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源提供一种基于C/C++的高效突发信号检测算法,适用于无线通信中常见突发信号(如AIS、ACARS、ADS-B、VHF数据链等)的实时或离线分析。代码实现以下核心功能: 动态噪声估计:采用滑动窗口和抽样统计技术,自适应计算噪声基底。 智能阈值调整:结合信号幅度与噪声特性,动态生成检测门限,提升灵敏度。 突发参数可配置:支持自定义突发长度范围(minBurstLen/maxBurstLen)、检测阈值(thresholdFactor)等关键参数。 完整示例:提供从文件读取IQ数据、检测逻辑到执行时间统计的一站式示例,便于快速集成到通信系统或科研项目中。 适用场景: 无线通信系统开发(SDR、协议解析) 航空航天信号分析(ADS-B、ACARS) 海事AIS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算法教学与科研
2025-09-24 14:56:03 7KB 信号处理 ACARS ADSB
1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任务,它旨在识别和定位图像中的对象。与图像分类相比,目标检测不仅要识别出图像中的对象类别,还需确定这些对象在图像中的位置,通常通过边框(bounding box)来表示。目标检测的实际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比如无人驾驶汽车中的环境感知系统,就需要实时地检测出路面的行人、车辆等障碍物。 目标检测算法经历了从R-CNN系列到YOLO和SSD的演变过程。R-CNN系列算法属于two-stage方法,首先利用启发式方法或候选区域网络(Region Proposal Network, RPN)生成潜在的目标区域(Region Proposals),然后在这些区域上进行分类和边界框回归。这种两阶段的方法虽然准确率较高,但计算速度较慢,不适用于需要实时处理的场合。 YOLO(You Only Look Once)算法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属于one-stage方法,能够在单一网络中直接预测目标的类别概率和位置坐标,大大提升了检测的速度,虽然在准确率上略逊于two-stage方法,但YOLO算法的实时性能使其在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YOLO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输入图像划分为S×S的网格,每个网格负责预测那些中心点落在它内部的目标。每个网格会预测B个边界框(bounding boxes)以及每个边界框的置信度(confidence score),置信度反映了边界框包含目标的可能性和预测边界框与真实边界框的重合程度(Intersection over Union, IOU)。 YOLO算法的CNN网络设计包含了多个卷积层和池化层,通过这些层对图像特征进行提取。YOLO算法之所以能够快速进行目标检测,原因在于它摒弃了滑动窗口技术,而是将整张图像直接输入到CNN网络中,网络将图像分割成不重叠的小方块,并对每个方块进行目标的预测,这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深度学习技术是实现YOLO算法的关键,通过对大量带标签的图像数据进行训练,网络可以学习到如何识别和定位不同类别的对象。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YOLO算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例如YOLOv2和YOLOv3等版本,在保持原有速度优势的同时,不断提升检测的精度。 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和YOLO算法的改进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不断进步的重要体现。未来的目标检测算法将可能融合更多的深度学习技术,提升检测精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速度,以满足更多实际应用的需求,比如无人车、安防监控、工业检测等。
2025-08-28 15:06:27 3.24MB 汇报ppt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yolo
1
基于形状匹配和嵌入的3D车道线检测算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次形状注意力网络(DSANet)的3D车道检测算法,该算法由两个分支组成,一个分支预测细粒度路段形状和对近似车道实例形状进行编码的形状嵌入,另一个分支检测车道实例的粗粒度结构。通过引入两级形状匹配损失函数,对两个分支输出的形状参数进行联合优化,提高了训练精度。 在BEV-3DLanes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我们的方法优于以前的方法,具有出色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更高的精度标准。我们的方法可以检测高精度的3D车道,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如车道偏离警告、车道保持辅助、车辆导航和高清地图构建等。 该算法的主要贡献包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双层形状注意力网络(DSANet),该网络具有两个分支,融合了局部和全局层面的上下文信息,以检测高精度的3D车道;提出了简单有效的车道形状双层表示和相应的形状匹配约束,分别预测细粒度路段形状和粗粒度实例形状;设计了一个形状引导的片段聚合器,将柔性片段聚类成实例,实例形状作为显式聚类中心。 在现有的基于LiDAR和基于图像的车道检测方法中,本文的算法具有出色的准确性和速度优势。与基于分割的方法相比,本文的算法无需密集的注释和冗余的预测,可以实现快速和高效的车道检测。 在自动驾驶中,3D车道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视觉感知任务,提供了厘米级的位置、精确的几何形状以及本车道和相邻车道的实例级信息。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高精度的3D车道检测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基于LiDAR点云的3D车道检测中,需要精确的位置、准确的拓扑结构和可区分的实例。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次形状注意力网络(DSANet)的解决方案,该网络具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预测细粒度路段形状和对近似车道实例形状进行编码的形状嵌入,另一个分支检测车道实例的粗粒度结构。 在本文的算法中,我们引入了一种形状匹配和嵌入损失函数,对两个分支输出的形状参数进行联合优化,提高了训练精度。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形状引导的片段聚合器,将柔性片段聚类成实例,实例形状作为显式聚类中心。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次形状注意力网络(DSANet)的3D车道检测算法,该算法具有出色的准确性和速度优势,能够检测高精度的3D车道,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2025-08-17 13:45:06 2.02MB
1
针对基于心电和脉搏波的无创连续血压检测方法中特征点提取算法的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提取特征点的差分算法,改进后算法的效率和特征点检测的精准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采样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看到脉搏波传播时间与收缩压有强相关性,而与舒张压成中度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的特征点提取算法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脉搏波传播时间,进而计算出个体的收缩压,并且能够很好地满足AAMI国际标准对无创血压检测误差的要求。
