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的,满足大学计算机“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总体要求。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思维概论,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算法基础,网络计算基础,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
2025-08-25 09:25:22 72.08MB 计算思维导论
1
微电子学作为科技发展中的关键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导论为深入理解微小尺度电子技术及集成电路设计提供了一扇窗。本篇导论将探讨微电子学的定义、集成电路的历史发展、微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以及微电子学的未来前景。 微电子学并非简单的电子技术缩小化,而是指在微观层面实现电子电路的高度集成化。这种微型化技术使得电子器件得以集成在极小的半导体材料表面,形成集多功能于一身的集成电路,这在提高设备性能的同时,大大缩小了器件体积。微电子学的核心是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这不仅要求微电子工程师具备扎实的电子学知识,还要求他们掌握材料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纳米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技能。 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电子计算机,当时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庞大,随着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逐步取代了电子管,使计算机体积得以大幅缩小。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电子技术从宏观向微观过渡的重大转折点,其中晶体管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晶体管的出现,不仅为微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集成电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今,集成电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中,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 微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通信、显示、存储和处理器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在国防安全方面,集成电路技术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得现代武器更加智能化,电子战设备更加先进。在信息社会,从移动通信到网络信息服务,再到电子商务,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此外,微电子学在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革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则催生了生物芯片等前沿技术。 微电子学的发展历程与晶体管的历史紧密相连。从法拉第的电阻率发现到晶体管的发明,再到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每一步都推动了微电子技术向前迈进一大步。晶体管的发明不仅标志着微电子学的里程碑式进步,也为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打下了基础。ENIAC计算机的出现,虽然主要依赖于电子管,但为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展望未来,微电子学将继续是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对社会进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电子学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人们对于能效和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微电子技术在绿色能源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未来,微电子学将继续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塑造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2025-08-02 15:07:37 15.72MB
1
作者:张海藩 第1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1 1.1 软件危机1 1.1.1 软件危机的介绍1 1.1.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3 1.1.3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4 1.2 软件工程5 1.2.1 软件工程的介绍5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7 1.2.3 软件工程方法学9 1.3 软件生命周期11 1.4 软件过程14 1.4.1 瀑布模型15 1.4.2 快速原型模型16 1.4.3 增量模型17 1.4.4 螺旋模型19 1.4.5 喷泉模型21 1.4.6 Rational统一过程22 1.4.7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25 1.4.8 微软过程29 1.5 小结31 习题132 第2章 可行性研究35 2.