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M32F103的3.6kW储能逆变器设计方案,涵盖了硬件架构、软件实现以及保护机制等方面的内容。硬件方面采用BOOST+全桥拓扑设计,主控板为STM32F103C8T6,支持并网充电、放电及并离网自动切换等功能,并提供了过流、过压、短路、过温等全面保护措施。软件部分展示了PWM互补通道配置、ADC采样滤波算法、在线升级机制等关键技术点。此外,文中还提到了PCB布局技巧、SPWM波形生成算法及其优化方法。 适合人群:对嵌入式系统开发有一定基础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从事电力电子、新能源领域相关工作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储能逆变器设计原理和技术细节的专业人士,旨在帮助他们掌握基于STM32平台进行高效、低成本逆变器开发的方法。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完整工程文件(含PCB、原理图、源码)有助于读者快速上手实践,同时强调了STM32相比传统DSP方案的优势,如开发成本低、易维护等特性。
2025-09-28 21:49:53 414KB
1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基于AD5754BREZ和REF192ESZ构建的16位、四通道、单极性/双极性电压输出DAC电路的设计与特性。AD5754支持多种电源电压范围,确保了16位单调性,具有低积分非线性(INL)误差和快速建立时间。它内置基准电压缓冲器和输出放大器,减少了外部组件的需求,降低了成本并节省了电路板空间。该电路适用于闭环伺服控制系统,能够精确地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输出,同时提供了灵活的输出范围选择,包括单极性和双极性模式。为了达到最佳性能,推荐使用多层电路板,并遵循特定的布局、接地和去耦技术。 适合人群: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从事模拟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需要高精度、多通道电压输出的应用场合,如工业自动化、测试设备和医疗仪器;②帮助工程师理解和掌握高性能DAC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方法。 其他说明:文中引用了多个Analog Devices的技术资料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便读者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和技术细节。此外,还提到了官方提供的数据手册和评估板资源,方便用户获取更多技术支持和实验验证。
2025-09-10 18:14:29 174KB 模拟数字转换 电压输出 伺服控制
1
欧姆龙NJ NX的POD映射:拓展轴功能块与应用案例详解 在原有轴数基础上实现多轴控制,功能块内可编辑与查看的稳定程序 基于ECAT总线刷新周期的程序设计与应用实例,欧姆龙NJ NX通过POD映射拓展轴功能块及多轴控制应用案例:功能强大、稳定且可灵活编辑,适用于多种ECAT总线刷新周期需求。,欧姆龙NJ NX使用POD映射拓展轴功能块与应用案例 功能块内部可查看,可编辑,此功能程序在实际项目中稳定使用 可以在原有轴数(8.16.32.64)基础上实现更多轴的控制,如10轴35轴67轴等。 根据实际项目对ECAT总线刷新周期需求而定,程序比较经典 ,欧姆龙NJ;NX;POD映射;拓展轴功能块;可查看可编辑;稳定使用;ECAT总线刷新周期;程序经典,欧姆龙NJ NX通过POD映射拓展轴功能:稳定多轴控制与应用案例
2025-08-21 16:32:14 1013KB sass
1
CATIA是法国达索公司的产品开发旗舰解决方案。作为PLM协同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建模帮助制造厂商设计他们未来的产品,并支持从项目前阶段、具体的设计、分析、模拟、组装到维护在内的全部工业设计流程
2025-08-07 17:40:02 1.6MB
1
分析了矿井污水的水质特征,采用以混凝剂与助凝剂顺序投加的净化处理工艺,设计了自动配药、给药、泵水、泵泥、反冲洗等多回路控制系统,基于Profibus-DP总线通信和西门子PLC S7-300主控制器设计了污水处理系统控制结构和控制程序,实现了矿井水自动处理的网络化监测与控制功能。
2025-08-06 22:19:48 234KB 行业研究
1
PXIe PXI背板技术:全混合架构、14GB/s系统带宽,兼容主流控制器,设计与应用详解(含设计文件、原理图&PCB、FPGA源码),全混合多槽系统 - 高效的PXIe PXI背板架构,兼容主流厂商控制器,系统带宽高达14GB/s的解决方案。,PXIe PXI背板 全混合8槽 4 Link架构 系统带宽14GB s 兼容主流PXIe厂商PXIe控制器 PXIe PXI背板 全混合8槽 4 Link架构 系统带宽14GB s 单槽4GB s 兼容主流PXIe厂商PXIe控制器 远程开关控制接口 设计文件 原理图&PCB FPGA源码 可直接制板 问 1.FPGA加载哪一份mcs?最新20220314么?功能是否已测试完善? 2.机箱的结构设计是否有注意事项要求文档? 3. PXIe 中断能不能正常使用? 4.背板能否在线复位(包括PC端和板卡端) ? 5.BOM中的元器件是否有停产的或者很难买到的? 6.该背板有无集成到机箱中的使用经历? 答 1、对的,加载20220314.mcs,功能都OK了。 2、没有结构要求文档,注意连接器位置就可以。 3、中断可以正常使用,项目中用过。 4、
2025-07-04 14:00:10 5.59MB
1
