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算法,作为提升汽车NVH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NVH指的是汽车的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以及声振粗糙度(Harshness),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智能算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对汽车内部振动和噪声源的识别、预测汽车振动传播路径、抑制不希望的振动以及优化隔声隔振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 在汽车NVH性能优化中,智能算法能够模拟和分析复杂的物理过程,提供更为精确的设计方案,从而在产品开发初期就可降低NVH问题的发生概率。传统NVH优化方法包括经验设计、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但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如成本高昂、耗时长、难以处理高复杂度问题等。相比之下,智能算法,特别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其快速性、高效性和智能化特点,在NVH优化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智能算法在汽车NVH性能优化中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算法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这包括智能算法的基本定义、分类以及其处理NVH问题的优势分析。 2. 传统汽车NVH优化方法的回顾及其局限性,如经验设计方法的回顾、仿真分析的应用、试验验证与参数调整的讨论。 3. 智能算法在汽车振动特性优化中的应用,包括振源识别与定位技术、振动传播路径预测模型、针对性振动抑制策略的生成。 4. 智能算法在汽车噪声特性优化中的应用,如噪声源识别与特性分析、噪声传播建模与仿真、隔声隔振结构的优化设计。 5. 基于智能算法的汽车NVH综合性能优化,这涉及振动与噪声耦合机理的智能建模、多目标NVH性能协同优化方法、整车NVH性能的智能预测与评估。 6. 在智能算法应用于NVH优化中遇到的挑战及未来展望,包括数据质量与算法选择问题、计算效率与实时性要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等。 智能算法在汽车NVH优化中的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索智能算法在NVH优化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如何克服计算资源和实时性等问题,更好地将智能算法与传统NVH优化方法相融合,从而实现汽车NVH性能的全面提升。
2025-09-18 17:16:18 116KB 人工智能 AI
1
硅光子模斑转换器是硅光子集成芯片与外部光纤连接的关键器件, 在集成光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准光纤的模斑尺寸与纳米光子波导的模斑尺寸不匹配, 导致标准光纤与纳米级硅波导直接对接时存在很大的耦合损耗, 而硅光子模斑转换器能够显著减小它们之间的光损耗。硅光子模斑转换器的一端具有较大的模斑尺寸, 与标准光纤的模斑尺寸相匹配; 其另一端具有较小的模斑尺寸, 与纳米硅光子波导的模斑尺寸相匹配, 因此能够显著减小标准光纤与纳米硅光子波导之间的光连接损耗。综述了不同结构转换器的特点, 对不同类型的转换器在结构、性能以及应用上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对硅光子模斑转换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并提出一些看法。
2025-09-10 15:29:21 7.11MB 集成光学
1
散射在光的成像过程中无法避免,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很难解决散射引起的光波前畸变及图像失真等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充分利用散射效应的成像技术可以实现透过散射介质或复杂介质成像,且具有超分辨的特性。本文在介绍散射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透过散射介质成像方法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散射成像尚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散射成像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5-07-08 15:12:17 16.84MB 成像系统 散射成像 超衍射极 波前整形
1
压缩感知及其图像处理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一篇文献
2025-05-30 10:49:36 4.09MB 压缩感知 图像处理
1
热声效应是一种热与声相互转化的现象,涉及复杂的非线性因素,而热声机械无运动部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加深对热声效应的研究,文中首先介绍了热声理论的研究进展状况,分析了各个理论的局限性及适应性,接着从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两方面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方法及其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后详细阐述了热致声与声致冷2种效应的应用。最后,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热声理论在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挑战,讨论了热声转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建立科学的适用于大振幅热声效应的理论方法是发展推广热声效应的难点和重点,而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的有效结合是推进热声理论发展的强有力手段,虽然目前热声机械还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但凭借热声转换的独特优势,热声装置将会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消防等行业的重要应用技术。
1
三维人脸识别是一种以三维数据为基础的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传统的二维人脸识别技术,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识别准确性。三维人脸识别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不同数据来源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根据获取的三维形状数据来源,可将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分为三类,即基于彩色图像、基于高质量三维扫描数据和基于低质量RGB-D图像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性技术、优缺点,比如基于彩色图像的方法在成本和实现便捷性上有优势,而高质量三维扫描数据则能够提供更详尽的面部细节,从而提高识别精度。 2. 深度学习在三维人脸识别中的应用: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度学习在三维人脸识别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通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从大量的三维人脸数据中学习到丰富的面部特征表示,显著提高了三维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3. 