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S(GIS,RS,GP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以重庆市北部新城为试验区域,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城市扩展等时空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定性定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2023-03-09 23:33:41 4.09MB 自然科学 论文
1
为了有效简化稠密采样点模型,提出了一个面元重建和几何简化算法。该算法在每个采样点附近重建一个函数曲面,根据给定误差得到置信邻域,重新计算函数曲面,得到更大的置信邻域,如此反复迭代,产生一个具有最大置信邻域,并在更大范围内逼近原模型的面元。采用面元简化方法对点模型进行简化,删除了相互重叠而形成的冗余面元,从空面元集开始,每次选出一个最佳面元添加到该集,直到该集完全覆盖原模型表面。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误差控制下,该算法能有效减少稠密采样点模型的点数,简化模型能很好地保持原始模型的几何形状。
2023-02-24 15:47:07 3.66MB 工程技术 论文
1
对科尔沁沙地典型草甸植被主要群落的优势种群在22年间的消长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草甸植被已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生态优势度上升。牧草产量和质量显著下降,优良牧草数量减少,适口性较差和有毒有害植物增加。造成草甸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有气候的暖干化、生境干旱化、土壤盐渍化和过度放牧,其中过度放牧是造成草甸植被退化的直接原因。分析了过度放牧对群落组成、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以及对建群种根茎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等。
2023-02-17 11:14:33 4.63MB 自然科学 论文
1
根据相似原理,建立了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流体渗流场分析的电模拟实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水力裂缝和爆燃裂缝参数条件下的等压线和电流比,用电流比表征油井增产效果,与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力裂缝和爆燃裂缝的存在,改善了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状况,有利于油井产能的提高;实验模型产能测试结果与计算模型预测结果之间相对偏差为0.21%~7.72%,平均相对偏差为4.06%,证明电模拟实验具有较高精度。
2023-02-09 11:22:01 578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研究热轧中板轧制变形规程的在线优化设计,包括轧制前的预计算以及轧制中的在线修正。在轧制数学模型基础上,将轧制规程优化设计分为负荷分配道次和板形道次。在板形道次,给出其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并利用单纯形算法求解,分析了不同约束集对最优规程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确定了最佳约束集。轧制过程中利用实测数据进行模型自适应及规程在线修正。经若干中板厂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节约轧制时间且板形良好,异板差0.1mm之内的命中率大于95%,成材率提高0.5%。
2023-01-05 19:57:40 3.78MB 自然科学 论文
1
使用椭圆曲线上的映射对构造基于身份的确认签名(也是不可否认签名),最早由Hans等人提出。然而,zhangF等人证明HanS的签名是不安全的。本文对HanS的方案进行了修改,构造了使用椭圆曲线上映射对和零知识证明的基于身份的不可否认签名方案,且证明了它是安全的。
2022-12-26 14:07:43 2.83MB 工程技术 论文
1
不可否认签名是一种需要签名方参与才能对签名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的特殊数字签名 。目前双线性对映射已成为构建各种签名方案的重要工具,该文利用双线性对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不可否认数字签名方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
2022-12-26 13:49:34 644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以多元统计理论为手段,运用 SPSS统计软件,对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状况进行了 因子分析。通过深层分析得出结论,辽宁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已有很大提高,消费观念正在迅速转变。 并在此评价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居民生活风险与保障体系和积极发展旅游业 等一系列启动居民消费的对策。
2022-12-17 22:59:22 607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借鉴 NTRU公钥密码体制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因式分解困难性的全新公钥加密方案.该方案安全、简单、高效,易于实现,且密文具有随机性的特点,非常适合于小数据量和受限环境(如手机、智能卡)下的加密通信.
2022-12-10 13:51:00 138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雷达的作用距离与雷达对目标的最低可检测信噪比直接相关,现代雷达要达到对目标的可靠检测,一般要求单个脉冲的信噪比为13dB左右。为此,将低门限检测、卡尔曼滤波与动态规划算法相结合,以在雷达中实现检测前跟踪,并给出了检测前跟踪与检测后跟踪相衔接的方法。该方法使雷达将可靠检测的信噪比降到7dB左右,相当于将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提高了近40%。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
2022-12-04 18:45:34 3.31MB 自然科学 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