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异物检测数据集VOC-YOLO-4165张HD版是专为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研究而设计的,旨在帮助研究者训练和测试他们的目标检测算法。这个数据集包含4165张高分辨率(HD)的jpg格式图片,以及对应的标注文件,这些标注文件采用Pascal VOC格式的xml文件和YOLO格式的txt文件两种类型,不包含图片的分割路径txt文件。 该数据集的具体格式说明如下: - Pascal VOC格式: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图像标注格式,主要用于目标检测任务。每个图片对应一个VOC格式的xml文件,其中包含了该图片中所有标注目标的详细信息,如目标的位置、尺寸和类别。 - YOLO格式:YOLO(You Only Look Once)是一种流行的目标检测系统,YOLO格式的标注文件是简单的文本文件,每个文件中记录了该图片中所有目标的类别和位置信息,通常采用中心点坐标加上宽度和高度的方式来表示。 标注内容详细信息: - 图片数量(jpg文件个数):4165张,表示数据集包含4165张图片。 - 标注数量(xml文件个数和txt文件个数):各为4165个,说明每张图片都有一个对应的VOC格式标注文件和一个YOLO格式标注文件。 - 标注类别数:1,表明数据集中只有一种类别的目标需要被检测,即“yw”。 - 标注类别名称:["yw"],在此数据集中,“yw”代表输电线上的异物。 - 每个类别标注的框数:yw框数 = 4417,意味着在所有的图片中,共标注了4417个异物的矩形框。 - 总框数:4417,表明数据集中标注的总目标数。 - 使用标注工具:labelImg,这是一个流行的开源图像标注工具,常用于创建Pascal VOC格式的标注文件。 - 标注规则:要求使用者对目标进行矩形框标注。 重要说明:数据集不提供任何保证关于由它训练出的模型或者权重文件的精度,这意味着用户在使用该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时,需要自行验证模型性能。 虽然数据集没有包含图片概览或者标注示例,但用户可以通过随机抽取几张图片以及对应的标注文件来理解标注的详细程度和质量,从而评估该数据集是否适用于他们的研究需求。
2025-06-23 16:38:44 2.13MB 数据集
1
矿鸿MDTP应用自测报告文档版本01于2024年11月22日发布,由矿鸿实验室编写,旨在详细阐述MDTP应用的自测情况。报告内容包含应用总体介绍、发现服务集、连接服务集及读取服务集等方面。在应用总体介绍部分,报告首先从功能介绍开始,详细描述了MDTP应用所能实现的功能特性,其次介绍了其架构特点,最后具体阐述了应用的使用场景。发现服务集部分,报告通过简单说明和相关截图证明,展示了MDTP应用在服务发现方面的能力和效果。连接服务集部分同样遵循这一结构,说明了MDTP应用在建立连接方面的功能和稳定性。读取服务集部分则进一步展现了应用在数据处理和读取方面的性能。整体而言,这份自测报告为用户呈现了矿鸿MDTP应用的核心功能和服务能力,对于了解和评估MDTP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06-23 13:58:04 413KB
1
在电力行业维护和监控中,电柜箱门把手作为关键部件,其状态的实时监测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化监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时识别并定位门把手的存在与状态。当前,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目标检测算法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图像识别任务中。然而,算法训练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集作为支撑,因此高质量且领域相关的数据集成为研究与应用的基石。 本数据集的发布,为电力行业特定场景下目标检测任务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资源。该数据集包含1167张电力场景下电柜箱门把手的图片,每张图片都经过了精确的标注工作。数据集采用两种流行的目标检测格式——Pascal VOC格式和YOLO格式,提供了相应的标注信息。Pascal VOC格式包括jpg图片文件与对应的xml标注文件,而YOLO格式则包含txt文件,用于标注目标的中心点坐标和宽高信息。 标注过程中采用了labelImg这一广泛使用的标注工具,以矩形框的形式对目标进行标记。每张图片都对应一个xml文件和一个txt文件,分别用于存储VOC格式和YOLO格式的标注数据。标注类别仅有一个,名为"red",这是由于图片场景中电柜箱门把手的特征较为单一,统一归类为"red"。所有标注的矩形框总和为1164个,意味着在1167张图片中,绝大部分都成功标注了目标。 电力场景的特定性意味着这类数据集可能与通用数据集有所区别,场景可能相对单一,但这也是为了保证标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图片示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对电力场景下的电柜箱门把手进行标注,这对数据集的使用者来说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尽管数据集为电力行业目标检测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数据集不对通过其训练所得的模型或权重文件的精度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数据集的使用者在使用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时,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对数据集的性质和