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COMSOL仿真工具研究二氧化钒(VO2)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特性,涵盖了可见光、近红外和太赫兹波段。首先解释了VO2作为一种相变材料的独特性质,即在特定温度下会发生相变并改变对光波的响应。接着阐述了在COMSOL中构建三维模型的方法,通过调整材料属性(如介电常数、电导率)来模拟相变过程。文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COMSOL的瞬态分析功能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观察VO2材料在各光谱波段的响应变化。最后提到了代码分析、后处理功能和其他软件接口的应用,以实现快速建模、结果提取和数据分析。 适合人群:从事材料科学、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相变材料和多光谱波段感兴趣的学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VO2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行为及其对可见光、近红外和太赫兹波段的影响的研究人员。目标是掌握COMSOL仿真的具体操作方法,以便应用于实际科研项目。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COMSOL仿真工具不仅限于VO2材料的研究,还可扩展到其他相变材料的多光谱波段分析。同时,结合MATLAB、Python等工具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效率。
2025-06-18 17:30:35 259KB COMSOL 材料科学
1
Matlab研究室上传的视频均有对应的完整代码,皆可运行,亲测可用,适合小白; 1、代码压缩包内容 主函数:main.m; 调用函数:其他m文件;无需运行 运行结果效果图; 2、代码运行版本 Matlab 2019b;若运行有误,根据提示修改;若不会,私信博主; 3、运行操作步骤 步骤一:将所有文件放到Matlab的当前文件夹中; 步骤二:双击打开main.m文件; 步骤三:点击运行,等程序运行完得到结果; 4、仿真咨询 如需其他服务,可私信博主或扫描视频QQ名片; 4.1 博客或资源的完整代码提供 4.2 期刊或参考文献复现 4.3 Matlab程序定制 4.4 科研合作
2024-08-28 16:48:18 3.46MB matlab
1
大气辐射校正是定量遥感的基础性工作,大气校正效果的优劣直接决定后续定量遥感分类和参数反演的精度。文中通过对模拟的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比较FLAASH和ATCOR两种常用的大气校正方法,以评价二者大气校正效果。
2023-12-13 10:48:46 1.29MB 遥感影像 ATCOR FLAASH 大气校正
1
【图像融合】稀疏表示多光谱图像融合.md
2023-11-24 21:43:42 8KB matlab代码
1
CASIA多光谱掌纹图像数据库包含7200张使用自行设计的多光谱成像设备从100个不同的人身上采集的掌纹图像,所有手掌图像都是8位灰度级JPEG文件。
2023-09-15 14:26:36 117.19MB CASIA CASIA多光谱数据集
1
我们提供了用于模拟GAP相机的多光谱图像数据库。这些图像包含各种现实世界的材料和物体。我们正在将该数据库提供给研究社区。
2023-04-24 16:18:30 387.18MB CAVE数据集 多光谱图像
1
画幅式多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同时获取多波段光谱图像数据,在材料分析及环境监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采用一种基于光场成像的画幅式多光谱成像方法,利用二次成像的方法将由光场成像系统获取的多光谱图像转接成像到探测器光敏面,不需微透镜阵列与探测器光敏面直接接触,避免了对探测器的损坏,同时降低了系统安装调节的难度。此外,研究了不同通道光谱信息混叠的影响因素,采用像素灰度匹配的方法获取各通道像点的矢量坐标,实现光谱通道信息的提取。在不同光强条件下对灰度进行平场校正,获取各光谱通道的归一化通光率,用以校正通道灰度误差。搭建了实验装置,对室内目标进行多光谱瞬时探测,获取了较为清晰的多光谱图像。
2023-04-04 21:04:17 6.47MB 光谱学 多光谱成 光场成像 二次成像
1
基于CNN和多光谱光度学立体结合的单幅图像三维重构
2023-03-28 21:28:23 3.65MB 研究论文
1
该代码对应于2016年的《Nonlinear IH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Pan-Sharpening》一文,属于多光谱与全色图像融合代码,也属于IHS方法的一个变种。
2023-03-21 10:57:50 16.25MB 多光谱与全色图像融合 NIHS Nonlinear IHS
1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促使了多光谱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多光谱手指静脉采集系统而言,获得更加合理的光源控制电路,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光源光路结构形式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因此本设计以这两个关键点为目标,对现有的采集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首先从设计硬件电路出发,优化了光源控制电路;同时对采集装置外壳进行了重新设计,并改善了光源光路结构形式,建立了新的多光谱手指静脉成像系统,然后在硬件的基础上对其相应的软件支持进行完善,最后搭建成新的采集系统,通过详细的比较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有效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