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1935年以来国内外深孔直线度误差检测方法,对近年发展起来的深孔直线度误差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类总结,分析了深孔直线度误差检测方法的研究趋势;重点介绍了以深孔轴线为对象的检测方法及以深孔母线为对象的检测方法;通过对现有方案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深孔直线度误差检测研究的课题方向。 【深孔直线度误差检测方法】是机械制造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主要目的是确保深孔加工的质量。深孔直线度是指深孔轴线相对于理想直线的偏差,它直接影响到零件的精度和性能,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以及精密机械等领域。 自1935年以来,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多种深孔直线度误差的检测方法。早期的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接触式检测,如塞规检测法、游标卡尺两端壁厚检测法和杠杆法。塞规检测法依赖于深孔零件的倾斜和量规的通过性来判断直线度误差,但无法提供具体数值。游标卡尺两端壁厚检测法通过比较两端壁厚差异间接评估直线度,但无法反映深孔中部状况,存在较大误差。杠杆法则通过测头在深孔内的移动和杠杆原理获取形状波动,虽可得误差值,但仅限于特定方向。 光学检测方法是深孔直线度误差检测的重要进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例如,1935年提出的火炮深管直线度光学检测,利用光斑位置变化来反映直线度误差。后续的 Pont、Getler、Keller、Dudzik 和 Walker 等人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光学检测技术,通过光学成像和透镜系统,将直线度的变化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深孔直线度误差检测方法不断演进,包括基于激光干涉仪、白光干涉仪、计算机视觉等先进技术的检测手段。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直线度误差数据,还能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大大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深孔轴线直线度误差检测方法的研究趋势方面,未来可能会更加注重集成化、智能化和非接触式的检测技术,以适应更高精度和复杂工况的需求。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增强,预计会有更多先进的算法应用于深孔直线度误差的计算和补偿。 深孔直线度误差检测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领域,它涉及到机械工程、光学、传感器技术和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通过深入研究现有方法并探索新的检测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深孔加工的精度,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2024-12-19 20:38:01 266KB 检测方法 研究趋势
1
自抗扰控制(ADRC)和滑模控制(SMC)是两种常见的控制策略,分别具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优势。自抗扰控制是一种非线性鲁棒控制方法,主要用于处理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问题。滑模控制则以其对系统参数变化和扰动的不敏感性、快速响应和实现简单等特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不确定性是系统性能分析和控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融合这两种控制技术的新方法。 自抗扰控制(ADRC)是1998年由韩京清先生提出的,它基于非线性PID控制原理,并针对不确定性系统进行了改进。ADRC能够在不依赖于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通过估计和补偿不确定性的扰动,增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种控制方法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电功率转换器系统、发动机系统以及永磁直线电机等。高志强和雷春林等人的研究表明,ADRC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获得有效的控制性能。 滑模控制(SMC)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控制策略。SMC的核心在于滑模面设计,通过切换律或趋近律实现系统状态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滑模面,并在该平面上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从而实现对系统动态行为的精确控制。SMC的主要优点包括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的不敏感性、设计和实现相对简单,以及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快速响应。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当系统存在参数不确定或时变时,单独使用ADRC或SMC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将ADRC和SMC结合起来,提出了自适应滑模控制、模糊滑模控制、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这些策略综合了两种控制方法的优势,旨在通过切换律和滑模面的设计,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是在自抗扰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滑模控制的滑模面和切换律概念。该方法在自抗扰控制的非线性组合部分采用切换律,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在理论推导和仿真实验中,这种新型的自抗扰控制器通过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对比,证明了其在处理不确定系统问题上的有效性。 研究工作不仅涵盖了控制策略的设计和理论分析,还包括了仿真实验的验证。通过仿真实例,可以观察到带有切换律的自抗扰控制器相较于传统PID控制,在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些成果为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这项研究展示了如何将滑模控制与自抗扰控制相结合,通过引入切换律,设计出一类新型的自抗扰控制器。该控制器不仅继承了ADRC处理不确定系统的传统优势,还结合了SMC在快速响应和稳定性方面的特性。通过仿真实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新方法在提高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论研究者和工程实践者在不确定性系统控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2024-11-22 21:41:28 633KB 研究论文
1
