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特征重要度的文本分类特征加权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重要度的文本分类特征加权方法,以解决文本分类问题中的特征选择和权重分配问题。该方法通过计算每个特征的重要度,来确定每个特征在文本分类中的影响力,然后根据重要度大小来分配权重,从而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 知识点1:特征选择 在文本分类问题中,特征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步骤。特征选择的目的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特征,以减少维数灾难和提高分类准确性。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有Filter、Wrapper和Embedded等。Filter方法根据特征的统计特征选择特征,Wrapper方法使用分类器来评估每个特征的重要度,而Embedded方法则将特征选择与分类器训练结合起来。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基于重要度的特征选择方法,计算每个特征的重要度,然后选择重要度高的特征。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特征维数,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 知识点2:特征加权 在文本分类问题中,特征加权是一个关键的步骤。特征加权的目的是根据每个特征的重要度来分配权重,以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常见的特征加权方法有均匀加权、基于 entropy 的加权和基于重要度的加权等。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基于重要度的特征加权方法,计算每个特征的重要度,然后根据重要度大小来分配权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 知识点3:文本分类算法 文本分类算法是文本分类问题中的核心组件。常见的文本分类算法有 Naive Bayes、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等。这些算法可以根据文本特征来预测文本的类别。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基于重要度的文本分类算法,计算每个特征的重要度,然后根据重要度大小来预测文本的类别。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 知识点4:文本特征提取 文本特征提取是文本分类问题中的重要步骤。文本特征提取的目的是从文本中提取有代表性的特征,以用于文本分类。常见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有词袋模型、TF-IDF 模型和word2vec 模型等。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基于词袋模型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提取文本中的有代表性的特征,然后计算每个特征的重要度。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 知识点5:特征重要度计算 特征重要度计算是本文的核心组件。特征重要度计算的目的是计算每个特征的重要度,以确定每个特征在文本分类中的影响力。常见的特征重要度计算方法有基于 entropy 的方法、基于 variance 的方法和基于 permutation 的方法等。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基于 permutation 的方法计算每个特征的重要度,然后根据重要度大小来分配权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重要度的文本分类特征加权方法,旨在解决文本分类问题中的特征选择和权重分配问题。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5-09-29 23:21:21 1.12MB 研究论文
1
基于小波分解与重构的混合模型在轨道不平顺状态预测中的应用
2025-09-29 19:19:43 1.62MB 研究论文
1
潜在意图检测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在用户行为理解与交互系统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旨在从用户的行为出发,揭示用户深层次的意图,而这些意图往往是隐含的,不易被直接观察或理解。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多领域数据环境下,如何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来实现潜在意图的有效检测与理解。 需要明确的是,潜在意图检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在现实生活中,用户的真实意图往往不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通过他们的行为间接表现出来。因此,通过分析这些行为,研究者可以推断出用户潜在的意图,这对于提升人机交互体验、增强系统智能服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多领域数据环境下,潜在意图检测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物联网、通信、金融、交通等不同领域的数据交叉融合,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复杂性大大提高,这对于意图检测算法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为潜在意图的推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对算法的设计和优化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者必须开发出能够适应复杂数据环境的算法,并且这些算法要能在保证高准确率的同时,能够有效处理大量数据。 为了适应多领域数据和交互式推理的需求,文章提出了动态意图表示形式DIS(Dynamic Intention Structure)的扩展。