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是一个大规模的虹膜图像数据集,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CASIA)创建。该数据集包含来自 1000 名受试者的 20000 幅虹膜图像,每名受试者提供 20 幅图像。这些图像使用IKEMB-100 双眼虹膜相机采集,分辨率为 640×480 像素。数据集的特点:规模大:包含 1000 名受试者的虹膜图像,是首个公开的千人级虹膜数据集。图像质量高:使用先进的 IKEMB-100 相机采集,图像清晰,适合用于虹膜特征提取。多样性丰富:图像中存在多种类内变化,如眼镜佩戴、镜面反射等,增加了数据集的复杂性和实用性。虹膜识别算法研究:可用于开发和验证虹膜识别算法,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等。分类与索引方法开发:适合用于研究虹膜特征的独特性,开发新的分类和索引方法。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为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提供丰富的训练数据,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数据集为虹膜识别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究虹膜特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推动虹膜识别技术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025-07-28 16:53:38 490.79MB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图像处理 计算机视觉
1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文献管理系统成为了企业和学术机构等管理文献信息的重要工具。这类系统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文献信息的管理和检索效率,还可以提升文献的质量,进而优化研究工作和信息检索过程。本文介绍了一款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智能文献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并具备用户管理、文献类型管理、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注释管理以及在线论坛等功能模块。 该系统的设计初衷在于提供一个易于操作且具备高稳定性的文献管理平台。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注意了数据库的安全性、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系统的用户界面简洁明了,操作简单,使其能够快速地投入实际应用。 智能文献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背景及其意义体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文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文献管理方式存在检索效率低下、管理流程繁琐、数据安全性难以保障等缺陷。智能文献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处理和智能化分析技术,有效提高了文献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工干预,从而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系统还能通过数据加密和权限控制等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智能文献管理系统还能够为图书馆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它实现了文献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并通过智能化分析和个性化推荐技术,提供更精准的文献推荐服务。此外,该系统能够与图书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进行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进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智能文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图书馆、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管理文献资源的重要工具。系统通常包括文献检索、分类、整理和归档等功能,有效提高了文献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学者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能文献管理系统中,以提高其智能化和准确性。 然而,智能文献管理系统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提高系统智能化程度和准确性、整合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以及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等。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未来智能文献管理系统将向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在研究内容方面,基于Python开发的智能文献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并引入基于用户相似度的协同过滤算法,以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系统后端负责主要的数据处理和管理任务,包括数据的存储、处理和查询等功能。 总结而言,智能文献管理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它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信息管理的需求,还能促进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等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通过不断研究和改进,智能文献管理系统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工具之一,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1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一门研究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之间相互作用和优化组合方式的学科。本篇文章通过历年真题的整理,总结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科目的主要知识点和题型分布,针对简答题、简单应用题、综合应用题的不同题型,梳理了相关的高频和中频考点,每个题型都给出了详细的答案解析。 系列机概念是计算机硬件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它通过设计一系列在硬件和软件上互相兼容的计算机机型,使得在保持软件环境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快速吸收和应用新的硬件技术,从而提高计算机性能。系列机对计算机发展的意义在于,它解决了软硬件发展的矛盾,使得软件能够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丰富,同时硬件能够在短时间内更新换代。在软件兼容方面,系列机要求软件系统保证向后兼容,即新版本的软件能够在旧版本的硬件上运行,同时尽可能向前兼容,即旧版本的软件能够在新版本的硬件上运行。 在自定义数据表示领域,数据描述符与标志符有着本质的差异。