应用场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外,标注图片示例的提供,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标注规则,以确保数据集在模型训练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份数据集是电力行业目标检测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了大量经过精心标注的高质量图像,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模型训练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使用该数据集,研究人员能够训练出更加精准的检测模型,从而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控和维护贡献力量。同时,本数据集也展现了数据标注的重要性和专业性,为其他领域数据集的创建提供了参考。
2025-06-23 08:52:45 3.67MB 数据集
1
现代密码学整理 本资源摘要信息涵盖了现代密码学的基本概念、保密体制、认证体制、对称密码体制、非对称密码体制、哈希算法、古典密码学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信息安全的目标 信息安全的目标包括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不可抵赖性和可用性。机密性指保证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实体;完整性指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维持准确和一致,未经授权不能进行篡改;认证性指消息的来源或本身被正确地标识,确保没有被伪造;不可抵赖性指用户无法在事后否认曾经进行的消息的生成、签发、接收等行为;可用性指保障信息资源。 二、攻击的形式 攻击的形式包括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被动攻击是指窃听、截取等对机密性的攻击;主动攻击是指中断、篡改、伪造、重放等对完整性、认证性和可用性的攻击。 三、保密体制 保密体制是一种保障不被窃取的机制。它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对称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非对称加密使用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四、认证体制 认证体制是一种保障消息源不可被假冒的机制。它包括消息认证码体制和数字签名体制。消息认证码体制使用对称认证体制;数字签名体制使用非对称认证体制。 五、实体认证 实体认证是一种保障交互者可以确认对方身份真实性的机制。 六、密码体制模型 密码体制模型是一个六元组(P,C,K,E,D,D*E=1),其中P是明文空间,C是密文空间,K是密钥空间,E是加密变换,D是解密变换,D*E=1表示加解密可逆。 七、攻击保密体制 攻击保密体制可以按照攻击目标划分为全部破解、全盘推导、实例推导和信息推导等。也可以按照攻击者可利用的信息划分为唯密文攻击、已知明文攻击、选择明文攻击、选择密文攻击和选择文本攻击等。 八、攻击认证体制 攻击认证体制可以按照攻击目标划分为完全摧毁、一般性伪造、选择性伪造和存在性伪造等。也可以按照攻击者可利用的信息划分为唯密钥攻击、已知消息攻击、一般的选择消息攻击、特殊的选择消息攻击和自适应的选择消息攻击等。 九、对称密码体制 对称密码体制是一种使用相同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机制。它的优点是运算速度快、密钥短、密文长度与明文长度相同或扩张较小。但缺点是密钥分发需要安全通道、密钥量大、难以管理和难以解决不可抵赖问题。 十、非对称密码体制 非对称密码体制是一种使用公钥加密、私钥解密的机制。它的优点是密钥分发相对容易、密钥管理简单、可以有效地实现数字签名、具有不可抵赖性的功能。但缺点是运算速度慢、密钥长、密文长度往往大于明文长度。 十一、无条件保密、计算安全性 无条件保密是指攻击者无法获得任何关于密钥或明文的信息。计算安全性是指攻击者无法在多项式时间内获得关于密钥或明文的信息。 十二、一次一密系统 一次一密系统是一种使用随机数输入和填充技术对密钥进行扩展的机制。 十三、复杂度理论基础概念 复杂度理论基础概念是指密码学中使用的复杂度理论基础概念,如多项式时间算法等。 十四、加密算法举例 加密算法举例包括分组密码、流密码等。分组密码如DES、AES、SM4、RC6等。流密码如RC4、Salsa20(软件)、Trivium(硬件)等。 十五、哈希算法举例 哈希算法举例包括SHA系列(SHA1、SHA256、SHA512)、MD5、SM3等。 十六、公钥算法举例 公钥算法举例包括SM2等。 十七、古典密码学 古典密码学是一种使用古典密码算法对消息进行加密和解密的机制。古典密码算法包括仿射密码、Hill密码等。
2025-06-22 23:22:32 270KB
1
vinsVINS(Visual-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是一个视觉惯性导航系统,通常用于机器人、无人机或任何需要在未知环境中自主导航的移动平台。VINS结合了视觉传感器(通常是相机)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数据,以估计系统的六自由度(6-DoF)姿态,即位置和方向。 VINS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两个主要组件: 1. **视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如单目相机或多目相机,捕捉环境的图像序列。通过比较连续图像之间的特征点,VINS可以估计平台的运动和环境的结构。 