DIS原本用于动态地表示意图,但其扩展版本被设计为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各种数据环境和交互式推理。通过这种表示形式,研究者能够更好地模拟和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提升意图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人机协同交互的语言规范是通过定义一系列交互原语来实现的。交互原语是构成人机交互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它们能够规定和协调人机之间的交互行为。有了明确的交互原语,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实现就能够得到规范化,进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用户的交互体验。 此外,文章还提出了一套技术框架,该框架从技术层面为潜在意图检测提供了实现的途径。这包括构建能够支持意图表示和推理的系统架构,以及如何将该技术框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以推断用户的潜在意图。技术框架的提出,为潜在意图检测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的关键点中,文章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1. 意图主体:可以是具有独立意图行为的个体,也可以是多个个体的组合。理解意图主体的行为是揭示其潜在意图的前提。 2. 潜在意图:指用户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深层意图。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潜在意图检测技术能够推断出这些隐含意图。 3. 多领域数据环境:指的是跨越多个领域的数据集合。数据来源多样,包括互联网、物联网、通信、金融、交通等多个领域。 4. 动态意图表示形式DIS:一种意图表示方法,它可以根据不同情境动态地表示意图,从而适应复杂的数据环境和交互式推理的需求。 5. 交互原语:构成人机交互语言规范的基本单位,规定了人机协同交互的语言规则。 6. 技术框架:为潜在意图检测提供技术实现途径的系统架构,包括数据处理、意图表示、推理算法和交互界面设计等关键模块。 本文所介绍的研究成果,为多领域数据环境下的人机协同潜在意图检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手段,对于推动人机交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应用,预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大大提升人机交互的效率和质量。
2025-09-22 10:40:39 331KB 研究论文
1
遗传算法在资源受限项目调度中的应用 在项目管理领域,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 RCPSP)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主要考虑如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合理安排项目中各个活动的执行顺序,以最小化项目的完成时间或者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这个问题属于组合优化的范畴,由于其潜在的广泛应用背景,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研究探讨了一种具有有限抢占次数的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Preemptive 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 PRCPSP),其目标是通过最小化项目的总工期(makespan)来优化资源分配。该问题的难点在于活动可以被中断,但是中断的次数是有限制的(最多M次),这为问题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遗传算法。该算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动态规划将资源分配问题转化为经典的0-1背包问题,利用伪多项式时间复杂度进行求解。同时,算法还开发了一种调度改进方法,通过在活动列表中移除并重新调度每个活动来进一步提升所得调度方案的质量。结合资源分配和调度改进方法,提出的遗传算法能够有效处理所考虑问题,并以最小化总工期为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项目管理者需要根据活动要求和资源可用性为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分配资源。资源的动态状态是通过构建资源片段链(resource-fragment chain)来维护的。由于需要处理有限抢占,算法在设计上必须能够充分考虑活动的中断情况,并且在活动中断后能够合理地继续或重新安排这些活动的资源分配。 通过对标准测试集J30和J120进行计算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算法在有限抢占情况下是现有文献中最具有竞争力的算法之一。这里J30和J120指的是国际上通用的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测试集,这类测试集包含一系列标准化的项目实例,用于评估各种调度算法的有效性和效率。 关键词包括抢占(Pre-emption)、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资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这些关键词准确地描述了文章的核心内容以及研究的重点领域。 总结而言,本研究通过对资源分配和调度改进方法的创新,提出了一种高效的遗传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具有有限抢占次数的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该算法不仅能够动态处理项目中活动的中断和重新调度,而且在多个标准测试集上验证了其高效性和竞争力,为实际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理论支持。
2025-09-11 16:58:58 1.14MB 研究论文
