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者: m0_37133601
|
上传时间: 2025-04-24 10:36:31
|
文件大小: 40.15MB
|
文件类型: PDF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辆的功能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预期功能安全,即Safety of the Intended Functionality(SOTIF),是针对自动化和辅助驾驶系统中潜在风险的一种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在缺乏实际故障的情况下,确保系统按照预期进行工作,并识别和评估在设计阶段未被预料到的危险。ISO 21448是首个关于SOTIF的国际标准,而GB/T 3267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二者提供了系统性方法来评估和缓解潜在危险,以提升预期功能的安全水平。
ISO 21448标准旨在补充现有的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覆盖那些无法通过传统的故障控制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方法来管理的安全风险。ISO 21448专注于那些由于系统性能局限性、环境感知的不准确性、以及算法限制等因素导致的风险。这一标准提出了从项目启动开始,直至产品退役的全生命周期内的SOTIF流程,包括风险评估、设计与开发控制、以及验证和确认等步骤。
SOTIF流程的实施涉及多个阶段,首先是危害的识别,即识别所有可能导致伤害或损失的场景、事件和情况。其次是风险评估,这一步需要对各种潜在危害进行量化和排序,以确定哪些风险是可接受的,哪些需要进一步的缓解措施。然后是设计和开发控制,包括定义功能规范、系统架构、性能局限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是验证和确认,确保通过测试和分析来验证和确认风险缓解措施的有效性。
在实施SOTIF流程时,相关人员需要意识到,该流程要求跨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涉及安全性专家、系统工程师、软件开发者等,确保从不同视角来审视风险和解决方法。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对SOTIF流程的理解和应用也需不断更新,适应新技术和新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SOTIF流程在实施过程中也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因此在标准草案阶段,提到了需要提交反馈意见时附上相关专利和支撑文件,这也是为了避免实施过程中遇到知识产权的纠纷。
此外,GB/T 3267作为中国的国家版本,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可能还会考虑国内实际情况和需求,对SOTIF进行适应性调整。尽管国内外在标准制定上的理念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确保车辆功能安全,保障乘客及行人的安全。
预期功能安全(SOTIF)及其相关标准ISO 21448和GB/T 3267的制定和实施,是智能网联车辆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进步。通过深入理解和合理应用SOTIF流程,可以有效降低那些在设计时未能预见的风险,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车辆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