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Machine Learning课程对应Jupyter代码(第一课 P1-41) 压缩包包含吴恩达课程的第一部分 监督学习、回归与分析 的课程ppt和一系列基于Jupyter Notebook的Python代码,主要用于教授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 本资源适用于对机器学习和Python编程感兴趣的初学者。 通过这个压缩包,可以按照吴恩达的教学步骤,亲手实践每一个例子,从而加深对机器学习的理解。每一章的Notebook都可能包含理论解释、代码示例和练习,帮助你巩固所学知识。 可结合作者已整理的笔记展开: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632427/article/details/144102661?spm=1001.2014.3001.5502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632427/article/details/145431040?spm=1001.2014.3001.5502
2025-07-14 14:51:48 83.12MB 课程资源 jupyter
1
作者:张海藩 第1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1 1.1 软件危机1 1.1.1 软件危机的介绍1 1.1.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3 1.1.3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4 1.2 软件工程5 1.2.1 软件工程的介绍5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7 1.2.3 软件工程方法学9 1.3 软件生命周期11 1.4 软件过程14 1.4.1 瀑布模型15 1.4.2 快速原型模型16 1.4.3 增量模型17 1.4.4 螺旋模型19 1.4.5 喷泉模型21 1.4.6 Rational统一过程22 1.4.7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25 1.4.8 微软过程29 1.5 小结31 习题132 第2章 可行性研究35 2.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35 2.2 可行性研究过程36 2.3 系统流程图38 2.3.1 符号38 2.3.2 例子38 2.3.3 分层40 2.4 数据流图40 软件工程导论目 录 2.4.1 符号40 2.4.2 例子42 2.4.3 命名44 2.4.4 用途45 2.5 数据字典47 2.5.1 数据字典的内容47 2.5.2 定义数据的方法47 2.5.3 数据字典的用途48 2.5.4 数据字典的实现49 2.6 成本/效益分析49 2.6.1 成本估计50 2.6.2 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51 2.7 小结53 习题253 第3章 需求分析55 3.1 需求分析的任务56 3.1.1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56 3.1.2 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57 3.1.3 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58 3.1.4 修正系统开发计划58 3.2 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58 3.2.1 访谈58 3.2.2 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59 3.2.3 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59 3.2.4 快速建立软件原型61 3.3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62 3.3.1 分析建模62 3.3.2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62 3.4 实体-联系图62 3.4.1 数据对象63 3.4.2 属性63 3.4.3 联系63 3.4.4 实体-联系图的符号64 3.5 数据规范化64 3.6 状态转换图65 3.6.1 状态65 3.6.2 事件65 3.6.3 符号66 3.6.4 例子66 3.7 其他图形工具67 3.7.1 层次方框图68 3.7.2 Warnier图68 3.7.3 IPO图69 3.8 验证软件需求70 3.8.1 从哪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70 3.8.2 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70 3.8.3 用于需求分析的软件工具71 3.9 小结72 习题373 第4章 形式化说明技术75 4.1 概述75 4.1.1 非形式化方法的缺点75 4.1.2 形式化方法的优点76 4.1.3 应用形式化方法的准则76 4.2 有穷状态机77 4.2.1 概念77 4.2.2 例子79 4.2.3 评价82 4.3 Petri网82 4.3.1 概念82 4.3.2 例子84 4.4 Z语言85 4.4.1 简介85 4.4.2 评价88 4.5 小结88 习题489 第5章 总体设计91 5.1 设计过程91 5.2 设计原理94 5.2.1 模块化94 5.2.2 抽象95 5.2.3 逐步求精95 5.2.4 信息隐藏和局部化96 5.2.5 模块独立97 5.3 启发规则99 5.4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102 5.4.1 层次图和HIPO图102 5.4.2 结构图103 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104 5.5.1 概念104 5.5.2 变换分析105 5.5.3 事务分析111 5.5.4 设计优化112 5.6 小结113 习题5114 第6章 详细设计117 6.1 结构程序设计117 6.2 人机界面设计119 6.2.1 设计问题119 6.2.2 设计过程121 6.2.3 人机界面设计指南122 6.3 过程设计的工具124 6.3.1 程序流程图124 6.3.2 盒图125 6.3.3 PAD图126 6.3.4 判定表127 6.3.5 判定树128 6.3.6 过程设计语言128 6.4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129 6.4.1 Jackson图130 6.4.2 改进的Jackson图131 6.4.3 Jackson方法132 6.5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136 6.5.1 McCabe方法137 6.5.2 Halstead方法139 