1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双宽带带通滤波器(Bandpass Filter, BPF)设计,其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了四分之一波长开路短截线加载的半波长耦合线结构。在通信系统中,带通滤波器是一种基本的高频组件,它允许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同时抑制其他频率的信号。在现代的双模通信系统中,需要设计双带带通滤波器来提高射频端的电气性能。本文中所提的结构分析使用了等效电压电流分析方法,证明了该结构具有两个可调谐的传输零点和双宽带的频率响应。 研究者Jin Xu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针对卫星定位系统(GPS, Link1和Link2)和射频识别(RFID)应用,设计、制造并测量了一个覆盖1.228/1.57/6.8GHz的双宽带带通滤波器。滤波器的尺寸非常紧凑,为0.043λ×0.213λ,其中λ为自由空间波长。测量结果显示,制造出的滤波器具有低插入损耗、良好的回波损耗以及高带间隔离的优势。所提出的双带BPF还具有非常简单的物理拓扑结构和快速的设计流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现代的双模通信系统需要能够提升射频端电气性能的双带带通滤波器。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近年来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例如,在文献[1]中,使用两组均匀阻抗的半波长谐振器设计了一个适用于1.8GHz直流和2.4GHz WLAN应用的双窄带带通滤波器。文献[2]中使用非对称阶梯阻抗谐振器实现了一个具有多杂散抑制功能的双带带通滤波器。文献[3]中则提出了通过加载短截线的多种模式谐振器来实现紧凑型可控制带宽的双带带通滤波器。文献[4]采用四模谐振器设计了一个紧凑型且具有高选择性的双模双带带通滤波器。修改的耦合线是设计双带带通滤波器的另一种有效结构。众所周知,耦合线是一种用于单带带通滤波器设计的经典结构,其紧凑的一维平面物理配置和高通带选择性是其主要优点。文献[5,6]中首次引入了容性或感性短截线到传统的耦合线结构中。 本文的关键知识点包括: 1. 双宽带带通滤波器(Dual-Wideband BPF):在现代通信系统中,BPF被用来选择特定频带的信号并抑制其他频率信号,双宽带带通滤波器是指同时具有两个通过频带的滤波器。 2. 四分之一波长开路短截线加载(Quarter-Wavelength Open Stub Loading):这是一种实现滤波器特定功能的技术,通过在特定位置加载开路短截线来调整滤波器的电气特性。 3. 半波长耦合线(Half-Wavelength Coupled-Line):耦合线是带通滤波器设计中的基础结构之一,其特点是具有紧凑的一维物理配置和高的通带选择性。 4. 电压电流分析方法(Voltage-Current Analysis Method):这是一种分析和设计滤波器结构的方法,能够帮助了解滤波器内部的电气特性。 5. 可调谐传输零点(Tunable Transmission Zeros):传输零点是指滤波器频率响应中的零点频率,它们是可以调整的,从而影响滤波器的性能,比如阻带的宽度和位置。 6. 物理拓扑结构(Physical Topology):指的是滤波器组件在空间中的排列和连接方式,简单的物理拓扑结构有利于实现紧凑型设计。 7. 快速设计流程(Quick Design Procedure):指设计滤波器时采用的设计方法,可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滤波器性能参数。 8. 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回波损耗(Return Loss)、带间隔离(Band-to-Band Isolation):这些都是评估滤波器性能的关键指标,分别代表了信号在滤波器中的衰减、输入阻抗匹配程度和不同通带间的隔离效果。 根据以上知识点,本研究的贡献在于成功设计出一个新型的双宽带带通滤波器,它不仅拥有紧凑的物理尺寸,还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适合集成到现代通信系统中,特别是在需要双带宽信号处理能力的场合。
2025-09-06 21:19:09 841KB 研究论文
1
功率放大器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它负责将信号放大到足够的电平以驱动天线进行有效的信号传输。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无线发射机不仅要支持多通信标准,还需适应不同的工作模式,这对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放的宽带和高效率特性成为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 F类功率放大器作为一种高效率放大器,在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传统F类功率放大器通过优化负载阻抗,以减少在功率放大器上的损耗,从而提升效率。然而,由于它对基波和谐波阻抗的要求非常严格,这限制了其在宽带应用方面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Steve C. Cripps团队在2009年提出了连续型F类的概念,通过放宽对基波和谐波阻抗的严格要求,成功地扩展了F类功放的带宽。随后,Z. Lu等人通过引入电阻性谐波阻抗,进一步扩展了连续型F类功放的设计空间。Q. Li等人将此方法应用于逆F类功放,并成功实现了一款宽带高效率功率放大器。 本文在连续型F类功率放大器的基础上,引入了电阻性的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阻抗,消除了对三次谐波阻抗的严格要求,进一步拓展了放大器的设计空间。通过结合负载牵引技术,成功实现了一款频率范围在0.5-2.0GHz内的宽带高效率功率放大器。这款放大器在0.5-2.0GHz频段内的饱和输出功率在39.8-41.4dBm之间,饱和漏极效率在59%-79%之间。 连续F类功率放大器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带宽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的新模型通过引入修正因子来调整电压和电流波形,以达到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保持高效率的目的。