梢50厘米,特殊情况不小于25厘米。 - **双吊线情况:** - 终端杆两个拉线抱箍间距为40厘米。 - **双方拉线:**抱箍应装在吊线下方10厘米。 - **四方拉线:** - 顺拉抱箍应装在吊线下方10厘米。 - 侧拉线抱箍应装在四方拉顺拉线下面10厘米。 **2. 拉线上把安装** - **方法:**采用卡固法。 - **材料:**使用三个U形卡子(即钢丝扣),每个卡子间距100毫米,再隔150毫米使用3.0铁线另缠封尾5圈。 **3. 拉线中把制作** - **方法:**采用另缠法。 - **规格:** - 7/2.2钢绞线:首节间距100毫米,未节长约330毫米,全长600毫米。 - 7/2.6钢绞线:首节间距150毫米,未节长约280毫米,全长600毫米。 - 7/3.0钢绞线:首节间距150毫米,未节长约230毫米,全长600毫米。 - **封尾:**使用3.0铁线另缠封尾5圈。 通过上述详尽的规定与要求,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通信光缆线路施工过程中,对于电杆安装与拉线安装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光缆线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也是为了减少未来维护过程中的风险与不便。
2025-09-09 21:04:28 6.09MB
1
《道岔缺口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由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印发,正式文号为运电信号函【2015】315号。该技术规范涉及的是铁路信号系统中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道岔缺口监测系统。道岔缺口监测系统的设立是为了增强铁路道岔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通过监测道岔动作过程中的缺口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或异常,以避免可能引发的行车安全问题。 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道岔缺口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技术参数、安装方式、维护保养、检修周期及方法等重要技术指标。它对监测设备的精确度、稳定性、抗干扰能力、接口标准及数据传输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保监测系统能长期稳定运行,并能准确反映道岔工作状态。 道岔缺口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铁路在安全监测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规范中所涵盖的技术内容,不仅是铁路运营维护人员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成为了铁路设备制造厂家在设计和制造相关监测设备时必须遵守的技术标准。对提升铁路运输效率和保障行车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道岔缺口监测系统的规范也不断地进行更新与优化。此次发布的规范将为铁路行业提供更为精确、高效和智能化的监测手段,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为铁路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此次技术规范的发布日期为23年前,表明在当时道岔缺口监测技术已经有了明确的行业标准和操作指南。尽管随着时间推移,铁路技术在快速发展,但这份规范所确立的基础框架和核心理念依然对现代铁路监测系统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当时铁路科技的水平,也为后续的铁路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2025-09-09 13:49:08 5.18MB
1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册 本文档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的技术规范,旨在为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提供技术规范和配套资源管理需求。该规范涵盖了配套设备管理、数据编辑和导入、查询与统计、视图呈现、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业务场景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规范和配套资源管理需求。该规范的目标是确保配套设备的管理、数据编辑和导入、查询与统计、视图呈现、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多个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包括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相关标准。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本规范定义了一些术语和缩略语,例如“配套设备”、“设备状态”、“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等。 4. 背景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规范和配套资源管理需求是为了确保配套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 5. 目标 本规范的目标是确保配套设备的管理、数据编辑和导入、查询与统计、视图呈现、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 6. 功能需求 本规范规定了配套设备管理、数据编辑和导入、查询与统计、视图呈现、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6.1 配套设备管理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配套设备管理的范围,包括设备的命名规范、设备状态、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等。 6.2 模型要求 本规范规定了模型的要求,包括设备的模型、设备状态的模型等。 6.3 数据编辑和导入功能 本规范规定了数据编辑和导入功能的要求,包括导入模板自动更新、导入校验功能、导入失败时的原因提示等。 6.4 查询与统计 本规范规定了查询与统计的要求,包括查询方式、统计方法等。 6.5 视图呈现 本规范规定了视图呈现的要求,包括树图呈现、地图呈现等。 6.6 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 本规范规定了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的要求,包括配套设备的调拨、配套设备的调度等。 6.7 业务场景应用 本规范规定了业务场景应用的要求,包括配套与主设备容量搭配分析、配套设备容量预警需求、设备报废期提醒等。 7. 编制历史 本规范记录了编制历史,包括编制日期、编制人等信息。 8. 附录A 修订详细记录 本规范记录了修订详细记录,包括修订日期、修订人等信息。