2025-08-11 10:39:00 998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投球手 Javascript音高检测算法的汇编。 同时支持浏览器和节点。 提供的音高查找算法 阴-以我的经验,准确性和速度之间的最佳平衡。 有时会提供非常错误的值。 AMDF-速度慢,只能精确到+/- 2%左右,但发现频率比其他频率更一致。 动态小波-非常快,但是很难识别较低的频率。 带FFT的YIN (即将推出) Goertzel (即将推出) 麦克劳德(即将推出) 安装 npm install --save pitchfinder 用法 在节点中查找wav文件的音高 提供的所有变桨搜索算法都可以在Float32Array上Float32Array 。 为了找到wav文件的音高,我们可以使用wav-decoder库将数据提取到这样的数组中。 const fs = require ( "fs" ) ; const WavDecoder = require ( "wav-dec
2025-07-29 22:21:40 453KB TypeScript
1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在本项目中,它被用来实现疲劳驾驶检测算法,这是一种旨在预防交通事故的重要技术。OpenCV是一个开源的计算机视觉库,它包含了大量的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功能,常用于图像分析和处理任务。 疲劳驾驶检测是通过分析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如眼睛状态、面部表情等,来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CNN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够学习和提取图像中的特征,并进行分类。通常,CNN结构包括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和输出层。卷积层用于提取图像特征,池化层则用于降低计算复杂度和防止过拟合,全连接层将特征映射到预定义的类别,输出层则给出最终的决策。 在OpenCV中,可以使用其内置的面部检测器(如Haar级联分类器或Dlib的HOG检测器)来定位驾驶员的面部区域,然后裁剪出眼睛部分,输入到预训练的CNN模型中。模型会根据眼睛的开放程度、闭合状态等信息来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为了训练这个模型,需要一个包含不同疲劳状态驾驶员的图像数据集,包括正常、轻度疲劳、重度疲劳等多种状态。 在实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例如调整图像大小、归一化像素值、数据增强(翻转、旋转、缩放等)以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接着,使用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构建CNN模型,设定损失函数(如交叉熵)和优化器(如Adam),并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还需要设置验证集来监控模型的性能,避免过拟合。 训练完成后,模型可以部署到实际的驾驶环境中,实时分析摄像头捕获的驾驶员面部图像。当检测到驾驶员可能疲劳时,系统会发出警告,提醒驾驶员休息,从而减少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风险。 本项目的代码可能包含了以下步骤: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训练过程、模型评估以及实时应用的接口设计。通过阅读和理解代码,可以深入学习如何结合OpenCV和CNN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提升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同时,此项目也提醒我们,人工智能在保障交通安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2025-06-18 00:07:18 229.28MB 卷积神经网络 Opencv
1
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包含400张图片与八种缺陷类别,适用于目标检测算法训练与研究。,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 总共400张图片,8种类别缺陷 txt格式,可用于目标检测 ,核心关键词: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400张图片;8种类别缺陷;txt格式;目标检测。,"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400张图片,八类缺陷标注清晰,支持目标检测" 钢轨作为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缺陷的检测对于保障铁路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利用目标检测算法进行钢轨表面缺陷的自动检测已成为研究热点。在这一背景下,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的出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共包含了400张图片,每张图片中均标记了八种不同类别的钢轨表面缺陷。这些缺陷类别包括但不限于裂纹、磨损、压坑、剥离、锈蚀、波磨、轨距异常以及接头不平顺等。这些缺陷的准确检测对于铁路部门进行及时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铁路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集以txt格式进行标注,这意味着每张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标明了缺陷的具体位置和类别。这种格式的数据对于目标检测算法的训练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为算法提供了学习的样本和标注信息,有助于算法准确地识别和定位钢轨表面的缺陷。 目标检测技术在钢轨表面缺陷检测中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与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相比,自动化的目标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还能有效避免人工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遗漏和误差。更重要的是,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目标检测技术能够不断学习和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检测精度。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目标检测是识别图像中物体的位置和类别的重要技术。研究者们通过构建大量包含各种目标的图像数据集,并利用标注信息训练目标检测模型。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正是这样一个专门针对铁路领域应用的数据集。通过对该数据集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开发出更加精准的检测模型,为铁路行业的自动化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集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目标检测算法的性能。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中的400张图片和清晰的八类缺陷标注,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训练和验证环境。通过在这样的数据集上训练目标检测模型,可以有效地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对不同缺陷的检测效果。 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的发展还与铁路运输行业的需求紧密相连。