6.6 小结140 习题6140 第7章 实现145 7.1 编码146 7.1.1 选择程序设计语言146 7.1.2 编码风格147 7.2 软件测试基础149 7.2.1 软件测试的目标150 7.2.2 软件测试准则150 7.2.3 测试方法151 7.2.4 测试步骤151 7.2.5 测试阶段的信息流152 7.3 单元测试153 7.3.1 测试重点153 7.3.2 代码审查154 7.3.3 计算机测试155 7.4 集成测试156 7.4.1 自顶向下集成157 7.4.2 自底向上集成158 7.4.3 不同集成测试策略的比较159 7.4.4 回归测试160 7.5 确认测试160 7.5.1 确认测试的范围160 7.5.2 软件配置复查161 7.5.3 Alpha和Beta测试161 7.6 白盒测试技术162 7.6.1 逻辑覆盖162 7.6.2 控制结构测试165 7.7 黑盒测试技术171 7.7.1 等价划分172 7.7.2 边界值分析175 7.7.3 错误推测175 7.8 调试176 7.8.1 调试过程176 7.8.2 调试途径178 7.9 软件可靠性179 7.9.1 基本概念179 7.9.2 估算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方法180 7.10 小结182 习题7183 第8章 维护189 8.1 软件维护的定义189 8.2 软件维护的特点190 8.2.1 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差别巨大190 8.2.2 维护的代价高昂190 8.2.3 维护的问题很多191 8.3 软件维护过程192 8.4 软件的可维护性194 8.4.1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194 8.4.2 文档195 8.4.3 可维护性复审196 8.5 预防性维护197 8.6 软件再工程过程198 8.7 小结200 习题8201 第9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203 9.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203 9.1.1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203 9.1.2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205 9.2 面向对象的概念209 9.2.1 对象209 9.2.2 其他概念211 9.3 面向对象建模215 9.4 对象模型216 9.4.1 类图的基本符号217 9.4.2 表示关系的符号218 9.5 动态模型223 9.6 功能模型224 9.6.1 用例图224 9.6.2 用例建模227 9.7 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228 9.8 小结229 习题9229 第10章 面向对象分析231 10.1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231 10.1.1 概述231 10.1.2 3个子模型与5个层次232 10.2 需求陈述233 10.2.1 书写要点233 10.2.2 例子234 10.3 建立对象模型235 10.3.1 确定类与对象236 10.3.2 确定关联238 10.3.3 划分主题241 10.3.4 确定属性241 10.3.5 识别继承关系244 10.3.6 反复修改244 10.4 建立动态模型247 10.4.1 编写脚本247 10.4.2 设想用户界面248 10.4.3 画事件跟踪图249 10.4.4 画状态图250 10.4.5 审查动态模型251 10.5 建立功能模型253 10.5.1 画出基本系统模型图253 10.5.2 画出功能级数据流图254 10.5.3 描述处理框功能254 10.6 定义服务255 10.7 小结256 习题10256 第11章 面向对象设计259 11.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259 11.2 启发规则261 11.3 软件重用263 11.3.1 概述263 11.3.2 类构件265 11.3.3 软件重用的效益266 11.4 系统分解267 11.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270 11.6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273 11.7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275 11.8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277 11.8.1 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277 11.8.2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278 11.8.3 例子280 11.9 设计类中的服务280 11.9.1 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280 11.9.2 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281 11.10 设计关联282 11.11 设计优化283 11.11.1 确定优先级283 11.11.2 提高效率的几项技术284 11.11.3 调整继承关系285 11.12 小结287 习题11288 第12章 面向对象实现289 12.1 程序设计语言289 12.1.1 面向对象语言的优点289 12.1.2 面向对象语言的技术特点290 12.1.3 选择面向对象语言294 12.2 程序设计风格294 12.2.1 提高可重用性295 12.2.2 提高可扩充性297 12.2.3 提高健壮性297 12.3 测试策略298 12.3.1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298 12.3.