2. **惯性测量单元(IMU)**:IMU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可以测量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这些测量值用于提供短期的高频率姿态估计。 VINS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算法: - **特征检测与匹配**:识别和跟踪图像中的特征点,如SIFT、SURF或ORB特征。 - **光流估计**:使用连续图像帧之间的特征匹配,估计相机的微小位移。 - **姿态估计**:结合IMU数据和视觉信息,使用滤波器(如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或无迹卡尔曼滤波器UKF)或优化方法(如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姿态。 VINS(Visual-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是一种先进的导航系统,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在未知或复杂的环境中为机器人、无人机等移动设备提供可靠的位置和方向信息。本文将深入探讨VINS的关键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并进一步分析VINS系统中所采用的一些核心算法和技术。 ### VINS概述 VINS的核心在于融合视觉传感器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估计设备的姿态。视觉传感器负责捕获周围环境的图像,而IMU则提供加速度和角速度等信息。这种结合使得VINS即使在没有GPS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工作,非常适合室内、地下或城市峡谷等环境。 ### 视觉传感器的作用 视觉传感器是VINS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它可以是单目相机或多目相机,主要用于捕捉环境的图像序列。通过对连续图像之间的特征点进行比较,VINS能够估算出设备的移动情况以及环境的结构。视觉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对于理解设备相对于周围环境的位置至关重要。 #### 特征检测与匹配 - **特征检测**:这一过程涉及在图像中识别出具有独特性的局部区域。常用的特征检测算法包括: - **SIFT (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该算法由David Lowe提出,能检测到图像中的关键点并计算出描述子,对尺度和旋转具有鲁棒性。 - **SURF (Speeded-Up Robust Features)**:这是一种对SIFT的改进,提高了计算速度。 - **Harris 角点检测**:这是一种基于角点响应函数的角点检测方法。 - **FAST (Features from Accelerated Segment Test)**:这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角点检测算法。 - **ORB (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结合了FAST角点检测和BRIEF描述子,具有快速计算和旋转不变性的特性。 - **BRISK (Binary Robust Invariant Scalable Keypoints)**:这是另一种快速的特征检测和描述方法。 - **特征匹配**:在两幅或多幅图像之间找到对应点的过程。特征匹配算法包括: - **BFMatcher (Brute Force Matcher)**:暴力匹配算法,简单直接但效率较低。 - **FLANN (Fast Library for 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s)**:这是一种用于高效特征匹配的方法。 - **Ratio Test**:由David Lowe提出,用于SIFT匹配。 - **RANSAC (Random Sample Consensus)**: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用于估计数据集中的参数模型,常用于去除匹配过程中的异常值。 #### 光流估计 光流估计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关键技术,用于估计连续图像帧中像素的运动向量。光流提供了图像序列中相邻帧之间像素位移的信息。这一技术对于理解和估计设备的动态行为非常重要。 ### 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功能 惯性测量单元(IMU)通常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能够测量设备的加速度和角速度。这些数据对于提供短时间内的高频率姿态估计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视觉信息不足的情况下。 ### 姿态估计 VINS中的姿态估计是通过结合IMU数据和视觉信息实现的。常用的方法包括: - **滤波器**:例如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或无迹卡尔曼滤波器(UKF),用于处理非线性问题。 - **优化方法**:比如非线性最小二乘法,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来估计最佳参数。 ### 闭环检测与修正 随着时间的推移,VINS可能会积累误差。闭环检测算法能够识别先前观察到的位置,从而帮助修正这些累积误差,保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 开源实现 目前有几个流行的开源VINS实现项目,例如: - **VINS-Mono** - **VINS-Fusion** - **OKVIS** 这些项目提供了完整的视觉惯性导航解决方案,包括传感器融合、状态估计和闭环检测等功能。 ### 总结 VINS是一个复杂但功能强大的导航系统,通过融合视觉和惯性数据,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提供精确的位置和方向信息。它不仅在机器人技术和无人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也为未来的智能移动设备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06-22 23:07:49 18KB 最小二乘法 VINS