2025-09-03 16:52:57 304KB
1
《I2C总线规范详解》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总线是由飞利浦公司(现为NXP Semiconductors)于1982年开发的一种两线式串行总线,用于连接低速的集成电路。本文将深入解析由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发布的《I2C总线规范中文版》,涵盖从早期版本到最新修订的所有关键知识点。 ### I2C总线的历史与演进 自1992年起,I2C总线规范经历了多个版本的迭代: 1. **版本1.0-1992**:此版本主要移除了软件编程从机地址的功能,引入了快速模式,位速率提升至400kbit/s,并支持10位寻址,极大地扩展了从机数量。 2. **版本2.0-1998**:随着技术需求的增长,I2C总线规范加入了高速模式(Hs模式),将位速率提升至3.4Mbit/s,同时优化了低电压环境下的性能,实现了不同模式器件之间的混合使用。 3. **版本2.1-2000**:进一步微调了Hs模式下的时序参数,增强了灵活性,并对时钟信号SCLH进行了优化。 ### I2C总线的核心概念与特征 #### 总体特征 I2C总线通过两条线(SDA和SCL)实现通信,其中SDA为数据线,SCL为时钟线。总线上的设备分为主设备和从设备,主设备负责发起通信,而从设备则根据地址进行响应。 #### 位传输与数据有效性 数据在I2C总线上以位的形式传输,每传输一位数据后,时钟线SCL会跳变一次,以此确保数据的有效性。起始和停止条件则分别通过SCL和SDA的状态变化来标记一次数据传输的开始和结束。 #### 传输数据与字节格式 数据传输遵循字节格式,每个字节包含8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接收方会在每个字节的第9位发送一个应答信号,表示数据已被正确接收。 #### 仲裁与时钟同步 当多个主设备尝试控制总线时,I2C总线通过仲裁机制决定哪个主设备继续通信。时钟同步机制则作为握手协议的一部分,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 地址格式与寻址 I2C总线支持7位和10位的地址格式,其中7位地址格式最多允许128个设备连接,而10位地址格式则可扩展至1024个设备,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扩展性。 ### 模式扩展与高速传输 #### 标准模式与快速模式 标准模式下的I2C总线位速率为0~100kbit/s,而快速模式将这一速率提高至400kbit/s,适用于需要更快数据传输速度的应用场景。 #### 高速模式(Hs模式) Hs模式进一步将位速率提升至3.4Mbit/s,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尤其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的场合。 ### 电气规范与时序 为了确保I2C总线的正常运行,规范详细规定了I/O级别、总线线路的电气特性及连接要求。这些规范覆盖了标准、快速和高速模式下器件的具体参数,包括电阻Rp和RS的最大和最小值,以确保信号完整性。 ### 应用信息与开发工具 文档还提供了关于快速模式器件斜率控制、开关上拉电路以及总线配线方式的应用信息,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I2C总线。此外,双向电平转换器的信息对于连接不同逻辑电平的器件尤为重要,而飞利浦(NXP)提供的开发工具则为I2C总线的开发和调试提供了便利。 《I2C总线规范中文版》全面覆盖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特性的所有细节,对于理解I2C总线的工作原理、设计基于I2C总线的系统以及开发相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I2C总线将继续发挥其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核心作用。
2025-08-31 16:09:59 843KB I2C
1
自己整理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 2.0》,《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 3.0》《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 4.0》详见作者上传的其他文档
2025-08-29 08:38:55 7.51MB PBOC 集成电路
1
用图解的方式让晦涩艰深的AUTOSAR标准通俗易懂~~
2025-08-28 10:16:30 4.43MB AUTOSAR CAN
1
ISO/IEC 7816-1:带触点的卡 — 物理特性 ISO/IEC 7816-2:带触点的卡 — 触点的尺寸和位置 ISO/IEC 7816-3:带触点的卡 — 电气接口和传输协议 ISO/IEC 7816-4:交换的组织、安全和命令 ISO/IEC 7816-5:应用程序提供商的注册 ISO/IEC 7816-6:用于交换的行业间数据元素 ISO/IEC 7816-7:结构化卡查询语言 (SCQL) 的行业间命令 ISO/IEC 7816-8:安全操作的命令和机制 ISO/IEC 7816-9:卡管理命令 ISO/IEC 7816-10:同步卡的电子信号和复位应答 ISO/IEC 7816-11:通过生物识别方法进行个人验证 ISO/IEC 7816-12:带触点的卡—USB电气接口和操作程序 ISO/IEC 7816-13:多应用程序环境中的应用程序管理命令 ISO/IEC 7816-15:密码信息应用 I
2025-08-27 19:20:28 193.78MB
1