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299 12.3.3 面向对象的确认测试299 12.4 设计测试用例299 12.4.1 测试类的方法300 12.4.2 集成测试方法301 12.5 小结303 习题12304 第13章 软件项目管理305 13.1 估算软件规模305 13.1.1 代码行技术305 13.1.2 功能点技术306 13.2 工作量估算308 13.2.1 静态单变量模型308 13.2.2 动态多变量模型308 13.2.3 COCOMO2模型309 13.3 进度计划312 13.3.1 估算开发时间312 13.3.2 Gantt图314 13.3.3 工程网络315 13.3.4 估算工程进度316 13.3.5 关键路径318 13.3.6 机动时间318 13.4 人员组织320 13.4.1 民主制程序员组320 13.4.2 主程序员组321 13.4.3 现代程序员组322 13.5 质量保证324 13.5.1 软件质量324 13.5.2 软件质量保证措施326 13.6 软件配置管理328 13.6.1 软件配置329 13.6.2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329 13.7 能力成熟度模型331 13.8 小结334 习题13335 附录A C++类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337 A.1 面向对象分析337 A.1.1 需求337 A.1.2 建立对象模型338 A.2 面向对象设计339 A.2.1 设计类库结构339 A.2.2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340 A.2.3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341 A.2.4 设计其他类344 附录B 一个汉字行编辑程序的设计347 B.1 设计规格说明347 B.1.1 外部编辑命令347 B.1.2 编辑命令348 B.1.3 输出信息349 B.2 概要设计350 B.2.1 正文文件350 B.2.2 两个工作模式351 B.2.3 数据元素352 B.2.4 过程353 B.3 概要设计结果353 B.4 详细设计356 B.4.1 数据元素356 B.4.2 控制数据元素357 B.4.3 编辑过程357 B.4.4 输入模式的过程359 B.4.5 编辑模式的过程360 B.5 详细设计结果364 B.5.1 编辑程序的详细结构364 B.5.2 类PASCAL伪码365 B.5.3 实现编辑程序的算法367 ### 重要知识点总结 #### 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 **1.1 软件危机** - **1.1.1 软件危机的介绍** - 软件危机指的是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 **1.1.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 主要原因包括需求定义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以及开发过程中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等。 - **1.1.3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 引入软件工程的概念和技术方法,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开发过程的规范化水平。 **1.2 软件工程** - **1.2.1 软件工程的介绍** -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 包括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等原则。 - **1.2.3 软件工程方法学** - 方法学包括方法、工具和过程三个要素,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进行软件开发。 **1.3 软件生命周期** - **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三个时期组成,每个时期又细分为不同的阶段。 **1.4 软件过程** - **软件过程**是为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定义了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 **1.4.1 瀑布模型** - 瀑布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 优点: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确保每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得到质量保证小组的验证。 - 缺点:过于理想化,不适应需求变化,灵活性较差。 **1.4.2 快速原型模型** - 通过构建原型系统来收集用户反馈,进而更好地定义需求。 - 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的情况。 **1.4.3 增量模型** - 允许分阶段交付软件产品,每次交付一部分功能。 - 优点是可以逐步完善软件,减少用户对新产品的抵触感。 **1.4.4 螺旋模型** - 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增加了风险管理。 - 特别适合大型软件项目,可以在每个迭代中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调整。 **1.4.5 喷泉模型** - 针对面向对象开发的模型,强调迭代和无间隙的特性。 - 适用于需求不太清晰但能够逐渐明确的情况。 **1.4.6 Rational统一过程** - 是一种以用例为核心、以架构为中心、迭代增量式的开发过程。 - 强调软件架构的重要性,并且支持软件的持续迭代和增量开发。 **1.4.7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 - 敏捷开发注重快速响应变化,强调团队合作和个人互动。 - 极限编程(XP)是敏捷开发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强调频繁的客户反馈和持续的重构。 **1.4.8 微软过程** - 微软公司基于其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软件开发过程。 - 包括详细的文档和模板,旨在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 #### 第2章:可行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 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操作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可行性。 - **系统流程图** - 用来表示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数据流动的图形表示法。 - **数据流图** - 用于描述系统的逻辑模型,展示数据如何在系统中流动和被处理。 - **数据字典** - 定义数据流图中所有元素的数据集合。 - **成本/效益分析** - 评估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计算项目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之比。 #### 第3章:需求分析 - **需求分析的任务** -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分析数据要求,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并修正系统开发计划。 - **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 - 包括访谈、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和快速建立软件原型等方法。 -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 分析建模是创建需求规格说明的基础,而规格说明则是描述需求的形式化表示。 - **实体-联系图** - 用于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数据对象、属性和联系等内容。 - **状态转换图** - 描述系统状态及其转换的图形表示法。 - **验证软件需求** - 包括验证需求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使用软件工具辅助需求分析。 #### 第4章:形式化说明技术 - **形式化方法的优点** - 可以精确地描述系统的规格,有助于发现早期设计中的错误。 - **有穷状态机** - 用于描述系统的有限状态及其转换行为。 - **Petri网** - 一种图形化的建模工具,用于描述并发系统的行为。 - **Z语言** - 一种形式化规格说明语言,用于描述系统的逻辑结构。 #### 第5章:总体设计 - **设计过程** - 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 - **设计原理** - 包括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模块独立等原则。 - **启发规则** - 为设计过程提供指导的原则和建议。 -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 包括层次图、结构图等工具,用于描述软件结构。 -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 根据数据流的特点进行软件设计,包括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等方法。 #### 第6章:详细设计 - **结构程序设计** - 是详细设计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程序的结构和流程。 - **人机界面设计** - 包括设计过程、设计指南等内容,旨在提高用户界面的可用性。 - **过程设计的工具** - 包括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表、判定树等工具。 -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 根据数据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如Jackson方法等。 -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 使用McCabe方法和Halstead方法等定量度量程序的复杂性。 #### 第7章:实现 - **编码** - 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并遵循良好的编码风格。 - **软件测试基础** - 包括测试目标、准则、方法、步骤等基础知识。 - **单元测试** - 针对程序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测试。 - **集成测试** - 在单元测试之后进行,测试模块间的接口。 - **确认测试** - 确认软件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的要求。 - **白盒测试技术** - 基于对程序内部结构的理解来进行测试。 - **黑盒测试技术** - 仅考虑程序的功能而不关心程序内部结构。 - **调试** - 定位和修复程序中的错误。 - **软件可靠性** - 包括可靠性概念、平均无故障时间的估算方法等。 #### 第8章:维护 - **软件维护的定义** - 维护是在软件交付使用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进行的修改活动。 - **软件维护的特点** - 包括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的差异、维护成本高以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 **软件维护过程** - 维护过程包括评估需求、实施变更、重新测试等步骤。 - **软件的可维护性** - 可维护性是指软件易于维护的程度。 - **预防性维护** - 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维护措施。 - **软件再工程过程** - 重新设计和实现已有的软件,以提高其质量和可维护性。 #### 第9章: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 面向对象方法学以对象为核心,强调封装、继承和多态等概念。 - **面向对象的概念** - 包括对象、类、继承、多态等基本概念。 - **面向对象建模** - 使用类图、对象图等图形工具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 - **动态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包括状态图、顺序图等。 - **功能模型** - 通过用例图和场景来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 #### 第10章:面向对象分析 -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 包括需求陈述、建立对象模型、建立动态模型、建立功能模型等步骤。 - **需求陈述** - 明确系统应该做什么。 - **建立对象模型** - 确定系统中的类和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建立动态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如事件序列、状态转换等。 - **建立功能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通常使用用例图。 #### 第11章:面向对象设计 -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 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 **启发规则** - 为设计过程提供指导的规则。 - **软件重用** - 通过复用现有组件来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 **系统分解** - 将系统分解为更小的部分,以便于管理和设计。 -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 针对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进行设计。 -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 设计用户界面,提高用户体验。 -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 设计用于协调系统中任务执行的机制。 -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 设计数据存储和访问机制。 #### 第12章:面向对象实现 - **程序设计语言** - 选择面向对象的语言,如Java、C++等。 - **程序设计风格** -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测试策略** - 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确认测试等。 - **设计测试用例** - 根据设计文档和需求规格说明编写测试案例。 #### 第13章:软件项目管理 - **估算软件规模** - 采用代码行技术或功能点技术等方法。 - **工作量估算** - 使用静态单变量模型、动态多变量模型等技术。 - **进度计划** - 包括估算开发时间、使用Gantt图、工程网络等工具。 - **人员组织** - 不同类型的开发团队组织结构。 - **质量保证** - 确保软件质量的各种措施。 - **软件配置管理** - 包括版本控制、变更管理等。 - **能力成熟度模型** - 用于评估和改进组织的软件开发能力。 #### 附录A:C++类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面向对象分析** - 包括需求分析、建立对象模型等步骤。 - **面向对象设计** - 设计类库结构、问题域子系统等。 #### 附录B:一个汉字行编辑程序的设计 - **设计规格说明** - 包括外部编辑命令、编辑命令、输出信息等。 - **概要设计** - 包括正文文件、工作模式、数据元素等。 - **详细设计** - 包括数据元素、控制数据元素、编辑过程等。 - **详细设计结果** - 包括编辑程序的详细结构、类PASCAL伪码等。
1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是一本广受欢迎的C语言学习教材,由谭浩强先生编著。此书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和丰富的实例,为初学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C语言知识框架。书中涵盖了C语言的基础语法、控制结构、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等核心概念,同时注重培养读者的编程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一领域,谭浩强先生的著作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第三版在此前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编程环境的变化,更贴近当前的教学需求。书中不仅对基本语法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还加入了更多的实用技巧和编程实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C语言。 "课后答案"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读者检验自我学习效果,理解并纠正错误。《谭浩强C语言第三版》附带的课后习题答案详细解析了每一道题目,包括解答过程和关键知识点的解释,这对于自学或课堂教学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材料。例如,第一部分的课后习题答案(一)可能涵盖了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流程控制等基础知识的练习题解答,帮助读者巩固所学。 C语言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编程语言,它是许多高级编程语言的基础,如Java、Python等。掌握C语言意味着具备底层编程的能力,能理解计算机内存管理、系统调用等深层次概念。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编程技能,还能为学习其他高级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时,建议读者按照章节顺序逐步学习,先掌握基本语法,然后通过编写实际程序来锻炼编程技能。对于课后习题,不应仅仅满足于查看答案,而应亲自尝试解答,遇到困难时再对照答案,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阅读相关书籍、参与编程论坛讨论以及实践项目开发也是提升C语言技能的有效途径。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是C语言初学者的宝贵资源,配合完整的课后习题答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快速进入C语言的世界,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
2025-07-11 23:19:18 17.74MB 程序设计 课后答案
1
项目工程资源经过严格测试可直接运行成功且功能正常的情况才上传,可轻松copy复刻,拿到资料包后可轻松复现出一样的项目,本人系统开发经验充足(全栈开发),有任何使用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我会及时为您解惑,提供帮助 【资源内容】:项目具体内容可查看/点击本页面下方的*资源详情*,包含完整源码+工程文件+说明(若有)等。【若无积分,此资源可私信获取】 【本人专注IT领域】:有任何使用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我会及时解答,第一时间为您提供帮助 【附带帮助】:若还需要相关开发工具、学习资料等,我会提供帮助,提供资料,鼓励学习进步 【适合场景】:相关项目设计中,皆可应用在项目开发、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期末/期中/大作业、工程实训、大创等学科竞赛比赛、初期项目立项、学习/练手等方面中 可借鉴此优质项目实现复刻,也可基于此项目来扩展开发出更多功能 #注 1. 积分资源不提供技术指导/答疑 2. 本资源仅用于开源学习和技术交流。不可商用等,一切后果由使用者承担 3. 部分字体及插图等来自网络,若是侵权请联系删除,本人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或内容负法律责任。收取的费用仅用于收集和整理资料耗费时间的酬劳
2025-07-10 20:33:22 4.84MB 毕业设计 软件工程
1
