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比赛的作品,开发周期一个月,使用了 Wafer2 框架,后台采用腾讯云提供的 Node.js SDK 接入对象存储 API ,前端核心代码实现了类似于图片编辑器的功能,支持图片和文字的移动、旋转、缩放、生成预览图以及编辑状态的保存,动画部分采用 CSS 动画实现小程序中的模态输入框部分使用了自己封装的 InputBox 组件代码已移除 AppId 等敏感信息,可自行添加自己的 AppId 和 AppSecret 以配置后台环境,实现登录测试,详细添加方法见下文「使用方法」,若本地运行可通过修改 app.json 文件中 page 字段的顺序来查看不同页面微信小程序定制需求请联系作者微信:aweawds (注明来意)效果展示      使用方法首先点击右上角 Star ʕ •ᴥ•ʔ获取Demo代码执行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goolhanrry/Weapp-Demo-LemonJournal.git或 点击此处 下载最新版本的代码解压后在微信开发者工具中打开 Weapp-Demo-LemonJournal 文件夹即可如需进行登录测试,还要执行以下步骤准备好自己的 AppId 和 AppSecret(可在微信公众平台注册后获取)在 project.config.json 的 appid 字段中填入 AppId在 /client/utils/util.js 中相应位置填入 AppId 和 AppSecret在微信开发者工具中重新导入整个项目,上传后台代码后编译运行即可核心代码组件的移动、旋转和缩放主要思路是把  标签(对应图片)和  标签(对应文字)封装在同一个自定义组件  中,通过对外暴露的 text 变量是否为空来进行条件渲染,然后绑定 onTouchStart() 、onTouchEnd() 和 onTouchMove() 三个事件来对整个组件的位置、角度、大小、层级以及 “旋转” 和 “移除” 两个按钮的行为进行操作onTouchStart: function (e) {     // 若未选中则直接返回     if (!this.data.selected) {         return     }     switch (e.target.id) {         case 'sticker': {             this.touch_target = e.target.id             this.start_x = e.touches[0].clientX * 2             this.start_y = e.touches[0].clientY * 2             break         }         case 'handle': {             // 隐藏移除按钮             this.setData({                 hideRemove: true             })             this.touch_target = e.target.id             this.start_x = e.touches[0].clientX * 2             this.start_y = e.touches[0].clientY * 2             this.sticker_center_x = this.data.stickerCenterX;             this.sticker_center_y = this.data.stickerCenterY;             this.remove_center_x = this.data.removeCenterX;             this.remove_center_y = this.data.removeCenterY;             this.handle_center_x = this.data.handleCenterX;             this.handle_center_y = this.data.handleCenterY;             this.scale = this.data.scale;             this.rotate = this.data.rotate;             break         }     } }, onTouchEnd: function (e) {     this.active()     this.touch_target = ''     // 显示移除按钮     this.setData({         removeCenterX: 2 * this.data.stickerCenterX - this.data.handleCenterX,         removeCenterY: 2 * this.data.stickerCenterY - this.data.handleCenterY,         hideRemove: false     })     // 若点击移除按钮则触发移除事件,否则触发刷新数据事件     if (e.target.id === 'remove') {         this.triggerEvent('removeSticker', this.data.sticker_id)     } else {         this.triggerEvent('refreshData', this.data)     } }, onTouchMove: function (e) {     // 若无选中目标则返回     if (!this.touch_target) {         return     }     var current_x = e.touches[0].clientX * 2     var current_y = e.touches[0].clientY * 2     var diff_x = current_x - this.start_x     var diff_y = current_y - this.start_y     switch (e.target.id) {         case 'sticker': {             // 拖动组件则所有控件同时移动             this.setData({                 stickerCenterX: this.data.stickerCenterX   diff_x,                 stickerCenterY: this.data.stickerCenterY   