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 5  绘制星状图 【实例分析】 图?1.5.1?所示为一个星状图,由 20 条曲线在一个圆周内均匀分布而成的。每条曲线有四段宽度变化的圆弧组成,四段圆弧颜色从中心向外依次为黄、绿、红、黑,它们的线宽缓和变化,圆弧之间的连接处光滑过渡。  星状图的具体画法:分 4 次调用多线段命令 PLINE 绘制 4 条 线宽均匀变化的圆弧状多段线,拼成一条曲线,然后利用阵列命 令 ARRAY 进行环形阵列,作出 20 条曲线,得到星状图。 相关知识 一、多段线绘制命令 二、多段线编辑命令 【任务实施】 (1)绘制第一段圆弧?AB,如图 1.5.11 所示。 (2)绘制第二段圆弧 BC,如图 1.5.12 所示 (3)绘制第三段圆弧?CD,如图 1.5.13 所示。 (4)绘制第四段圆弧 DE,如图 1.5.14 所示。 (5)修改四段多段线的颜色。 修改四段多段线的颜色,依次为黑、红、绿、黄。 图 1.5.15  环形阵列
2022-05-11 14:04:11 701KB 文档资料 CAD
5.23 星状图、蛛网图、雷达图 星状图(Star Plot)、蛛网图(Spider Plot)和雷达图(Radar Plot)本 质上是一类图形,它们都用线段离中心的长度来表示变量值的大小,这三 种图形名称的区别在于星状图用来展示很多个多变量个体,各个个体的图 形相互独立,从而整幅图形看起来就像很多星星,而蛛网图和雷达图将多 个多变量个体放在同一张图形上,看起来就像是蛛网或雷达的形状,这样 重叠的图形就称为蛛网图或者雷达图。简单说来,就是星状图有若干个中 心,而蛛网图和雷达图只有一个中心。 R中星状图的函数为stars(),其用法如下: 1 > usage(stars, w = 0.75) stars(x, full = TRUE, scale = TRUE, radius = TRUE, labels = dimnames(x)[[1L]], locations = NULL, nrow = NULL, ncol = NULL, len = 1, key.loc = NULL, key.labels = dimnames(x)[[2L]], key.xpd = TRUE, xlim = NULL, ylim = NULL, flip.labels = NULL, draw.segments = FALSE, col.segments = 1L:n.seg, col.stars = NA, axes = FALSE, frame.plot = axes, main = NULL, sub = NULL, xlab = "", ylab = "", cex = 0.8, lwd = 0.25, lty = par("lty"), xpd = FALSE, mar = pmin(par("mar"), 1.1 + c(2 * axes + (xlab != ""), 2 * axes + (ylab != ""), 1, 0)), add = FALSE, plot = TRUE, ...) 参数x为一个多维数据矩阵或数据框,每一行数据将生成一个星形; full为逻辑值,决定了是否使用整圆(或半圆);scale决定是否将数据标 准化到区间[0, 1]内;radius决定是否画出半径;labels为每个个体的名称, 默认为数据的行名;locations以一个两列的矩形给出每个星形的放置位 置,默认放在一个规则的矩形网格上,若提供给该参数一个长度为2的向 量,那么所有的星形都将被放在该坐标上,从而形成蛛网图或雷达图; nrow和ncol分别给定网格的行数和列数以便摆放星形,默认nrow等于ncol; len为半径和线段的缩放倍数;key.loc提供比例尺的坐标位置;key.labels为 比例尺的标签,默认为变量名称;key.xpd设定比例尺的作图范围,回 顾3.1小节(par(’xpd’));flip.labels设定每个星形底部的名称是否互相上 下错位,以免名称太长导致文本之间互相重叠;draw.segments设定是否 作线段图,即:每个变量以一个扇形表示;col.segments设定每个扇形区
2022-04-11 19:53:16 4.56MB R绘图指导
1
wpf 类似visio的拖拽连线图 星状图 拓扑图 简单易懂,主要使用canvas画图 供学习使用.
2022-04-03 17:57:17 3.01MB wpf 星状图 类似visi 网络拓扑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