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海藩 第1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1 1.1 软件危机1 1.1.1 软件危机的介绍1 1.1.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3 1.1.3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4 1.2 软件工程5 1.2.1 软件工程的介绍5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7 1.2.3 软件工程方法学9 1.3 软件生命周期11 1.4 软件过程14 1.4.1 瀑布模型15 1.4.2 快速原型模型16 1.4.3 增量模型17 1.4.4 螺旋模型19 1.4.5 喷泉模型21 1.4.6 Rational统一过程22 1.4.7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25 1.4.8 微软过程29 1.5 小结31 习题132 第2章 可行性研究35 2.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35 2.2 可行性研究过程36 2.3 系统流程图38 2.3.1 符号38 2.3.2 例子38 2.3.3 分层40 2.4 数据流图40 软件工程导论目 录 2.4.1 符号40 2.4.2 例子42 2.4.3 命名44 2.4.4 用途45 2.5 数据字典47 2.5.1 数据字典的内容47 2.5.2 定义数据的方法47 2.5.3 数据字典的用途48 2.5.4 数据字典的实现49 2.6 成本/效益分析49 2.6.1 成本估计50 2.6.2 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51 2.7 小结53 习题253 第3章 需求分析55 3.1 需求分析的任务56 3.1.1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56 3.1.2 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57 3.1.3 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58 3.1.4 修正系统开发计划58 3.2 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58 3.2.1 访谈58 3.2.2 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59 3.2.3 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59 3.2.4 快速建立软件原型61 3.3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62 3.3.1 分析建模62 3.3.2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62 3.4 实体-联系图62 3.4.1 数据对象63 3.4.2 属性63 3.4.3 联系63 3.4.4 实体-联系图的符号64 3.5 数据规范化64 3.6 状态转换图65 3.6.1 状态65 3.6.2 事件65 3.6.3 符号66 3.6.4 例子66 3.7 其他图形工具67 3.7.1 层次方框图68 3.7.2 Warnier图68 3.7.3 IPO图69 3.8 验证软件需求70 3.8.1 从哪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70 3.8.2 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70 3.8.3 用于需求分析的软件工具71 3.9 小结72 习题373 第4章 形式化说明技术75 4.1 概述75 4.1.1 非形式化方法的缺点75 4.1.2 形式化方法的优点76 4.1.3 应用形式化方法的准则76 4.2 有穷状态机77 4.2.1 概念77 4.2.2 例子79 4.2.3 评价82 4.3 Petri网82 4.3.1 概念82 4.3.2 例子84 4.4 Z语言85 4.4.1 简介85 4.4.2 评价88 4.5 小结88 习题489 第5章 总体设计91 5.1 设计过程91 5.2 设计原理94 5.2.1 模块化94 5.2.2 抽象95 5.2.3 逐步求精95 5.2.4 信息隐藏和局部化96 5.2.5 模块独立97 5.3 启发规则99 5.4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102 5.4.1 层次图和HIPO图102 5.4.2 结构图103 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104 5.5.1 概念104 5.5.2 变换分析105 5.5.3 事务分析111 5.5.4 设计优化112 5.6 小结113 习题5114 第6章 详细设计117 6.1 结构程序设计117 6.2 人机界面设计119 6.2.1 设计问题119 6.2.2 设计过程121 6.2.3 人机界面设计指南122 6.3 过程设计的工具124 6.3.1 程序流程图124 6.3.2 盒图125 6.3.3 PAD图126 6.3.4 判定表127 6.3.5 判定树128 6.3.6 过程设计语言128 6.4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129 6.4.1 Jackson图130 6.4.2 改进的Jackson图131 6.4.3 Jackson方法132 6.5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136 6.5.1 McCabe方法137 6.5.2 Halstead方法139 6.6 小结140 习题6140 第7章 实现145 7.1 编码146 7.1.1 选择程序设计语言146 7.1.2 编码风格147 7.2 软件测试基础149 7.2.1 软件测试的目标150 7.2.2 软件测试准则150 7.2.3 测试方法151 7.2.4 测试步骤151 7.2.5 测试阶段的信息流152 7.3 单元测试153 7.3.1 测试重点153 7.3.2 代码审查154 7.3.3 计算机测试155 7.4 集成测试156 7.4.1 自顶向下集成157 7.4.2 自底向上集成158 7.4.3 不同集成测试策略的比较159 7.4.4 回归测试160 7.5 确认测试160 7.5.1 确认测试的范围160 7.5.2 软件配置复查161 7.5.3 Alpha和Beta测试161 7.6 白盒测试技术162 7.6.1 逻辑覆盖162 7.6.2 控制结构测试165 7.7 黑盒测试技术171 7.7.1 等价划分172 7.7.2 边界值分析175 7.7.3 错误推测175 7.8 调试176 7.8.1 调试过程176 