diff_y,                 removeCenterX: this.data.removeCenterX   diff_x,                 removeCenterY: this.data.removeCenterY   diff_y,                 handleCenterX: this.data.handleCenterX   diff_x,                 handleCenterY: this.data.handleCenterY   diff_y             })             break         }         case 'handle': {             // 拖动操作按钮则原地旋转缩放             this.setData({                 handleCenterX: this.data.handleCenterX   diff_x,                 handleCenterY: this.data.handleCenterY   diff_y             })             var diff_x_before = this.handle_center_x - this.sticker_center_x;             var diff_y_before = this.handle_center_y - this.sticker_center_y;             var diff_x_after = this.data.handleCenterX - this.sticker_center_x;             var diff_y_after = this.data.handleCenterY - this.sticker_center_y;             var distance_before = Math.sqrt(diff_x_before * diff_x_before   diff_y_before * diff_y_before);             var distance_after = Math.sqrt(diff_x_after * diff_x_after   diff_y_after * diff_y_after);             var angle_before = Math.atan2(diff_y_before, diff_x_before) / Math.PI * 180;             var angle_after = Math.atan2(diff_y_after, diff_x_after) / Math.PI * 180;             this.setData({                 scale: distance_after / distance_before * this.scale,                 rotate: angle_after - angle_before   this.rotate             })             break         }     }     this.start_x = current_x;     this.start_y = current_y; }编辑状态的保存一篇手帐包含的组件类型包括 sticker(软件自带的贴纸)、image(用户上传的图片)和 text(自定义文字)三种,全部保存在一个如下格式的 json 对象中,每个独立组件都包含了一个不重复的 id 以及相关的信息,保存时由客户端生成该对象并编码成 json 字符串存储在数据库,恢复编辑状态时通过解析 json 字符串获得对象,再由编辑页面渲染{     "backgroundId": "5",                                        背景图id     "assemblies": [         {             "id": "jhjg",                                       组件id             "component_type": "image",                          组件类型(自定义图片)             "image_url": "https://example.com/jhjg.png",        图片地址             "stickerCenterX": 269,                              中心横坐标             "stickerCenterY": 664,                              中心纵坐标             "scale": 1.7123667831396403,                        缩放比例             "rotate": -3.0127875041833434,                      旋转角度             "wh_scale": 1,                                      图片宽高比             "z_index": 19                                       组件层级         },         {             "id": "gs47",             "component_type": "text",                           组件类型(文字)             "text": "test",                                     文字内容             "stickerCenterX": 479,             "stickerCenterY": 546,             "scale": 1.808535318980528,             "rotate": 29.11614626607893,             "z_index": 10         },         {             "id": "chjn",             "component_type": "sticker",                        组件类型(贴纸)             "sticker_type": "food",                             贴纸类型             "sticker_id": "1",                                  贴纸id             "image_url": "https://example.com/weapp/stickers/food/1.png",             "stickerCenterX": 277,             "stickerCenterY": 260,             "scale": 1.3984276885130673,             "rotate": -16.620756913892055,             "z_index": 5         }     ] }
