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了一种利用TSMC 0.18μm CMOS工艺实现的2.5Gb/s跨阻前置放大器。此跨阻放大器的增益为66.3dBΩ,3dB带宽为2.18GHz,等效输入电流噪声为112.54nA。在标准的1.8V电源电压下,功耗为7.74mW。输入光功率为-10dBm时,PCML单端输出信号电压摆幅为165mVp-p。模拟结果表明该电路可以工作在2.5Gb/s速率上。
2025-05-12 00:55:57 612KB 工程技术 论文
1
基于标准CMOS 0.18 μm工艺,设计了一种带AGC功能的光接收机RGC输入前置放大器。该放大器采用电压并联负反馈结构;输入级采用RGC结构以拓展带宽,从而解决了宽带宽与高跨阻之间的矛盾;输出级接入单端转差分结构,使输出的信号能直接输入到后续的主放大器中;嵌入自动增益控制技术AGC,以解决输入动态范围与高跨阻、低噪声之间的矛盾。同时,选用SIMC 0.18 μm工艺库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当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为-10 dBm、电源电压为1.8 V、光检测器的寄生电容为0.5 pF时,此放大器具有良好的等效电流输入曲线和幅频特性。 【一种带AGC功能的RGC输入前置放大器设计】是一种专为光接收机设计的集成电路,采用0.18微米的标准CMOS工艺。该放大器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宽带宽与高跨阻以及输入动态范围与低噪声之间的矛盾。通过引入自动增益控制(AGC)技术,它能够动态调整增益,确保在不同输入光功率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在电路设计上,该放大器采用了电压并联负反馈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提高稳定性和线性度。输入级采用了RGC(Regulated Cascode,受控共源极)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扩展放大器的带宽,同时解决宽带宽和高跨阻的矛盾。RGC结构以其高输出阻抗和宽输出电压范围而著称,而且由于其高速度和低噪声的特性,特别适合用作前置放大器。 输出级则采用了单端转差分结构,这一设计使得放大后的信号可以直接馈送到后续的主放大器,简化了系统连接,降低了信号损失。嵌入的AGC技术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强弱自动调节增益,从而确保整个系统的动态范围。 在性能参数分析方面,RGC电路的输入电阻可以通过电路的小信号分析来计算。光电二极管作为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器,其输出电流经过晶体管M1放大,形成电压信号。晶体管M2和电阻R3在输入级提供局部反馈,有助于改善输入阻抗。通过适当的电路配置,例如图2中的低通滤波器(R7和C1),可以实现单端到差分的转换,同时消除输出偏移。 在实际模拟仿真中,利用SIMC 0.18微米工艺库,该放大器在1.8伏电源电压下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当光检测器的寄生电容为0.5皮法时,低频跨阻增益达到72.8 dBΩ,3dB带宽为3.06 GHz,满足了高速率(10 Gb/s)的需求。同时,噪声电流低至108.36 nA,表明该放大器具有较低的噪声性能。 这种带AGC功能的RGC输入前置放大器设计,结合了RGC结构的优势和AGC技术,能够在有限的电源电压下实现高速、低噪声的光信号放大,对于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设计对于减少我国对进口通信芯片的依赖,推动国内通信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5-05-12 00:51:05 306KB IC设计软件
1
光电探测器前置放大电路设计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关键环节。光电探测器,特别是光电二极管,能将光功率转化为电流。然而,实际应用中并非像简单电路所示,直接用电阻取样光电二极管的输出电流就能得到理想的电压信号。其中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暗电流、噪声、响应速度以及后级电路匹配等复杂问题。 光电探测器存在暗电流,即使在无光照情况下也会有电流产生,这可能导致信号干扰。取样电阻的选择是个权衡过程,电阻过大将增加噪声,过小则可能降低信号电压,同时影响响应速度。光电探测器的PN结电容与取样电阻构成RC充电回路,影响响应速度。VCC电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结电容,进而影响响应度,不稳定的电源可能导致噪声增加。 为了改善响应速度,可以通过减小取样电阻来减小RC时间常数,但这样会牺牲响应幅度。此外,较大的取样电阻虽然有利于捕捉微弱信号,但会增加输出阻抗,对后级放大电路造成负担,要求后级电路具有高输入阻抗以获取更多信号能量。 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包括光生电流源和结电容,反偏电压增大可以减小结电容,提高响应速度。然而,半导体工艺中的寄生电阻会产生暗电流,无偏用法可以消除暗电流,提供良好的线性度和较低噪声,适合微弱光信号检测。有偏用法则通过施加偏压减小结电容,提高响应速度,但会引入暗电流,适用于速度优先的场景。 在有偏用法中,可能遇到运算放大器输出振荡的问题,这是因为结电容引起的信号延迟。解决办法是在反馈电阻上并联电容进行补偿。然而,实际应用中的运算放大器并非理想器件,输入级的偏置电流可能影响输出,导致异常现象,如高直流电平或零输出。 光电探测器前置放大电路设计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噪声抑制、响应速度、后级匹配以及实际器件特性。通过适当的设计和补偿策略,可以实现对不同光信号的高效检测。
2024-11-19 17:43:08 214KB
1
利用低噪声前置运算放大器把光电倍增管的输出信号尽可能无噪声的放大。从运放的选择,多级放大电路的设计要点,放大电路的噪声估算,PCB板布局连线和屏蔽等方面,提出了实用化的带宽达10 MHz的电路设计形式,以及注意事项及其信号调理方法。仿真结果显示了所设计电路的信号放大情况,此电路设计形式可以很好的放大并处理光电倍增管的输出信号。