### 重要知识点解析 #### 一、边缘计算控制系统概述 边缘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范式,在云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计算资源的分布范围,使得数据处理更靠近数据源或用户终端,从而有效降低网络延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本报告重点讨论了边缘计算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特别是针对工业自动化场景下的应用。 #### 二、实验设计任务及要求 1. **设计任务**: - 开发基于STC单片机和边缘服务器的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直流伺服电机。 - 利用EdgeX Foundry搭建边缘计算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实现控制算法的应用。 - 实现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和实时监控。 - 完成基础实验和两个扩展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2. **设计要求**: - 使用Keil uVision4集成开发环境进行单片机程序开发。 - 使用Ubuntu20.04操作系统作为边缘服务器的操作系统。 - 利用EdgeX Foundry实现边缘端控制程序的编写。 - 实现基于MQTT协议的服务端与客户端通信。 #### 三、基础性实验设计 1. **Docker及EdgeX Foundry平台安装实验**: - **Docker**:容器化技术,可以高效地管理和部署应用程序及其依赖环境。 - **EdgeX Foundry**:开源项目,提供了统一的物联网边缘计算平台,简化了设备连接、数据处理和云对接的过程。 2. **基于EdgeX Foundry的边缘端控制程序编写**: - 编写插件函数,包括速度ID和模糊PID控制算法。 - 利用Go语言完成插件函数的开发。 - 在EdgeX Foundry服务中进行编译和部署。 - 通过定义流和规则来指定数据处理流程。 - 使用MQTT协议实现数据的发布和订阅。 3. **改进PID控制算法——模糊PID**: - 对传统PID控制算法进行改进,引入模糊逻辑理论。 - 设计模糊控制器,根据误差和误差变化率调整PID参数。 - 编写控制算法程序,并进行编译和运行测试。 #### 四、拓展性实验设计 1. **监控软件设计**: - **设计原理**:构建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 - **程序编写**:使用Python语言实现MQTT客户端和服务端。 - **运行结果**:展示通过MQTT协议获取的实时数据,并对其进行监控。 2. **服务器端与用户端的通信系统设计**: - **通信系统框架**:采用MQTT协议实现服务端与客户端的双向通信。 - **程序编写**:服务端利用edgex-mqtt-broker启动MQTT服务,客户端订阅服务端发布的主题。 - **运行结果**:展示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消息后,服务端能够成功接收并响应的过程。 #### 五、结论 本课程设计实现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不仅完成了对直流伺服电机的有效控制,还实现了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稳定的通信机制。通过使用EdgeX Foundry等前沿技术,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边缘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实现方法,还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云计算、边缘计算以及相关技术的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07-08 19:15:45 970KB 东北大学
1
51单片机是一种经典的微控制器,广泛用于教学和工业控制领域。其课程设计(课设)通常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微控制器编程和电路设计的理解。本压缩包中的内容围绕一个具体的课程设计项目——温控风扇系统。这个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温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并根据设定的温度阈值控制风扇的开启和关闭,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 程序部分包括了用于实现温控风扇功能的主要代码,这些代码可能是用C语言编写的,适用于51单片机的Keil开发环境。代码中应该包含了初始化单片机各个模块、读取温度传感器数据、判断温度值并作出相应控制风扇动作的逻辑。此外,还可能包含了与仿真软件协同工作的接口代码,以便在仿真环境下进行测试。 仿真文件则是为了在没有实际硬件的情况下,通过模拟的方式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功能的完整性。仿真可以节省资源,提高开发效率,并且可以反复进行测试,便于调试和修正程序中的错误。 课设报告则是对学生完成温控风扇系统设计过程的详细记录。报告通常包括项目的目的和意义、需求分析、设计思路、电路设计图、程序流程图、核心代码解析以及测试结果等部分。报告不仅展示了学生对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还反映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压缩包为有需要进行51单片机课设的学生提供了一整套资源,包括了硬件控制、软件编程、系统仿真和文档撰写等环节的参考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资源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参考模板,还可以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课设任务。 标签“51单片机 范文/模板/素材”说明这个压缩包还可能包含了一些标准化的模板和素材,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构建起自己的课设文档,减少了从零开始的难度,提高了课设的效率和质量。
2025-07-06 22:11:03 1.05MB 51单片机
1