2025-08-09 09:39:27 6.81MB 开源项目
1
### 电力电子技术MATLAB仿真:同步旋转坐标变换与PWM整流器 #### 一、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电力变换与控制领域中的问题,涉及电力系统的能量转换和传输过程。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如IGBT、MOSFET等高性能半导体器件的广泛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开发、智能电网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 二、PWM整流器控制与同步旋转坐标变换 ##### 1. PWM整流器简介 PWM整流器(Pulse Width Modulation Rectifier)是一种能够通过调节开关频率来控制直流侧输出电压或电流的整流设备。相比传统的相控整流器,PWM整流器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动态性能以及更低的谐波失真等优点。 -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电动车辆驱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不间断电源(UPS)、工业电机驱动等领域。 - **工作原理**:通过PWM信号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实现对输入交流电的有效利用,使得输出的直流电压稳定且可控。 ##### 2. 同步旋转坐标变换 同步旋转坐标变换(Synchronous Rotating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是一种用于电力电子系统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主要用于将静止坐标系中的变量转换为旋转坐标系中的变量,从而简化了控制算法的设计。 - **变换目的**:消除交流系统中变量的波动性,简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 **常见类型**:dq变换是最常见的同步旋转坐标变换,可以将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量转换为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量或低频交流量。 - **实现方法**:通常通过Park变换或Clarke变换进行坐标变换,再结合PLL(Phase-Locked Loop)锁相环等技术来实现同步旋转。 #### 三、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 1. 数学模型建立 根据给定内容中的部分数学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PWM整流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数学建模方法: - **三相电流模型**:在理想开关假设下,通过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建立了三相输入电流之间的关系。 - **直流电容充放电模型**:基于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给出了直流电容充放电过程中电流的计算公式。 - **理想开关电压模型**:描述了桥臂输出端电压与直流母线电压之间的关系。 - **连接电抗器模型**:建立了连接电抗器上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式。 ##### 2. 控制策略 - **Ip/Iq控制方法**:该方法适用于PWM整流器、STATCOM(静态同步补偿器)、APF(有源电力滤波器)等多种场合,通过控制直流侧电流或电压来实现对系统功率因数的调节。 - **AB、BC、AC两桥臂回路三电压方程**:通过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建立了不同桥臂间的电压关系式,这些方程有助于理解和分析PWM整流器的工作状态。 #### 四、MATLAB仿真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MATLAB作为一种强大的数值计算软件,在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与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可以方便地构建PWM整流器的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 **模型搭建**:利用Simulink库中的模块快速构建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 - **参数设置**:根据实际需求调整PWM整流器的各项参数,如开关频率、直流侧电容值等。 - **仿真分析**:运行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PWM整流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指标,如输入电流THD(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输出电压稳定性等。 - **优化设计**: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以优化PWM整流器的整体性能。 #### 五、案例分析: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交流励磁电源研究 根据提供的案例信息,“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交流励磁电源研究”是一篇针对风电领域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PWM整流器控制技术来提高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效率及稳定性。通过研究PWM整流器的控制算法,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交流励磁电源的有效控制,进而提升了整个风电系统的性能。 - **研究背景**: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风力发电已成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然而,风速的不稳定性导致风力发电机输出功率波动较大,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 **关键技术**:同步旋转坐标变换技术、PWM整流器控制策略等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中,以实现对发电机励磁电源的有效控制。 - **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证明了采用PWM整流器控制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 六、总结 PWM整流器及其控制技术是电力电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在新能源发电、工业驱动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MATLAB仿真工具的支持,不仅可以加深对PWM整流器工作原理的理解,还可以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未来,随着电力电子器件技术的进步和控制算法的不断创新,PWM整流器将在更多场景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2025-08-05 00:28:19 1009KB matlab 旋转坐标
1
【MSP430F149旋转倒立摆】是一种基于TI公司的MSP430系列微控制器的复杂控制系统,常用于教育、研究和工程实践中,以展示控制理论和实时嵌入式系统的设计。MSP430F149是该系列中的一个型号,以其低功耗、高性能和丰富的外设接口而著名。 在这个项目中,MSP430F149微控制器被用作核心处理器,负责收集传感器数据、计算控制信号并驱动电机,以保持倒立摆的稳定。倒立摆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需要精确的控制算法来防止其倾倒。这种系统的挑战在于,它需要快速且精确地处理反馈信息,以在摆动过程中做出适时的调整。 MSP430F149的特性包括: 1. **低功耗**:MSP430系列设计时考虑了节能,适合电池供电的便携设备。 2. **高性能CPU**:具有高速的16位RISC架构,可以快速执行复杂的控制算法。 3. **丰富的外设**:包括模数转换器(ADC)、脉宽调制(PWM)模块、串行通信接口(SPI/I2C/UART)等,便于与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 4. **内置存储**:片上闪存和RAM,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和临时数据。 5. **强大的定时器**:用于精确的时间测量和电机控制。 在倒立摆调试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技术点: 1. **传感器集成**:通常会使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来检测摆的角度和角速度,为控制算法提供输入。 2. **控制算法**:如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根据传感器数据计算出适当的电机驱动信号。 3. **电机驱动**:使用PWM信号控制电机转速和方向,调整摆杆角度。 4. **实时操作系统(RTOS)**:可能需要使用RTOS来管理多任务并确保控制循环的实时性。 5. **故障检测和保护**:确保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安全停机,如电机过载或传感器故障。 文件“倒立摆调试”可能包含对以上各个步骤的详细说明,包括硬件连接图、软件代码示例、控制参数调整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文档,可以更全面地理解MSP430F149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提升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
2025-07-20 11:23:12 53K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旋转坐标系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滑模观测器仿真模型及其在Matlab/Simulink中的实现。文章首先解释了为什么选择旋转坐标系以及其优势,接着阐述了滑模观测器的工作原理,特别是滑模面和滑模动态的设计。随后,重点讲解了如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搭建仿真模型,包括PMSM模型的创建、滑模观测器结构的设计以及各模块之间的连接。此外,还探讨了SMO算法的具体应用,展示了通过调整算法参数可以优化电机的转子位置和速度控制。最后,提供了部分Matlab代码示例,并分析了仿真的结果。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系统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理论和技术的人群,尤其是希望通过仿真手段验证和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人员。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滑模观测器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技巧,提高对复杂电机系统的控制能力。 阅读建议:由于涉及较多数学公式和仿真细节,建议读者具备一定的电机控制基础知识和Matlab/Simulink操作经验,在阅读时结合提供的代码示例进行实践操作,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述的内容。
