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TencentTiny-OS到STM32103C8的工程和代码,使用STM32CubeIDE,一键编译。 实现文章请参照: https://blog.csdn.net/ydogg/article/details/102566433
2025-11-07 17:11:14 611KB STM32103C8 STM32CubeIDE 物联网IoT
1
【基于物联网的温室控制系统设计】 本设计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温室环境的智能控制,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质量。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自动调节和精准管理。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的意义 物联网温室控制系统有助于降低人力成本,通过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促进作物生长,实现高效、节能和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和实践案例,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温室自动化。目前的发展趋势包括更智能的传感器、更高效的通信技术以及更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以实现更高精度的环境调控。 1.3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个完整的物联网温室控制系统,包括硬件设备的设计与软件系统的开发,以及实际应用的性能评估。 2. 温室控制系统设计 2.1 整体构架 系统由传感器网络、中央控制器、通信模块和用户界面四部分组成。传感器网络负责采集环境数据,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通信模块用于远程传输数据,用户界面则提供实时监控和操作控制。 2.2 主要技术 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物联网协议、传感器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算法。 3.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3.1 基于S3C2440的控制器 S3C2440作为核心处理器,负责整个系统的运算和控制任务。 3.2 USB无线网卡和无线路由器 用于实现温室设备与互联网的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3.3 USB摄像头 用于捕捉温室内部图像,便于观察作物生长情况。 3.4 UDA1341音频解码芯片 为系统提供音频输出,可以播放提示音或报警信息。 3.5 DHT11温室度传感器模块 用于测量温室内温度和湿度,为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3.6 AD采样和PWM波产生器 分别用于模拟信号数字化和生成控制信号,以调整环境参数。 3.7 三极管电子开关 用于控制设备的开启与关闭,如灌溉系统或通风设备。 3.8 硬件框图和模拟温室图 详细展示了系统的物理布局和工作流程。 4.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4.1 温室端 4.1.1 Uboot移植和Linux移植 在控制器上安装操作系统,为系统运行提供基础平台。 4.1.2 制作文件系统 配置适合系统运行的文件系统,包含必要的驱动程序和服务。 4.1.3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 编写程序读取传感器数据,执行控制算法,并将结果发送至用户界面。 4.2 用户界面 设计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展示实时数据,允许用户设置控制参数,接收报警信息等。 总结,基于物联网的温室控制系统融合了多学科技术,包括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其目标是创建一个智能、高效、易用的农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系统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5-11-06 11:35:14 1.44MB
1
### 基于STM32的智控节能自习室系统设计 #### 一、系统概述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管理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STM32的智控节能自习室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多种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管理系统。它能够实现对自习室环境的实时监测与控制,不仅提升了自习室的舒适度,还有效节约了能源。 #### 二、关键技术介绍 ##### 1. STM32单片机技术 STM32是基于ARM Cortex-M内核的32位微控制器系列,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本次设计采用的是STM32F103C8T6型号,其特点是性价比高、功耗低且功能强大。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STM32负责接收各个传感器的数据,并根据预设条件控制相应的执行机构。 ##### 2. 温湿度传感器(DHT11) DHT11是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数字温湿度复合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测量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在本系统中,DHT11用于实时监测自习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为后续的智能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 3. 烟雾传感器(MQ-2) MQ-2烟雾传感器能够检测环境中烟雾浓度的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在本设计中,MQ-2被用来监测自习室内的烟雾情况,一旦检测到异常,系统会立即采取措施,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 4. 薄膜压力传感器 薄膜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物体表面的压力变化,适用于各种场合。在此系统中,薄膜压力传感器可用于监测自习室座位的占用情况,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灯光等设备。 ##### 5. 声音传感器 声音传感器能够识别环境中声音信号的变化,适用于噪声监测。本系统利用声音传感器监测自习室内的噪音水平,确保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 6. ESP8266 WIFI无线通信模块 ESP8266是一款低成本、低功耗的WiFi芯片,支持TCP/IP协议栈。