7.8.2 调试途径178 7.9 软件可靠性179 7.9.1 基本概念179 7.9.2 估算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方法180 7.10 小结182 习题7183 第8章 维护189 8.1 软件维护的定义189 8.2 软件维护的特点190 8.2.1 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差别巨大190 8.2.2 维护的代价高昂190 8.2.3 维护的问题很多191 8.3 软件维护过程192 8.4 软件的可维护性194 8.4.1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194 8.4.2 文档195 8.4.3 可维护性复审196 8.5 预防性维护197 8.6 软件再工程过程198 8.7 小结200 习题8201 第9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203 9.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203 9.1.1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203 9.1.2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205 9.2 面向对象的概念209 9.2.1 对象209 9.2.2 其他概念211 9.3 面向对象建模215 9.4 对象模型216 9.4.1 类图的基本符号217 9.4.2 表示关系的符号218 9.5 动态模型223 9.6 功能模型224 9.6.1 用例图224 9.6.2 用例建模227 9.7 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228 9.8 小结229 习题9229 第10章 面向对象分析231 10.1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231 10.1.1 概述231 10.1.2 3个子模型与5个层次232 10.2 需求陈述233 10.2.1 书写要点233 10.2.2 例子234 10.3 建立对象模型235 10.3.1 确定类与对象236 10.3.2 确定关联238 10.3.3 划分主题241 10.3.4 确定属性241 10.3.5 识别继承关系244 10.3.6 反复修改244 10.4 建立动态模型247 10.4.1 编写脚本247 10.4.2 设想用户界面248 10.4.3 画事件跟踪图249 10.4.4 画状态图250 10.4.5 审查动态模型251 10.5 建立功能模型253 10.5.1 画出基本系统模型图253 10.5.2 画出功能级数据流图254 10.5.3 描述处理框功能254 10.6 定义服务255 10.7 小结256 习题10256 第11章 面向对象设计259 11.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259 11.2 启发规则261 11.3 软件重用263 11.3.1 概述263 11.3.2 类构件265 11.3.3 软件重用的效益266 11.4 系统分解267 11.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270 11.6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273 11.7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275 11.8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277 11.8.1 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277 11.8.2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278 11.8.3 例子280 11.9 设计类中的服务280 11.9.1 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280 11.9.2 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281 11.10 设计关联282 11.11 设计优化283 11.11.1 确定优先级283 11.11.2 提高效率的几项技术284 11.11.3 调整继承关系285 11.12 小结287 习题11288 第12章 面向对象实现289 12.1 程序设计语言289 12.1.1 面向对象语言的优点289 12.1.2 面向对象语言的技术特点290 12.1.3 选择面向对象语言294 12.2 程序设计风格294 12.2.1 提高可重用性295 12.2.2 提高可扩充性297 12.2.3 提高健壮性297 12.3 测试策略298 12.3.1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298 12.3.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299 12.3.3 面向对象的确认测试299 12.4 设计测试用例299 12.4.1 测试类的方法300 12.4.2 集成测试方法301 12.5 小结303 习题12304 第13章 软件项目管理305 13.1 估算软件规模305 13.1.1 代码行技术305 13.1.2 功能点技术306 13.2 工作量估算308 13.2.1 静态单变量模型308 13.2.2 动态多变量模型308 13.2.3 COCOMO2模型309 13.3 进度计划312 13.3.1 估算开发时间312 13.3.2 Gantt图314 13.3.3 工程网络315 13.3.4 估算工程进度316 13.3.5 关键路径318 13.3.6 机动时间318 13.4 人员组织320 13.4.1 民主制程序员组320 13.4.2 主程序员组321 13.4.3 现代程序员组322 13.5 质量保证324 13.5.1 软件质量324 13.5.2 软件质量保证措施326 13.6 软件配置管理328 13.6.1 软件配置329 13.6.2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329 13.7 能力成熟度模型331 13.8 小结334 习题13335 附录A C++类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337 A.1 面向对象分析337 A.1.1 需求337 A.1.2 建立对象模型338 A.2 面向对象设计339 A.2.1 设计类库结构339 A.2.2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340 A.2.3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341 A.2.4 