1
D触发器能在触发脉冲边沿到来瞬间,将输入端D的信号存入触发器,由Q端输出。触发脉冲消失,输出能保持不变。所以D触发器又名D锁存器 CD4013是常用的D触发器,内含两个上升沿触发的D触发器。图4-17给出了其中一个D触发器的原理图符号。4013的每个D触发器除了具有输入端D,脉冲控制端CP,输出端O、~O以外,还有直接置位端SD,直接复位端CD。直接置位端与直接复位端都是高电平有效。 数字电路仿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环境中模拟数字电路的搭建和测试过程,这一实验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无需实际搭建电路的情况下,理解电路的原理和工作方式。Multisim软件是其中一种常用的仿真工具,支持数字电路的设计、测试与分析。 D触发器是数字电路中的基本存储单元,它在触发脉冲的边沿到来时将输入端D的信号存入触发器内部,并通过输出端Q和~Q输出。CD4013是常用的D触发器集成芯片,它包含两个独立的D触发器,每个触发器都有输入端D、时钟脉冲输入端CP、输出端O、~O以及直接置位端SD和直接复位端CD。直接置位端和直接复位端都是高电平有效,可直接控制触发器的状态。 与门和与非门是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它们通过逻辑运算实现信号的处理。在Multisim软件中可以搭建相应的仿真电路,通过逻辑分析仪观察和测试电路的输出结果。编码器、译码器、计数器、JK触发器、移位寄存器等都是数字电路中重要的逻辑器件,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应用,仿真这些器件有助于理解其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在进行数字电路仿真实验时,可以通过Multisim软件对电路进行搭建,并设置相应的测试条件,例如时钟频率、输入信号等,来观察电路的响应和输出结果。例如,通过设置时钟频率为500Hz对74LS138译码器电路进行测试,记录不同输入下的输出状态,以验证译码器的功能。在JK触发器功能测试中,观察其在触发脉冲到来时,根据输入端JK信号改变触发器状态的能力,并在电路复位时输出指示灯的状态变化。 移位寄存器是一种同步时序电路,它能够实现信号的移位存储和传输。使用如74LS194这样的4位双向移位寄存器,可以测试其清零、左移、右移、预置数等基本功能。在仿真过程中,通过控制开关来模拟控制信号,观察寄存器中信号的变化。 施密特触发器是一种具有特定回差电压的开关特性电路,它的输出状态依赖于输入信号的递增或递减。在仿真中可以观察施密特触发器对信号波形的整形作用。 最终,利用各种计数器设计特定进制的计数电路,例如使用74LS161设计60进制计数器,使用74LS160实现24进制计数器,使用74LS192实现24进制计数器,以及通过控制开关S1来实现正反计数功能等,这些都是数字电路仿真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学习者可以加深对数字电路原理的理解,并提升电路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2025-06-22 18:29:29 1.36MB
1
在西南科技大学的《算法设计与分析实践》课程中,学生们完成了一份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了两个主要的算法问题:翻煎饼问题和俄式乘法。 翻煎饼问题描述了一种简单直观的场景,即如何通过最少的翻转次数来确保麦兜能够获得最大的煎饼。该问题实质上是求解一个序列的最大元素调整到特定位置的最小操作次数。实验中,学生通过编写算法并记录时间与空间复杂度来分析算法的性能。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n),其中n为煎饼的数量。 在算法实现上,学生采用了一种基于遍历的方法来找到最大的煎饼,然后根据最大煎饼的初始位置决定翻转次数。如果最大煎饼位于序列的最底层,则不需要操作;如果在顶层,则只需一次翻转;若在中间位置,则需要将煎饼先翻到顶层,然后再翻到底层,这样操作次数至少为2次。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还编写了相应的伪代码来实现算法,并通过测试不同规模的数据来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和效率。 对于俄式乘法问题,该问题涉及到两个正整数的乘法运算。学生需要通过特定的算法来计算两个数的乘积。在实验中,学生研究并分析了这一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其中时间复杂度为O(log n),空间复杂度为O(1)。算法的基本思路是不断将n除以2并相应地将m乘以2,直到n变为奇数,此时记录下m的值。当n变为1时停止,将所有记录的m值累加,结果即为最终的乘积。 实验中,学生详细记录了算法的运行时间和所需的空间,使用了例如clock()函数来测量算法的运行时间,并通过sizeof运算符来获取变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在处理测试数据时,学生从n等于2开始逐步增加,手动输入数据,以便于观察算法在不同规模数据下的性能表现。 通过这份实验报告,我们可以看出算法设计与分析不仅仅是关于算法本身,还涉及到算法效率的度量、时间与空间复杂度的计算,以及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评估。