2024-11-07 20:22:22 544KB 工程技术 论文
1
《Intel CPU手册:操作系统学习的基础》 Intel CPU手册是学习操作系统(OS)开发与理解硬件交互的必备参考资料,尤其对于Intel 64和IA-32架构的软件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该手册综合了多个卷本,包括基础架构、指令集参考、系统编程指南以及模型特定寄存器等内容,为开发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细节。 1. **基本架构**:这部分介绍了Intel处理器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工作模式,包括处理器架构、寻址方式、内存管理、中断和异常处理等。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开发者构建对处理器操作的底层认知,为编写高效的操作系统代码打下基础。 2. **指令集参考**:涵盖从A到Z的完整指令集,是编写汇编语言程序或理解编译器如何生成机器代码的关键。每个指令的语法、操作和执行时序都详尽阐述,帮助开发者掌握CPU的运算和控制能力。 3. **系统编程指南**:这部分主要涉及高级系统设计,如虚拟化技术、多处理器同步、电源管理和性能监控。对于实现复杂的系统功能,如创建内核、优化调度算法或设计安全机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4. **模型特定寄存器**:每个Intel CPU都有其独特的寄存器,用于存储状态信息和控制处理器行为。这部分详细列出了这些寄存器,解释它们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对调试和优化代码极其重要。 5. **注意事项**:Intel提醒用户,其技术可能需要启用特定的硬件、软件或服务激活,并且没有任何产品或组件可以绝对安全。此外,产品计划和路线图可能会随时更改,而产品可能存在已知的设计缺陷或错误(称为“瑕疵”),这些可能使产品偏离发布的规格。 6. **代码名称**:Intel使用代码名称来标识处于开发阶段但尚未公开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这些不是商业名称,不打算作为商标使用。手册中的代码不受知识产权保护,但允许发布未修改的副本,且包含的代码可按照指定条款使用。 7. **免责声明**:Intel明确否认所有明示和默示的保证,包括但不限于适销性、特定用途适用性和非侵权的保证,以及基于履行、交易习惯或行业惯例产生的任何保证。同时,除非另有约定,否则不授予任何知识产权许可。 通过深入研究这份Intel CPU手册,开发者不仅可以理解Intel处理器的工作原理,还能获得构建和优化操作系统所需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协同。无论是操作系统开发、驱动程序编写还是系统级问题的排查,这份手册都是一个无价的工具。
2024-09-21 19:34:53 24.2MB CPU INTEL
1
内容包括:NSAE_NC用户手册_Linux.doc,NSAE_NC用户手册_Windows.doc,部署说明.docx,以及NC_3.1.3.2的Linux系统安装文件,NC_3.1.3.2的Windows系统安装文件
2024-07-09 10:38:00 134.5MB java
1
KT Micro, Inc.,近日宣布,携KT0501和KT0511两款芯片,正式进入麦克风前置发大器市场。   麦克风运用在所有需要声音输入的产品中,其中手机,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微型麦克风的全球总量超过30亿只。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微型化,高集成化和巨大市场使得对麦克风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高灵敏度,数字化,抗干扰能力强,低成本,高良率。麦克风的结构也相应发生了演变:JFET被提供更大增益的芯片取代;模拟输出,逐渐被数字输出取代;驻极体(ECM)麦克风被微加工(MEMS)麦克风(又称”硅麦克风”)取代。   针对微型麦克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方向,KT Micro自主开发了
2024-03-05 16:05:08 53KB 模拟技术
1
华信正合综合前置系统(Data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dure数据通讯与控制系统简称DCCP1解决了数据集中处理所需的前置系统的集中问题。提供了一个集成化的开发、调试、维护环境可以方便的实现各类业务系统的定制与二次开发。系统可以处理银行业务系统中常见的各种业务包括联机、脱机业务单笔、批量或者混合模式配置灵活有较高的扩展性和自动伸缩性。系统平台运行稳定安 全可靠便于实现新业务的拓展。
2024-02-25 15:39:07 399KB
1
音频前置放大器电路分析。
2024-02-25 15:36:33 27KB 前置放大器 电路分析
1
音频前置放大器电路图(一) 在本设计中,前置放大器的增益控制采用直流音量控制方式,其具体实现如图1所示。前置放大器是由全差分运放和电阻构成的反相比例放大器,其增益由反馈电阻与输人电阻的比值决定。外部输人的直流模拟控制信号Vc,经过增益控制模块(GainCon-troD转换成控制数据,此数据用来控制前置放大器的反馈电阻与输人电阻的比值,进而调节增益的变化。 运算放大器采用两级级联结构,如图2所示图。第一级采用PMOS输人的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提供大增益,同时增加输人共模范围,减小闪烁噪声,折叠输人管的负载采用带源极反馈结构的电流源负载,增加输出阻抗,减小噪声。第二级采用共源放大器提供大摆幅。为保持闭环的稳定性,加人密勒补偿电容,同时,为了抵消右半平面零点的影响,在补偿电容的前馈通路中插人与补偿电容串联的调零电阻。在共模反馈电路的设计中,采用有电阻分配器和放大器的共模反馈结构。 音频前置放大器电路图(二) 拾音器的前置放大器电路图 音频前置放大器电路图(三) 如图所示。本音频信号放大器主要用于频带为300Hz~3400Hz范围内,它可广泛用于通讯机中的公务联络,
2024-02-25 15:33:42 440KB 前置放大器 硬件设计