在本系统中,ESP8266主要用于实现STM32与移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自习室的环境状况,并调整各项参数设定。 #### 三、系统架构与工作原理 ##### 1. 系统架构 - **感知层**:由DHT11温湿度传感器、MQ-2烟雾传感器、薄膜压力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组成。 - **网络层**:采用ESP8266 WiFi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传输。 - **应用层**:包括STM32控制单元、上位机监控软件和移动客户端APP。 ##### 2. 工作原理 - 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自习室内的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烟雾浓度等。 - 数据通过ESP8266无线模块上传至STM32控制单元。 - STM32根据预设的阈值条件处理数据,并控制相应执行机构(如灯光、空调等)的动作。 - 用户可通过移动客户端APP远程查看自习室环境状态,并进行参数设置或手动控制。 #### 四、系统特点及优势 - **节能环保**:通过智能控制自习室内的照明、温度等设施,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 **远程监控**: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监控自习室环境状况。 - **安全性高**:集成烟雾传感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 **灵活性强**: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配置。 #### 五、总结 基于STM32的智控节能自习室系统通过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对自习室环境的有效监测与智能控制。该系统不仅能提高自习室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还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智能化系统将在更多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2025-11-02 23:30:45 4.5MB
1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通过去中心化和加密算法保证数据的安全、透明和不可篡改性。近年来,这种技术开始被应用到智能门禁系统中,带来了一系列创新变革。智能门禁系统是现代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对出入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传统的门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安全性不足、数据孤岛、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权限管理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能够为智能门禁系统带来更高的安全保障和更灵活的管理方式。 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机制能够确保数据存储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度,这对于门禁系统中记录的访问权限和行为日志尤为重要。区块链中的加密算法原理应用能够有效保护用户数据安全,防止未授权访问。此外,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保证了系统中所有参与节点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可信度,这有助于实现一个安全、可靠的访问控制网络。 智能门禁系统的硬件设备通常包括门禁控制单元、生物识别装置、智能卡读写器等,这些设备需要与软件平台架构紧密配合。而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安全层,通过链上存储身份认证信息和访问权限记录,实现更高级别的安全控制。 在智能门禁系统方案设计中,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实现用户身份的注册与认证模块、访问权限管理模块、智能卡/凭证的生成与发放模块以及访问记录的存储与查询模块。例如,通过将用户数据上链,系统可以构建一个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的用户身份数据库,任何访问权限的变更都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保证了权限管理的权威性和追溯性。同时,访问日志的透明化存储可以有效提升安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从技术实现角度来看,智能门禁系统的硬件平台选型与部署、软件平台开发流程、应用层接口开发等都需要针对区块链特性进行专门设计。例如,区块链底层平台的选择应满足特定的性能和安全要求。应用层接口开发则需要实现区块链与传统门禁系统的兼容性和集成性,以确保新技术的无缝接入和使用便捷性。 当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智能门禁系统中也存在一些技术难点,比如性能优化挑战。由于区块链节点间的共识机制和加密处理等操作可能会消耗较多计算资源和时间,从而影响系统响应速度和吞吐量。因此,研究者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相关的技术和算法,以实现更好的性能表现。 区块链技术在智能门禁系统中的应用是一个极具前景的领域,它不仅能够提升系统安全性和管理效率,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可靠的服务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案例的增加,未来区块链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安防和身份认证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11-02 20:01:34 103KB
1