随着铁路运输量的增加,对于铁路基础设施的维护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也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升级。数据集的出现,不仅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 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的发布,为铁路安全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结合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集,研究者们有望开发出更加智能和高效的钢轨缺陷检测系统,从而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该数据集的使用也促进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特定行业应用的研究进展,为其他领域的技术应用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25-06-12 16:18:59 168KB
1
本研究专注于分析和总结不同自然表面及云层的光谱特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分析的MODIS云检测算法。MODIS是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的缩写,由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的地球观测卫星搭载,用以监测地球环境和变化。MODIS具有36个波段,覆盖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等区域,广泛应用于气候研究、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文章首先概述了遥感影像中云对信息获取的影响,指出云是遥感信号传播的障碍物,会造成遥感数据利用率和精度的下降,因此云检测对于提高遥感数据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MODIS数据的云检测算法主要分为基于可见光反射率、基于近红外反射率和基于热红外通道亮温及亮温差的算法。尽管已有的算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没有一种算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类型云的检测。 在本研究中,作者基于对不同地物及云层光谱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多光谱云检测算法。该算法结合了MODIS影像的不同波段,特别是中红外6通道(1.64μm)和中红外26通道(1.38μm),利用云层在这些波段的特定光谱特性来识别云。 1. 反射光谱特性分析 1.1 云的反射光谱特性 云层在太阳光照射下,其反射率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较高。由于云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反射率随波长增加而逐渐减小。特别是在中红外波段,由于大气水汽的影响,低层云的辐射难以到达传感器,而高层冰云(如卷云)由于其湿度低,具有较高的反射率。 1.2 植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植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表现得较为明显。由于叶绿素的吸收作用,在蓝波段和红波段,叶绿素强烈吸收辐射能,形成吸收谷;而在这两个波段之间,由于吸收较少,形成绿色反射峰。在近红外波段,叶的反射及透射率较高,吸收较少。 1.3 土壤的反射光谱特性 土壤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特性不同,不存在透射现象。土壤的反射率在不同波段存在波动,自然状态下的土地表面反射曲线呈现特定的“峰-谷”形态。 2. 多光谱云检测算法研究 本研究提出的多光谱云检测算法主要基于可见光通道(0.67μm)、中红外6通道(1.64μm)和中红外26通道(1.38μm)的组合。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在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识别云层。例如,利用中红外通道内由于水汽吸收导致的地面辐射衰减现象,可以区分地表和高云系的卷云,因为卷云在这一通道的反射率较高。 3. 结论与应用 通过研究,证明了所提出的多光谱云检测算法在不同地表上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有效性。该算法能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准确的云覆盖信息,有助于提升遥感数据的利用率和质量。此外,该算法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云检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其他遥感应用中的目标识别、数据分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文章还提到,目前多数基于MODIS数据的多光谱云检测算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开始实际应用。然而,本研究提出的算法依然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在不同下垫面上的通用性,有望在遥感数据处理的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算法的不断改进,相信未来能够开发出更加高效准确的云检测算法,为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提供有力支持。
2025-05-15 20:08:39 564KB 工程技术 论文
1
网络安全_卷积神经网络_乘法注意力机制_深度学习_入侵检测算法_特征提取_模型优化_基于KDD99和UNSW-NB15数据集_网络流量分析_异常行为识别_多分类任务_机器学习_数据.zip
2025-05-14 12:34:34 1.04MB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YOLOv8改进的高精度红外小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创新点在于引入了SPD-Conv、Wasserstein Distance Loss和DynamicConv三种关键技术。SPD-Conv通过空间到深度变换保留更多小目标特征,Wasserstein Distance Loss提高了对小目标位置和尺寸差异的敏感度,DynamicConv则实现了卷积核的动态调整,增强了对不同特征模式的适应性。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在红外小目标检测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提升,mAP从0.755提高到0.901,同时在其他小目标检测任务中也有良好表现。 适合人群:从事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研究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红外小目标检测感兴趣的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检测红外小目标的应用场景,如工业质检、无人机监控、卫星图像分析等。目标是提高小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召回率,降低误检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和技术细节,帮助读者理解和复现实验结果。建议在实践中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调整模型配置和参数设置。
2025-05-05 20:41:18 954K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