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35 2.2 可行性研究过程36 2.3 系统流程图38 2.3.1 符号38 2.3.2 例子38 2.3.3 分层40 2.4 数据流图40 软件工程导论目 录 2.4.1 符号40 2.4.2 例子42 2.4.3 命名44 2.4.4 用途45 2.5 数据字典47 2.5.1 数据字典的内容47 2.5.2 定义数据的方法47 2.5.3 数据字典的用途48 2.5.4 数据字典的实现49 2.6 成本/效益分析49 2.6.1 成本估计50 2.6.2 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51 2.7 小结53 习题253 第3章 需求分析55 3.1 需求分析的任务56 3.1.1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56 3.1.2 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57 3.1.3 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58 3.1.4 修正系统开发计划58 3.2 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58 3.2.1 访谈58 3.2.2 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59 3.2.3 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59 3.2.4 快速建立软件原型61 3.3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62 3.3.1 分析建模62 3.3.2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62 3.4 实体-联系图62 3.4.1 数据对象63 3.4.2 属性63 3.4.3 联系63 3.4.4 实体-联系图的符号64 3.5 数据规范化64 3.6 状态转换图65 3.6.1 状态65 3.6.2 事件65 3.6.3 符号66 3.6.4 例子66 3.7 其他图形工具67 3.7.1 层次方框图68 3.7.2 Warnier图68 3.7.3 IPO图69 3.8 验证软件需求70 3.8.1 从哪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70 3.8.2 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70 3.8.3 用于需求分析的软件工具71 3.9 小结72 习题373 第4章 形式化说明技术75 4.1 概述75 4.1.1 非形式化方法的缺点75 4.1.2 形式化方法的优点76 4.1.3 应用形式化方法的准则76 4.2 有穷状态机77 4.2.1 概念77 4.2.2 例子79 4.2.3 评价82 4.3 Petri网82 4.3.1 概念82 4.3.2 例子84 4.4 Z语言85 4.4.1 简介85 4.4.2 评价88 4.5 小结88 习题489 第5章 总体设计91 5.1 设计过程91 5.2 设计原理94 5.2.1 模块化94 5.2.2 抽象95 5.2.3 逐步求精95 5.2.4 信息隐藏和局部化96 5.2.5 模块独立97 5.3 启发规则99 5.4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102 5.4.1 层次图和HIPO图102 5.4.2 结构图103 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104 5.5.1 概念104 5.5.2 变换分析105 5.5.3 事务分析111 5.5.4 设计优化112 5.6 小结113 习题5114 第6章 详细设计117 6.1 结构程序设计117 6.2 人机界面设计119 6.2.1 设计问题119 6.2.2 设计过程121 6.2.3 人机界面设计指南122 6.3 过程设计的工具124 6.3.1 程序流程图124 6.3.2 盒图125 6.3.3 PAD图126 6.3.4 判定表127 6.3.5 判定树128 6.3.6 过程设计语言128 6.4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129 6.4.1 Jackson图130 6.4.2 改进的Jackson图131 6.4.3 Jackson方法132 6.5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136 6.5.1 McCabe方法137 6.5.2 Halstead方法139 6.6 小结140 习题6140 第7章 实现145 7.1 编码146 7.1.1 选择程序设计语言146 7.1.2 编码风格147 7.2 软件测试基础149 7.2.1 软件测试的目标150 7.2.2 软件测试准则150 7.2.3 测试方法151 7.2.4 测试步骤151 7.2.5 测试阶段的信息流152 7.3 单元测试153 7.3.1 测试重点153 7.3.2 代码审查154 7.3.3 计算机测试155 7.4 集成测试156 7.4.1 自顶向下集成157 7.4.2 自底向上集成158 7.4.3 不同集成测试策略的比较159 7.4.4 回归测试160 7.5 确认测试160 7.5.1 确认测试的范围160 7.5.2 软件配置复查161 7.5.3 Alpha和Beta测试161 7.6 白盒测试技术162 7.6.1 逻辑覆盖162 7.6.2 控制结构测试165 7.7 黑盒测试技术171 7.7.1 等价划分172 7.7.2 边界值分析175 7.7.3 错误推测175 7.8 调试176 7.8.1 调试过程176 7.8.2 调试途径178 7.9 软件可靠性179 7.9.1 基本概念179 7.9.2 估算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方法180 7.10 小结182 习题7183 第8章 维护189 8.1 软件维护的定义189 8.2 软件维护的特点190 8.2.1 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差别巨大190 8.2.2 维护的代价高昂190 8.2.3 维护的问题很多191 8.3 软件维护过程192 8.4 软件的可维护性194 8.4.1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194 8.4.2 文档195 8.4.3 可维护性复审196 8.5 预防性维护197 8.6 软件再工程过程198 8.7 小结200 习题8201 第9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203 9.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203 9.1.1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203 9.1.2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205 9.2 面向对象的概念209 9.2.1 对象209 9.2.2 其他概念211 9.3 面向对象建模215 9.4 对象模型216 9.4.1 类图的基本符号217 9.4.2 表示关系的符号218 9.5 动态模型223 9.6 功能模型224 9.6.1 用例图224 9.6.2 用例建模227 9.7 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228 9.8 小结229 习题9229 第10章 面向对象分析231 10.1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231 10.1.1 概述231 10.1.2 3个子模型与5个层次232 10.2 需求陈述233 10.2.1 书写要点233 10.2.2 例子234 10.3 建立对象模型235 10.3.1 确定类与对象236 10.3.2 确定关联238 10.3.3 划分主题241 10.3.4 确定属性241 10.3.5 识别继承关系244 10.3.6 反复修改244 10.4 建立动态模型247 10.4.1 编写脚本247 10.4.2 设想用户界面248 10.4.3 画事件跟踪图249 10.4.4 画状态图250 10.4.5 审查动态模型251 10.5 建立功能模型253 10.5.1 画出基本系统模型图253 10.5.2 画出功能级数据流图254 10.5.3 描述处理框功能254 10.6 定义服务255 10.7 小结256 习题10256 第11章 面向对象设计259 11.