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介绍了Linux环境下串口通信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介绍了ARM9微处理器s3c2440在Linux下和C8051Fxxx系列单片机进行串行通信的设计方法,给出了硬件连接和通信程序流程图。该方法可靠、实用,适用于大多数LinuxARM和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场合。   0 引言   数据采集系统中由于单片机侧重于控制,数据处理能力较弱,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比较繁琐,如果通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利用上位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友好的控制界面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则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串口通信以其简单的硬件连接,成熟的通信协议,成为上下位机之间通信的首选。移植了Linux 操作系统的s3c244
2025-06-28 13:45:36 189KB 嵌入式系统/ARM技术
1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PPT课件.pptx
2025-06-27 22:55:44 73KB
1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主要围绕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展开,其重要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凸显。网络安全问题从计算机网络诞生之初就已存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开放的网络系统由于其节点分散、难以管理的特性,使得网络攻击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未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非法数据传播、病毒传播、线路窃听等,这些手段威胁着网络安全,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 网络安全的定义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对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及其数据的保护,确保这些资源不受偶然或恶意的破坏、更改和泄露,保证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运行。网络安全的视角因人而异,不同用户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客户更关心个人信息和商业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网络运营者关注如何控制访问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则关注网络内容的健康性,防止有害信息传播,保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发展。 网络安全具有几个核心特征,包括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可靠性指的是网络系统能够在预定条件下和时间内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可用性关注授权实体能够访问并按需使用网络信息的特性;保密性防止信息被非授权用户获取;完整性保证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变更;不可抵赖性确保网络信息交互中的参与者不能否认其行为。此外,网络安全还包括可控性,即对信息传播和内容具有控制力。 为了实现这些安全特征,网络安全模型通常包括物理安全和安全控制两个方面。物理安全关注的是保护网络设施免受自然灾害、物理损坏、设备故障、电磁干扰和操作失误等影响;安全控制则侧重于对网络信息的保护,包括防止未授权访问、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以及确保网络信息的可控性。 随着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对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自Internet/Intranet应用发展以来,网络安全已关系到国家安全等重要问题。黑客工具和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网络攻击技术门槛降低,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黑客活动日益猖獗,网络安全技术的对抗变得愈加激烈。 鉴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威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需要持续更新,涉及广泛的技术和管理策略,包括安全策略制定、技术实施、风险评估、事故响应、员工培训和法律遵从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建立一个综合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2025-06-27 22:55:14 517KB
1
基于线控转向技术的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研究:涵盖增益传动比模块与电机控制策略等元素的详细解析与应用指南,线控转向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 模型包括定横摆角速度增益变传动比模块、永磁同步电机FOC控制策略模型以及CarSim输入、输出Cpar文件等。 该模型仅供参考使用 ,线控转向; CarSim; 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 定横摆角速度增益; 传动比模块; 永磁同步电机FOC控制策略模型; CarSim输入输出; Cpar文件。,线控转向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增益传动与电机控制整合
2025-06-27 22:55:12 498KB
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需要的赶快来下载啊
2025-06-27 11:56:21 1.92MB 测试基础 课后习题答案
1
LM324官方技术手册,LM324系列器件带有真差动输入的四运算放大器,具有真正的差分输入。与单电源应用场合的标准运算放大器相比,它们有一些显著优点。该四放大器可以工作在低到3.0伏或者高到32伏的电源下,静态电流为MC1741的静态电流的五分之一。