【知识点详解】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即选项B正确。这表明对角线互相交叉并分成相等的四部分。 -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一定相等,也不一定垂直,但它们总是互相平分。 2. **菱形的性质** -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即选项C正确。菱形的四条边等长,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个对角线将对方分成了两个相等的部分。 - 如果菱形的一个内角为60度,那么菱形也是等边四边形,每个内角都是60度,菱形的面积可以通过边长和内角计算得出。 3. **矩形的性质** -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但不垂直。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通过矩形面积减去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来计算。 - 矩形的中点连接形成的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如果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通过矩形面积的一半减去四个全等的小菱形面积得到。 4. **梯形的性质与等腰梯形的计算** - 等腰梯形的腰长和两底差可以用来计算梯形的高。根据勾股定理,梯形的高等于两底差的平方除以两腰长之和,再取平方根。 5. **四边形的组合条件** - 推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可以是两组对边平行或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者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给出的5个条件中,选择合适的组合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 6. **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 花坛设计应选择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图案。在给定的选项中,菱形满足这两个条件,因为菱形有两条对称轴且关于中心点对称。 7. **特殊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 填空题涉及了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菱形的判定和面积计算、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正方形的角度以及梯形周长的计算。 8. **几何证明** - 解答题主要考察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梯形的性质以及等腰梯形的证明,涉及到角度的计算、边长的关系以及对称性的应用。 总结,这份单元测试题涵盖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相关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对称性分析,角度计算等核心知识点。解题时需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几何证明。
2025-07-05 21:12:14 115KB
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信息化已被提上日程。企业自然会考虑下述问题: 在规划方案中,哪些功能是必需的,哪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公司,遗漏了哪些必需功能,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时,现行的工作流程还需要怎么调整才能使工作效率真正提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来的运行、维护、升级、改造成本有多高,选择什么样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可靠而且经济,而只有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才有助于推动企业的信息化。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士逐渐认识到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类管理,交流的便捷,其中最突出的要算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资管理了,为了提高人事工资管理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在对其组成结构和系统功能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提出了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实现和解决方案,该方案利用计算机支持高效率地完成人事工资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要求、推动企事业单位人事工资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项目管理——工资管理系统》课程报告详尽阐述了如何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来构建一个有效的工资管理系统。此报告旨在解决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如功能选择、流程优化、系统运行成本以及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摘要: 第 1 章 项目确立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企业对高效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强,特别是在人事工资管理方面。建立工资管理系统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错误,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制度要求。 1.2 项目可行性分析 项目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经济、法律和操作层面的考量,确保项目的实施具有实际价值和经济效益。 1.3 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明确了项目的目标、范围、预期成果以及项目负责人,为项目的启动提供了基础。 1.4 结合实际 报告强调了项目需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以确保系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第 2 章 范围计划 2.1 功能性需求 详细列举了工资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如员工信息管理、薪资计算、考勤记录、福利发放等。 