本文在定制的FPGA+DSP的硬件平台上,利用DSP芯片的QDMA功能,消除了连续数据读取间隔的无效时间,并实现了卫星信号处理与相关值数据传输的并行化,显著降低了数据传输对DSP处理时间的占用,使得在同样硬件平台上跟踪通道数由44个提高到96个,满足了项目设计的要求。 《GNSS接收机中数据传输优化方法设计与应用》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北斗、伽利略和Glonass系统的发展推动下,多模多频接收机成为了主流。这不仅增加了接收机的通道数量,也对数据传输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定制的FPGA+DSP硬件平台上,通过利用DSP芯片的快速直接存储器访问(QDMA)功能,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传统的GNSS接收机在处理大量数据时,由于数据传输间隔的无效时间,会占用大量的DSP处理时间。QDMA技术的应用巧妙地消除了这一间隔,实现了卫星信号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并行化。这种优化使得在相同的硬件环境下,接收机的跟踪通道数从44个大幅提升到96个,大大提升了接收机的工作效率,满足了多模多频接收机的设计需求。 接收机的硬件架构包括全频段天线、射频通道、A/D转换器、FPGA和DSP。其中,FPGA负责导航信号的捕获和相关运算,而DSP则执行环路更新和定位解算任务。每个通道内部包含了五路复相关器,以适应不同信号类型的需求。针对无导频支路的信号,部分组件如数据解调器和IQ切换单元可以被省略,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在数据传输分析中,发现传统异步模式的数据传输存在效率瓶颈,主要体现在数据访问的无效时间上。通过改进通信模式,利用EIMF总线的同步模式,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从而减少了DSP处理时间的占用。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优化后的数据传输速率足以支持更多的跟踪通道,提升了接收机的整体性能。 该文提出的优化方法有效地提升了GNSS接收机的数据传输效率,适应了多模多频接收机的高性能需求。这一技术创新对于未来GNSS接收机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推动整个导航卫星系统领域的技术进步。
2025-06-26 20:17:03 80KB GNSS接收机 通道数量 数据传输
1
多波长独立聚焦超构透镜技术研究:FDTD仿真超表面设计与应用案例展示,多波长 独立聚焦超构透镜 fdtd仿真 超表面 复现lunwen:2017年OE:Dispersion controlling meta-lens at visible frequency lunwen介绍:单元结构为硅矩形纳米柱结构,通过调节结构的长宽尺寸,可以找到三个波长处高偏振转效率的参数,通过调整纳米柱的转角实现连续的几何相位调节,构建具有三个独立波长聚焦相位分布的超构透镜模型,可实现可见光波段的三原色聚焦和成像; 案例内容:主要包括硅纳米柱的单元结构仿真、偏振转效率的计算,几何相位的计算,超构透镜的不同色散曲线对应的超构透镜相位计算matlab代码,不同色散的超构透镜模型以及对应的远场电场分布计算; 案例包括fdtd模型、fdtd建模脚本、Matlab计算相位代码和模型仿真复现结果,以及一份word教程,超构透镜的不同色散相位计算代码可用于任意波段的超构透镜,具备可拓展性。 ,关键词: 多波长; 独立聚焦超构透镜; fdtd仿真; 超表面; 硅纳米柱; 单元结构; 偏振转换效率; 几何相位; 色散控制
2025-06-18 12:52:34 2.31MB rpc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多波长独立聚焦超构透镜的技术探究及其FDTD仿真过程。主要内容涵盖硅纳米柱单元结构仿真的方法,通过调整纳米柱的长宽尺寸和转角实现高偏振转换效率和连续几何相位调节。文中还涉及偏振转换效率的计算、几何相位和超构透镜相位的计算方法,以及FDTD建模与仿真复现结果。最终展示了超构透镜在可见光波段的三原色聚焦和成像能力,并强调了其在不同波段的可拓展性。 适合人群:光学工程研究人员、物理专业学生、从事超构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超构透镜工作原理和性能的研究人员,特别是那些关注可见光波段多波长聚焦和成像的人群。目标是通过详细的仿真和计算,帮助读者掌握超构透镜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括具体的仿真工具(如FDTD Solutions)和编程环境(如MATLAB),并附有详细的教程和代码,便于读者实际操作和验证。
2025-06-18 12:04:58 4.21M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欧姆龙CP1H PLC的双工位气密检漏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采用标准化开发框架,支持左右工位任意切换组合,具备完善的报警功能和安全保护机制。通过RS232接口与科斯莫检漏仪进行通信,实现了对检漏结果的实时读取和解析。此外,系统还包括气液增压缸的精确控制以及触摸屏操作界面的便捷设计。文中还分享了一些实际调试中的经验和技巧,如工位选择算法、防坠插销安全逻辑、数据帧间隔不稳定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PLC编程和气密检测系统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设计和实施高效、可靠的气密检漏系统的工程项目。目标是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双工位气密检漏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开发周期。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程序代码示例,还涵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025-06-11 12:00:29 1.72M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