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者: jiangxin373472092
|
上传时间: 2025-10-11 15:01:07
|
文件大小: 1.4MB
|
文件类型: PDF
测试性分析与评价是针对复杂系统或设备的一种关键能力,主要关注如何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的测试性,以便于在后期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定位问题。这一研究生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知识点:
1. **测试性基础理论**:这涉及到对系统质量特性的理解,如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测试性是这些特性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关乎到产品能否被有效地测试和维护。系统要求和工程背景,包括任务目标、环境和约束,都是设计测试性的基础。
2. **故障与可靠性**:课程深入讲解了可靠性概念,如故障、故障率和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同时,也介绍了故障模式分析(FMEA/FMECA)和故障树分析(FTA)等方法,用于预测和评估潜在故障。
3. **故障分类**:课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故障,如二值故障、间歇故障、重复故障、伪随机故障、完美故障和退化故障,这些都是设计测试策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4. **维修性和保障性**:维修性是衡量产品易修复的程度,而保障性则关注产品在使用期间的可用性。课程会探讨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对测试性设计的影响。
5. **测试性定义**:课程详细解释了测试性的多种定义,这些定义强调了产品状态的确定性、故障隔离能力和效率,反映了国际和国内标准的不同角度。
6. **测试性技术框架**:该框架展示了测试性设计和技术实现的全过程,包括需求确定、设计分析、试验评估和持续改进。它涵盖了固有测试性、机内测试、外部自动测试、人工测试以及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等技术手段。
7. **测试性设计目标**:课程明确了三个主要的设计目标:性能监测,即实时监控产品性能;故障检测,发现产品中的故障;故障隔离,定位故障到可更换的组件,便于维修。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在系统设计阶段融入测试性原则,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考试形式包括开卷笔试、调研报告和上机试验,考核学生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撰写调研报告时,要求内容充实,表达清晰,并遵守学术诚信。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能掌握测试性分析与评价的专业知识,还能提升其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