报告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数据规模、测试结果以及分析指标,为算法的研究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此外,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提到实验环境为Windows 10系统,使用了DEV环境进行编程开发。通过这样的实验设置,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算法理论的理解,还能掌握实际编程中如何测试和优化算法性能的技巧。报告最后还提到了对于采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强调了去除重复值和无效值的重要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5-06-22 14:57:03 210KB 算法分析 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
1
DWDM技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是通信技术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它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系统的通信容量,有效地利用了光纤的带宽资源,并在光纤骨干网上实现了多种业务的接入。这项技术的出现,源于公用通信网和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宽带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原有的通信技术如TDM(时分复用)和WDM(波分复用)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DWDM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DWD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同一根光纤中,通过使用不同波长的光信号进行多路复用,从而在一根光纤内实现大量信息的同步传输。这种方法显著提高了光纤的负载能力,减少了所需光纤的总数量,从而在给定的信息传播容量下实现信息容量的最大化。DWDM的关键技术包括光波分复用器、光波长路由器、光放大器、色散补偿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确保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色散和信号衰减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高速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DWDM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未来的通信网络将会更加依赖于这种技术,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随着技术的进步,DWDM技术能够支持更高密度的波长复用,允许更多的信号在同一光纤内传输,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容量和效率。此外,DWDM系统可以实现扩容的简便性和性能的可靠性,使得它在电信运营商和数据通信网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应用背景方面,DWDM技术显著优于传统光纤通信技术。传统技术仅允许一根光纤传输一种波长的光信号,这无疑是对光纤容量的极大浪费。而DWDM系统通过利用光纤丰富的带宽资源,在既有光纤骨干网上提高带宽,通过多路复用单个光纤载波的紧密光谱间距,实现了不同波长光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光纤的负载能力。DWDM技术的特点包括高带宽利用率、传输容量大、网络扩展性强以及良好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性能。 进一步地,DWDM技术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如SDM(空分复用)和TDM(时分复用)具有显著优势。SDM虽然可以通过增加光纤数量线性增加通信容量,但这种方式会极大地增加工程费用,且无法充分使用光纤带宽资源,导致资源浪费。而TDM虽然能够成倍提高光传播信息的容量,减少设备成本,但其扩容方式存在不足,如升级过程中会导致业务中断,且升级的灵活性不高。DWDM技术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能够在不需要更换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通信波长来增加传输容量,同时保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DWDM技术在提高通信网络的传输容量、提升频谱效率、增加传输距离以及降低通信成本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它已成为现代通信网络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DWDM技术将为全球通信网络的升级和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025-06-21 14:39:13 38KB
1
无人机视角禁止游泳检测数据集VOC+YOLO格式20604张5类别.docx
2025-06-21 14:07:55 2.07MB 数据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