标志符与每个数据紧密相连,通常存储在同一存储单元内,用以描述单个数据的类型特征。而数据描述符则与数据分开存储,描述的是将要访问的数据块是整体还是单个数据,以及访问这些数据所需的信息如地址等。 CISC与RISC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两大基本模型。CISC,即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它的指令系统庞大且复杂,但存在诸多问题,如指令数量过多导致选择困难、执行速度慢、高级语言编译难度大以及指令利用率低等。RISC,即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它的设计原则是减少指令数量、简化寻址方式、统一指令格式长度、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所有指令、扩大通用寄存器数量以减少内存访问次数,并采用硬件实现大部分指令执行。RISC设计原则的优化编译支持使得高级语言实现变得简单有效。 设计RISC结构时可采用的基本技术包括:硬联和微程序相结合的逻辑实现方式、设置大量工作寄存器及采用重叠寄存器窗口、指令的流水线和延迟转移技术、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的使用,以及优化编译系统的设计。这些技术都是围绕RISC的设计原则展开,旨在提高计算机性能和执行效率。 在计算机系统中,中断的分级是为了解决多个中断请求的优先处理问题。中断源可能随机发出请求,系统需要根据中断的性质、紧迫性、重要性及处理方便性进行分级,以决定中断请求的响应顺序。同一类的中断请求的优先级处理往往由软件或通道来管理,而不同类的中断请求则由系统软件来决定优先级。 计算机总线的控制方式通常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控制。集中式串行链接方式总线的分配过程要求所有部件通过公共的总线请求线向总线控制器发出请求,总线控制器根据总线忙信号来响应请求,并通过串行方式向部件发送总线可用信号。若部件接收到了总线可用信号且之前有请求,则该部件获得使用总线的权利。总线独立请求控制方式则不同,它的优点在于总线请求速度快,总线控制器能够灵活地根据程序控制或其它方式来分配总线使用权,但这种方式可能会增加硬件复杂度。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深入研究对于设计高效能的计算机系统至关重要。从硬件和软件角度出发,系统地理解各种体系结构的设计理念、实现技术以及优化策略,对于提升计算机系统性能和改善用户体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考试中对知识点的考察频率,以及不同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5-07-25 07:33:41 1.73MB 计算机系统结构
1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造和运行机制。本教程通过PPT的形式,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简单易懂、清晰明了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 我们要知道计算机组成原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系统(I/O)以及总线结构。这些部分构成了计算机硬件的基础,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数据表示与运算:在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以二进制形式存在。数据表示包括整数、浮点数、字符和布尔值等的编码方式。运算部分则涉及加减乘除、逻辑运算以及移位等基本操作,这些都是CPU执行指令的基础。 2. 存储系统:计算机内存分为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其中RAM用于临时存储运行中的程序和数据,而ROM则存储固定不变的信息,如BIOS。此外,还有高速缓存(Cache)用于提高CPU访问数据的速度。 3. 指令系统:指令系统是CPU能够理解和执行的命令集合,包括数据传送、算术逻辑运算、控制转移等指令。每一条指令都有特定的格式和功能,构成了程序执行的基石。 4.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的核心,负责执行指令、控制内存访问和数据处理。CPU由控制器和运算器两部分组成,控制器负责解码指令并产生控制信号,运算器则执行实际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5. 输入输出系统(I/O):I/O设备是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桥梁,如键盘、鼠标、显示器等。计算机通过I/O控制器与这些设备通信,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6. 总线结构:总线是连接计算机各部件的通信线路,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它们共同决定了系统中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教程的PPT将通过一系列图表和实例,生动展示上述各个部分的工作流程和相互关系。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这些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有助于学习后续的软件开发,还能为理解计算机系统的优化和故障排查提供理论支持。 总结来说,"计算机组成原理教程PPT"是一个深入浅出的教育资源,它覆盖了计算机硬件的核心概念,适合计算机科学初学者作为入门资料。通过学习这个教程,你将能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深入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高级主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5-07-24 10:37:34 5.3MB 组成原理 PPT
1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 国内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经典教材,多所重点高校计算机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书。 作者:唐朔飞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典官方PPT
2025-07-23 18:33:08 1.32MB 经典官方PPT
1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基于Swin Transformer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SwinUNet的实现。该模型采用了改进的Global-Local Spatial Attention(GLSA)机制,结合了全局上下文理解和局部细节捕捉能力,提升了模型对图像特征的理解。文档具体描述了GLSA模块、窗口化多头自注意力机制(Window-based Multi-head Self-Attention)、Swin Transformer块、补丁嵌入(Patch Embedding)、下采样与上采样层等关键组件的设计与实现。此外,还展示了模型的前向传播流程,包括编码器、瓶颈层和解码器的具体操作。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深度学习基础,特别是熟悉PyTorch框架和Transformer架构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医学影像、遥感图像等需要高精度分割任务的场景;②通过改进的GLSA机制,提升模型对全局和局部特征的捕捉能力,从而提高分割精度;③利用Swin Transformer的层次化结构,有效处理大规模图像数据。 阅读建议:此资源不仅包含代码实现,还涉及大量理论知识和数学推导,因此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相关文献深入理解每个模块的功能和原理,并通过调试代码加深对模型架构的认识。
2025-07-20 11:34:47 36KB
1
经典计算机视觉入门教材,绝对经典,马颂德,张正友编著,1998.