智慧药箱是由ByteFoyge团队开发的一个集成了多项尖端技术的医疗产品,其核心亮点包括AI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鸿蒙操作系统上的开发实践、物联网技术的融入,以及对IoTDB数据库的应用。 AI技术的融入使智慧药箱具备了智能辅助功能,比如AI问诊小助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提供初步的诊断建议或健康咨询服务。这样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使用药品和管理自身健康的便利性。另外,AI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优势,还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管理病患信息,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鸿蒙操作系统作为华为推出的一款分布式操作系统,具有跨设备协同工作、模块化能力突出等特点。智慧药箱采用鸿蒙开发,意味着它可以在各种支持鸿蒙系统的智能设备之间无缝连接,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从而实现跨平台的数据同步和交互,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 物联网技术的融入,为智慧药箱的远程控制和监测提供了可能。利用物联网技术,智慧药箱可以实时监控药品存储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地存储。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实时监控药箱状态,远程获取药品信息,或调整药品存储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居家医疗的便利性。 IoTDB数据库的应用是智慧药箱的一个重要特点。IoTDB是一个专门为物联网设计的时序数据库,它能够高效地处理和存储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海量时序数据。在智慧药箱项目中,IoTDB的使用保证了设备数据的实时存储和高效查询,从而支持了药箱各种智能功能的实现,如数据记录、状态监控、历史数据分析等。 另外,项目的医疗-neighbor服务是一个专注于社区家庭的上门问诊服务。它通过AI问诊小助手、预约问诊、药品订购等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该项目采用Fisco-Bcos区块链技术存储基本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而利用IPFS(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星际文件系统)技术存储文件信息,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隐私保护。Fisco-Bcos作为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基础平台,适合构建企业级的应用,其具备的高性能、高并发处理能力使得医疗-neighbor服务的数据处理更加高效;而IPFS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文件存储系统,能够提供更加可靠和安全的文件存储服务。 项目名称中的“智慧药箱”暗示了该产品将如何为用户带来便利,它通过融入AI、鸿蒙开发、物联网以及IoTDB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形成了一个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的产品,以满足用户在现代生活中对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结合最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展示了科技发展对传统行业的革新作用,同时也预示了未来科技产品的发展趋势。
2025-11-02 19:27:31 171KB AI
1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区块链技术应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赛项,其赛卷内容“航班延误险案例”专注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传统保险业务中,具体体现在航班延误险的创新应用上。通过这个案例,参赛者需要运用JavaEE技术开发后端代码,实现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航班延误险系统。 在该系统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保险行业中的一些固有问题,如数据不透明、信任缺失和理赔效率低下等。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智能合约等特性,可以大大提高保险业务的透明度和效率,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具体到后端代码的开发,JavaEE作为一个成熟的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提供了一整套用于开发、构建和运行大型、多层、可靠和安全网络应用程序的规范和API。在这个项目中,参赛者需要使用JavaEE进行后端服务的构建,包括数据库的交互、业务逻辑的处理以及与其他服务的交互等。 后端代码的实现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 1. 区块链网络搭建:使用适当的区块链框架,如Hyperledger Fabric或以太坊等,搭建底层的区块链网络环境。 2. 智能合约开发:编写智能合约代码,定义航班延误险的理赔规则和流程。 3. 后端服务开发:利用JavaEE技术开发处理业务逻辑的后端服务,如用户认证、航班信息查询、理赔申请处理等。 4. 数据库设计:设计数据库模型,存储用户信息、航班信息、保险合同信息等。 5. 系统集成测试:将后端服务、智能合约、区块链网络等进行集成,并进行严格的测试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这个赛项中,参赛者需要综合运用Java编程语言、区块链技术以及JavaEE框架,设计并实现一个高效、透明、安全的航班延误险系统。这不仅考验了参赛者的技术能力,也考验了他们对区块链技术与传统业务结合的创新能力。 此外,这个赛项也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参赛者不仅要掌握技术实现的细节,还要理解保险业务的流程和规则,以及区块链技术在其中所能带来的变革。这种结合实际业务场景的赛题设计,使得参赛者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 通过这个“航班延误险案例”的赛卷,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学习Java后端开发和区块链技术,还能够通过实际项目经验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为将来进入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也能够推动区块链技术与更多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5-11-01 18:24:30 42KB JavaEE 职业技能大赛