双模态人脸识别融合方法:双模态人脸识别技术融合了三维人脸数据与二维图像,利用两种模式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了识别的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有效地结合两种数据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 三维人脸数据库的使用:一个高质量的三维人脸数据库对于研究和开发三维人脸识别系统至关重要。数据库不仅需要包含大量多样的三维人脸数据,还应该涵盖不同的种族、表情、光照条件等,以确保模型的泛化能力。 5. 三维人脸识别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发展趋势:尽管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如数据采集成本、算法效率、对抗性攻击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环境复杂性等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进一步优化算法,使其更加高效、鲁棒,并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应用场景。 关键词方面,"三维人脸识别"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三维数据"与"深度图像"是三维人脸识别技术中最为基础的要素,而"深度学习"则是提升三维人脸识别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中图分类号方面,"TP399"表明这篇文章涉及的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模式识别与智能数据处理。 三维人脸识别技术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三维建模等多学科知识的前沿技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预计未来三维人脸识别将在安全验证、智能监控、人机交互等众多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5-04-07 20:10:57 3.33MB 三维建模 人脸识别
1
微藻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研究,是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应对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治理问题的前沿探索。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低污染的能源,正被人们视为最有潜力的石油替代品之一。微藻由于其独有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适应性,被认为是代替传统油料作物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优选。 微藻具有以下显著优势:其生长周期短,能够快速累积生物质,具备高光合效率和高油脂含量,使其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油脂的能力远超其他植物。微藻可以在多种非耕作的土地上生长,如沙漠、盐碱地和海滨地区,不仅不与粮食作物争地,还能有效利用未被开发的土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此外,微藻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实现全年连续生产,为工业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行性。微藻还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如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废物处理能力。 然而,尽管微藻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其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多重挑战。首要问题在于生产成本较高,这限制了微藻柴油在商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此外,目前微藻生产柴油的技术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成熟的工业设施支持,这导致微藻生物柴油尚未能够广泛替代传统柴油在市场上的地位。 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涉及多个技术环节,包括微藻的筛选、培养、油脂提取和转化等。在筛选和培养阶段,科学家需要筛选出生长速率快、油脂含量高的微藻品种,并采取适合的培养方式。常见的培养方式包括开放式池塘系统和封闭的光生物反应器。光生物反应器能提供更为精确和可控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提高微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而在油脂提取和转化方面,探索有效的提取技术以及优化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的化学过程是提高产油效率的关键。 在研究进展方面,世界各国已经有许多学者和机构对微藻生物柴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不仅关注微藻本身的特性,也包含了微藻培养技术的改进、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创新,以及微藻油脂合成和转化效率的提高等方面。未来的研究将可能集中在如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脂含量和生产效率,以及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上。同时,从长远角度出发,微藻生物柴油的可持续性、环境影响评估和生命周期分析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微藻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研究,虽然面临成本和技术上的挑战,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生态效益使得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微藻生物柴油有望成为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有效途径,为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2024-12-13 11:10:39 533KB 首发论文
1
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研究进展
2024-09-12 09:28:32 1.4MB 图像融合
1
阐述了绝对节点坐标十几年来的研究进展,引用文献充足。
2024-04-19 15:19:30 1.62MB 绝对节点坐标
1
急性低血压与前庭系统关系研究进展,李成福,魏忠勋,急性低血压可以兴奋外周前庭器官,并通过其传入神经到达前庭神经核进而影响孤束核、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柱以及肾
2024-04-16 19:13:53 361KB 首发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