2025-06-26 23:08:45 198KB 技术报告
1
(1) 试运行画面 注 记 · 启动FR Configurator时,出于安全的考虑,不显示试运行的发送指令部分。 试运行时,请从[显示(V)]菜单中的 [导航(N)]子菜单中,点击 [测试运行(T)],显示试运行的发送指令部分。 · 请不要连续点击 、 等操作按钮。否则可能会导致FR Configurator工作不稳定。 如果仍继续运行,请按 停止运行。 No. 名称 功能·内容 A 频率 (速度)显示 显示选择站的变频器的频率 (转速)、警报等。 B 设置频率 (速度)输入栏 若输入设置频率按下 ,就可以将设置频率输入选择站的变频器。若在空栏时按下 ,则会显示选择站的输出频率。 C SET 作为选择站的变频器的设置频率,输入输入到频率 (速度)输入栏的值。 D STOP 向所选择的变频器发送停止运行指令。 E PU 将所选择的变频器的运行模式变更为PU运行模式。 F EXT 将所选择的变频器的运行模式变更为外部运行模式。 G NET 将所选择的变频器的运行模式变更为网络运行模式。 H 运行模式显示 用红色显示所选择的变频器的运行模式。 I 旋转方向显示 正转时"FWD"的显示为红色,反转时"REV"的显示切换为红色。 J [FWD] 将正转指令发送给所选择的变频器。仅在按住按钮的时间内进行试运行。 K [REV] 将反转指令发送给所选择的变频器。仅在按住按钮的时间内进行试运行。 A H E F G I DC K J B53
2025-06-26 20:04:48 7.56MB
1
"基于EBSD数据的六面体网格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生成技术:多晶体伪三维模型制作与inp文件输出",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生成,基于EBSD数据生成多晶体模型,六面体网格,一层网格厚度的伪三维模型,代做,生成.inp文件 晶体塑性有限元cpfem 黄永刚子程序 考虑孪晶滑移 for文件 适合hcp结构,镁合金 ,cpfem; EBSD数据; 多晶体模型; 六面体网格; 伪三维模型; 代做; .inp文件; 考虑孪晶滑移; 适合hcp结构; 镁合金。,基于EBSD数据的多晶体六面体网格模型生成:晶体塑性有限元CPFEM孪晶滑移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2025-06-26 17:31:20 1.28MB sass
1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战略重点向智能网联汽车转移,新技术在汽车上的融合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智能网联汽车中的电子电气架构也在经历快速的演进。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产业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CAICV)等机构联合研发,旨在提供一个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异构计算平台,覆盖软件、硬件以及通讯架构等多个关键要素。 汽车行业正逐步迈向中央集中式架构以及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软件架构通过服务化实现了分层解耦,通信技术的升级则确保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海量数据能够高速传输。通过相关工作组的合作,众多专家从2023年5月开始,在一年余的时间里共同倾力完成了这项研究。 技术路线图不仅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而且涉及整个汽车电子软件架构、硬件架构和通讯架构的深入研究。报告的编写得到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EV)和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CAICV)的大力支持。 在报告的研讨和撰写过程中,专家们对于新型电子电气架构(EEA)的定义及其在整个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的持续演进,正推动着汽车电子软件架构、硬件架构以及通讯架构的创新和升级。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行业内外对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技术路线图需求日益增加,此路线图的发布正当其时,对于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这份报告不仅展示了行业专家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及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产业技术研究的重视。报告所涉及到的参研单位包括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涉及的专家和学者多达数百人,他们为报告的编撰、研讨、审核修订做出了巨大贡献。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产业技术路线图》汇集了大量前沿知识与研究,系统性地阐释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路线,是汽车行业不可多得的技术蓝皮书,对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5-06-26 16:14:35 8.61M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COMSOL进行隧道开挖及衬砌支护仿真的全过程,涵盖地应力平衡、开挖模拟、衬砌支护等关键技术环节。首先强调了地应力平衡的重要性,包括重力补偿、初始应力场设置等。接着阐述了开挖模拟的具体方法,如材料切换、几何非线性选项的应用。然后讲解了衬砌支护的实施细节,涉及壳接口创建、接触条件设置等。最后讨论了分步求解策略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应力奇点处理、网格优化等。 适合人群:从事岩土工程仿真、隧道工程施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隧道开挖及支护仿真的工程项目,旨在帮助用户掌握COMSOL软件在此类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仿真精度和效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实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参数设置、代码片段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同时提醒读者关注实际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参数以获得最优结果。
2025-06-26 15:05:16 540K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