2.2 系统模块 报告划分了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用户界面、数据存储、计算逻辑等,便于模块化开发和维护。 2.3 结合实际 强调了需求分析应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以确保系统的实用性。 第 3 章 任务分解 3.1 任务分解 通过WBS(工作分解结构)将项目划分为可管理的小任务,以便于团队分工合作。 3.2 结合实际 任务分解应当考虑到项目团队的能力和资源限制,确保每个任务的可行性和可执行性。 第 4 章 成本估标 4.1 成本论述 报告涵盖了人工成本、固定成本等主要费用,以预估项目的总成本。 4.2.1 人工成本 包括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项目经理的薪酬,以及培训和人力调度的成本。 4.2.2 固定成本 涉及硬件设备、软件许可证、服务器维护等一次性或持续性的费用。 第 5 章 进度计划 5.1 关联关系 明确了各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制定合理的工期和进度计划。 5.2 工期及进度 通过甘特图或其他工具,展示项目的整体时间表和关键里程碑。 5.3 结合实际 进度计划需要灵活调整,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变化。 第 6 章 质量计划 6.1 质量保障 包括思想重视、项目管理策略、设计理念和测试策略,以确保系统的高质量。 6.1.1 思想上重视 提高团队对质量的意识,培养质量文化。 6.1.2 项目管理上避免 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6.1.3 选用合适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 采用合适的软件工程方法,如敏捷开发,保证系统的设计质量。 6.1.4 系统测试 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验收测试,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6.2 质量控制 通过监控和审计确保项目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 6.3 结合实际 质量计划需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相融合,以实现持续改进。 第 7 章 配置管理计划... (这部分未提供详细内容,但通常会涵盖版本控制、变更管理、文档管理等方面,确保项目资源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这个项目报告不仅关注系统的功能性需求,还深入探讨了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和配置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为企业构建一个高效、适应性强的工资管理系统提供了全面的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人事工资管理的效率,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现代化。
1
高效TOPCon太阳电池光学模拟设计研究课设
2025-07-03 22:36:49 1.24MB
1
本例介绍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采用控制按钮和数字集成电路,采 用LED发光二极管来指示输出电压值,输出电压为 3-+15V共8档可调。最大输出电流为5A。该数控百流稳压电源电路由+l2V稳压电路、电压控制/显示电路和稳压输出电路组成。 《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电路设计详解》 数控直流稳压电源是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提供稳定、可调节的直流电压,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本篇将详细解析一款采用控制按钮和数字集成电路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电路设计,该电路能够实现3到+15V共8档电压调节,最大输出电流可达5A。 我们来看电路的基础结构,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12V稳压电路、电压控制/显示电路以及稳压输出电路。 +12V稳压电路是整个电源的核心,它由电源变压器T、整流桥堆UR、滤波电容器Cl、C2、C6、C7以及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1组成。电源变压器T将输入的交流220V电压降至合适的电压等级,经过整流桥UR转换为脉动直流电,随后通过电容器进行滤波,最后由IC1(如LM7812或CW7812)进行稳压,输出稳定的+12V电压,供其他部分使用。 电压控制/显示电路则负责电压的调整和显示。它包括控制按钮Sl、复位按钮S2、电阻器R0-R11、电位器RP、电容器C3-C5、施密特触发器集成电路IC2、十进制计数/脉冲分配器集成电路IC3、电子开关集成电路IC4、IC5以及LED发光二极管VL1-VL8。按下控制按钮Sl,电路产生脉冲,通过IC3进行计数,改变输出电压。每个电压档位对应的LED会点亮,直观显示当前输出电压。 稳压输出电路由三端可调稳压集成电路IC6(如LM317)、电阻器R12和滤波电容器C6-C9构成。IC6能够根据外接电阻R12的设定输出不同电压,实现电压的精细调节。 在实际操作中,接通电源开关SO,交流220V电压经过变压器T降压、整流桥UR整流及滤波电容滤波,一部分供给IC6作为输出电压,另一部分通过IC1稳压得到+12V,为IC2-IC5提供工作电源。IC3在接收到脉冲信号后,其输出端依次轮流输出高电平,控制电子开关IC4的开闭,从而改变电阻网络,调节稳压输出电压。复位按钮S2用于将电路返回到+3V的最低电压档。 在元器件选择上,电阻器R1-R12需选择耐热性能良好的金属膜电阻或碳膜电阻,可变电阻器RP选择有机实心类型。电容Cl和C8使用16V的铝电解电容,C2-C6和C9选用独石电容,C7则需要25V的铝电解电容。发光二极管VL1-VL8应选用直径为3mm的型号。整流桥UR选择2A、50V的规格。其他集成电路如IC2(CD4093)、IC3(CD4017或MCl4107)、IC4和IC5(CD4066)以及IC6(LM317)均需选用对应型号。电源开关S0应选250V、5A触头电流负荷的,而S1和S2选用微型动合按钮。 这款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电路设计巧妙地结合了数字控制与模拟电路,实现了精确的电压调节与直观的电压显示,广泛适用于实验室、教学、工程设计等领域。了解并掌握这种电路设计,对于提升电子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