2025-07-17 01:02:53 271KB
1
将视频剪辑旋转90、180或270度的能力。 借助此Chrome扩展程序,您终于可以解决有时在YouTube:trade_mark:视频上看到的已知VSS问题。 终于到了“旋转该视频播放器”的位置:✓借助滑块,可以轻松地在YouTube上旋转视频播放器。✓使用额外的滑块可以使电影播放器​​更多地移动从未听说过垂直视频综合症(VVS)吗? 垂直视频综合症(VVS)是一种虚构的疾病,讽刺地说,受折磨的人只能以纵向拍摄视频,而不是对观看者更友好的风景模式。 另请参阅此最受欢迎的浏览器扩展程序:关闭灯光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turn-off-the-lights/bfbmjmiodbnnpllbbbfblcplfjjepjdn 支持语言:English
2025-07-08 23:58:59 74KB 开发者工具
1
已经发现了许多3-准粒子异构体,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它们的特征是奇中子,富中子,187 Re,189 Re和191 Re核,后者是超出稳定性的四个中子。 异构体的衰变在建立在9 / 2- [514]尼尔森轨道上的旋转带中填充状态。 这些谱带表现出随着中子数增加的特征分裂程度。 这种分裂与M1 / E2混合比的测量以及能量o的变化一起
2025-06-29 11:45:37 614KB Open Access
1
我们通过解决与Breitenlohner-Maison线性系统相关的Riemann-Hilbert问题,在引力理论中构造旋转的极端黑洞和吸引子解。 通过采用矢量Riemann-Hilbert分解方法,我们可以显式分解相应的单峰矩阵,该矩阵在光谱参数中具有二阶极点。 在旋转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确定Geroch组的元素,这些元素实现了Harrison型变换,该变换将吸引子的几何形状映射到插值旋转的黑洞解。 我们使用的分解方法产生了线性系统的显式解,不仅获得了时空解,而且还给出了主势的显式表达式,该主势编码了无穷多个守恒电流的电势,使该重力部分可积分 。
2025-06-28 17:40:28 1.16MB Open Access
1
WebCamRotation是一个C#编程示例,主要用于解决在Unity引擎中使用WebCamTexture时,因设备屏幕旋转而引发的图像方向问题。WebCamTexture是Unity中用于捕获和显示计算机或移动设备网络摄像头视频流的类。这个示例项目旨在确保无论用户如何旋转设备,摄像头的图像都能正确地适应屏幕方向。 在iOS和Android等移动平台上,用户经常改变设备的屏幕方向,从横屏切换到竖屏,或者反之。这种变化会触发Unity引擎中的屏幕旋转事件,但默认情况下,WebCamTexture不会自动调整其方向以匹配新的屏幕方向。因此,我们需要编写代码来监听这些事件,并相应地调整WebCamTexture的旋转角度。 以下是一些关键知识点: 1. **C#编程**:WebCamRotation示例使用C#语言编写,这是Unity最常用的脚本语言之一,具有面向对象特性和强大的库支持。了解C#的基础语法、面向对象编程概念(如类、对象、方法、属性)以及Unity的C#扩展是理解此示例的前提。 2. **Unity Engine**:Unity是一款跨平台的游戏开发工具,也常用于创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其他交互式3D应用。掌握Unity的基本操作,如场景管理、游戏对象、组件、脚本挂载等,对理解示例至关重要。 3. **WebCamTexture**:Unity引擎中的WebCamTexture类用于获取和播放来自摄像头的实时视频流。它提供了开始、停止、设置分辨率和质量等方法。理解其工作原理和API是实现旋转功能的基础。 4. **屏幕旋转事件**:Unity引擎提供了Screen.orientation属性,用于获取和设置屏幕当前的旋转模式(如Portrait、Landscape等)。当屏幕方向改变时,系统会触发相关的事件,我们需要监听这些事件并做出响应。 5. **矩阵变换**:为了旋转WebCamTexture,通常需要使用Unity的Matrix4x4或Quaternion类来实现2D或3D的旋转。在示例中,可能涉及计算新的旋转角度,并将其应用于WebCamTexture的Transform组件,以使图像正确显示。 6. **条件语句和事件处理**:在C#脚本中,使用if...else结构来判断屏幕的当前方向,并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WebCamTexture的旋转角度。同时,可能还需要注册和卸载与屏幕旋转相关的事件处理器,以避免性能影响。 7. **调试与测试**:为了确保示例在不同设备和屏幕方向下都能正常工作,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这包括在Unity编辑器中模拟不同屏幕方向,以及在实际移动设备上进行真机测试。 WebCamRotation示例涉及到C#编程、Unity引擎特性、WebCamTexture的使用、屏幕旋转事件处理以及矩阵变换等多个知识点。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个示例,开发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移动设备上网络摄像头视频流的旋转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2025-06-27 15:01:23 15KB
1