基于小波变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中,融合方法、小波基和小波分解层数的选取是关键技术。研究一种基于区域能量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分析比较小波基、小波分解层数对图像融合结果的影响,利用熵、峰值信噪比、空间频率对融合图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提出的融合方法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采用bior2.2 小波基、分解层数为4~6 时得到较好的融合效果,该结果能为实际应用中小波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2024-09-12 09:24:43 1.58MB 图像处理 小波变换 图像融合
1
### 嵌入式Linux系统中HTTP协议的实现方法研究 ####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嵌入式系统也逐渐与互联网融合,成为网络化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作为互联网上应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二、嵌入式系统及HTTP协议简介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用计算机系统,通常由微处理器、外围硬件以及定制的软件组成,被设计来执行特定的任务。它们通常具有低功耗、高可靠性和实时响应等特点。 **HTTP协议**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它是Web的基础,主要用于传输超文本文件,如HTML文档,并可以附加其他类型的文件,如图像和声音文件。 #### 三、嵌入式系统中HTTP协议的实现方法研究 ##### 3.1 嵌入式系统硬件选择与实现 - **CPU选择**:文中提到选择了三星公司的S3C44B0X作为嵌入式系统的CPU。这款CPU基于ARM7TDMI内核,性价比较高,适合于实现HTTP服务端功能程序。ARM架构以其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 **以太网控制芯片**:选用了RTL8019AS作为以太网控制芯片,该芯片支持10/100M自适应以太网通信,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网络连接需求。 - **实验箱**:文章提到了一款由博创科技公司开发的实验箱,这个实验箱能够满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需求,包括硬件接口、电源管理等方面。 ##### 3.2 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实现 - **操作系统选择**:文中选择了Linux操作系统作为嵌入式系统的平台。Linux以其开放源代码、强大的网络功能和良好的社区支持而受到青睐。 - **编程语言与工具**: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利用Linux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函数库和SOCKET编程技术来实现HTTP服务端的功能。C语言因其高效性、可移植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嵌入式开发。 ##### 3.3 HTTP协议的实现 - **协议解析**:需要实现HTTP协议的基本请求处理能力,包括解析HTTP请求头、状态码等。 - **文件传输**:当客户端发起HTTP请求时,服务器需要根据请求返回相应的文件或者HTML文档。 - **CGI脚本支持**:为了提供更复杂的交互式服务,还需要支持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CGI)脚本,允许服务器动态生成网页内容。 #### 四、实际应用场景 文章指出,实现HTTP协议在嵌入式系统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监视功能**:在服务器端进行特定的监视任务,将监视信息通过HTTP协议发送给客户端展示,帮助用户主动获取信息。 2. **控制仪器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执行CGI程序或脚本语言,通过Internet获得交互式信息,从而实现对远程设备的控制。 #### 五、总结 通过对嵌入式Linux系统中HTTP协议实现方法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如何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构建高效的网络应用,还能深入理解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技术细节。此外,这种研究对于推动嵌入式系统的网络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嵌入式系统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对HTTP协议的支持也会变得更加重要。
2024-09-09 14:01:29 362KB
1
### GNSS反射信号接收与处理方法研究 #### GNSS反射信号接收机设计的关键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GNSS信号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路径进行定位,还可以通过反射路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技术被称为GNSS反射信号技术(GNSS2R)。本文旨在探讨GNSS反射信号接收机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GNSS反射信号技术概述 GNSS反射信号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反射回地面的信息来获取地球表面特征的技术。通常情况下,卫星信号经过地面或其他物体反射后,会携带关于反射表面的物理特性的信息,例如海洋表面的状态、土壤湿度等。通过对这些反射信号的接收与处理,可以实现对地球表面环境的监测。 #### 关键技术分析 **1. 接收机设计** - **特殊设计的接收机**:传统的GNSS接收机设计主要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直射信号,对于反射信号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专门设计能够有效捕获和跟踪反射信号的接收机。这类接收机通常配备更灵敏的传感器和更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 - **软件接收机**:软件定义的接收机能够灵活地配置接收参数,并通过软件实现信号处理功能,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于GNSS反射信号的研究。软件接收机可以动态调整接收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反射信号特性。 **2. 信号处理方法** - **信号识别与分离**:由于反射信号通常较弱且受到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何从众多信号中准确地识别和分离出反射信号是一个挑战。常用的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匹配滤波器等技术。 - **信号强度与特征分析**:反射信号的强度和形状与其反射表面的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细致分析,可以提取出关于反射表面的有用信息。 - **反演模型开发**:为了从反射信号中提取具体物理参数,如海面风速、土壤湿度等,需要建立准确的反演模型。这些模型基于电磁波理论和其他物理学原理,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校正和完善。 #### GNSS2R的应用领域 - **海面测高**:通过分析卫星信号在海面上的反射情况,可以精确测量海平面高度的变化,这对于研究海洋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 - **海面风场遥感**:GNSS反射信号可以用来估计海面风速和风向,这对于气象预报和海洋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土壤湿度探测**:反射信号的强度与土壤湿度有关,因此该技术也可用于监测土地水分状况,为农业灌溉管理提供支持。 #### 发展前景与挑战 尽管GNSS反射信号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提高信号处理效率、增强接收机性能、完善反演模型等。未来的研究将着重于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如灾害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展,GNSS反射信号技术有望成为地球观测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
2024-08-29 13:06:16 302KB
