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页PPT讲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pdf

上传者: 29607687 | 上传时间: 2025-11-27 17:08:41 | 文件大小: 8.2MB | 文件类型: PDF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理论与实践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人民福祉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时,交通基础设施的韧性显得尤为重要。韧性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关乎资产自身的抗灾能力,还涉及到整个交通网络的可靠性和用户在灾害中的安全与便捷。 李辉教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专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韧性研究。他的工作涵盖了从学术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多个层面,包括博士后研究和指导研究生进行相关课题探索。李辉教授所在的同济团队——同济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CST),致力于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面临着更大的灾害风险。例如,全球公路和铁路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暴露在洪水等灾害风险下,而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的重大灾害事件,如汶川地震、北京特大暴雨、波多黎各飓风等,都突显了交通基础设施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的脆弱性。交通中断所造成的损失往往远超过设施本身的破坏,因此,构建韧性交通基础设施显得尤为必要。 我国在韧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已将“交通网韧性”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之中,强调要提升交通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和弹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日本和英国,我国正在规划和打造能够有效应对极端情况的韧性交通基础设施。 韧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涵盖了三个方面:资产韧性、网络韧性以及用户韧性。资产韧性旨在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设施的耐久性和抗灾能力;网络韧性则关注于提供更可靠的交通运输服务,确保在灾害发生时仍能保持基本的运输功能;用户韧性则关注于减少灾害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总体影响。 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交通系统的韧性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对韧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逐渐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未来,我国将持续致力于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有效抵御灾害、保障人民安全出行的交通强囯。

文件下载

评论信息

免责申明

【只为小站】的资源来自网友分享,仅供学习研究,请务必在下载后24小时内给予删除,不得用于其他任何用途,否则后果自负。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只为小站】 无法对用户传输的作品、信息、内容的权属或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权、有效性等进行实质审查;无论 【只为小站】 经营者是否已进行审查,用户均应自行承担因其传输的作品、信息、内容而可能或已经产生的侵权或权属纠纷等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基于网友分享,根据中国法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之规定,若资源存在侵权或相关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人员,zhiweidada#qq.com,请把#换成@,本站将给予最大的支持与配合,做到及时反馈和处理。关于更多版权及免责申明参见 版权及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