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259 11.2 启发规则261 11.3 软件重用263 11.3.1 概述263 11.3.2 类构件265 11.3.3 软件重用的效益266 11.4 系统分解267 11.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270 11.6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273 11.7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275 11.8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277 11.8.1 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277 11.8.2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278 11.8.3 例子280 11.9 设计类中的服务280 11.9.1 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280 11.9.2 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281 11.10 设计关联282 11.11 设计优化283 11.11.1 确定优先级283 11.11.2 提高效率的几项技术284 11.11.3 调整继承关系285 11.12 小结287 习题11288 第12章 面向对象实现289 12.1 程序设计语言289 12.1.1 面向对象语言的优点289 12.1.2 面向对象语言的技术特点290 12.1.3 选择面向对象语言294 12.2 程序设计风格294 12.2.1 提高可重用性295 12.2.2 提高可扩充性297 12.2.3 提高健壮性297 12.3 测试策略298 12.3.1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298 12.3.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299 12.3.3 面向对象的确认测试299 12.4 设计测试用例299 12.4.1 测试类的方法300 12.4.2 集成测试方法301 12.5 小结303 习题12304 第13章 软件项目管理305 13.1 估算软件规模305 13.1.1 代码行技术305 13.1.2 功能点技术306 13.2 工作量估算308 13.2.1 静态单变量模型308 13.2.2 动态多变量模型308 13.2.3 COCOMO2模型309 13.3 进度计划312 13.3.1 估算开发时间312 13.3.2 Gantt图314 13.3.3 工程网络315 13.3.4 估算工程进度316 13.3.5 关键路径318 13.3.6 机动时间318 13.4 人员组织320 13.4.1 民主制程序员组320 13.4.2 主程序员组321 13.4.3 现代程序员组322 13.5 质量保证324 13.5.1 软件质量324 13.5.2 软件质量保证措施326 13.6 软件配置管理328 13.6.1 软件配置329 13.6.2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329 13.7 能力成熟度模型331 13.8 小结334 习题13335 附录A C++类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337 A.1 面向对象分析337 A.1.1 需求337 A.1.2 建立对象模型338 A.2 面向对象设计339 A.2.1 设计类库结构339 A.2.2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340 A.2.3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341 A.2.4 设计其他类344 附录B 一个汉字行编辑程序的设计347 B.1 设计规格说明347 B.1.1 外部编辑命令347 B.1.2 编辑命令348 B.1.3 输出信息349 B.2 概要设计350 B.2.1 正文文件350 B.2.2 两个工作模式351 B.2.3 数据元素352 B.2.4 过程353 B.3 概要设计结果353 B.4 详细设计356 B.4.1 数据元素356 B.4.2 控制数据元素357 B.4.3 编辑过程357 B.4.4 输入模式的过程359 B.4.5 编辑模式的过程360 B.5 详细设计结果364 B.5.1 编辑程序的详细结构364 B.5.2 类PASCAL伪码365 B.5.3 实现编辑程序的算法367 ### 重要知识点总结 #### 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 **1.1 软件危机** - **1.1.1 软件危机的介绍** - 软件危机指的是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 **1.1.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 主要原因包括需求定义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以及开发过程中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等。 - **1.1.3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 引入软件工程的概念和技术方法,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开发过程的规范化水平。 **1.2 软件工程** - **1.2.1 软件工程的介绍** -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 包括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等原则。 - **1.2.3 软件工程方法学** - 方法学包括方法、工具和过程三个要素,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进行软件开发。 **1.3 软件生命周期** - **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三个时期组成,每个时期又细分为不同的阶段。 **1.4 软件过程** - **软件过程**是为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定义了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 **1.4.1 瀑布模型** - 瀑布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 优点: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确保每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得到质量保证小组的验证。 - 缺点:过于理想化,不适应需求变化,灵活性较差。 **1.4.2 快速原型模型** - 通过构建原型系统来收集用户反馈,进而更好地定义需求。 - 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的情况。 **1.4.3 增量模型** - 允许分阶段交付软件产品,每次交付一部分功能。 - 优点是可以逐步完善软件,减少用户对新产品的抵触感。 **1.4.4 螺旋模型** - 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增加了风险管理。 - 特别适合大型软件项目,可以在每个迭代中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调整。 **1.4.5 喷泉模型** - 针对面向对象开发的模型,强调迭代和无间隙的特性。 - 适用于需求不太清晰但能够逐渐明确的情况。 **1.4.6 Rational统一过程** - 是一种以用例为核心、以架构为中心、迭代增量式的开发过程。 - 强调软件架构的重要性,并且支持软件的持续迭代和增量开发。 **1.4.7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 - 敏捷开发注重快速响应变化,强调团队合作和个人互动。 - 极限编程(XP)是敏捷开发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强调频繁的客户反馈和持续的重构。 **1.4.8 微软过程** - 微软公司基于其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软件开发过程。 - 包括详细的文档和模板,旨在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 #### 第2章:可行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 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操作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可行性。 - **系统流程图** - 用来表示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数据流动的图形表示法。 - **数据流图** - 用于描述系统的逻辑模型,展示数据如何在系统中流动和被处理。 - **数据字典** - 定义数据流图中所有元素的数据集合。 - **成本/效益分析** - 评估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计算项目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之比。 #### 第3章:需求分析 - **需求分析的任务** -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分析数据要求,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并修正系统开发计划。 - **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 - 包括访谈、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和快速建立软件原型等方法。 -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 分析建模是创建需求规格说明的基础,而规格说明则是描述需求的形式化表示。 - **实体-联系图** - 用于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数据对象、属性和联系等内容。 - **状态转换图** - 描述系统状态及其转换的图形表示法。 - **验证软件需求** - 包括验证需求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使用软件工具辅助需求分析。 #### 第4章:形式化说明技术 - **形式化方法的优点** - 可以精确地描述系统的规格,有助于发现早期设计中的错误。 - **有穷状态机** - 用于描述系统的有限状态及其转换行为。 - **Petri网** - 一种图形化的建模工具,用于描述并发系统的行为。 - **Z语言** - 一种形式化规格说明语言,用于描述系统的逻辑结构。 #### 第5章:总体设计 - **设计过程** - 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 - **设计原理** - 包括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模块独立等原则。 - **启发规则** - 为设计过程提供指导的原则和建议。 -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 包括层次图、结构图等工具,用于描述软件结构。 -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 根据数据流的特点进行软件设计,包括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等方法。 #### 第6章:详细设计 - **结构程序设计** - 是详细设计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程序的结构和流程。 - **人机界面设计** - 包括设计过程、设计指南等内容,旨在提高用户界面的可用性。 - **过程设计的工具** - 包括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表、判定树等工具。 -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 根据数据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如Jackson方法等。 -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 使用McCabe方法和Halstead方法等定量度量程序的复杂性。 #### 第7章:实现 - **编码** - 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并遵循良好的编码风格。 - **软件测试基础** - 包括测试目标、准则、方法、步骤等基础知识。 - **单元测试** - 针对程序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测试。 - **集成测试** - 在单元测试之后进行,测试模块间的接口。 - **确认测试** - 确认软件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的要求。 - **白盒测试技术** - 基于对程序内部结构的理解来进行测试。 - **黑盒测试技术** - 仅考虑程序的功能而不关心程序内部结构。 - **调试** - 定位和修复程序中的错误。 - **软件可靠性** - 包括可靠性概念、平均无故障时间的估算方法等。 #### 第8章:维护 - **软件维护的定义** - 维护是在软件交付使用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进行的修改活动。 - **软件维护的特点** - 包括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的差异、维护成本高以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 **软件维护过程** - 维护过程包括评估需求、实施变更、重新测试等步骤。 - **软件的可维护性** - 可维护性是指软件易于维护的程度。 - **预防性维护** - 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维护措施。 - **软件再工程过程** - 重新设计和实现已有的软件,以提高其质量和可维护性。 #### 第9章: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 面向对象方法学以对象为核心,强调封装、继承和多态等概念。 - **面向对象的概念** - 包括对象、类、继承、多态等基本概念。 - **面向对象建模** - 使用类图、对象图等图形工具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 - **动态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包括状态图、顺序图等。 - **功能模型** - 通过用例图和场景来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 #### 第10章:面向对象分析 -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 包括需求陈述、建立对象模型、建立动态模型、建立功能模型等步骤。 - **需求陈述** - 明确系统应该做什么。 - **建立对象模型** - 确定系统中的类和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建立动态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如事件序列、状态转换等。 - **建立功能模型** - 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通常使用用例图。 #### 第11章:面向对象设计 -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 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 **启发规则** - 为设计过程提供指导的规则。 - **软件重用** - 通过复用现有组件来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 **系统分解** - 将系统分解为更小的部分,以便于管理和设计。 -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 针对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进行设计。 -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 设计用户界面,提高用户体验。 -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 设计用于协调系统中任务执行的机制。 -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 设计数据存储和访问机制。 #### 第12章:面向对象实现 - **程序设计语言** - 选择面向对象的语言,如Java、C++等。 - **程序设计风格** -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测试策略** - 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确认测试等。 - **设计测试用例** - 根据设计文档和需求规格说明编写测试案例。 #### 第13章:软件项目管理 - **估算软件规模** - 采用代码行技术或功能点技术等方法。 - **工作量估算** - 使用静态单变量模型、动态多变量模型等技术。 - **进度计划** - 包括估算开发时间、使用Gantt图、工程网络等工具。 - **人员组织** - 不同类型的开发团队组织结构。 - **质量保证** - 确保软件质量的各种措施。 - **软件配置管理** - 包括版本控制、变更管理等。 - **能力成熟度模型** - 用于评估和改进组织的软件开发能力。 #### 附录A:C++类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面向对象分析** - 包括需求分析、建立对象模型等步骤。 - **面向对象设计** - 设计类库结构、问题域子系统等。 #### 附录B:一个汉字行编辑程序的设计 - **设计规格说明** - 包括外部编辑命令、编辑命令、输出信息等。 - **概要设计** - 包括正文文件、工作模式、数据元素等。 - **详细设计** - 包括数据元素、控制数据元素、编辑过程等。 - **详细设计结果** - 包括编辑程序的详细结构、类PASCAL伪码等。
1
人工智能导论PPT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讲义全书教案合集最新课件汇编.pptx
2025-07-11 11:42:02 24.09MB
1
《算法导论》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涵盖了设计、分析和实现各种算法的方法。本课件集合来自2013年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的教学资源,重点讲解了图算法这一重要分支。图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网络路由、社交网络分析、最短路径计算等。以下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图的基本概念: - 图是由顶点(Vertex)和边(Edge)构成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表示各种实体及其相互关系。 - 图有无向图和有向图之分,前者边没有方向,后者边具有方向性。 - 边可能带有权重,代表两个顶点间的关系强度或距离。 2. 图的表示方法: - 邻接矩阵:用二维数组表示,每个元素表示一对顶点之间是否存在边。 - 邻接表:为每个顶点维护一个链表,存储与之相邻的顶点。 3. 图遍历算法: - 深度优先搜索(DFS):从起点出发,沿着某一条路径尽可能深地探索,直到无法再走为止,然后回溯。 - 广度优先搜索(BFS):从起点开始,一层一层地遍历所有顶点,优先处理距离起点近的顶点。 4. 最短路径算法: - Dijkstra算法:用于寻找单源最短路径,适用于带权有向图,保证每次扩展的都是当前未访问顶点中距离起点最近的一个。 - Bellman-Ford算法:可以处理负权边,但不能处理负权环。 - Floyd-Warshall算法:求解所有顶点对间的最短路径,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图。 