1
针对传统伺服系统运行中受扰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改进PID控制方法。通过干扰观测器来补偿扰动对伺服系统运行的影响,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有效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增强伺服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伺服系统在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精密定位、速度控制、力矩控制等任务。然而,传统的伺服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内外部扰动,如机械摩擦、负载变动、参数漂移等,这些扰动会严重影响系统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伺服系统PID控制方法,旨在提高系统的抗扰动能力和跟踪性能。 PID控制器是工业控制中最常见的控制策略,由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部分组成,可以有效地平衡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准确性。然而,当面对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时,单纯的PID控制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因此,引入干扰观测器的目的是实时估计并补偿这些未知扰动,使系统能够更好地跟踪设定值。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原理是基于系统模型的差异,通过观测实际输出与模型预测输出之间的偏差,估算出等效的干扰信号,并将其反馈到控制输入端,实现对扰动的补偿。这种设计使得控制器能够“看见”并抵消那些无法直接测量的干扰,从而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 在具体实施中,通过构建适当的干扰观测器结构,可以有效地抑制伺服系统中的摩擦干扰,这对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至关重要。例如,当伺服电机在低速运行时,摩擦力的影响尤为显著,干扰观测器可以显著减小由于摩擦引起的误差。 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对比没有干扰观测器的伺服系统,引入干扰观测器后,系统的跟踪精度显著提升,极限环振荡现象得到消除,这表明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增强。同时,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能够在面临不确定性和扰动时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伺服系统PID控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抗扰动策略,它通过实时估算和补偿干扰,提高了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这种方法对于应对复杂工业环境中的伺服控制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未来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08-16 11:42:35 365KB
1
全球定位系统(英文名: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又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中文简称为“球位系”,是一个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的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
2024-07-17 15:32:30 9.26MB GPS
1
针对煤炭近红外光谱原始数据的高维、多重共线性、建模容易过拟合等问题,研究了煤炭光谱的特征波长筛选方法,提出了基于平均影响值的改进连续投影算法。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降低数据维数、提高数据质量。
1
首先,对面向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决策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进行改进。分别 针对当前常用于自动驾驶决策的两种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DPG)和近端策略优化(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PPO)进行改进,以使其更能满足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场景 对于决策模块的要求。对于DDPG算法,本文对其进行针对性改进提出了基 于双评论家及优先回放机制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Double Critic and Priority Experience Replay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CPER-DDPG)。 针对Q值过估计导致的驾驶策略效果下降问题,采用了双评论家网络进行优 化。针对演员网络更新时产生的时间差分误差导致算法模型不精准采用延迟更 新方法降低这一影响。针对DDPG算法中随机经验回放导致的采样样本效果 不符合预期和训练速度慢导致的算力和资源损耗,本文采用优先经验回放机制 对其进行改善。
2024-05-29 00:26:53 37.1MB 自动驾驶 强化学习 高速公路 决策规划
1
论文研究-基于筛选配组应用的动力电池综合性能评价方法研究.pdf,  动力电池作为电力储能和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源, 使用时需要串并联成组以满足电压、容量、功率等各方面的要求, 而单体电池的综合性能是影响电池配组的重要前提. 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单体电池性能, 已成为当前电池筛选配组和成组应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大容量的能量型动力电池为评价对象, 以功率、内阻、容量、极化、放电温升、充电温升、开路电压和自放电率为评价指标, 基于德尔菲法分析各因素对电池综合性能的影响程度, 给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和关联度测算, 构建动力电池综合性能评价模型. 以电池的实测数据为例, 给出单体电池的评价结果. 同时, 基于三个不同使用路径下的电池性能评价结果, 验证了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最后, 本文提出的单体电池综合评价模型也为电池的成组使用提供了配组依据.
2024-05-19 14:38:48 791KB 论文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