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光束是一种携带有轨道角动量的特殊光束,近年来在光信息传输与加密、天文学探测、微观粒子操纵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传统的涡旋光束产生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只能生成特定波长、元器件尺寸偏大和集成化程度较低,而基于超表面微纳技术的发展为涡旋光束的产生和操控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性。鉴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勾型超表面阵列的涡旋光束产生方法,该超表面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小涡旋光束生成器件的尺寸,可以实现器件的集成化,且该超表面结构不依赖于特定入射光的圆偏振特性、波长和偏振方向,从而能够实现高拓扑荷数涡旋光束的生成。
2022-05-06 21:34:13 15.45MB 几何光学 涡旋光束 勾型超表 线偏振光
1
GB_T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 轮廓法 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标准介绍.pdf
2021-09-09 13:07:36 357KB GPS 定位系统 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GaN基薄膜LED倒装芯片表面结构设计及光萃取效率研究.pdf
2021-07-26 17:05:54 1.47MB 芯片 硬件开发 电子元件 参考文献
为了查明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选用绿孢链霉菌(St)、白腐菌(Ph)、假单胞菌(Ps)3类菌种分别对褐煤进行预处理和厌氧发酵试验。通过生物产气效果检测、Gompertz方程模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探讨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对产气的影响及内在原因。结果表明:在CH4的总产气量方面,与原煤(Y)相比绿袍链霉菌、白腐菌和假单胞菌预处理后的褐煤都有大幅的增加,增幅各达到了33.86%、165.28%、69.18%;拟合可知St、Ph和Ps相比Y的最大比产甲烷量都有增加,分别为14.61%、154.49%和96.10%,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依次为白腐菌、绿孢链霉菌和假单胞菌。不同微生物的体积及其附着特征对预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体积较小的菌种预处理效果较好,且预处理促使煤的孔-裂隙和表面粗糙度都显著增加,为后期厌氧发酵菌作用煤提供了便利条件。
1
材料科学基础课件 5 表面结构与性质
2021-07-05 20:02:30 3.62MB 材料科学基础课件5表面结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