5. 拓扑排序: - 对于有向无环图(DAG),拓扑排序能给出一种顶点的线性顺序,使得对于每条有向边 (u, v),都有 u 在排序结果中出现在 v 之前。 - 可以通过深度优先搜索或广度优先搜索实现拓扑排序。 6. 最小生成树: - Kruskal算法:按边的权重从小到大选择边,确保不形成环路,最终形成最小生成树。 - Prim算法:从任意一个顶点开始,逐步添加边,每次添加的边都使得当前生成树的权值增加最小。 7. 求解图的连通性: - 求连通分量:深度优先搜索或广度优先搜索可以判断图是否连通,以及找出所有的连通分量。 - 二分图检测:判断一个图是否是二分图,二分图是顶点可以分为两个互不相交的集合,且每条边连接不同集合的顶点。 8. 匹配问题: - 最大匹配问题:寻找图中最大数量的相互独立的边,例如匈牙利算法。 - 匈牙利算法:解决二分图的最大匹配问题,广泛应用于分配问题。 以上只是图算法的一部分,实际的课件中可能还会包含更多内容,如最小树形图、强连通分量、图的染色问题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效算法,并具备分析和设计新算法的能力。
2025-06-22 21:01:30 30.68MB
1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作为前沿领域,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众多高校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湖南科技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其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应考,老师们精心准备了《2023湖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导论复习提纲》,这份提纲无疑成为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提纲第一章节开宗明义,概述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和历史演变。这里不仅阐述了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分,还细致地梳理了人工智能从孕育到成长的各个阶段。其中,提纲特别关注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探索到如今作为国家战略的稳步发展。此外,不同的认知观,例如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这些理论观点的介绍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人工智能的丰富内涵。 知识表示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也是理解复杂系统的基础。提纲的第二章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知识的概念化、形式化和模型化过程。它不仅介绍了状态空间表示法,还结合了如路线规划等案例,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抽象概念。问题归约表示、谓词逻辑表示和语义网络表示等方法亦被详细讲解,这些工具是构建和解决复杂问题时不可或缺的。 第三章则关注于求解策略,这是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实践环节。提纲对各种搜索策略,包括无信息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等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和等代价搜索等经典搜索方法的讲解,以及A*算法等先进算法的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合理选择和应用算法。提纲同样没有忽略逻辑推理在人工智能中的基础地位,通过介绍消解原理、归结原理以及正向和逆向推理,加深学生对逻辑推理过程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份复习提纲为湖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涵盖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各个方面。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策略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生们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从而在考试中展示出他们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份复习提纲的指导,湖南科技大学的学生们可以更系统地掌握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和梳理,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有信心地面对考试,也使他们在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2025-06-19 14:22:15 319KB 人工智能 复习提纲
1
算法导论 算法导论答案 经典 算法 mit书籍 经典教科书
2025-06-19 11:14:43 11.65MB 算法导论 算法导论答案
1
教学材料,pdf及ppt,电子课件,习题及解答,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
2025-06-17 20:47:51 397.68MB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数据挖掘 电子课件
1
【人工智能导论】试卷库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推理方法、知识表示以及历史发展等。以下是对部分题目涉及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1. AI 的英文全称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代表人工智能,选项 B 正确。 2. 反演归结(消解)证明定理时,若当前归结式为空子句,则定理得证,选项 C 为正确答案。 3. 正向推理是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规则库推导出结论的推理方式,选项 A 描述了正向推理。 4. 语义网络中的 AKO 链、ISA 链用于表达节点间的继承性,选项 C 为正确选项。 5. 命题逻辑中,(A→B)∧A => B 属于假言推理,选项 C 正确。 6. 只有陈述句可以判断真假,因此选项 D 正确。 7. 仅个体变元被量化的谓词称为一阶谓词,选项 A 正确。 8. 最一般合一(Most General Unifier, MGU)是逻辑推理中的一种概念,选项 A 正确。 9. 