设计其他类344 附录B 一个汉字行编辑程序的设计347 B.1 设计规格说明347 B.1.1 外部编辑命令347 B.1.2 编辑命令348 B.1.3 输出信息349 B.2 概要设计350 B.2.1 正文文件350 B.2.2 两个工作模式351 B.2.3 数据元素352 B.2.4 过程353 B.3 概要设计结果353 B.4 详细设计356 B.4.1 数据元素356 B.4.2 控制数据元素357 B.4.3 编辑过程357 B.4.4 输入模式的过程359 B.4.5 编辑模式的过程360 B.5 详细设计结果364 B.5.1 编辑程序的详细结构364 B.5.2 类PASCAL伪码365 B.5.3 实现编辑程序的算法367 ### 重要知识点总结 #### 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 **1.1 软件危机** - **1.1.1 软件危机的介绍** - 软件危机指的是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 **1.1.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 主要原因包括需求定义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以及开发过程中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等。 - **1.1.3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 引入软件工程的概念和技术方法,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开发过程的规范化水平。 **1.2 软件工程** - **1.2.1 软件工程的介绍** -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 包括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等原则。 - **1.2.3 软件工程方法学** - 方法学包括方法、工具和过程三个要素,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进行软件开发。 **1.3 软件生命周期** - **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三个时期组成,每个时期又细分为不同的阶段。 **1.4 软件过程** - **软件过程**是为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定义了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 **1.4.1 瀑布模型** - 瀑布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 优点: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确保每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得到质量保证小组的验证。 - 缺点:过于理想化,不适应需求变化,灵活性较差。 **1.4.2 快速原型模型** - 通过构建原型系统来收集用户反馈,进而更好地定义需求。 - 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的情况。 **1.4.3 增量模型** - 允许分阶段交付软件产品,每次交付一部分功能。 - 优点是可以逐步完善软件,减少用户对新产品的抵触感。 **1.4.4 螺旋模型** - 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增加了风险管理。 - 特别适合大型软件项目,可以在每个迭代中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调整。 **1.4.5 喷泉模型** - 针对面向对象开发的模型,强调迭代和无间隙的特性。 - 适用于需求不太清晰但能够逐渐明确的情况。 **1.4.6 Rational统一过程** - 是一种以用例为核心、以架构为中心、迭代增量式的开发过程。 - 强调软件架构的重要性,并且支持软件的持续迭代和增量开发。 **1.4.7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 - 敏捷开发注重快速响应变化,强调团队合作和个人互动。 - 极限编程(XP)是敏捷开发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强调频繁的客户反馈和持续的重构。 **1.4.8 微软过程** - 微软公司基于其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软件开发过程。 - 包括详细的文档和模板,旨在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 #### 第2章:可行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 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操作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可行性。 - **系统流程图** - 用来表示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数据流动的图形表示法。 - **数据流图** - 用于描述系统的逻辑模型,展示数据如何在系统中流动和被处理。 - **数据字典** - 定义数据流图中所有元素的数据集合。 - **成本/效益分析** - 评估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计算项目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之比。 #### 第3章:需求分析 - **需求分析的任务** -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分析数据要求,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并修正系统开发计划。 - **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 - 包括访谈、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和快速建立软件原型等方法。 -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 分析建模是创建需求规格说明的基础,而规格说明则是描述需求的形式化表示。 - **实体-联系图** - 用于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数据对象、属性和联系等内容。 - **状态转换图** - 描述系统状态及其转换的图形表示法。 - **验证软件需求** - 包括验证需求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使用软件工具辅助需求分析。 #### 第4章:形式化说明技术 - **形式化方法的优点** - 可以精确地描述系统的规格,有助于发现早期设计中的错误。 - **有穷状态机** - 用于描述系统的有限状态及其转换行为。 - **Petri网** - 一种图形化的建模工具,用于描述并发系统的行为。 - **Z语言** - 一种形式化规格说明语言,用于描述系统的逻辑结构。 #### 第5章:总体设计 - **设计过程** - 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 - **设计原理** - 包括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模块独立等原则。 - **启发规则** - 为设计过程提供指导的原则和建议。 -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 包括层次图、结构图等工具,用于描述软件结构。 -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 根据数据流的特点进行软件设计,包括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等方法。 #### 第6章:详细设计 - **结构程序设计** - 是详细设计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程序的结构和流程。 - **人机界面设计** - 包括设计过程、设计指南等内容,旨在提高用户界面的可用性。 - **过程设计的工具** - 包括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表、判定树等工具。 -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 根据数据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如Jackson方法等。 -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 使用McCabe方法和Halstead方法等定量度量程序的复杂性。 #### 第7章:实现 - **编码** - 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并遵循良好的编码风格。 - **软件测试基础** - 包括测试目标、准则、方法、步骤等基础知识。 - **单元测试** - 针对程序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测试。 - **集成测试** - 在单元测试之后进行,测试模块间的接口。 - **确认测试** - 确认软件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的要求。 - **白盒测试技术** - 基于对程序内部结构的理解来进行测试。 - **黑盒测试技术** - 仅考虑程序的功能而不关心程序内部结构。 - **调试** - 定位和修复程序中的错误。 - **软件可靠性** - 包括可靠性概念、平均无故障时间的估算方法等。 #### 第8章:维护 - **软件维护的定义** - 维护是在软件交付使用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进行的修改活动。 - **软件维护的特点** - 包括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的差异、维护成本高以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 **软件维护过程** - 维护过程包括评估需求、实施变更、重新测试等步骤。 - **软件的可维护性** - 可维护性是指软件易于维护的程度。 - **预防性维护** - 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维护措施。 - **软件再工程过程** - 重新设计和实现已有的软件,以提高其质量和可维护性。 #### 第9章: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 面向对象方法学以对象为核心,强调封装、继承和多态等概念。 - **面向对象的概念** - 包括对象、类、继承、多态等基本概念。 - **面向对象建模** - 使用类图、对象图等图形工具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 - **动态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包括状态图、顺序图等。 - **功能模型** - 通过用例图和场景来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 #### 第10章:面向对象分析 -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 包括需求陈述、建立对象模型、建立动态模型、建立功能模型等步骤。 - **需求陈述** - 明确系统应该做什么。 - **建立对象模型** - 确定系统中的类和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建立动态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如事件序列、状态转换等。 - **建立功能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通常使用用例图。 #### 第11章:面向对象设计 -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 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 **启发规则** - 为设计过程提供指导的规则。 - **软件重用** - 通过复用现有组件来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 **系统分解** - 将系统分解为更小的部分,以便于管理和设计。 -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 针对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进行设计。 -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 设计用户界面,提高用户体验。 -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 设计用于协调系统中任务执行的机制。 -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 设计数据存储和访问机制。 #### 第12章:面向对象实现 - **程序设计语言** - 选择面向对象的语言,如Java、C++等。 - **程序设计风格** -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测试策略** - 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确认测试等。 - **设计测试用例** - 根据设计文档和需求规格说明编写测试案例。 #### 第13章:软件项目管理 - **估算软件规模** - 采用代码行技术或功能点技术等方法。 - **工作量估算** - 使用静态单变量模型、动态多变量模型等技术。 - **进度计划** - 包括估算开发时间、使用Gantt图、工程网络等工具。 - **人员组织** - 不同类型的开发团队组织结构。 - **质量保证** - 确保软件质量的各种措施。 - **软件配置管理** - 包括版本控制、变更管理等。 - **能力成熟度模型** - 用于评估和改进组织的软件开发能力。 #### 附录A:C++类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面向对象分析** - 包括需求分析、建立对象模型等步骤。 - **面向对象设计** - 设计类库结构、问题域子系统等。 #### 附录B:一个汉字行编辑程序的设计 - **设计规格说明** - 包括外部编辑命令、编辑命令、输出信息等。 - **概要设计** - 包括正文文件、工作模式、数据元素等。 - **详细设计** - 包括数据元素、控制数据元素、编辑过程等。 - **详细设计结果** - 包括编辑程序的详细结构、类PASCAL伪码等。
1
FKM (《Analytical Strength Assessment of Component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规范是德国机械工程研究委员会根据机械产品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统计出的针对由钢、铸铁及铝材料制成构件的静强度及疲劳强度的评估规则,考虑了大多数对构件强度(静态和动态)产生影响的因素(表面状况、残余应力、结构细节等),可以基于名义应力法或局部应力法使用利用率对焊接和非焊接构件的静强度及疲劳强度问题进行评估,在欧洲各领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 可以对零部件任意部位所受到的应力值进行评价;计算零件强度;计算零件安全系数和利用率;对零件的尺寸、结构形式、表面粗糙度等设计因素进行评价;对零件的机加工、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加工工艺进行评价;对动载荷的均值、幅值、应力比、作用次数和过载方式等载荷影响进行评价;反向指导设计、优化零部件。
2025-07-08 20:04:27 13.74MB
1
《Windows程序设计第五版》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一本经典的教材,专为想要深入理解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程序开发技术的读者而编写。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系统级编程,包括了API调用、进程与线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等多个关键主题。以下是基于该书内容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1. **Windows API**:Windows应用程序接口(API)是开发者用于创建Windows应用的主要工具。书中会详述如何使用API函数进行系统交互,包括输入输出、图形绘制、窗口管理等。 2. **进程与线程**:书中深入探讨了进程的概念,它是操作系统中的资源分配单位,而线程则是执行的实体。如何创建、同步、通信和管理进程与线程是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础。 3. **内存管理**:了解Windows的内存模型对于编写高效的程序至关重要。书中有详细的内容讲述如何动态分配和释放内存,以及内存映射文件等高级主题。 4. **事件驱动编程**:Windows采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模型,书中会介绍消息队列、消息循环和消息处理函数,这些都是构建用户界面的关键。 5. **文件系统**:书中会涵盖Windows的文件操作,如打开、关闭、读写文件,以及目录操作等,同时也会讲解文件流和异步I/O。 6. **用户界面设计**:Windows程序设计离不开GUI(图形用户界面)。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使用GDI(图形设备接口)和COM(组件对象模型)来创建窗口、控件和图形。 7. **异常处理**:异常处理是程序健壮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会讲解如何在Windows环境中实现异常处理机制,以捕获和处理运行时错误。 8. **系统调用**:通过系统调用来直接与操作系统交互是高级程序员的必备技能。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进行系统调用,以及如何使用调试工具进行程序调试。 9. **多线程编程**:多线程编程在现代软件中广泛应用,书中将介绍线程同步和互斥锁等并发控制机制,以防止数据竞争和死锁问题。 10. **Windows服务**:Windows服务是后台运行的程序,不受用户交互影响。书中会讲解如何创建和管理Windows服务,这对于开发后台系统至关重要。 11. **性能优化**:书中还会涉及性能分析和优化技巧,帮助开发者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Windows程序设计第五版》高清扫描版提供了清晰的阅读体验,适合初学者和有经验的程序员作为参考资料,深入学习Windows程序设计的各个方面。通过系统地学习并实践书中的内容,读者可以掌握编写高效、稳定且功能丰富的Windows应用程序的技能。
2025-06-24 00:25:48 48.16MB windows 程序设计
1
