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者: jiajie520547
|
上传时间: 2025-05-14 23:49:20
|
文件大小: 28KB
|
文件类型: DOC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为地理空间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基础框架。以下将详细解释这个领域的关键知识点。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确保了分类体系的科学性、体系一致性、稳定性、完整性和可扩展性以及适用性。科学性要求分类基于地理实体的本质属性;体系一致性意味着分类系统内部逻辑清晰,无矛盾;稳定性意味着分类标准不易频繁变动,以便长期使用;完整性是指覆盖所有可能的地理要素;可扩展性则考虑未来新出现的地理要素能够方便地纳入系统;适用性确保分类系统能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要素分类通常采用线分类法,这是一种层次化的分类方法。在这种方法下,地理要素被按照从属关系分为四个级别: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大类是最顶层的分类,中类隶属于大类,小类又隶属于中类,子类位于最底层,细化到最小的分类单元。这种逐级细分的方式有助于保持分类的清晰度和层次感。
根据描述,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大类共有8类,它们分别是:
1. 定位基础:包括经纬网格、控制点等用于定位的基础信息。
2. 水系:涵盖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特征。
3. 居民地及设施:包括城市、村庄、建筑、公共服务设施等。
4. 交通:包括道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网络。
5. 管线:涵盖供水、供电、排水、燃气等各种管道线路。
6. 境界与政区:涉及国界、省界、县界等行政区域划分。
7. 地貌:包括地形特征如山川、平原、丘陵等。
8. 土质与植被:涉及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状况。
中类是在大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46个类别,具体类别因应用场景和具体需求而异,通常会更具体地描述大类下的各种地理实体。
代码结构方面,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分类代码采用6位十进制数字码。这6位数字分别代表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的编码,每个位置的含义如下:
1. 左起第一位表示大类码,指示要素属于哪个大类。
2. 第二位表示中类码,表明该要素属于哪个中类,是大类的细分。
3. 第三、四位是小类码,进一步细化到小类层次。
4. 最后两位是子类码,最具体地描述了该地理要素。
当需要扩充分类与代码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扩充的小类和子类应在同级分类上进行,新的分类应归入相应的大类、中类或小类,并在相关数据中进行说明。扩充的类型和代码应保持与原有代码结构的一致性,不增加代码的位数,以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和统一性。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地理信息系统中标准化数据的重要工具,其科学、一致、稳定的分类体系,以及灵活的代码结构,使得地理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地理信息专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