2025-07-19 18:42:25 13.61MB 计算机视觉
1
《计算机视觉中的数学方法》由射影几何、矩阵与张量、模型估计3篇组成,它们是三维计算机视觉所涉及的基本数学理论与方法。射影几何学是三维计算机视觉的数学基础,《计算机视觉中的数学方法》着重介绍射影几何学及其在视觉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平面与空间射影几何,摄像机几何,两视点几何,自标定技术和三维重构理论。矩阵与张量是描述和解决三维计算机视觉问题的必要数学工具,《计算机视觉中的数学方法》着重介绍与视觉有关的矩阵和张量理论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矩阵分解,矩阵分析,张量代数,运动与结构,多视点张量。模型估计是三维计算机视觉的基本问题,通常涉及变换或某种数学量的估计,《计算机视觉中的数学方法》着重介绍与视觉估计有关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迭代优化理论,参数估计理论,视觉估计的代数方法、几何方法、鲁棒方法和贝叶斯方法。
2025-07-18 22:29:16 3.95MB 计算机视觉 数学方法
1
内容概要:本文基于2024年各招聘企业的笔试考察数据,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机求职笔试攻略。文章涵盖了春招时间分布、笔试题型、常见组卷方案、各类题型的具体考察内容及其学习方法。特别强调了选择题、SQL编程题、算法编程题的学习路径和注意事项。此外,还介绍了银行科技岗的特点及其笔试面试内容,包括行测、计算机专项、英语、企业文化、心理测试等方面。文中指出,银行科技岗因其稳定性、较低的工作压力和发展前景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热门选择。同时,文章提供了不同职业类型的备考建议,如私企、央企国企、运营商、研究所等,并强调了简历优化、实习经验和心态调整的重要性。 适合人群:即将参与计算机行业求职笔试的学生或职场新人,尤其是对银行科技岗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学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求职者了解计算机求职笔试的整体流程和题型分布;②提供具体的备考方法和资源链接,如牛客网题库;③指导求职者如何针对性地准备不同企业和职位的笔试和面试。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性的备考指南,还结合实际案例和真题解析,使读者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不同职业类型之间的差异,帮助求职者做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2025-07-17 20:17:36 1.44MB SQL 算法编程 数据结构 计算机网络
1
计算机专业常见笔试题是毕业生和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环节,这些题目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多个领域,旨在测试应聘者的理论基础、编程能力、逻辑思维以及问题解决技巧。下面将根据这个主题,详细解析一些可能出现在笔试中的关键知识点。 1. 数据结构与算法: - **数组**:理解数组的概念,包括一维、二维数组,以及数组的存储方式和访问效率。 - **链表**:单链表、双向链表、循环链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等。 - **栈**:掌握栈的特性(后进先出LIFO)及应用,如表达式求值、递归实现。 - **队列**:了解队列的FIFO原则,以及循环队列、双端队列的应用。 - **树**:二叉树、平衡树(AVL、红黑树)、B树、B+树等,包括遍历方法、查找和插入操作。 - **图**:图的表示方法(邻接矩阵、邻接表),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 - **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等的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 **查找算法**:线性查找、二分查找、哈希查找及其优化。 2. 计算机网络: -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 - **TCP/IP五层模型**:对应于OSI模型的简化版本。 - **TCP与UDP**:传输控制协议(TCP)的可靠性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的效率特点。 - **HTTP/HTTPS**: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基础和安全版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的区别。 - **IP地址与MAC地址**:互联网协议(IP)地址的分类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的作用。 - **路由与转发**:路由器的工作原理,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 3. 操作系统: - **进程与线程**:进程的概念、状态转换,线程的创建、同步与通信。 - **内存管理**:虚拟内存、分页与分段机制,内存分配与回收。 - **磁盘调度算法**:FCFS、SSTF、SCAN、C-LOOK等算法及其优缺点。 - **死锁**: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预防和避免死锁的方法。 - **文件系统**:文件的组织结构,i节点的概念,文件的权限管理。 4. 编程语言基础: - **变量、常量、数据类型**:理解不同编程语言的数据类型及其作用。 - **运算符与表达式**:熟悉各类运算符,理解其优先级和结合性。 - **流程控制**:条件语句(if-else)、循环语句(for、while、do-while)。 - **函数**:函数的定义、调用、参数传递、递归函数。 - **面向对象**:类、对象、继承、多态、封装的概念和应用。 5. 计算机组成原理: - **CPU**:指令集、ALU、控制器、寄存器的功能。 - **存储层次**:主存、高速缓存(Cache)、硬盘等存储设备的工作原理。 - **总线**: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的作用。 - **数制转换**: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 **编码**:ASCII码、Unicode、UTF-8编码的理解。 6. 数据库系统: - **SQL**:SQL语言的基本操作,如查询、增删改查(CRUD)。 - **关系数据库**:关系模型,ER模型,范式理论。 - **索引**:B树索引、位图索引、哈希索引的原理及适用场景。 - **事务与并发控制**:ACID属性,事务的隔离级别,死锁处理。 7. 软件工程: - **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敏捷开发、螺旋模型、增量模型等。 - **需求分析**: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编写。 - **设计模式**:工厂模式、单例模式、观察者模式等23种设计模式的理解和应用。 - **代码版本控制**:Git的基本操作,分支管理,合并冲突解决。 以上就是一些可能出现在计算机专业笔试中的关键知识点,对于求职者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准备过程中,不仅要熟悉理论,还要通过实际编程练习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5-07-17 20:16:13 149KB 笔试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