《Windows程序设计》第五版是一本深受欢迎的书籍,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进行程序开发。本书主要关注C++编程语言,并结合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库,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的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框架。MFC是微软为简化Windows API编程而创建的一个类库,它将底层的API函数封装成易于使用的类,使得开发者能够更高效地构建用户界面和系统功能。 书中首先会介绍Windows编程的基础概念,包括消息机制、线程管理以及内存管理等核心概念。这些是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石,理解它们对于编写任何Windows应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接着,会深入讲解如何使用MFC类库来创建窗口、控件、菜单、对话框等元素,这些都是构成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基本组件。 C++作为主要的编程语言,本书会阐述如何利用C++的面向对象特性与MFC相结合,以实现更加模块化和可维护的代码结构。C++的模板、异常处理、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等高级特性也会在特定章节中得到讨论,帮助读者提升编程技能。 书中还会涵盖文件操作、网络通信、数据库访问等内容,这些都是现代Windows应用程序经常涉及的功能。同时,作者会分享一些实际的编程技巧和最佳实践,帮助读者避免常见错误,提高程序的稳定性和性能。 附带的源代码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辅助资源。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代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并将它们应用到实践中。这些代码示例覆盖了书中的各种主题,从简单的窗口创建到复杂的系统交互,为读者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英文版的《Windows程序设计》则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对于想要提高英文阅读能力或者查找原版资料的开发者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双语对照学习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体验。 《Windows程序设计》第五版是一本适合初学者和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阅读的书籍。通过系统学习,读者不仅可以掌握Windows编程的基本技能,还能了解到MFC库的使用,从而有能力开发出功能丰富、用户体验优秀的Windows应用程序。配合提供的源代码,学习效果将更佳。
2025-06-10 11:26:27 24.02MB windows
1
Pytho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高级编程语言,以其易读性、简洁的语法和强大的功能而备受程序员喜爱。第五版的《Python学习手册》是众多Python初学者和进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它覆盖了Python的基础到高级概念,包括数据结构、函数、模块、类、异常处理以及面向对象编程等核心内容。然而,任何书籍都可能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因此“Python学习手册(中文第五版)勘误及讨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它收集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于后续读者参考和修正。 在“kwan1117”这个文件中,很可能包含了对书中错误的详细记录,包括语法错误、逻辑错误或表述不清的部分。这些勘误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1. **变量与数据类型**:Python有动态类型系统,允许在运行时改变变量的数据类型。可能会有关于整型(int)、浮点型(float)、字符串(str)、布尔型(bool)、列表(list)、元组(tuple)、字典(dict)和集合(set)的误用或解释错误。 2. **控制流语句**:包括条件语句(if-elif-else)、循环(for、while)、break和continue的用法,这些地方容易出错,可能导致逻辑上的混淆。 3. **函数**:Python中的函数是第一类对象,可以作为参数传递和返回。可能会有函数定义、默认参数、可变参数(*args, **kwargs)、局部和全局变量的理解问题。 4. **类与对象**:面向对象编程是Python的重要特性,类的定义、继承、封装、多态和构造函数(__init__)的使用可能有误。 5. **模块与包**:Python的模块化设计使得代码可重用性强,但导入机制、包的组织结构和命名空间的管理可能会有误导。 6. **异常处理**:try-except-finally语句用于捕获和处理程序运行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部分的示例或解释可能需要澄清。 7. **标准库和第三方库**:Python拥有丰富的标准库和第三方库,如Numpy、Pandas、Matplotlib等,书中关于这些库的使用可能存在错误或过时的信息。 8. **文件操作**:Python提供简洁的文件读写接口,但错误的文件路径、模式选择或数据格式转换可能导致问题。 9. **正则表达式**:Python通过re模块支持正则表达式,其语法和使用方法可能需要更正。 10. **并发编程**:Python的线程和进程、异步IO(如asyncio模块)可能会有理解上的难度。 通过“kwan1117”的文件,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些潜在的问题,并避免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对于想要深入理解Python的人来说,参与这样的讨论也是提高自身技能的好方法,因为这需要分析错误、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巩固Python的知识体系。这份勘误和讨论对于提升Python编程技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5-06-06 11:01:37 1KB
1
