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者: 38586942
|
上传时间: 2025-10-26 19:21:48
|
文件大小: 152KB
|
文件类型: PDF
本研究针对横断山区三种小型哺乳动物(大绒鼠、高山姬鼠和中缅树鼩)的消化道形态和能量收支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食物习性与消化道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这些动物的胃肠长度、重量和能量预算,来分析其消化道结构的特点及与食物资源利用的关系。
大绒鼠、高山姬鼠和中缅树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食物习性,其中大绒鼠为草食性动物,高山姬鼠为杂食性动物,而中缅树鼩则以昆虫为食,属于食虫性动物。研究发现,大绒鼠具有最大的大肠和盲肠,表明其后肠(即消化道后部)对于草食性动物来说更为重要。中缅树鼩拥有最大的每日能量摄入和消化能量,而高山姬鼠展现出最高的每日消化率。
从消化道的形态学角度来说,食草动物后肠的重要性高于食谷物/杂食性动物,这可能是因为食物的纤维素含量较高,需要更长的消化时间来充分消化。这一点通过比较南非19种哺乳动物消化道形态的差异得到了证实,其中食草动物的消化道质量与长度都高于食谷物动物。Schieck在对35种啮齿类动物的消化道形态进行比较时,也发现了食草动物的消化道质量与长度大于食谷物动物,并指出小型哺乳动物的小肠长度并不反映其食物纤维的含量。Ellis则提出动物的饮食习性和消化道形态学与其生活史特征是相互反映的。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这三种小型哺乳动物可以通过食物资源的分离以及改变消化道形态以适应环境,从而实现共存。通过本研究,我们还看到了小型哺乳动物消化道形态与其生活史特征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关键词:生态学;能量预算;胃肠道;生活史特征。
引言部分介绍了动物获取和有效加工食物能量对其生存和繁殖成功至关重要。消化道形态可以影响消化效率,并与食物习性密切相关。哺乳动物间的食物习性差异通常在它们的胃肠道结构中有所体现。Schieck对35种啮齿类动物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发现食草动物的小肠和大肠的质量与长度都大于食谷物动物,并指出小型哺乳动物的小肠长度并不反映其食物纤维含量。Ellis则提出动物的饮食习性和消化道形态学与其生活史特征是相互反映的。横断山脉地区位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界处,是一个适当的高山峡谷区域,拥有丰富的哺乳动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