1997 年击败世界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的计算机名为深蓝,选项 A 正确。 10. 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包含的事实、规则、控制和元知识,选项 D(关系)不在其中。 11. 子句 C1=L∨C1‘, C2= ¬ L∨C2‘ 的最一般合一归结式为 C1’σ∨C2’σ,选项 A 正确。 12. 或图通常称为博奕图,选项 C 正确。 13. 不属于人工智能的学派是机会主义,选项 B 正确。 14. 人工智能的含义最早由图灵于 1950 年提出,他同时提出了图灵测试,选项 C 正确。 15. 自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完善的学科是机器学习,选项 B 正确。 填空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 1. 不确定性类型包括主观不确定性、客观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精确。 2. 在删除策略归结中,应删除含有互补文字的子句、含有自由变量的子句以及被其他子句包孕的子句。 3. 证据可信度 CF(A) 的关系为 CF(~A) = 1 - CF(A),CF(A1∧A2) = CF(A1) * CF(A2),CF(A1∨A2) = max(CF(A1), CF(A2))。 4. 图由顶点和边组成,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 5. 合一算法是寻找非空有限原子公式集的最一般合一。 6. 产生式系统的推理过程中,被选择执行的规则称为触发规则。 7. P(B|A) 表示在规则 A 为真的情况下,B 为真的条件概率。 8. 人工智能的远期目标是实现真正的智能,近期目标是实现特定任务的自动化。 简答题和计算题涉及的知识点包括: 1. 三值逻辑表涉及到真、假和不确定三种状态。 2. 产生式是逻辑程序设计中的基本单元,表示形式如 "IF 条件 THEN 行动",规则的语义是在满足条件时执行相应行动。 3. 谓词公式的子句集转换通常通过一系列逻辑操作如析取、归结等步骤得到。 4. 求最一般合一(MGU)是逻辑推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方法涉及代换和子句简化。 5. 证明 G 是否是 F 的逻辑结论需要通过推理和逻辑证明。 应用题中涉及的知识点: 1. 语义网络可以用来表示复杂的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年龄和住址等。 2. α-β 剪枝技术是用于优化决策树搜索的算法,用于避免评估不必要的分支。 3. 利用逻辑关系推理家族关系,如祖父、父亲等。 以上是对试卷库部分内容涉及的人工智能知识点的详细解释。这部分内容覆盖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逻辑推理、知识表示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广泛性和深度。
2025-06-15 17:04:11 678KB
1
软件综合项目工程导论专业课程设计学生学籍标准管理系统 本系统是基于Microsoft Visual C# Express Edition和SQL Server开发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旨在为学生学籍标准管理提供一个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案。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创建一个能够快速、准确地管理学生信息的系统,包括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功能。 系统的开发环境是基于Visual Studio 2010和SQL Server 2008,使用C#语言编写。系统的架构主要分为四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存储层。其中,表示层负责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层的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的CRUD(Create、Read、Update、Delete)操作,数据存储层负责存储数据。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学生信息查询、学生信息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和老师信息管理等。学生信息查询模块能够根据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等信息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信息管理模块能够添加、修改、删除学生的信息。管理员信息管理模块能够管理管理员的信息,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管理员的账户信息。老师信息管理模块能够管理老师的信息,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老师的账户信息。 系统的安全设计主要包括用户登录安全性和数据加密。用户登录安全性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的组合来实现的,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数据加密是通过SQL Server的加密机制来实现的,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系统的测试主要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功能测试是为了确保系统的功能正确性和完整性。性能测试是为了确保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安全测试是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防止攻击。 系统的难点分析主要包括数据安全性、性能优化和系统扩展性等。数据安全性是系统的关键问题,因为学生信息的安全性对系统的使用和信任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性能优化是为了确保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以满足大规模用户的需求。系统扩展性是为了确保系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环境。 本系统能够满足学生学籍标准管理的需求,提供了一个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案。然而,系统的安全性和性能优化仍然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环境。
2025-06-10 18:24:23 5.07M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