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自1972年由贝尔实验室的Dennis Ritchie开发以来,已经成为计算机编程领域最重要和最流行的语言之一。C语言的设计融合了结构化设计的特点,允许程序员采用自顶向下的规划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使编写的程序更加可靠和易于理解。C语言具有高效性,它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当时计算机的能力,使得C程序紧凑且运行速度快。同时,C语言还具有可移植性,这意味着在一个系统上编写的C程序经过少量改动或无需修改便能在其他系统上运行。 C语言的强大之处不仅体现在编程语言本身,还在于它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C语言被广泛用于操作系统、编译器、解释器和其他许多软件的开发。UNIX操作系统的很大一部分是用C语言编写的,许多其他编程语言的编译器和解释器也使用C语言开发。C语言允许程序员直接访问硬件,并能操纵内存中的特定位,提供了丰富的运算符供程序员选择,使得意图表达简洁明了。然而,C语言在限制程序员所能做的事情方面不像Pascal那样严格,这既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危险,因为它需要程序员有较高的责任意识。 C语言之所以流行,除了它的效率和灵活性之外,还因为它与UNIX系统的紧密联系。大多数UNIX系统都内置了C编译器,而Linux系统和运行不同版本Windows或Macintosh的个人计算机也提供了多种C编译器,使得无论使用家用计算机、专业工作站还是大型机,都能轻松获取针对特定系统的C编译器。 虽然过去10年间许多人转向使用更强大的C++语言,但C语言依然重要,且仍是通往C++的必经之路。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优点,如结构化编程、高效率、可移植性、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以及直接面向程序员的特点。本章为学习和使用C语言打下基础,并介绍了在常见系统上运行C程序的方法。 由于C语言的流行,目前有大约40种不同的系统支持C编译器,从使用8位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到Cray超级计算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C程序在多种系统上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但为特定硬件设备或操作系统特殊功能编写的代码部分往往不具备可移植性。例如,为访问特定硬件设备(如显示器)或操作系统(如Windows XP或OS X)而特别编写的代码,通常无法在不同系统之间直接移植。 对于编程初学者而言,C语言是通往计算机编程世界的重要入口,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版教材在介绍C语言的基础知识外,还提供了多种环境下的开发示例,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适应不同的开发场景。通过学习C语言,读者将掌握编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这是成为一名优秀程序员的重要基础。
2025-04-29 21:29:58 5.41MB
1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五版(教案+试卷+大纲+课件+课后答案)左健民
2025-04-06 15:48:01 43.64MB
1
《移动通信(第五版)》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业教材,其配套的教学资源包包含了一系列PPT章节,涵盖了移动通信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这些PPT章节分别为:第1章至第8章以及封面及目录,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全面的学习和教学材料。 1. **第1章 - 移动通信概述** - 移动通信的历史发展:从第一代(1G)模拟系统到第五代(5G)网络的演进。 -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定义、工作原理、频谱分配等。 -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包括移动台、基站、网络控制器等组成部分。 - 无线通信的特点:覆盖范围、移动性、干扰问题等。 2. **第2章 - 无线传播与信道特性** - 无线传播模型:直射、反射、散射、多径效应等。 - 信道衰落:多径衰落、阴影衰落及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 多普勒效应:移动通信中的速度影响和频率偏移。 - 频率选择性和时间选择性衰落:如何通过分集技术缓解。 3. **第3章 - 射频系统与调制技术** - 射频系统的组成: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等。 - 调制技术:模拟调制(AM、FM)、数字调制(ASK、FSK、PSK)及其优缺点。 - 频谱利用率和功率效率:优化调制方式的选择。 4. **第4章 - 频谱利用与多址接入** - 频谱资源的管理: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码分多址(CDMA)。 - 正交频分复用(OFDM):5G的关键技术之一,用于提高频谱效率。 - 频谱效率与多址接入技术:如LTE的下行链路SC-FDMA和上行链路OFDMA。 5. **第5章 - 移动网络架构** - 2G/3G/4G/5G网络架构的演变:GSM、UMTS、LTE、5G-NR。 - 移动核心网: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的转变。 - 接入网:RAN(Radio Access Network)的构成和功能。 - 移动网络的漫游和切换机制。 6. **第6章 - 无线资源管理** - 信道分配:静态和动态信道分配策略。 - 功率控制:保持信号强度均衡,减少干扰。 - 用户调度:公平性和效率之间的权衡。 7. **第7章 - 移动网络的安全与服务质量** - 安全技术:加密、认证、完整性保护。 - 服务质量(QoS):延迟、吞吐量、丢包率等关键指标。 - QoS保障机制:如区分服务(DiffServ)、集成服务(IntServ)。 8. **第8章 -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 - 5G关键技术:毫米波通信、大规模MIMO、网络切片。 - 物联网(IoT)和车联网(V2X)在5G中的应用。 - 6G愿景:超高速、超低延迟、极高连接密度的展望。 9. **封面及目录** - 提供全书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概览,帮助读者快速定位所需内容。 这些PPT章节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最新技术的全面框架,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移动通信的核心原理,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与优化,以及洞察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2024-12-20 16:00:05 10.27MB
1