在Delphi编程环境中,图像处理是一项常见的任务,其中包括图像的旋转操作。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在Delphi中实现图像的任意角度旋转,并基于提供的"delphi 图像旋转控件"来讲解相关技术。 我们需要理解图像旋转的基本原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图像旋转是通过应用矩阵变换实现的。一个2D图像可以看作是二维坐标系中的像素集合,通过旋转变换矩阵可以改变这些像素的位置,从而实现图像旋转旋转中心通常是图像的原点,但也可以自定义为其他点。 在Delphi中,我们可以利用GDI+(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 Plus)库或VCL的TBitmap类来进行图像处理。GDI+提供了强大的图像操作功能,包括旋转。下面是一个使用GDI+进行图像旋转的基本步骤: 1. 创建一个GDI+的Graphics对象,它代表了绘制图像的上下文。 2. 加载待旋转的图像到一个Bitmap对象中。 3. 定义旋转中心点,通常为图像的中心点。 4. 创建一个TransformMatrix,设置旋转角度。 5. 使用Graphics对象的DrawImage方法,结合TransformMatrix进行图像绘制,实际上实现了旋转。 6. 如果需要保存旋转后的图像,可以将旋转后的Bitmap对象保存到新的文件中。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Delphi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GDI+旋转图像: ```delphi uses System.GDIPlus; procedure RotateImage(const InputPath, OutputPath: string; Angle: Single); var Bitmap: TBitmap; Graphics: TGraphics; Matrix: TMatrix; begin Bitmap := TBitmap.Create; try Bitmap.LoadFromFile(InputPath); // 计算旋转中心点(图像的中心) var CenterX := Bitmap.Width div 2; var CenterY := Bitmap.Height div 2; // 创建旋转矩阵 Matrix.Identity; Matrix.RotateAt(Angle, Point(CenterX, CenterY)); // 创建Graphics对象 Graphics := TGraphics.Create(Bitmap.Canvas.Handle); try // 应用旋转矩阵 Graphics.Transform.Matrix := Matrix; // 在旋转的上下文中绘制原图,实际实现了旋转 Graphics.DrawImage(Bitmap, 0, 0); finally Graphics.Free; end; // 保存旋转后的图像 Bitmap.SaveToFile(OutputPath); finally Bitmap.Free; end; end; ``` 这个过程可以封装成一个控件,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在界面上自由调整旋转角度,实现图像的实时预览和旋转。在提供的"delphi 图像旋转控件"中,可能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功能,允许用户通过调整角度参数,控件会自动计算并显示旋转后的图像效果。 此外,如果你希望在不依赖GDI+的情况下进行图像旋转,可以使用VCL的TBitmap类,结合位图操作函数如CopyRect、StretchDraw等,手动实现像素的重新排列。但这通常比使用GDI+更复杂,性能也可能会稍逊一筹。 Delphi提供了解决图像旋转的多种途径,无论是通过GDI+还是直接操作位图,都能实现这一功能。在开发图像旋转控件时,考虑性能、兼容性和易用性是关键。结合提供的"delphi 图像旋转控件",开发者可以快速集成图像旋转功能,提升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
2025-06-19 17:47:39 322KB delphi图像
1
在电机控制领域中,FOC即场向量控制(Field Oriented Control),是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高性能控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而无感FOC,顾名思义,是一种在无需转子位置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实现FOC控制的技术。它利用电机的电参数,通过复杂的算法推算出转子位置和速度信息,从而达到与有感FOC相似甚至相同的效果。无感FOC的优势在于降低成本和增强系统的鲁棒性,尤其适用于对成本敏感或者转子位置难以检测的场合。 高频旋转脉振注入法(SIMULINK)是实现无感FOC的一种方法。在无感控制中,电机的定子电流会被分解为沿着转子磁场方向的磁场电流分量和垂直于转子磁场的转矩电流分量。在转子的实际位置未知的情况下,高频旋转脉振注入法通过向电机注入一个高频旋转的电流信号,来间接感知转子位置。这个高频信号会在电机内部产生一定的响应,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响应,可以推算出转子的实时位置和速度信息。 SIMULINK是由MathWorks公司推出的一款用于基于模型的设计和多域仿真及模型化工具,它支持系统级设计、仿真的连续时间、离散时间或混合信号系统。在无感FOC的高频旋转脉振注入中,SIMULINK可以用来搭建电机模型,设计和验证控制策略,以及实时监控电机的运行状态。通过SIMULINK搭建的模型,工程师可以在仿真环境下测试和优化无感FOC算法,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之前进行充分的验证。 无感FOC的高频旋转脉振注入(SIMULINK)相关知识的探讨,不仅涉及到电机理论、控制策略、信号处理等专业领域知识,还需要对SIMULINK这样的仿真平台有较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实践中,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工程师解决电机无感控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电机系统的性能,降低成本,使得电机控制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
2025-06-18 14:07:28 17.28MB 无感FO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