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项中的“航班延误险案例”是一个实际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示例,主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航班延误险的自动化赔付流程。智能合约是运行在区块链之上的程序,它能够自动执行合约条款,并且一经部署,合约的内容不可更改,保证了交易的不可篡改性,增强了合约执行的透明性和安全性。 智能合约在航班延误险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航班延误险赔付流程复杂,需要保险公司和旅客之间进行多次沟通,同时涉及大量的纸质文件审核,耗时且效率低下。而采用智能合约技术,可以通过自动化的合约逻辑来判定赔付条件是否成立,一旦航班出现延误,并且符合合约中预设的赔付标准,智能合约就能自动执行赔付流程,将保险金赔付给旅客的账户中,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赔付成本。 在这个案例中,智能合约的编写需要详细的业务逻辑处理,包括航班信息的实时获取、延误的判断标准、保险金额的计算、赔付的时间节点等。这些业务逻辑需要通过编程语言精确地在智能合约代码中实现。代码的编写往往涉及solidity等智能合约开发语言,这些语言专门为区块链环境下的合约编写而设计,具备了高度的安全性和专用性。 在“航班延误险案例”中,智能合约的实现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一个可靠的航班信息数据源,这通常依赖于外部API接口来获取实时的航班状态信息。合约需要有能力判断一个航班是否延误,并且这一判断标准要与传统的保险合同保持一致。再次,合约应当能够处理赔付的支付,这涉及与区块链货币接口的交互。为了保障整个流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智能合约中应当包含必要的异常处理逻辑和访问控制机制。 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航班延误险,还能够为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机会。由于区块链的特性,所有的交易记录都是透明且不可篡改的,这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数据,有助于他们进行风险评估和产品优化。此外,对于旅客而言,智能合约提供的自动化赔付机制,无疑提升了其购买保险的整体体验。 智能合约的应用并不仅限于航班延误险,它是区块链技术能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无论是在金融、供应链管理、版权保护还是在其他需要合同执行的领域,智能合约都提供了去中心化和自动化执行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边界。 智能合约在航班延误险案例中的应用,不仅是区块链技术与现实业务结合的一个实例,也是推动智能合约技术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动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智能合约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其潜力,成为未来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
2025-11-01 18:20:54 6KB 智能合约
1
《肖臻公开课笔记.pdf》是关于比特币的内容总结。文件首先介绍了比特币的密码学原理,包括使用随机数进行哈希运算来确保挖矿的难度和交易的合法性,并强调了随机源的重要性。接下来介绍了比特币中的数据结构,包括哈希指针和区块链的结构,以及如何利用默克尔树来验证交易的完整性。文件还提到了默克尔证明和排序默克尔树的方法。 此外,文件还讨论了比特币的共识协议,包括如何防止双花攻击和使用区块头来确保交易列表的完整性。文件还涉及分布式共识、女巫攻击和最长合法链等概念。此外,还介绍了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和铸币交易的概念。最后,文件提到了比特币系统的实现方式,包括基于交易的账本和基于账户的账本,并介绍了UTXO和交易费的概念。 本文详细介绍了比特币的密码学原理、数据结构、共识协议和实现方式,对于想要了解比特币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的人来说,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文章。
2025-10-30 06:42:34 34.88MB
1
基于区块链的虚拟电厂运营平台建设方案(24页 PPT)
2025-10-27 16:01:56 2.2MB
1
LoRa作为一种LPWAN(低功耗广域网络)无线通信技术,非常适合物联网传感器和行业应用。要快速掌握LoRa开发,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项目积累经验。 摘要: - 先学习LoRa基础知识:原理、网络架构、协议等,大概需要2周时间。 - 然后选择LoRa开发板,编写简单的示例代码,如LoRa Ping Pong,温湿度监测等,需要1-2周时间。 - 接着开发更复杂的项目,如GPS定位、室内定位系统、传感器网络等,每个项目需1-4周不等。 - 可以试验不同LoRa模块,搭建ChirpStack服务器,学习MAC层协议。 -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个月内可以掌握LoRa开发主要技能。要多动手编程、调试、交流学习。 LoRa是一种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无线通信技术,专为物联网传感器和行业应用设计。LoRa技术的快速入门需要对基础理论、网络架构和协议进行系统学习,以及通过实际项目来积累实践经验。 了解LoRa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这包括LoRa的工作原理,它利用Chirp Spread Spectrum(CSS)调制技术实现长距离通信,同时保持低功耗。LoRaWAN是LoRa联盟制定的网络规范,定义了设备如何连接到无线电频率的物联网网络。网络由终端节点、网关和网络服务器三部分组成,其中终端节点通过LoRa无线电与网关通信,网关再通过IP网络连接到服务器。LoRaWAN支持星型和网状网络拓扑,但星型拓扑最为常见。 LoRa调制技术的三个可调参数是Spread Factor、Bandwidth和Coding Rate,它们可以灵活地调整通信距离和速率。LoRa工作在ISM免许可频段,如433MHz、868MHz(欧洲)和915MHz(北美)。此外,LoRaWAN支持两种激活方式:ABP(Activation By Personalization)和OTAA(Over-The-Air Activation),前者节点保存网络会话密钥,后者需要加入过程。网络还具备Adaptive Data Rate(ADR)功能,以优化数据速率和射频性能。 为了快速掌握LoRa开发,你需要选择一个LoRa开发板,并编写简单的代码,如LoRa Ping Pong示例,这有助于理解基本的发送和接收操作。接下来,可以尝试温湿度监测等实际应用,例如使用DHT11传感器,将读取的数据通过LoRa发送。 更进一步,可以开发更复杂项目,如GPS定位系统、室内定位系统或传感器网络。这可能需要1-4周的时间,根据项目的复杂度而定。同时,通过试验不同LoRa模块,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性和性能差异。搭建ChirpStack服务器则能深入学习LoRaWAN的MAC层协议和网络管理。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多动手编程、调试,同时参与社区交流,可以加速学习进程。在3个月内,通过这样的学习路径,你应该能够掌握LoRa开发的主要技能。 LoRa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长距离、低功耗的连接方案,适用于各种场景,包括城市、郊区和农村环境。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开发者可以快速进入LoRa物联网传感器开发领域。
2025-10-24 11:41:28 252KB lor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