### 596-2012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范 #### 概述 《596-2012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范》是中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一部分,旨在规定电子式交流电能表的检定方法和技术要求,确保其在电力行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规程于2012年发布,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并负责解释。 #### 主要内容 ##### 1.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电子式交流电能表(包括单相和三相)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以及使用中的检查。它不仅涵盖了基本误差、潜动、启动等计量性能要求,还包括了标志、交流电压试验等通用技术要求。 ##### 2. 引用文件 本规程引用了一些必要的标准和技术文件,如GB/T 17215系列标准等,这些文件对于理解规程中的技术要求至关重要。 ##### 3. 计量性能要求 - **基本误差**:这是衡量电能表准确性的重要指标。规程中对不同准确度等级的电能表规定了相应的允许误差范围。 - **潜动**:指电能表在没有负载电流通过时产生的不正常转动现象。规程要求电能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应出现潜动现象。 - **启动**:规定了电能表在最小启动电流下的启动能力,以确保即使在低负载条件下也能准确计量。 - **仪表常数**:指的是电能表每消耗一定电能量时,指示装置或脉冲输出装置的指示次数或脉冲数。 - **时钟日计时误差**:用于评估电能表内部时钟的准确性,这对于记录日期和时间数据至关重要。 ##### 4. 通用技术要求 - **标志**:电能表应有明确的标志,包括制造厂家名称、型号规格、额定参数等内容,以便用户和检测人员识别。 - **交流电压试验**:为了验证电能表的电气安全性能,规程规定了进行交流电压耐压试验的方法和条件。 ##### 5. 计量器具控制 - **首次检定与后续检定**:首次检定是指新生产的电能表出厂前必须进行的检定;后续检定则是指电能表在使用过程中定期进行的检定,以确保其长期保持准确可靠。 - **检定条件**:包括环境温度、湿度、电源电压等条件的具体要求,以确保检定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 **检定项目**:详细列出了检定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各项测试项目,如外观检查、基本误差测试等。 - **检定方法**:给出了各种检定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 **检定结果的处理**:根据检定结果判断电能表是否合格,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标记合格、不合格等。 #### 结论 《596-2012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范》是确保电力行业中使用的电能表准确可靠的基石。通过对电能表的严格检定,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计量系统的整体性能,减少因计量不准确而导致的各种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加公正、公平的服务。同时,该规程也为电能表制造商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025-08-26 17:57:49 1.66MB 检定规范
1
文档支持目录章节跳转同时还支持阅读器左侧大纲显示和章节快速定位,文档内容完整、条理清晰。文档内所有文字、图表、函数、目录等元素均显示正常,无任何异常情况,敬请您放心查阅与使用。文档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Rust 以内存安全、零成本抽象和并发高效的特性,重塑编程体验。无需垃圾回收,却能通过所有权与借用检查机制杜绝空指针、数据竞争等隐患。从底层系统开发到 Web 服务构建,从物联网设备到高性能区块链,它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开发者的全能利器。拥抱 Rust,解锁高效、安全编程新境界!
2025-08-24 12:51:31 4.31MB Rust
1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中文名为外设部件互连,是一种局部总线标准,由英特尔公司在1992年推出,旨在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扩展性。PCI规范定义了计算机内部组件之间的通信协议,允许各种外部设备如显卡、声卡、网卡等通过PCI插槽直接与主板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PCI规范的核心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并行传输**:PCI采用并行数据传输方式,能够在单个时钟周期内传输多个比特,从而实现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2. **总线主控与从属模式**:PCI设备可以作为总线主控器发起数据传输,也可以作为从属设备响应传输请求,提高了系统灵活性。 3. **多层仲裁**:PCI总线上的多个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仲裁机制共享总线资源,避免冲突。 4. **同步传输**:PCI规范使用同步时钟信号,确保所有设备在同一时间点进行数据传输,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5. **即插即用**:PCI支持即插即用功能,允许用户在系统运行时插入或移除设备,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配置新设备。 6. **热插拔**:部分PCI规范版本还支持热插拔,允许用户在不关闭计算机的情况下添加或移除设备,增加了系统的可用性和便利性。 PCI规范经过多次升级,从最初的PCI 1.0到现在的PCI Express (PCIe),数据传输速度不断提升。PCIe是一种基于串行链接的接口,相比传统的PCI,其优势在于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功耗和更小的物理尺寸。 songpeiru_PCI中文规范.pdf可能是一份详述PCI技术标准的中文文档,它可能会涵盖以下内容: - PCI的物理层设计,包括插槽和接口的电气特性。 - PCI的数据传输协议,包括突发传输、中断处理和地址/命令总线格式。 - PCI的总线仲裁机制,如何避免和解决总线冲突。 - PCI的配置空间,如何通过配置寄存器来识别和配置设备。 - PCI的电源管理,如何节省系统功耗。 - 对PCIe标准的介绍,以及与PCI的差异和改进。 www.pudn.com.txt可能是一个指向资源下载网站的链接或者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文件,用于提供额外的资料链接或说明。 了解PCI规范对于硬件开发者、系统集成商和计算机维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系统内部组件如何协同工作,优化系统性能,以及解决兼容性和故障排除问题。通过深入学习PCI中文规范,读者可以掌握与PCI相关的硬件设计原理,为开发和维护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2025-08-21 09:51:50 1.08MB PCI中文规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