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者: m0_59336714
|
上传时间: 2021-06-17 09:02:19
|
文件大小: 551KB
|
文件类型: DOC
暑期专题辅导材料一
初中化学知识点回顾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水的蒸发,物质的溶解、扩散现象等。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间的三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例如氧气、磷、硫等);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化合物,硫酸、硝酸等酸类物质,甲烷(CH4)等一些有机物。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例如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
(3)阳离子、阴离子与原子间的关系是: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盐类、碱类等化合物。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镁原子
(2)元素只表示种类,不表明个数。
(3)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4)同种元素的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在化学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例如,氢气(H2)是氢元素的游离态,水(H2O)是氢元素的化合态。地壳和人体中的元素种类很多,地壳主要由9种元素组成,人体由60多种元素组成。见生物细胞中的元素。
(5)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如钠、锌等)、非金属元素(如碳、硫)和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等),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了一百余种元素。对这些元素的性质研究,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是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最后由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它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
原子结构
原子虽小但是可分的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是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布,并有一定规律。在核电荷12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也叫K层(即最外层)排12个电子。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在核电荷数310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K层)排2个电子, 第二电子层(L层也是最外层)排18个电子,8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在核电荷数1118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K层)排2个,第二电子层(L层)排8个电子,第三层(M层,也是最外层)排18个电子,8个电子为稳定结构。总结上述规律若以n代表电子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但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倒数第二层不能超过18个电子;具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需综合考虑以上规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