在实现宽带高效率放大器的过程中,仿真和测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测试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功率放大器在预期的频带内,输出功率、增益以及漏极效率等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并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尽管在中间频带的漏极效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但这一现象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经被预测到了。 未来的研究可能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优化放大器的性能,尤其是在中频带的效率问题上。同时,可能还会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以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低的功耗,从而提升整体无线通信系统的能效。此外,为了适应不断演进的无线通信标准,设计将需要兼容更多不同的频段,包括毫米波频段,这也是功率放大器未来设计的一个挑战。 本文提出的新型修正型连续F类工作模式,在宽带和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案。
2025-08-28 17:33:40 261KB 研究论文
1
根据给定文件信息,下面是详细知识点的阐述: 标题知识点:Hammerstein-Wiener模型代表的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模型预测控制 描述知识点:文档标题中提到了Hammerstein-Wiener模型以及动态输出反馈模型预测控制(Dynamic Output Feedback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DOFMPC)。Hammerstein-Wiener模型是一种描述具有静态非线性和动态线性两个部分组成的系统的模型。动态输出反馈模型预测控制是指一种算法或者策略,它通过对系统输出的反馈来进行控制,同时会预测系统未来的行为以优化控制输入,旨在改善系统的性能表现,例如减少能耗、提高生产效率等。 动态输出反馈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的关键在于它能够处理非线性系统的动态特性。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常见的非线性特性有饱和、死区、继电特性等。这些非线性特性在诸如化工过程、机器人、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业等领域中非常常见。 Hammerstein-Wiener模型的组成部分包括: 1. Hammerstein模型部分:描述非线性静态映射部分,它将输入信号映射到一个中间信号。 2. 动态线性部分:通常用线性差分方程来描述,它从中间信号生成输出信号。 3. Wiener模型部分:此部分是线性动态环节在前,非线性静态环节在后的逆序结构,也可与Hammerstein模型组合为Hammerstein-Wiener模型。 动态输出反馈模型预测控制需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控制性能,这是通过优化预测模型的参数来实现的。DOFMPC策略涉及到优化问题的求解,它不仅考虑当前的系统状态,还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状态预测。 描述中提到的“二次有界性”(Quadratic boundedness)是一种用于指定闭环稳定性并保证优化问题递归可行性的概念。二次有界性可以通过一种特殊设计的函数来保证系统状态始终保持在预定的界限之内。 此外,文件中提到的IET-OFMPC(IET-Output Feedback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是之前关于同一主题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引入二次有界性的概念来改进之前的模型和算法。 标签知识点:研究论文 这部分信息表明文件的内容属于学术研究范畴,发布于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期刊上。这类论文通常包含原创性研究的详细描述,旨在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研究论文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为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对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根据文件内容,作者提供了动态输出反馈模型预测控制针对Hammerstein-Wiener模型系统的数值例子,这表明了理论和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示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25-08-24 14:40:17 723KB 研究论文
1
在自动控制领域,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MP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的方法。它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行为,并通过优化计算,确定在预测时间范围内应该采取的控制动作。由于MPC能够直接处理系统的约束条件,因此特别适合于多变量、多约束、以及动态响应复杂的过程控制。 文章的标题指出了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解耦结构的状态空间MPC设计,具有改进的性能。解耦控制是指在多变量控制系统中,为了消除各个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采取的控制策略。这通常涉及到对系统模型进行处理,使得各个控制回路之间相互独立,从而简化控制结构,提高控制品质。在多变量过程中,零极点取消是一个常见问题,它可能影响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文章内容提到了传统的状态空间MPC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观测器动态通常假定要比反馈控制器快,这在实际中可能导致数值计算上的困难。