《随机过程(第五版)》是由刘次华编著,由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研究生教学用书,专门针对学习随机过程这门课程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随机过程是20世纪初为了应对物理学、生物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它在自动控制、公用事业和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机过程是一族无限多个、相互关联的随机变量的集合,通过概率论的方法揭示隐藏在随机性背后的规律。这一学科的基础由柯尔莫哥洛夫和杜布等人奠定,他们对随机过程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随机过程最早起源于物理学家如吉布斯、玻尔兹曼、庞加莱对统计力学的研究,以及后来爱因斯坦、维纳、莱维对布朗运动的开创性工作。 研究随机过程的方法主要分为概率方法和分析方法。概率方法涉及轨道性质、停时和随机微分方程等,而分析方法则包括测度论、微分方程、半群理论、函数堆和希尔伯特空间等。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结合这两种方法。此外,组合方法和代数方法在特定类型的随机过程研究中也有重要作用。 随机过程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多指标随机过程、无穷质点与马尔可夫过程、概率与位势理论,以及各种特殊过程的专题讨论。例如,马尔可夫链是1907年前后由马尔可夫提出的,1923年维纳定义了布朗运动,1953年杜布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随机过程的基本理论,而伊藤清在1951年建立了关于布朗运动的随机微分方程理论。 随机过程可以根据统计特征和参数集与状态空间的特征进行分类。按照统计特征,可以分为独立增量过程、Markov过程、二阶矩过程、平稳过程、鞅、更新过程、Poisson过程和维纳过程。按照参数集和状态空间,随机过程可以分为离散参数离散型、连续参数离散型、离散参数连续型和连续参数连续型。 在概率论的基础上,随机过程的理论建立在概率空间的概念之上。概率空间由一个样本空间(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一个-代数(事件域,满足特定封闭条件的事件集合)和一个概率测度(满足概率公理的映射)构成。概率测度定义了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满足概率的性质,如非负性、单位性和可列可加性。独立事件是指它们的发生概率不受其他事件的影响,且其联合概率等于各自概率的乘积。 理解随机过程的关键在于掌握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独立事件的概念。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探索随机过程中的复杂现象,从而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规律并做出预测。
2024-10-28 11:11:25 1.91MB 课程资源 随机过程
1
《信息学奥赛一本通(C++第五版)》是一本专为信息学竞赛设计的教程,旨在帮助学生和参赛者掌握C++编程语言,并提升在算法设计与问题解决上的能力。配套的课件ppt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辅助材料,使得学习过程更为直观易懂。 一、C++语言基础 C++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具有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学习C++首先要了解其基本语法,包括数据类型(如整型、浮点型、字符型等)、变量声明、运算符、流程控制语句(如if条件判断、for循环、while循环)以及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此外,C++的指针是其强大之处,需要理解指针的概念、操作以及与数组、函数的结合使用。 二、面向对象编程 C++的核心在于面向对象编程(OOP),包括类的定义、对象的创建、封装、继承和多态性等概念。理解类和对象的区别,如何通过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来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利用继承和多态来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扩展性。 三、标准库的使用 C++标准库提供了大量预定义的类和函数,如iostream用于输入输出操作,vector和array用于动态数组,string处理字符串,algorithm包含各种排序和搜索算法等。学习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库能极大提高编程效率。 四、算法与数据结构 信息学竞赛的重点在于算法设计和分析。常见的算法包括排序(如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查找(如线性查找、二分查找)、图论(如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树(如二叉树、平衡树、堆)等。同时,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集合、映射等也是必备知识。 五、编程竞赛策略 了解编程竞赛的规则和策略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地读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调试代码、优化时间空间复杂度,都是参赛者需要掌握的技巧。此外,熟悉ACM/ICPC或NOIP等竞赛的格式和流程也有助于比赛中的表现。 六、实际应用与实战训练 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配套课件ppt进行实战训练,模拟比赛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并提升实战能力。课件可能包括各种练习题、历年竞赛题目解析和解题思路,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信息学奥赛一本通(C++第五版)》配套课件ppt提供了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学习资源,涵盖了C++语言、面向对象编程、算法与数据结构等多个方面,是信息学竞赛准备者的宝贵资料。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参赛者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24-08-29 10:59:56 10.49M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