此外,还提到了模型预测控制的发展历程,从有限脉冲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或阶跃响应模型为基础的MPC(如动态矩阵控制 Dynamic Matrix Control, DMC),到传递函数模型为基础的MPC(如广义预测控制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GPC),以及最近的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的MPC(State Space Model based MPC, SSMPC),后者近年来受到了显著的研究关注。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的解耦结构,它避免了零极点取消问题,并通过调节额外的参数确保了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单输入-单输出(SISO)设计的模型预测控制,它采用了一种新的状态空间实现方法,用于提高控制性能。通过这种新的设计模型,可以直接考虑过程状态变量的动态特性。文章还分析了所提出的解耦器性质、闭环控制性能、与传统状态空间MPC的关系以及鲁棒稳定性问题。 为了评价所提出的MPC设计的有效性,作者通过与近期文献中典型的过程进行比较,评估了该设计的效率,与一种典型的非最小状态空间MPC进行了对比。 文章最后提到,该研究得到了如下支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文章中还给出了有关文章历史的信息,如接收日期、修订日期和接受日期,以及关键字包括模型预测控制、状态空间模型、闭环控制性能和离散时间过程等。 本研究论文强调了在多变量控制系统中使用改进的解耦结构和状态空间MPC设计的重要性。通过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传统MPC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零极点取消、控制可行性问题以及数值计算难题,并通过新设计的模型直接考虑过程状态变量的动态特性,从而提高整个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对典型过程的研究,这一新的MPC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得到了验证,这将有助于未来在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中的应用推广。
2025-08-07 17:05:08 1.13MB 研究论文
1
标题“Quaternion Polarization Op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Fibers(特邀报告)”和描述指出了这篇研究论文的主题:四元数极化光学及其在光纤中的应用。四元数是一种数学工具,它在物理领域(包括光学)中用来表示旋转和变换。在这篇特邀报告中,将探讨如何利用四元数方法来描述极化光学中的现象,并且强调这一理论在光纤技术中的实际应用。 介绍四元数的动机部分,讨论了在Poincaré球面上偏振态(State of Polarization, SOP)的旋转,以及偏振态演变的直观性。文章指出,传统使用Mueller矩阵的方法不够直观,且无法有效地描述偏振态的旋转过程。四元数方法因其仅涉及两个分量:轴(向量)和角度(标量),而被提出作为一种新的、能够直观处理偏振态旋转的代数工具。 四元数的概念及其代数部分,介绍了四元数的历史、定义和重要操作。四元数由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W.R. Hamilton于1843年提出,它是一个封闭且自包含的代数系统,不仅包括了标量和向量的乘法,还包含了点积和叉积。四元数可以定义多种函数,如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等。Euler公式在四元数域中也有其对应的表达形式,四元数由于其特殊的代数性质,在描述自然界中的四元数现象(例如时间与位置、能量与动量、频率与波矢量、标量势与矢量势等)时非常有效。 然后,进入四元数极化光学的基础概念,探索如何将矩阵转换为四元数表示。由于四元数在描述旋转和变换方面的能力,它非常适合用于表述和分析偏振光学中的复杂现象。文章说明了如何利用Pauli矩阵将矩阵分解,并构造相应的四元数,这是将传统光学模型与四元数方法结合的关键步骤。 讨论了四元数极化光学的应用,特别是其在光纤技术中的应用。四元数方法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和操纵光的极化状态,而且在光纤通信、光学传感、以及光学数据处理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报告的结论部分可能会总结四元数极化光学的重要性,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整体而言,这篇特邀报告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通过四元数这一数学工具来理解和操作光学中的极化现象,同时强调了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光纤技术领域。通过展示四元数如何简化偏振态描述、提供直观的物理模型,并在复杂变换中保持代数的简洁性,报告对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了实用的理论基础,并可能激发后续研究和技术创新。
2025-07-15 13:49:29 879KB 研究论文
1
根据传统语音唇动分析模型容易忽略唇动帧间时变信息从而影响一致性判别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平移不变学习字典的一致性判定方法。该方法将平移不变稀疏表示约会语音唇动一致性分析,通过音视频联合字典学习算法训练出时空平移不变的音视频字典,并采用新的数据映射方式对学习算法中的稀疏编码部分进行改进;利用字典中的音视频联合原子作为描述不同音节或短语最佳时音频与唇形同步变化关系​​的模板,最后根据这种模板编制出语音唇动一致性分数判定指标。对四类音视频替代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与传统统计类方法索引,对于少音节语料,总体等错误率(EER)平均从23.6%下降到11.3%;对于多音节语句,总体EER平均从22.1%下降到15.9%。
2025-07-08 16:14:49 286KB 研究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